正在阅读:

让我们和业内人士聊一聊音乐产业的跨界融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让我们和业内人士聊一聊音乐产业的跨界融合

音乐节是一个短期的演出,而唱片公司是真的要做marketing的,真的要做媒体和所有的事情。

作者:宋子轩 于墨林

校对:李日晴

编辑:董露茜

全文5796字,阅读大约13分钟

11月8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国移动咪咕音乐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6第三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在主题分享会上,摩登天空创始人兼CEO沈黎晖、原创文化管理集团(中国)总裁兼艺术总监臧彦彬、太平洋影音公司总经理刘钦隆、唱吧创始人兼CEO陈华、北京达意美施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嘉良、乐杜娟音乐节创始人邱枫和主持人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谦,共同就音乐公司的业务布局、跨界融合、粉丝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各位先来简单谈一下各自公司的业务布局以及是如何在行业中进行跨界融合的?

沈黎晖:要讲跨界,首先要有一个“界”,从个人来讲,我是因为组了乐队,才成立了摩登天空的公司,当时就是想成立一个公司可以给自己出版唱片,公司成立了之后,我们还慢慢做了杂志和Livehouse,2007年我们做了第一届摩登天空音乐节,后来又办了草莓音乐节,以及成立了不同的子厂牌,进入到了不同的音乐领域中,去年我们也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在湖南我们还有一个摩登天空电台。所以总得来说,我们过去的成长还是很快的。

所以这个“界”在我看来就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这件事,然后让这件事变得不一样点,但并非是刻意的,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臧彦彬:我个人其实就是一个跨界的例子,以前我是空军,后来从事音乐行业,也是从做唱片开始的。我觉得跨界其实就是两个字——“介质”,跨界最难的不是从哪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最难的其实是在观念。

从我个人来讲,我比较喜欢一些中西方元素的结合,音乐在我看来就是无国界的,让我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张唱片就是国外的《天鹅湖》。现在我特别希望的是把中国的元素推出去,把西方的元素引进来,所以我曾经就深入到贵州的大山,把侗族和苗族的元素加入到了唱片的制作当中,后来在法国以及整个欧洲也都实现了销售,所以我觉得跨界就是像这样的一种融合。

刘钦隆: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非常兴奋,因为太平洋影音有非常好的资源,我们最想做的其实就是和互联网跨界,我们第一个跨界就是做电台,最近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买电台的时段来进行经营。我觉得我们拥有那么好的资源,所以无论是哪一个条路,我觉得我们都该去试一试。

不过我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怎么跨界,内容永远都是根。作为太平洋来说我们肯定还是以内容为王,在最困难的这几年,我们对创作制作方面的投资也是有增无减的。

陈华:做唱吧之前,我在互联网圈已经摸爬滚打的了好几年,之前的几个互联网产品都已经小有名气,做唱吧是我的第二次正式创业,算是误打误撞撞进来的。虽然我对于音乐的理解还是比较浅,但比较幸运是,唱吧先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产品形态,让一大批喜欢音乐的人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起来。现在每天都有几百万的人在平台上唱歌、进行社交,后面我们的思考就是,要努力让这些人在唱吧平台上的社交关系可以更好地建立。

前年我们开始决定做唱吧线下的KTV,就投资了一家做KTV的公司,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改造和设计KTV,布局我们线下的部分。虽然KTV这个行业正在下滑,可是我们线下的KTV已经达到了60多家,仅仅北京就有二三十家。

我觉得互联网的思维模式非常简单,首先就是要追求一个极致的产品,然后追求一个非常高的可复制性,让我们面对几千万的用户都是一个样子的,下一步就是寻找到别人找不到的赚钱方式,赚别人不想赚的钱。最终就可以用最好的产品,快速地去复制,同时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

同时随着唱吧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成为明星潜质的人,今年初前巨鲸音乐的创始人陈戈也加入到了唱吧的团队中来,现在做唱吧的首席内容官,我们已经不仅仅希望唱吧是一个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交平台了,今年我们便准备开始围绕唱吧平台上的红人,真正帮助他们在音乐上做一些事情。例如,今年我们与芒果TV合作,给《超级女声》出了一张40首歌的合辑,其实里面好几个都是唱吧上的红人。

除此之外,我们新的计划是成立一个唱吧的生态基金,围绕音乐和社交相关的企业去做一些投资,希望和未来可能对唱吧有帮助,或对音乐社交有帮助的企业一起协同发展。

刘嘉良:音乐公司在前几年的运营状况不是特别良好,大家会觉得压力比较大。我们也把重心放到了演出这一块,经纪、版权、唱片所占的比重会小一些。

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演唱会,幸运的是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通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韩国的艺人,2013年7月底我们就做了一场朴有天的演唱会,5000多张票瞬间卖掉,不仅如此,传统上我们一场演唱会的宣传费用需要达到50、60万,可是朴有天的演唱会就用了1万元做软文而已,从那之后我们就意识到粉丝是最大的价值,做的项目都是跟粉丝粘性很高的项目,比如张杰、林俊杰、李易峰、Bigbang的演唱会,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找到爆款。

我还发现,中国艺人的演唱会几乎没有周边,今年Bigbang的演唱会,皇冠灯都卖疯了,每场都能卖个几万只。所以我们今年跟一个广州做周边设计的公司合作,专门做演唱会后续的周边设计以及配套。

中国周边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品质,大家不知道这个产品的好坏,所以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展示的地方,于是我们就跟漫咖啡的股东谈了合作,成立了“粉咖啡”,希望提供一个粉丝聚集的场所,卖着咖啡和周边产品,让他们可以看到实体的周边产品,再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销售出去。

邱枫:大学毕业之后我考了公务员,在组织部待了8年,后来负责整个龙岗的文体产业。乐杜鹃音乐节在2014年做了第一届,当时我就给各地方的领导提了几个口号,把“文化+”、“互联网+”、“金融+”、“泛娱乐+”进行了有机结合,打造一个文化金融示范区的概念。

“文化+”充分地植入了音乐和黑科技的概念,包括以电子音乐为主的嘉年华。不过有了内容,想让文化产业腾飞的话,就必须把金融的概念加进来,但是实体经济的情况又很差,尤其是让他们演出做赞助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和红牛谈,他们觉得乐杜娟的品牌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看来红牛其实与其他一些运动能量饮料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化,所以我就建议他们与电子乐合作,把“电子乐酒吧调酒必备品”的概念提给他之后,他们就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通过这种模式跟红牛进行了捆绑。

今年的乐杜娟是第一次走出深圳,到了成都。我们找到了天府可乐,寻求他们做一个300万的冠名,一开始他们很套路地表示今年的预算没有了,我就表示我不找你们要钱,只要把2个月天府可乐所有的广告都给我,因为分众传媒是我们天使轮的投资方之一,所以我还可以把分众传媒所有的广告给你植入,再加上我之前是公务员的缘故,我特别了解政府的一些资源,还有领导心中特别想要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当时和天府可乐又谈了一次。我说你给我一万件天府可乐的饮料,他说那你能给到我什么回报,我说我让整个四川成都市所有的网吧都有你天府可乐的广告宣传。

我们乐杜鹃最大的优势就是主题,我们今年的主题是“电”。国家现在提倡智慧城市、电商平台、电子竞技,我们今年的主题就是电竞和电音的结合。所以直接跟网吧谈合作,在网吧植入《英雄联盟》前期的预选赛,只要大家一打开开屏广告,就有“乐杜鹃音乐节”、“天府可乐”的字样,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天府可乐植入进去了。

那我们是如何和互联网结合的呢?我们基本是把所有投资人及周边的资源串成了一条链。从今年我们推出了自己的电音网红,然后我们跟网红网、网易云音乐、QQ日记等一系列,包括酒吧行业的各方合作,通过多元化把很多的APP充分利用,结合学生、粉丝的特点特性,结合除了粉丝、学生之外其他可能成为用户的群体特性,去量身打造他们在音乐节中想要的内容。

主持人:我们音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大家都主要在做本地的产业,很少有国际化的视野,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公司,是中国音乐产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摩登天空在转型的过程中,全球化就是一个点,那么沈总怎么看在这方面的部署?

沈黎晖:关于国际化,其实对中国的整个音乐行业来说太早了,对摩登天空来说也太早了。不过我们2006年就做了这件事,在纽约建立了办公室。那时候我们其实特别紧张,根本没什么钱,就是被Michael忽悠的。

我从来不觉得音乐是有国界的,好的音乐并不因为他是哪国的去选择,所以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比如我们在最早做摩登天空杂志的时候,就把国外的乐队带进来;然后在2003年我们也是最难的时候,做了山羊皮的演唱会,也发行了RadioHead的唱片。等于说在06年之前我们就做了很多了,然后06年做了纽约办公室,07年摩登天空音乐节请了Yeah Yeah Yeahs,之后就是草莓,那时很多海外艺人都是通过纽约的办公室请来。

那这几年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前年我们做了在纽约的摩登天空音乐节,第一年我们赔了很多钱,第二年我们赔的少了一点,今年是持平。所以我们在海外的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比如自己做音乐节,另外一条线就是我们去年投资了英国利物浦的Sound City,现在看来这笔投资还是很划算的,他们现在的业绩很不错。

然后我们围绕Sound City建立了摩登天空的英国公司,那我们英国公司要做什么呢,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做唱片公司。现在英国的这个唱片公司计划要推出一张英国乐队的合辑,就是英国公司选择英国新锐的乐队出一张没有中国乐队的合辑。当然英国公司也领着两个任务,一个是重塑雕像的权力乐队,一个是新乐队大波浪,这两个乐队真的是要在海外在英国发展的。

音乐节是一个短期的演出,而唱片公司是真的要做marketing的,真的要做媒体和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在BBC的电台听到中国乐队的音乐,在Q杂志上看到我们广告的投放。这就是我们国际视野下在英国开拓的一些事情。

对海外来讲,我投入的精神目前来讲还是比较少的,不过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并不是为了怎么样而怎么样,是说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做法,把真的好的音乐走向融合,这也是我们创立摩登天空的初衷。

主持人:在跟臧总交流的过程中,就感觉您是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总会提到我们中国的音乐应该怎么样让国外的人知道,所以想听您具体讲一下这点。

臧彦彬:我很赞同沈黎晖的观点,不要刻意,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其实现在通过和海外的公司做大量交流,我觉得观点上还是要客观,其实中国的音乐需要一些自嘲,中国的文化也需要一些自嘲。你要想到很多地方你不行,不是说你弱,而是你还有机会。

我们中国的文化要承认我们有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永远进步。如果我们一直讲自己很好,自己是老大,对不起,事情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些自嘲。中国的乐队也好、音乐人也好,都是非常聪慧的,只是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推出,当然要是自然的,不能心急。

主持人:刘总最近在做签约偶像的培训计划,这明显不像一个老牌国企会做的事,所以想请您讲讲未来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怎么跨过这些难题?

刘钦隆:现在我们的流行音乐为什么没有可以传唱的经典音乐,这让我思考了很久。我觉得太平洋可以说是开中国流行乐先河的公司,比如出了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盘,所以在今天这种环境下我们也在不断的尝试。

这两年我们招了一波年轻的学院派,同时也招了一些年轻的词曲作家,通过我们太平洋本身的实力,通过电台以及接下来要签的专栏节目的这些平台,在挖掘培养包装年轻人的方面做出尝试,也给年轻的词曲作者一口饭吃。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给企业写歌,因为他们没饭吃。现在互联网火,但是他们没有收到钱,这个对我触动很大。

所以我们现在先在各大院校海选一波学生,进行包装。今年我们要推出3个歌手,有一些还在学校,然后帮他们出专辑。做这件事,也许我现在是没有赚钱,是砸钱进去,但我坚守三年五年,或许能出现一首三首像当年太平洋那样,能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当然这真的是很冒险,真的是要砸钱。

主持人:唱吧在今年把陈戈招入麾下,这是否意味着,唱吧要从原本娱乐型的公司转型到音乐纵深的方向上发展?

陈华:唱吧本身是一个草根的音乐社交品牌,但因为他的社交属性,自然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偶像,如果这些偶像停留在这个平台发展是非常浪费的。这些人有潜力有粉丝,但是没有人去帮他们。我们也有尝试过和唱片公司合作,能不能把他们包装起来,不过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陈戈也是一个比较有梦想的音乐人,他觉得唱吧拿到了这么好的资源,应该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他就到唱吧一起来做。

刚才说到的国际化也是陈戈进来之后会推动的一件事,之前他在巨鲸跟Google以及全球很多版权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规划唱吧未来也把与全球互联看作一个重点。

唱吧未来不只是一个草根音乐的平台,更多是说一个围绕音乐和音乐社交的上下游产品,而且希望我们的用户在整个平台里都是打通的。你可以是一个草根,也可以是一个偶像,也可以是一个明星,还可以成为一个国际巨星,你可以到线下去也可以到线上来,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自己串起来。

主持人:刘总想请您谈谈关于运用粉丝经济的理念来运作演出产业的想法。

刘嘉良:粉丝经济的演唱会部分,其实粉丝这个版块真的很大,演唱会只是线下很小的一部分。就粉丝经济这几个字来说,该怎么去找自己的点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大环境是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找爆款,找线下最爆点的演唱会。大家也知道很多火爆艺人的演唱会,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划分完了,那我们之后想要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其实挺难的。现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就是大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在各个平台上找爆款的艺人,做爆款的演唱会,比如我们马上要做的大张伟巡回演唱会。其实大张伟已经出道很多年了,但现在他的粉丝要比以前的忠诚度高很多,大家觉得他能带来快乐。

另外一点就是如何去寻找有粘性艺人的粉丝,这也挺重要的。粉丝分三六九等,有不顾一切的铁粉;也有消费能力不太够的学生粉丝,不过他们可能很疯狂;还有一种是伪粉,就是点个赞看一看,不会消费。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维护好前面的铁粉,培养下一代的学生粉,因为他们未来会有消费能力。

所以我对粉丝经济的考量就是如何抓住这些粉丝,如何找到爆款的艺人。

当然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打造品牌,让更多的艺人能认可我们。其实为艺人服务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大家没有一个标准,每个艺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经纪公司的要求也都不一样,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品牌的同时制定一个自己的服务标准,给这些有粉丝粘性的艺人、偶像提供服务。同时我们也寻找一些机会跟这些艺人合作,这样我们也好跟他们在演出上、周边上搭在一起。

主持人:从乐杜鹃落地就特别瞄准青年文化市场,而且也抓住了当下的风向标电音市场,想请邱总您谈谈怎么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把青年文化整合到一起,同时又能很好的落地?

邱枫:关于这个问题我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中国大家在学的一直都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经济政治学,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要读懂它的政治,然后再去迎合它的市场,这样发展方向会比较好。

我们为什么叫乐杜鹃音乐节?因为深圳市市花是簕杜鹃。我们最开始只是把音乐节作为到达每个城市的切入点,因为音乐节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尤其现在去电子音乐节玩的更多是IT男、90后、00后。其实政府喜欢的不是音乐节,而是喜欢这个产业链,所以就先做好政府这边,再迎合当地年轻人的喜好去做。每个地方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都不太一样,风格也不一样,所以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年轻人设计。

为什么我说音乐节只是我的一个切入点?因为我在做音乐节的同时,也在做整体艺人的造星。电子乐的造星和传统的造星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也自己做了一个DJ的杂志,第二我们也跟网易云音乐合作了一个自己的排行榜,以及自己原创的音乐平台。所以其实我们在做的是自己的衍生品,这里面涉及到年轻人的喜好。

我自己的出发点,第一点是传统,第二点是在抓好时间点的情况下,希望能更好的读懂年轻人的心,然后这些人才会愿意和乐杜鹃玩,才能整个把中国的电子音乐做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让我们和业内人士聊一聊音乐产业的跨界融合

音乐节是一个短期的演出,而唱片公司是真的要做marketing的,真的要做媒体和所有的事情。

作者:宋子轩 于墨林

校对:李日晴

编辑:董露茜

全文5796字,阅读大约13分钟

11月8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国移动咪咕音乐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6第三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在主题分享会上,摩登天空创始人兼CEO沈黎晖、原创文化管理集团(中国)总裁兼艺术总监臧彦彬、太平洋影音公司总经理刘钦隆、唱吧创始人兼CEO陈华、北京达意美施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嘉良、乐杜娟音乐节创始人邱枫和主持人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谦,共同就音乐公司的业务布局、跨界融合、粉丝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各位先来简单谈一下各自公司的业务布局以及是如何在行业中进行跨界融合的?

沈黎晖:要讲跨界,首先要有一个“界”,从个人来讲,我是因为组了乐队,才成立了摩登天空的公司,当时就是想成立一个公司可以给自己出版唱片,公司成立了之后,我们还慢慢做了杂志和Livehouse,2007年我们做了第一届摩登天空音乐节,后来又办了草莓音乐节,以及成立了不同的子厂牌,进入到了不同的音乐领域中,去年我们也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在湖南我们还有一个摩登天空电台。所以总得来说,我们过去的成长还是很快的。

所以这个“界”在我看来就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这件事,然后让这件事变得不一样点,但并非是刻意的,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臧彦彬:我个人其实就是一个跨界的例子,以前我是空军,后来从事音乐行业,也是从做唱片开始的。我觉得跨界其实就是两个字——“介质”,跨界最难的不是从哪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最难的其实是在观念。

从我个人来讲,我比较喜欢一些中西方元素的结合,音乐在我看来就是无国界的,让我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张唱片就是国外的《天鹅湖》。现在我特别希望的是把中国的元素推出去,把西方的元素引进来,所以我曾经就深入到贵州的大山,把侗族和苗族的元素加入到了唱片的制作当中,后来在法国以及整个欧洲也都实现了销售,所以我觉得跨界就是像这样的一种融合。

刘钦隆: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非常兴奋,因为太平洋影音有非常好的资源,我们最想做的其实就是和互联网跨界,我们第一个跨界就是做电台,最近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买电台的时段来进行经营。我觉得我们拥有那么好的资源,所以无论是哪一个条路,我觉得我们都该去试一试。

不过我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怎么跨界,内容永远都是根。作为太平洋来说我们肯定还是以内容为王,在最困难的这几年,我们对创作制作方面的投资也是有增无减的。

陈华:做唱吧之前,我在互联网圈已经摸爬滚打的了好几年,之前的几个互联网产品都已经小有名气,做唱吧是我的第二次正式创业,算是误打误撞撞进来的。虽然我对于音乐的理解还是比较浅,但比较幸运是,唱吧先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产品形态,让一大批喜欢音乐的人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起来。现在每天都有几百万的人在平台上唱歌、进行社交,后面我们的思考就是,要努力让这些人在唱吧平台上的社交关系可以更好地建立。

前年我们开始决定做唱吧线下的KTV,就投资了一家做KTV的公司,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改造和设计KTV,布局我们线下的部分。虽然KTV这个行业正在下滑,可是我们线下的KTV已经达到了60多家,仅仅北京就有二三十家。

我觉得互联网的思维模式非常简单,首先就是要追求一个极致的产品,然后追求一个非常高的可复制性,让我们面对几千万的用户都是一个样子的,下一步就是寻找到别人找不到的赚钱方式,赚别人不想赚的钱。最终就可以用最好的产品,快速地去复制,同时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

同时随着唱吧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成为明星潜质的人,今年初前巨鲸音乐的创始人陈戈也加入到了唱吧的团队中来,现在做唱吧的首席内容官,我们已经不仅仅希望唱吧是一个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交平台了,今年我们便准备开始围绕唱吧平台上的红人,真正帮助他们在音乐上做一些事情。例如,今年我们与芒果TV合作,给《超级女声》出了一张40首歌的合辑,其实里面好几个都是唱吧上的红人。

除此之外,我们新的计划是成立一个唱吧的生态基金,围绕音乐和社交相关的企业去做一些投资,希望和未来可能对唱吧有帮助,或对音乐社交有帮助的企业一起协同发展。

刘嘉良:音乐公司在前几年的运营状况不是特别良好,大家会觉得压力比较大。我们也把重心放到了演出这一块,经纪、版权、唱片所占的比重会小一些。

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演唱会,幸运的是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通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韩国的艺人,2013年7月底我们就做了一场朴有天的演唱会,5000多张票瞬间卖掉,不仅如此,传统上我们一场演唱会的宣传费用需要达到50、60万,可是朴有天的演唱会就用了1万元做软文而已,从那之后我们就意识到粉丝是最大的价值,做的项目都是跟粉丝粘性很高的项目,比如张杰、林俊杰、李易峰、Bigbang的演唱会,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找到爆款。

我还发现,中国艺人的演唱会几乎没有周边,今年Bigbang的演唱会,皇冠灯都卖疯了,每场都能卖个几万只。所以我们今年跟一个广州做周边设计的公司合作,专门做演唱会后续的周边设计以及配套。

中国周边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品质,大家不知道这个产品的好坏,所以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展示的地方,于是我们就跟漫咖啡的股东谈了合作,成立了“粉咖啡”,希望提供一个粉丝聚集的场所,卖着咖啡和周边产品,让他们可以看到实体的周边产品,再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销售出去。

邱枫:大学毕业之后我考了公务员,在组织部待了8年,后来负责整个龙岗的文体产业。乐杜鹃音乐节在2014年做了第一届,当时我就给各地方的领导提了几个口号,把“文化+”、“互联网+”、“金融+”、“泛娱乐+”进行了有机结合,打造一个文化金融示范区的概念。

“文化+”充分地植入了音乐和黑科技的概念,包括以电子音乐为主的嘉年华。不过有了内容,想让文化产业腾飞的话,就必须把金融的概念加进来,但是实体经济的情况又很差,尤其是让他们演出做赞助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和红牛谈,他们觉得乐杜娟的品牌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看来红牛其实与其他一些运动能量饮料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化,所以我就建议他们与电子乐合作,把“电子乐酒吧调酒必备品”的概念提给他之后,他们就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通过这种模式跟红牛进行了捆绑。

今年的乐杜娟是第一次走出深圳,到了成都。我们找到了天府可乐,寻求他们做一个300万的冠名,一开始他们很套路地表示今年的预算没有了,我就表示我不找你们要钱,只要把2个月天府可乐所有的广告都给我,因为分众传媒是我们天使轮的投资方之一,所以我还可以把分众传媒所有的广告给你植入,再加上我之前是公务员的缘故,我特别了解政府的一些资源,还有领导心中特别想要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当时和天府可乐又谈了一次。我说你给我一万件天府可乐的饮料,他说那你能给到我什么回报,我说我让整个四川成都市所有的网吧都有你天府可乐的广告宣传。

我们乐杜鹃最大的优势就是主题,我们今年的主题是“电”。国家现在提倡智慧城市、电商平台、电子竞技,我们今年的主题就是电竞和电音的结合。所以直接跟网吧谈合作,在网吧植入《英雄联盟》前期的预选赛,只要大家一打开开屏广告,就有“乐杜鹃音乐节”、“天府可乐”的字样,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天府可乐植入进去了。

那我们是如何和互联网结合的呢?我们基本是把所有投资人及周边的资源串成了一条链。从今年我们推出了自己的电音网红,然后我们跟网红网、网易云音乐、QQ日记等一系列,包括酒吧行业的各方合作,通过多元化把很多的APP充分利用,结合学生、粉丝的特点特性,结合除了粉丝、学生之外其他可能成为用户的群体特性,去量身打造他们在音乐节中想要的内容。

主持人:我们音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大家都主要在做本地的产业,很少有国际化的视野,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公司,是中国音乐产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摩登天空在转型的过程中,全球化就是一个点,那么沈总怎么看在这方面的部署?

沈黎晖:关于国际化,其实对中国的整个音乐行业来说太早了,对摩登天空来说也太早了。不过我们2006年就做了这件事,在纽约建立了办公室。那时候我们其实特别紧张,根本没什么钱,就是被Michael忽悠的。

我从来不觉得音乐是有国界的,好的音乐并不因为他是哪国的去选择,所以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比如我们在最早做摩登天空杂志的时候,就把国外的乐队带进来;然后在2003年我们也是最难的时候,做了山羊皮的演唱会,也发行了RadioHead的唱片。等于说在06年之前我们就做了很多了,然后06年做了纽约办公室,07年摩登天空音乐节请了Yeah Yeah Yeahs,之后就是草莓,那时很多海外艺人都是通过纽约的办公室请来。

那这几年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前年我们做了在纽约的摩登天空音乐节,第一年我们赔了很多钱,第二年我们赔的少了一点,今年是持平。所以我们在海外的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比如自己做音乐节,另外一条线就是我们去年投资了英国利物浦的Sound City,现在看来这笔投资还是很划算的,他们现在的业绩很不错。

然后我们围绕Sound City建立了摩登天空的英国公司,那我们英国公司要做什么呢,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做唱片公司。现在英国的这个唱片公司计划要推出一张英国乐队的合辑,就是英国公司选择英国新锐的乐队出一张没有中国乐队的合辑。当然英国公司也领着两个任务,一个是重塑雕像的权力乐队,一个是新乐队大波浪,这两个乐队真的是要在海外在英国发展的。

音乐节是一个短期的演出,而唱片公司是真的要做marketing的,真的要做媒体和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在BBC的电台听到中国乐队的音乐,在Q杂志上看到我们广告的投放。这就是我们国际视野下在英国开拓的一些事情。

对海外来讲,我投入的精神目前来讲还是比较少的,不过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并不是为了怎么样而怎么样,是说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做法,把真的好的音乐走向融合,这也是我们创立摩登天空的初衷。

主持人:在跟臧总交流的过程中,就感觉您是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总会提到我们中国的音乐应该怎么样让国外的人知道,所以想听您具体讲一下这点。

臧彦彬:我很赞同沈黎晖的观点,不要刻意,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其实现在通过和海外的公司做大量交流,我觉得观点上还是要客观,其实中国的音乐需要一些自嘲,中国的文化也需要一些自嘲。你要想到很多地方你不行,不是说你弱,而是你还有机会。

我们中国的文化要承认我们有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永远进步。如果我们一直讲自己很好,自己是老大,对不起,事情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些自嘲。中国的乐队也好、音乐人也好,都是非常聪慧的,只是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推出,当然要是自然的,不能心急。

主持人:刘总最近在做签约偶像的培训计划,这明显不像一个老牌国企会做的事,所以想请您讲讲未来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怎么跨过这些难题?

刘钦隆:现在我们的流行音乐为什么没有可以传唱的经典音乐,这让我思考了很久。我觉得太平洋可以说是开中国流行乐先河的公司,比如出了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盘,所以在今天这种环境下我们也在不断的尝试。

这两年我们招了一波年轻的学院派,同时也招了一些年轻的词曲作家,通过我们太平洋本身的实力,通过电台以及接下来要签的专栏节目的这些平台,在挖掘培养包装年轻人的方面做出尝试,也给年轻的词曲作者一口饭吃。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给企业写歌,因为他们没饭吃。现在互联网火,但是他们没有收到钱,这个对我触动很大。

所以我们现在先在各大院校海选一波学生,进行包装。今年我们要推出3个歌手,有一些还在学校,然后帮他们出专辑。做这件事,也许我现在是没有赚钱,是砸钱进去,但我坚守三年五年,或许能出现一首三首像当年太平洋那样,能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当然这真的是很冒险,真的是要砸钱。

主持人:唱吧在今年把陈戈招入麾下,这是否意味着,唱吧要从原本娱乐型的公司转型到音乐纵深的方向上发展?

陈华:唱吧本身是一个草根的音乐社交品牌,但因为他的社交属性,自然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偶像,如果这些偶像停留在这个平台发展是非常浪费的。这些人有潜力有粉丝,但是没有人去帮他们。我们也有尝试过和唱片公司合作,能不能把他们包装起来,不过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陈戈也是一个比较有梦想的音乐人,他觉得唱吧拿到了这么好的资源,应该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他就到唱吧一起来做。

刚才说到的国际化也是陈戈进来之后会推动的一件事,之前他在巨鲸跟Google以及全球很多版权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规划唱吧未来也把与全球互联看作一个重点。

唱吧未来不只是一个草根音乐的平台,更多是说一个围绕音乐和音乐社交的上下游产品,而且希望我们的用户在整个平台里都是打通的。你可以是一个草根,也可以是一个偶像,也可以是一个明星,还可以成为一个国际巨星,你可以到线下去也可以到线上来,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自己串起来。

主持人:刘总想请您谈谈关于运用粉丝经济的理念来运作演出产业的想法。

刘嘉良:粉丝经济的演唱会部分,其实粉丝这个版块真的很大,演唱会只是线下很小的一部分。就粉丝经济这几个字来说,该怎么去找自己的点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大环境是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找爆款,找线下最爆点的演唱会。大家也知道很多火爆艺人的演唱会,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划分完了,那我们之后想要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其实挺难的。现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就是大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在各个平台上找爆款的艺人,做爆款的演唱会,比如我们马上要做的大张伟巡回演唱会。其实大张伟已经出道很多年了,但现在他的粉丝要比以前的忠诚度高很多,大家觉得他能带来快乐。

另外一点就是如何去寻找有粘性艺人的粉丝,这也挺重要的。粉丝分三六九等,有不顾一切的铁粉;也有消费能力不太够的学生粉丝,不过他们可能很疯狂;还有一种是伪粉,就是点个赞看一看,不会消费。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维护好前面的铁粉,培养下一代的学生粉,因为他们未来会有消费能力。

所以我对粉丝经济的考量就是如何抓住这些粉丝,如何找到爆款的艺人。

当然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打造品牌,让更多的艺人能认可我们。其实为艺人服务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大家没有一个标准,每个艺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经纪公司的要求也都不一样,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品牌的同时制定一个自己的服务标准,给这些有粉丝粘性的艺人、偶像提供服务。同时我们也寻找一些机会跟这些艺人合作,这样我们也好跟他们在演出上、周边上搭在一起。

主持人:从乐杜鹃落地就特别瞄准青年文化市场,而且也抓住了当下的风向标电音市场,想请邱总您谈谈怎么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把青年文化整合到一起,同时又能很好的落地?

邱枫:关于这个问题我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中国大家在学的一直都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经济政治学,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要读懂它的政治,然后再去迎合它的市场,这样发展方向会比较好。

我们为什么叫乐杜鹃音乐节?因为深圳市市花是簕杜鹃。我们最开始只是把音乐节作为到达每个城市的切入点,因为音乐节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尤其现在去电子音乐节玩的更多是IT男、90后、00后。其实政府喜欢的不是音乐节,而是喜欢这个产业链,所以就先做好政府这边,再迎合当地年轻人的喜好去做。每个地方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都不太一样,风格也不一样,所以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年轻人设计。

为什么我说音乐节只是我的一个切入点?因为我在做音乐节的同时,也在做整体艺人的造星。电子乐的造星和传统的造星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也自己做了一个DJ的杂志,第二我们也跟网易云音乐合作了一个自己的排行榜,以及自己原创的音乐平台。所以其实我们在做的是自己的衍生品,这里面涉及到年轻人的喜好。

我自己的出发点,第一点是传统,第二点是在抓好时间点的情况下,希望能更好的读懂年轻人的心,然后这些人才会愿意和乐杜鹃玩,才能整个把中国的电子音乐做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