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资本论 尖椒
“谁家AI概念讲得好,谁家股票就涨得好”、“长剧集质量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电影怎么去比?”
今日上午的上影节开幕论坛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的一句话引起现场心照不宣的笑声。3月中旬以来,传媒板块借助AIGC概念在A股中涨势迅猛,影视公司大都争先抢后地宣布自己将布局AIGC领域。
与AI概念给股市带来的火热相对应的,是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的平淡表现。今年春节档以67.65亿创下影史第二的好成绩,但接下来的电影市场似乎没有迎来预想中的“报复性消费”。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也是旅游热,电影冷,越来越少的人走入电影院。
接下来不久,暑期档即将开启。《封神第一部》《我爱你!》《消失的她》《八角笼中》《超能一家人》……近三十部值得关注的影片陆续定档。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第二十五届上影节在阔别两年后开幕,影视大佬们汇聚一堂来了一场真心话大冒险。
除了以上于冬的笑言,王长田也在开炮:他认为目前的政策仍然没有利于创作。他说自己有一个大愿望:希望有关部门以及行业要共同努力,制定一套对内容创作有利的政策,包括电影行业票房分账比例调整、内容产业税收优惠、电影专资使用的倾斜、内容审查效率提升以及电影走出去的灵活性的调整。
确实,过去三年不仅是影片数量下降、观众流失,还让影视行业全产业链以及外部资本的信心蒙上阴影。小娱了解到,对比疫情前,目前影院放映端的恢复程度只有六七成,如果没有房租减免,影院很难维持日常经营。疫情前能轻易找到投资的片方,疫情后即使投资减半也无法赢得投资人信任。
谢谢这些大佬的“真话大冒险”,现在电影行业,确实到了该刮骨疗伤的时候了……
AIGC、苹果VR、高帧率,技术冲击电影业
“谁家AI概念讲的好,谁家股票就涨得好。”于冬这句话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AIGC确实接替“元宇宙”,成为电影技术变革的新风口。
3月22日,光线传媒宣布小说《去你的岛》将改编成电影,并发布了一张AI制作的海报,宣布AI技术将深度运用于这部动画影片的制作。消息一出,光线传媒的股价一度涨停。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
今天,王长田再次提及对AI技术的关注,并表示,AI将对数字电影制作的效率提升至少50%,电影制作的周期至少能缩短30%。“原来我们计划一年能上映三部动画电影,未来可以达到一年四部。”在光线期望中,动画电影的票房未来可以稳定在总票房的15%-20%。
除了AI对电影上游的改革,VR对于放映端的升级也未来可期。
“未来你在猫眼上买了一张电影票,可以选择到电影院里观看,也可以选择在自己的 VR 上观看。猫眼可以把这个影片直接推送到你的 VR 上,你在家里可以看到跟电影院相媲美的效果。”
王长田认为,除了上游的技术改革外,VR技术带来电影放映端的改革也值得期待,特别是近日苹果头显的发布,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更为可见。导演黄建新也补充道,目前用苹果头显观看电影的视觉效果会比IMAX还要大,180度环绕。
曾经,发行和放映终端是电影行业最难以线上化的环节。2020年,线上发行开始大规模发展,但当时的《囧妈》直接上线流媒体也引起了争议。如今VR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苹果头显这一实体产品的出现,似乎让放映端的线上化未来近在咫尺。虽然目前2万元的定价使得这一产品还难以普及,但未来私人电影院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在放映端的观影体验的改善也是各位大佬们关心的问题。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认为,现在应该改变以往认为高于24帧是高帧率的说法,应该反过来说,24帧是低帧率。“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提升观众的观影舒适度难道不是我们电影应该做的吗?”
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也提到,“今年NBA、CBA和冬奥会的直播中,咪咕的直播已经可以达到120帧。”帧率的提升也是电影院目前吸引观众的动力之一,曾经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采用的120帧+4K+3D制作,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视觉效果超绝,被赞誉为“重新定义电影”。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
于冬则认为,目前影院急需强化剧场效果,保证放映质量,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才能和小屏内容争夺。“小屏制作是海量的,但没办法实现票房的回收。而“剧场效果”可以让中国电影保住这八万张银幕”。
长剧集“抢走”观众,故事为王还是IP先行?
“真正对电影的冲击是剧集的崛起,去年的《人世间》和今年的《狂飙》,这样的长剧集质量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博纳今年也在拍剧集《上甘岭》。这时候我们怎么去跟长剧集比?爱奇艺今年一季度、二季度都实现了盈利,亏了13年都赚钱了”。
得益于降本增效与爆款内容,2022年,爱奇艺全年营业利润为22亿元。
于冬认为,以往正是因为英美剧的质量上乘,倒逼好莱坞电影往工业化与特效视觉方面升级换代。如今中国电影也处于这个阶段,但不同的是,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也许能让观众走入影院,但最终讲故事、塑造人物,才是电影长期的主题。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
虽然国产电影的比例在最近三年大幅度提高,单片票房纪录节节攀升,人们对于好莱坞影片的兴趣似乎不再高涨,但这种市场的形成是处于疫情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其基础并不牢固,
观众流失正是疫情三年之后影视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疫情不仅给电影产业带来冲击,也让观众的观影习惯发生改变,如何让习惯小屏观影的观众再度走进电影院,更多的优质内容影片仍然是核心。
“但故事总是有限的,好不容易有个好故事,如何才能真正发挥IP的长尾效应?”上影集团的董事长王健儿坚定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还是要走IP开发的道路。
今年是谢晋导演100周年诞辰,最近,上影集团就开发出一个数字人谢晋,让其发表了一段4分钟的演讲。之后,上影集团还试图通过AI技术打造葫芦娃数字人舞团,“乐华的杜总也来问我,能不能让她将我们集团的经纪业务承包给她”。
今年年初,上影集团收购了上影元文化51%的股权,并将30个经典IP的10年经营权交给他们。最近,上影集团成立“新视野文化产业数字化投资基金”,打算三年投入3亿资金,用于文化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的孵化和落地,特别关注AIGC、元宇宙等前沿科技。
如何用技术为故事赋能,让故事的生命力延续下去,或许是未来电影发展的方向之一。
上座率下降、开机率下跌、资本退潮,影视行业仍在等待春天
疫情放开,影视行业的生产陆续恢复正常,人们走进电影院也不再有客观上的阻碍。那半年之后,影视行业到底恢复得如何?何时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并保持增速一直行进下去?
王林是北方二线城市一家影城的经理,从业十余年。据悉,她所负责的影院在今年1至5月的平均上座率为14.18%,与2021年的1至5月持平。但在2019年同期,这座影院平均上座率能达到23.02%,如今已经跌至六成。
灯塔在近日发布的《变化与挑战——疫后中国电影市场观察》也显示,2023年1-5月的全国场均人次为9.6,低于2017年至2019年三年同期的场均人次13.5-17.9,也低于2021年的11.7。
根据影院的票房成绩,王林认为,目前影城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65%左右,但还未达预期。在疫情管控完全放开前,王林曾预计能恢复到75%左右。
对于影院的日常经营,她没想过能短时间内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一方面,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多,走进电影院已经不是排在前列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去年一整年的不确定性让从业人员的信心降低,甚至有一部分人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这个行业。
人才的离开导致一些流程的推进过程发生问题。王林形容,目前影院只是在勉强“应对”,还没有精力主动去建设影院。
目前,王林所在的影院出租方还在为其减免房租,也是得益于此,影院单月收入才能满足日常运营。在票房大盘不佳的情况下,成本的降低的确是影院活下去的关键。在重庆一家影城担任经理的小谢正因为房租成本高昂头疼,影院至今在亏损经营中。
除了受影响最直接的放映端,影视公司也在疫情期间苦撑。
备案信息和开机率反映的是一两年后的电影的储备量。从国家电影局公布的备案信息来看,2019年1至4月一共备案了915部故事影片,而今年同期只有742部。
孙鹏所在的天鹏传媒主要出品中外合拍片,疫情三年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有很多无法在线上完成的事情,国外的导演和编剧无法亲临中国,感受风土人情,也就无法进行创作。
从片方来说,影视行业回暖也还需要时间。孙鹏手上有一个项目,在2019年时预计投资6000万,并且剧本和题材都已经受到投资人认可。2020年初,疫情一来,项目搁置。如今这个项目仍然被认可,但即使投资金额减半也没有资方愿意进场。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好的影片,越来越少的观众进到电影院,资方看到票房不理想,更不想进场。”孙鹏说。
另一位从业人员告诉小娱,目前还有很多影片积压,影视公司回款回血需要过程,因此开机率不高。“但现在毛局来了,政策变好了,慢慢都在释放。”但是对于恢复周期,他也表达了担忧:“从上到下,伤筋动骨五年。明年的情况可能也不太乐观。”
工厂大门影业总裁黄旭峰则认为,疫情前后资本投资的逻辑没有变,影片拍摄的基本生产方式也没有变,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疫情之后进入影视产业的钱越来越少了,而且电影院的观众人数也明显减少。
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影视从业人员都谈到观众流失的问题。但娱乐方式增多、观众观影习惯改变,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后,影视行业内部仍然需要重塑秩序。
王长田也在开幕论坛直言,目前的电影生态仍然很不健康:电影在创作层面、发行层面都在膨胀和快速发展中带来问题。“为什么热钱、游资离开了电影行业,因为投入产出比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
同时,他也提到目前的政策仍然没有利于创作。他说自己有一个大愿望:希望有关部门以及行业要共同努力,制定一套对内容创作有利的政策,包括电影行业票房分账比例调整、内容产业税收优惠、电影专资使用的倾斜、内容审查效率提升以及电影走出去的灵活性的调整。
另外,他还希望,今年能实现多年来一直在提的分线发行。“因为我们一年正常有八九百部影片取得了发行放映许可证,但是我们能够上映的影片大概只有四五百部,而且绝大部分上映的影片都是一日游或者几日游,拿不到排片,因为我们大一统的放映的方式出了问题,所要分线放映,给更多中小影片机会。”
在经济学上有个“疤痕效应”的理论,指的是指重大事件过后,人的行为模式会发生长久的变化。行业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疫情总会给影业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首先要恢复信心,然后是制度的重建和流程的疏通,才能共同迈向电影工业3.0。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林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