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受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青睐的石墨烯行业 产业化进程却很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受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青睐的石墨烯行业 产业化进程却很慢

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环境冷热不均,学术、资本、媒体界的“热”与产业界的“冷”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政府招商“热”与落地配套政策“冷”,实现盈利的石墨烯企业屈指可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投资者尚未弄清石墨烯与石墨、石墨烯粉到底是什么关系,资本市场的热度持续高涨,不少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涉足石墨烯概念股,但股市上没有人会真正关心技术。”工信部赛迪研究员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在11月12日举行的“石墨烯在新型储能材料中的应用研讨会”上表示。

肖劲松认为,目前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环境冷热不均,石墨烯的“热”不仅局限于资本界,学术与媒体界亦对其热捧,但这与产业界的冷静看待甚至冷眼旁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截至2015年10月28日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石墨烯专利数量达到13427件,远远高于美国、韩国、日本的4419件、1664件及969件;同时,石墨烯专利受理国家中,中国占比36%,同样高于美、韩、日等国的比例。

在产业界层面,国内研究缺少有价值的专业和研发成果,上市公司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委会副秘书长刘荣华向记者表示,“‘冷’主要体现在石墨烯行业不赚钱,目前能实现盈利的企业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国内目前大部分石墨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缺乏,没有实力开发下游应用产品,纯粹卖石墨烯原料没有企业会要的。”

肖劲松认为,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需要经过实验室、实验工厂(小试)、示范生产线(中试)、示范工厂、工厂五个阶段,并且缺一不可。

“按照硅材料产业20年的成熟周期推断,石墨烯产业化至少还需要5年-10年,如何‘破局’是关键。”肖劲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石墨烯产业目前还处在以研究为主的阶段,产品大都处在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肖劲松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政府招商“热”与落地配套政策“冷”的矛盾,“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石墨烯项目的招商上不遗余力;另一方面,石墨烯产业的很多系统性问题,仅靠资金和创业团队自身不能得到解决。”

国内已有多个地方出台了石墨烯产业规划。2013年12月,无锡市政府发布的《无锡市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内第一个石墨烯产业规划;黑龙江省在今年6月发布的《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是国内第一个石墨烯行动计划。

“石墨烯产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环评、安全生产资质、废料处理、出口等方面没有配套政策跟进;对石墨烯敞开怀抱的城市大多是对环保要求极高的城市,所以环保问题是必须要解决。”肖劲松说。

除了产业环境的冷热不均,肖劲松认为,外界对石墨烯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解,“外界往往认为石墨烯的发展将依托于石墨资源,但是产业化制备石墨烯薄膜主要是以甲烷、乙炔等含碳气体为原料,与石墨没有关系。”

“另外,石墨烯的微观性能也经常被夸大为宏观性能。石墨烯作为半导体的替代材料被想象得过于乐观,石墨烯分体与石墨烯概念的混淆也时有发生。”肖劲松向界面新闻记者说。

去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肖劲松表示,上述意见的出台依然明确了将石墨烯建造成先导产业,推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本定位。

刘荣华告诉记者,已有不少企业推出了石墨烯应用于导电添加剂中的产品,市场前景也渐入佳境;同时,石墨烯在涂料、橡胶、塑料等领域的市场需求也正在显现出来。

“石墨烯行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路”没有打通,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实际商品,主要原因是石墨烯制备企业和应用企业缺乏沟通、合作等。目前石墨烯制备企业国内非常多,据统计,产能达到7000多吨,但实际销售量很少。”刘荣华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受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青睐的石墨烯行业 产业化进程却很慢

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环境冷热不均,学术、资本、媒体界的“热”与产业界的“冷”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政府招商“热”与落地配套政策“冷”,实现盈利的石墨烯企业屈指可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投资者尚未弄清石墨烯与石墨、石墨烯粉到底是什么关系,资本市场的热度持续高涨,不少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涉足石墨烯概念股,但股市上没有人会真正关心技术。”工信部赛迪研究员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在11月12日举行的“石墨烯在新型储能材料中的应用研讨会”上表示。

肖劲松认为,目前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环境冷热不均,石墨烯的“热”不仅局限于资本界,学术与媒体界亦对其热捧,但这与产业界的冷静看待甚至冷眼旁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截至2015年10月28日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石墨烯专利数量达到13427件,远远高于美国、韩国、日本的4419件、1664件及969件;同时,石墨烯专利受理国家中,中国占比36%,同样高于美、韩、日等国的比例。

在产业界层面,国内研究缺少有价值的专业和研发成果,上市公司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委会副秘书长刘荣华向记者表示,“‘冷’主要体现在石墨烯行业不赚钱,目前能实现盈利的企业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国内目前大部分石墨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缺乏,没有实力开发下游应用产品,纯粹卖石墨烯原料没有企业会要的。”

肖劲松认为,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需要经过实验室、实验工厂(小试)、示范生产线(中试)、示范工厂、工厂五个阶段,并且缺一不可。

“按照硅材料产业20年的成熟周期推断,石墨烯产业化至少还需要5年-10年,如何‘破局’是关键。”肖劲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石墨烯产业目前还处在以研究为主的阶段,产品大都处在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肖劲松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政府招商“热”与落地配套政策“冷”的矛盾,“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石墨烯项目的招商上不遗余力;另一方面,石墨烯产业的很多系统性问题,仅靠资金和创业团队自身不能得到解决。”

国内已有多个地方出台了石墨烯产业规划。2013年12月,无锡市政府发布的《无锡市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内第一个石墨烯产业规划;黑龙江省在今年6月发布的《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是国内第一个石墨烯行动计划。

“石墨烯产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环评、安全生产资质、废料处理、出口等方面没有配套政策跟进;对石墨烯敞开怀抱的城市大多是对环保要求极高的城市,所以环保问题是必须要解决。”肖劲松说。

除了产业环境的冷热不均,肖劲松认为,外界对石墨烯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解,“外界往往认为石墨烯的发展将依托于石墨资源,但是产业化制备石墨烯薄膜主要是以甲烷、乙炔等含碳气体为原料,与石墨没有关系。”

“另外,石墨烯的微观性能也经常被夸大为宏观性能。石墨烯作为半导体的替代材料被想象得过于乐观,石墨烯分体与石墨烯概念的混淆也时有发生。”肖劲松向界面新闻记者说。

去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肖劲松表示,上述意见的出台依然明确了将石墨烯建造成先导产业,推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本定位。

刘荣华告诉记者,已有不少企业推出了石墨烯应用于导电添加剂中的产品,市场前景也渐入佳境;同时,石墨烯在涂料、橡胶、塑料等领域的市场需求也正在显现出来。

“石墨烯行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路”没有打通,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实际商品,主要原因是石墨烯制备企业和应用企业缺乏沟通、合作等。目前石墨烯制备企业国内非常多,据统计,产能达到7000多吨,但实际销售量很少。”刘荣华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