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明一
又是一年夏收季,“山东粮食晒进政府大院”,成为近日网络热议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德州、枣庄、潍坊、济宁等多地的乡镇政府机关开放大院,作为农民临时晾晒粮食的场所。金灿灿的麦粒晒进了政府大院、派出所以及企业的闲置场地。
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政府直接挂上了“政府院内可以晒粮”的红色条幅;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组织志愿者帮助劳动力不足的村民进行晾晒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饮水机和纸杯;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发布《临时晒粮场地一览表》,临时晒粮场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比起儿时记忆中手动收割的忙碌,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如今麦收效率大大提高。
事实上,夏收不仅是“收获”,更有“晾晒”这一层含义。
由于夏收时逢北方进入汛期,雨水偏多,粮食得到及时晾晒,这是颗粒归仓的关键。
犹记得,早年夏收季,刚收割的麦子总会铺满乡间小路。朴实的老乡在路边守候,每有汽车经过,他们总会招呼司机师傅碾压麦子。车辆经过时,麦草起起伏伏,麦粒加速脱落,老乡们会趁势翻动以提高效率。
如今,机械收割带来直接脱粒,加之社会车辆的逐年增多,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马路晒粮开始被摒弃,这也让晒粮食的地点变得稀缺。
抢收保储,力解“急难愁盼”。不得不说,山东多地政府大院开放晒粮,这样接地气的应势举动,最终还是晒到了群众的心里。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2022年,即使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我国粮食生产仍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达到1373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位,强调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夯实“三农”基础尤为重要。
作为粮食大省,2022年,山东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2558.3万亩,总产1108.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突破1100亿斤大关。在端牢1亿人饭碗的同时,山东以责任大省的姿态率先垂范,可以说,“中国饭碗”1/12装的正是山东粮。

当“粮食晒进政府大院”,凸显的不仅是山东对“中国饭碗”的敬重,也是对群众路线的深刻践行。
党的事业一直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评判各项工作的唯一标准。
针对“粮食晒进政府大院”,有网友评论“有的地方愿意做,有的连做都懒得做。”
每一座城市都会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然而,“事在人为”,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尤其是城市管理者的思维。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
一语双关,“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是干部的本职,反之,不符合如此要素,则是不称职,抑或是不应称为干部。
“这地毯比什么装修都好看”,“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做的好,好榜样,重视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晒进政府大院,山东各地政府的暖心之举赢得了全国网友的赞誉。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在山东知县任时留下的佳句。那么,每一位城市的管理者是否要思考:自己任职期间要为城市带来什么、留下什么?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