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如何实施更有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如何实施更有效?

在多位辅助生殖、妇产科医生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有利于想生孩子却生不了的患者,能一定程度提升我国的生育率。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吕雅萱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在鼓励生育大背景下,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成为多地政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医保局宣布,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 等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于7月1日起实施。

北京市医保局表示,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本市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开展医保基金支出测算等工作,最终决定将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甲类报销范围。

各地尝试支持辅助生殖

北京是最新一个明确表态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省市。

此前在5月17日,辽宁省医疗保障局在回复网友关于“辽宁省何时将试管婴儿项目纳入医保”的咨询时透露,辽宁省已印发通知,将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术等18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生育保险目录。随后在6月1日,辽阳市医保局转发《关于调整辽宁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的通知》,明确将有关辅助生殖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生育保险支付,于7月1日起实施。

我国出生人口数量自2017年来连续6年下降,2022年跌至956万人。与此同时,人群不孕不育率正在增长,《柳叶刀中国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显示,2007-2020年间,中国不孕症患病率从12%升至18%。

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呼吁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社保。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向界面新闻介绍,他将提交《关于“将辅助生殖医疗全面纳入社保”的建议》,其中指出,由国家财政部门联合社保部门牵头顶层设计,尽快在我国全面整体将辅助生殖的所有内容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辅助生殖技术高昂的治疗费用是许多家庭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对于有需求的患者来说,降低治疗费用,经济压力可以进一步减轻,治疗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其生育意愿与行动将得到充分保障。”安庭表示。

界面新闻注意到,各地正在对支持辅助生殖技术做出不同尝试。2021年,上海、河北、河南、天津、贵州、安徽、陕西、山西等12个省市都发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各省市在《规划》中表示,要增加人类辅助生殖服务机构的数量;杭州、荆门两市出台辅助生殖有关项目的专项补贴或项目报销政策,分别最高可获得3千元和1万元的补贴。

“今年全国分娩量预计继续走低,各地探索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大趋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段涛对界面新闻说。

但是,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也涉及医保基金支出增加等因素,因此各地在操作中相对谨慎。北京市医保局曾于2022年2月就发布过将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的通知,但此后又暂缓实施按下“暂停键”。彼时一些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暂缓原因或是项目价格偏高、报销项目繁多复杂。

国家医保局曾多次就此问题表态。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前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再次答复称,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2年5月,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该局正在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2023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就这一问题表示,国家医保局已下发文件,指导地方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如何落地仍值得考量

在多位辅助生殖、妇产科医生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有利于想生孩子却生不了的患者,能一定程度提升我国的生育率。

“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可以助推我国人口增长,试管婴儿费用不低,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压力解决不了生育问题,医保能报销后,患者和医生都喜闻乐见。”东南地区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对界面新闻说。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李友筑医生表示,在国内,试管婴儿一定程度上被通俗指代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目前,试管婴儿通俗称分为一、二、三代技术,国内大部分医院开展的是一、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少数医院能开展三代试管婴儿技术。

从技术角度区分,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分为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两大类。李友筑介绍,北京市这次纳入的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把人工授精、一代、二代、三代试管婴儿相关技术已全部覆盖到。

据了解,这16个项目具体包括:促排卵检查、精子优选处理、精子优选处理-密度梯度离心法、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精液冷冻复苏、经阴道穿刺采卵术、胚胎形态学评估、囊胚培养、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术、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染色体疾病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囊胚/卵裂球/极体活检术、睾丸/附睾精子分离、冷冻胚胎复苏等。

李友筑表示,对一般患者而言,辅助生殖治疗是一笔不小费用。通常一、二代试管婴儿一个周期做下来需要3万-3.5万元,而过半数患者要做2次以上才能成功,费用也会随之大幅叠加。

据《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的数据,35岁及以下的女性,平均需要3个试管婴儿治疗周期成功活产,35岁以上,所需治疗周期还会明显增多。

“一个周期持续2-3个月,对患者生活方式、作息节奏有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患者会专门停掉工作,拿出一段时间来接受治疗,这是另一部分的经济成本。”李友筑说,我国大部分能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医院位于一二线城市,很多患者需要长期从外地赶来治疗,交通和住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治疗费用能被纳入医保,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意愿将会明显提高,从而打通人口出生渠道。

下一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后如何具体落地仍值得考量。作为某辅助生殖医院首席顾问的段涛对界面新闻说,各地医保基金紧张,应该守住医保“保基本”原则,引导辅助生殖技术合理高效地使用医保基金。

段涛认为,更合适的方式是按照人工授精、一代、二代、三代试管这样费用递增、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做三代试管的人占比很少、价格高,有些患者在北京做一次要10多万元。在医保基金紧张的情况下,应该要引导基金更高效地使用。”他说。

段涛同时认为,从提升全民生育力的角度出发,应该将覆盖更多人群的常规不孕不育技术也考虑纳入医保。他指出,我国不孕不育群体约有4000万到5000万人,其中只有约25%的人需要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大多数患者只需要接受如与妊娠相关的输卵管手术这种常规技术治疗就可以妊娠,各地在推行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同时,也要考虑更具普适性的不孕不育技术,更高效地提升全民生育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如何实施更有效?

在多位辅助生殖、妇产科医生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有利于想生孩子却生不了的患者,能一定程度提升我国的生育率。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吕雅萱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在鼓励生育大背景下,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成为多地政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医保局宣布,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 等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于7月1日起实施。

北京市医保局表示,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本市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开展医保基金支出测算等工作,最终决定将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甲类报销范围。

各地尝试支持辅助生殖

北京是最新一个明确表态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省市。

此前在5月17日,辽宁省医疗保障局在回复网友关于“辽宁省何时将试管婴儿项目纳入医保”的咨询时透露,辽宁省已印发通知,将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术等18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生育保险目录。随后在6月1日,辽阳市医保局转发《关于调整辽宁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的通知》,明确将有关辅助生殖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生育保险支付,于7月1日起实施。

我国出生人口数量自2017年来连续6年下降,2022年跌至956万人。与此同时,人群不孕不育率正在增长,《柳叶刀中国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显示,2007-2020年间,中国不孕症患病率从12%升至18%。

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呼吁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社保。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向界面新闻介绍,他将提交《关于“将辅助生殖医疗全面纳入社保”的建议》,其中指出,由国家财政部门联合社保部门牵头顶层设计,尽快在我国全面整体将辅助生殖的所有内容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辅助生殖技术高昂的治疗费用是许多家庭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对于有需求的患者来说,降低治疗费用,经济压力可以进一步减轻,治疗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其生育意愿与行动将得到充分保障。”安庭表示。

界面新闻注意到,各地正在对支持辅助生殖技术做出不同尝试。2021年,上海、河北、河南、天津、贵州、安徽、陕西、山西等12个省市都发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各省市在《规划》中表示,要增加人类辅助生殖服务机构的数量;杭州、荆门两市出台辅助生殖有关项目的专项补贴或项目报销政策,分别最高可获得3千元和1万元的补贴。

“今年全国分娩量预计继续走低,各地探索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大趋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段涛对界面新闻说。

但是,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也涉及医保基金支出增加等因素,因此各地在操作中相对谨慎。北京市医保局曾于2022年2月就发布过将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的通知,但此后又暂缓实施按下“暂停键”。彼时一些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暂缓原因或是项目价格偏高、报销项目繁多复杂。

国家医保局曾多次就此问题表态。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前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再次答复称,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2年5月,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该局正在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2023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就这一问题表示,国家医保局已下发文件,指导地方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如何落地仍值得考量

在多位辅助生殖、妇产科医生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有利于想生孩子却生不了的患者,能一定程度提升我国的生育率。

“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可以助推我国人口增长,试管婴儿费用不低,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压力解决不了生育问题,医保能报销后,患者和医生都喜闻乐见。”东南地区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对界面新闻说。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李友筑医生表示,在国内,试管婴儿一定程度上被通俗指代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目前,试管婴儿通俗称分为一、二、三代技术,国内大部分医院开展的是一、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少数医院能开展三代试管婴儿技术。

从技术角度区分,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分为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两大类。李友筑介绍,北京市这次纳入的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把人工授精、一代、二代、三代试管婴儿相关技术已全部覆盖到。

据了解,这16个项目具体包括:促排卵检查、精子优选处理、精子优选处理-密度梯度离心法、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精液冷冻复苏、经阴道穿刺采卵术、胚胎形态学评估、囊胚培养、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术、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染色体疾病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囊胚/卵裂球/极体活检术、睾丸/附睾精子分离、冷冻胚胎复苏等。

李友筑表示,对一般患者而言,辅助生殖治疗是一笔不小费用。通常一、二代试管婴儿一个周期做下来需要3万-3.5万元,而过半数患者要做2次以上才能成功,费用也会随之大幅叠加。

据《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的数据,35岁及以下的女性,平均需要3个试管婴儿治疗周期成功活产,35岁以上,所需治疗周期还会明显增多。

“一个周期持续2-3个月,对患者生活方式、作息节奏有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患者会专门停掉工作,拿出一段时间来接受治疗,这是另一部分的经济成本。”李友筑说,我国大部分能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医院位于一二线城市,很多患者需要长期从外地赶来治疗,交通和住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治疗费用能被纳入医保,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意愿将会明显提高,从而打通人口出生渠道。

下一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后如何具体落地仍值得考量。作为某辅助生殖医院首席顾问的段涛对界面新闻说,各地医保基金紧张,应该守住医保“保基本”原则,引导辅助生殖技术合理高效地使用医保基金。

段涛认为,更合适的方式是按照人工授精、一代、二代、三代试管这样费用递增、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做三代试管的人占比很少、价格高,有些患者在北京做一次要10多万元。在医保基金紧张的情况下,应该要引导基金更高效地使用。”他说。

段涛同时认为,从提升全民生育力的角度出发,应该将覆盖更多人群的常规不孕不育技术也考虑纳入医保。他指出,我国不孕不育群体约有4000万到5000万人,其中只有约25%的人需要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大多数患者只需要接受如与妊娠相关的输卵管手术这种常规技术治疗就可以妊娠,各地在推行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同时,也要考虑更具普适性的不孕不育技术,更高效地提升全民生育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