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印发了《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其中公布了安徽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探索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安徽模式,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功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等改革探索。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在海关对跨关区查验模式创新的统一部署基础上,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关键设备跨关区检查作业一体化试点。

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量子计算全球开发者平台,拓展量子保密技术应用场景。
打造区域性产贸融合发展新平台,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保税展示,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探索完善新型易货贸易管理探索市场采购贸易通关一体化省内组货模式。
打造中东部地区多式联运关键枢纽,协同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航空货运枢纽港等建设,探索优化江海联运、铁水联运、陆空联运等“一单制”业务流程,提升流通效率。
合肥片区和芜湖片区重点工作为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行矩阵”,推动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建设,完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打造自动驾驶示范运行线。

合肥片区将重点打造长三角绿色低碳“中国环境谷”,集聚国家级环境科学研究平台,推进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环境科技新技术应用场景对接发布机制。
蚌埠片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布局建设显示玻璃、聚乳酸等硅基生物基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建立硅基、生物基产业联盟。
据安徽省人民政府网消息,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实现进出口额443亿元,其中出口额343.2亿元、同比增长14.6%;实际使用外资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倍;新增注册企业5049家、同比增长23.9%,实现税收收入142.2亿元、同比增长35.3%,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5%的进出口额、29%的实际使用外资额。13个联动创新区实现进出口额370亿元、同比增长22.8%;实际使用外资额8801万美元。

日前,安徽自贸试验区发布了“双招双引”的成绩。安徽省人民政府称安徽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战略综合平台,安徽自贸试验区始终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合肥片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基地项目、芜湖片区塔桥多式联运基地项目、蚌埠片区太阳能电池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信义光伏玻璃、蔚来驱动科技、酷哇科技等重点企业相继增资扩股,“双招双引”成效亮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