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高法:我国禁毒主战场仍在西南,华东华中成毒品集散消费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高法:我国禁毒主战场仍在西南,华东华中成毒品集散消费地

“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以来人民法院禁毒工作情况,及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和涉毒次生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庭长李睿懿介绍,去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37282件,判决生效56179人,其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13290人,重刑率达23.66%,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约15个百分点。

2023年1-5月,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11837件,判决生效17836人,其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4527人,重刑率达25.38%,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约16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严厉惩处和有效治理下,我国毒情呈现整体向好态势,但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禁毒工作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李睿懿指出,我国毒品犯罪案件分布地域化特征明显。

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排名前10位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占3席,反映我国禁毒斗争主战场仍在西南,华南地区作为毒品入境流转地,华东、华中地区作为毒品集散消费地,案件量仍然较大。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22年降至3.7万件,较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73.38%,较2018年下降62.75%。毒品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也从2018年的8.35%降至2022年的3.59%。

李睿懿还介绍,当前制毒犯罪逐渐呈现地域分散化、规模小型化、流程分段化等特点。“金三角”仍是我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境外毒品经传统渠道入境受阻后,利用货车夹带通关或者采取抛投、挖洞等隐蔽方式走私毒品案件增多。通过国际物流寄递、陆路绕道或者海上走私毒品情况加剧。

近五年,随着我国吸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以及戒毒管控措施不断加强,毒品消费市场持续萎缩。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非法持有毒品案件853件、容留他人吸毒案件6301件,较2015年高峰时的10875件和35867件分别下降了92.16%和82.43%。不过,新型毒品犯罪呈上升趋势。涉案毒品呈现传统、合成、新型毒品“三代并存”格局,且新的替代滥用物质不断出现。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氯胺酮仍占据涉案毒品前三位。涉甲卡西酮、γ-羟丁酸、合成大麻素等新型毒品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医疗用麻精药品和依托咪酯、“笑气”等非列管物质流入涉毒渠道问题不容忽视。

此外,毒品犯罪犯罪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突出,互联网逐步成为毒品犯罪新的联络渠道和犯罪方法传播平台,“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利用GPS定位追踪监视运毒的案件增多。

据介绍,2023年4月,针对近年来麻精药品替代滥用较为突出、涉麻精药品案件数量增长问题,为依法惩治涉麻精药品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高院下发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涉麻精药品案件审判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

目前未成年人涉毒现象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李睿懿表示,目前,未成年人涉毒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作为犯罪对象,被引诱、教唆、欺骗甚至被强迫吸毒,沦为受害者;二是已形成吸毒瘾癖,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毒品吸食;三是作为犯罪主体,被不法分子利用、教唆甚至主动参与毒品犯罪。为此,在毒品案件审判中,人民法院注重加强未成年司法保护,对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以及引诱、教唆、欺骗、强迫未成年人吸毒的,均依法从重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高法:我国禁毒主战场仍在西南,华东华中成毒品集散消费地

“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以来人民法院禁毒工作情况,及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和涉毒次生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庭长李睿懿介绍,去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37282件,判决生效56179人,其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13290人,重刑率达23.66%,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约15个百分点。

2023年1-5月,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11837件,判决生效17836人,其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4527人,重刑率达25.38%,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约16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严厉惩处和有效治理下,我国毒情呈现整体向好态势,但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禁毒工作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李睿懿指出,我国毒品犯罪案件分布地域化特征明显。

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排名前10位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占3席,反映我国禁毒斗争主战场仍在西南,华南地区作为毒品入境流转地,华东、华中地区作为毒品集散消费地,案件量仍然较大。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22年降至3.7万件,较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73.38%,较2018年下降62.75%。毒品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也从2018年的8.35%降至2022年的3.59%。

李睿懿还介绍,当前制毒犯罪逐渐呈现地域分散化、规模小型化、流程分段化等特点。“金三角”仍是我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境外毒品经传统渠道入境受阻后,利用货车夹带通关或者采取抛投、挖洞等隐蔽方式走私毒品案件增多。通过国际物流寄递、陆路绕道或者海上走私毒品情况加剧。

近五年,随着我国吸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以及戒毒管控措施不断加强,毒品消费市场持续萎缩。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非法持有毒品案件853件、容留他人吸毒案件6301件,较2015年高峰时的10875件和35867件分别下降了92.16%和82.43%。不过,新型毒品犯罪呈上升趋势。涉案毒品呈现传统、合成、新型毒品“三代并存”格局,且新的替代滥用物质不断出现。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氯胺酮仍占据涉案毒品前三位。涉甲卡西酮、γ-羟丁酸、合成大麻素等新型毒品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医疗用麻精药品和依托咪酯、“笑气”等非列管物质流入涉毒渠道问题不容忽视。

此外,毒品犯罪犯罪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突出,互联网逐步成为毒品犯罪新的联络渠道和犯罪方法传播平台,“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利用GPS定位追踪监视运毒的案件增多。

据介绍,2023年4月,针对近年来麻精药品替代滥用较为突出、涉麻精药品案件数量增长问题,为依法惩治涉麻精药品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高院下发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涉麻精药品案件审判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

目前未成年人涉毒现象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李睿懿表示,目前,未成年人涉毒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作为犯罪对象,被引诱、教唆、欺骗甚至被强迫吸毒,沦为受害者;二是已形成吸毒瘾癖,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毒品吸食;三是作为犯罪主体,被不法分子利用、教唆甚至主动参与毒品犯罪。为此,在毒品案件审判中,人民法院注重加强未成年司法保护,对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以及引诱、教唆、欺骗、强迫未成年人吸毒的,均依法从重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