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英国的护理品牌Lush正在筹备着位于香港尖沙咀的K11 Art Mall的新店,预计将在下个月开出。
Lush于1995年在英国创立,以售卖各种色彩缤纷且脑洞大开的沐浴球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有些类似于眼下正在流行的“多巴胺”色系。不止沐浴球,该品牌还销售包括手工香皂、面膜和洗发水等。它的产品强调“天然”“有机”等关键词,包括采用素食配方(部分含有羊毛脂、牛奶、鸡蛋、蜂蜜和蜂蜡)等。
为了强调自然有机,门店通常布置成欧洲市集常见的水果铺模样。各类泡泡皂、香氛皂一般不带任何包装被直接堆放在货架上,保质期较短的面膜放在了冰镇台上展示,这些产品散发出来的浓烈的香味,使得你在距离店门10米远就能闻到。
新店之所以选址尖沙咀,Lush品牌方面表示,一直在留意游客聚集区域的变化,过去往往沙田聚集了不少游客,港岛包括上环、中环的客流比较稳定,可以服务部分游客和香港白领,但近年来发现游客更多聚集在尖沙咀,这得益于西九龙高铁的开通以及香港故宫、M+博物馆的带动,游客习惯于游览完在周边逛街扫货。
2020年,Lush也曾因疫情等原因关掉了位于香港中环的一家门店。据香港土地注册处的文件,该店占地约7000平方英尺,Lush以月租12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13万元)的价格签下为期五年的租约,租约在2020年8月底到期,当时的月租水平已升至152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37万元)。
截至目前,Lush在中国香港拥有7家门店,在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分别有2家和3家门店。但一直未进入中国内地开实体店,仅2014年开出了天猫海外旗舰店。
不止是Lush,作为购物天堂的香港正在回暖,而诸多品牌也在重新回到香港游客区黄金铺位。莎莎也签下了多个旅客必逛的香港黄金地段旺铺,现正筹备装修。更早些时候,包括李宁和松本清在内的品牌也趁着租金下跌入驻到尖沙咀等核心商圈。
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访港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不久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香港零售高峰会上也表示,在本地需求强劲复苏、旅客恢复访港的带动下,香港经济明显改善。
不过Lush也一直做着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准备。
迟迟不在中国内地开店,和此前内地要求进口化妆品品牌必须强制性施行动物性检测直接相关。
事实上,这也是包括The Body Shop、Urban Decay、Aesop伊索和LE LABO等在内以“自然原料”“零动物测试”为卖点的品牌此前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不过,自2021年5月1日起,中国内地不再强制对进口普通化妆品进行动物实验。随后,Aesop伊索和LE LABO等品牌也在上海开出了门店,而首店效应也引来消费者在其门店前排队入场。
Lush将紧随其后,而上海可能也会成为其优先考虑的城市。但品牌方称目前还不能透露更多信息。
在进驻中国港澳台开店及天猫国际多年之后,小红书上关于Lush的笔记已达3万篇。加之,随着消费升级及美妆护理市场的细分化趋势,中国市场早已涌现了不少“成分党”,其中不乏对自然成分护理产品的追求。
根据抖音电商&算数电商研究院《2022美妆成分趋势洞察报告》,2021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抖音上的美妆行业内容搜索量环比增速135%,其中关于美妆成分内容的搜索量环比增速184%。
也就是说,这批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可能愿意为Lush“剁手”。
但是,目前中国内地美妆护理市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搜索小红书你会发现,近年来主打产品类似Lush沐浴球的品牌不少见,它们纷纷试图在Lush错过的这段时间里填补市场空白。以新消费品牌Rever为例,它从2017年开始研发“转转浴爆”浴盐产品系列,此后推出的日常护理产品也走的是色彩缤纷、少女心十足的路线,在签下欧阳娜娜合作推广之后,它增粉不少并逐步站稳脚跟。
同时,在小红书上也能看到部分有着“Lush低配”标签的产品,凭借着更为廉价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尽管这些“低配”标签的产品,不能真正成为Lush的竞争对手,但它们多少会让消费者犹豫,产生“花更少钱好像也能收获不差的性价比”的感觉。而通常这些帖子后面一般会带有Lush部分产品保质期不长让人望而却步的讨论。
回到Lush本身,独特的产品和体验被认为是Lush赢得消费者的核心,在香港门店也会经常提供有趣的门店活动和店员的耐心讲解。如果开进内地,也将考验它能否持续保持这些优势,以便更好说服消费者买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