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道路停车全面收费的争议和真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道路停车全面收费的争议和真相

今年上半年,关于青岛停车收费的话题多次引发争议。

文 |青记 F.Lin.

今年上半年,关于青岛停车收费的话题多次引发争议。

先是4月3日,青岛市发改委联合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制定出台《四区政府定价停车场收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停车收费方案》),重新明确了4区政府定价管理停车场的等级分类、计费时段、计费单位、收费标准等内容,并于4月20日起执行。

紧接着,城阳、胶州等区市的部分停车场“突然”实行“停车ETC无感支付”,也让不少市民大呼并不知情。

与此同时,奥帆中心停车场收费溢价严重和管理权问题、部分区域交警贴条时间等也持续引发关注。

梳理这些争议背后,市民关注的焦点其实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新实施《停车收费方案》为什么这个节点推出?程序是否合规?

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是否公道?

交警的执法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

无感支付和 道路停车泊位全面收费之间有什么联系?

围绕这些争议背后,全市统一停车收费的目标下,青岛很可能在下一盘大棋。

1

我们先来看一下《停车收费方案》从制定到正式发布的时间线。

关于“四区政府定价停车收费改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22年3月《中国经济导报》刊登的一篇推广“青岛市发展改革委2021年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的经验做法”报道中:

2021年青岛市发改委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四区政府定价停车收费改革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四区停车收费改革方案。

一个月后,青岛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岛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发布,并于2022年4月22日至5月2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同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的说明”中,青岛市发改委提出“将通过政务官网、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组织开展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及时回应和解决利益相关者合法合理的意见和诉求。”

也就是说,《征求意见稿》只是初始阶段,距离真正的政策落地还需要经过意见整合、风险评估、方案修订、审议等环节。

2022年10月13日,青岛市政协经济办就青岛市发改委四区政府定价停车场收费改革工作召开专题座谈会。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与会委员在了解改革方案相关细节后,结合调研情况发表了意见,就收费主体、停车费的公示及使用情况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2022年11月25日,青岛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说明,并附上政策修订稿一并予以公示。

其中,予以采纳的建议包括降低收费标准、进一步优化区域类别划分、进一步调整日间夜间时段划分、进一步提高道路停车资源使用效率等。

而不予采纳的建议则包括关于取消新能源汽车停放优惠减免政策的建议 、关于取消路内泊位收费的建议等。

进入2023年,《停车收费方案》的推进也在按部就班进行。

根据《青岛市公安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4020083号提案的答复意见》显示,《停车收费方案》已在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23年4月3日,《四区政府定价停车场收费改革方案》正式发布,并于4月20日起执行。

2

程序没问题,但《停车收费方案》中的停车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公道,还是成为了争议的核心焦点。

根据《停车收费方案》,综合考虑动静态交通情况、停车供需情况、交通路网分布、区域功能定位等因素,政府定价停车场区分不同区域、地段、功能定位等实行差异化收费。

那么,青岛的停车收费标准在同类别城市中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呢?

对此青岛市发改委曾公开回应:

调整后的停车收费标准在同类城市中处于中低水平。

以道路泊位为例,一类区域旺季日收费上陇60元,一类区域淡季日上限15元,全年平均约37元/日,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3位(按收费标准从高到低排序,下同);二类区域日上限30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9位;三类区域日上限10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并列第12位。

值得一提的是,车辆在政府定价停车场内停放均可享受15分钟免费停车优惠,新能源汽车每日(连续24小时为1日)首次停放最长可减免2小时。

同时,也有媒体对比了去年的四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停车场收费标准,整体而言,收费确实降了不少。

以收费上限为例,根据《停车收费方案》,相较于去年,一类区域旺季收费降低了20元。夜间道路泊位也从去年最高10元的收费上限变为暂时免费。

不过,在个别收费标准上,青岛的收费虽较之前有降低,但仍高于同类别城市。

以计月收费为例,根据《停车收费方案》,青岛道路泊位一类区域的包月费用从400元每月降到350元每月,二类区域较去年降低20元,为280元。

对比来看,杭州中心城区的道路停车收费泊位包月收费最低为120元每月。

据杭州当地媒体报道,道路停车包月适用范围为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滨江区、钱塘区6个城区,2023年下半年共提供包月服务的道路公共停车泊位数量1.7万余个,居民可通过“浙里办”APP或“支付宝”APP-“杭州道路停车”申请办理。

其中,小区居民包月价格统一为120元每月,非小区居民包月价格为一级区域小型车辆300元每月,二级区域小型车辆200元每月。

3

收费标准之外,围绕青岛停车收费的争议还有很多,尤其是关于青岛停车收费平台归属、费用去向和泊位申请难等争议此起彼伏。

比如,有网友发帖表示,老小区周围原本免费的道路泊位改成了收费车位,就算办理了办理计月收费车位,停车也要“靠运气”。

同样存在“停车费去向”争议的,还有目前承担停车缴费功能的青岛停车APP,以及已经在部分区市开始实行的“停车ETC无感支付”。

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在“青岛停车APP”上缴停车费,为什么会通过ETC自动扣费?这些费用到底进了谁的腰包?

不仅如此,青岛交警的处罚力度也一直是大家的吐槽对象,比如“晚上11点37分,李沧交警大队贴出了最‘敬业’罚单”、“青岛交警工作贴罚单连桥底下的车都不放过”等。

青岛的停车管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争议呢?

其中,职能部门和普通市民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是一大因素。

以“突然”在胶州、城阳、市南等区市实行的停车ETC无感支付为例。

早在2021年2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定2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区,先期开展ETC智慧停车试点工作。青岛便是27个试点城市之一。

而青岛最早开始试验的是青岛胶东机场停车场,不过由于使用的人群有限,才没有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2月3日,“青岛发布”曾推送一则消息,山东高速信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省内首个县级市全覆盖的ETC路侧停车改造项目在青岛胶州顺利落地。

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无感支付的确对于停车系统管理大有帮助。

早在2017年,杭州城管委就联合支付宝率先上线道路停车无感支付。

而支付宝在率先尝试停车场“无感支付”的上海虹桥机场做过测算(T1和T2两个航站楼日常流量接近30000次),如果是无感支付,每辆车离开通行时间从10秒降至不足2秒,停车场整体效率将提升数倍。 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停车场的无感支付管理还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但前提是要保证用户的知情权。

同时,青岛对于违法停车的处罚力度过严,标准不一,交警贴条时间应该更加透明,执法更加人性化。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青岛全市查处违法停车200万余起,占道路交通违法查处数量的24.8%。

对比之下,2022年1到11月,苏州全市查处违法停车202.7万余起。

但从汽车保有量来看,2022年苏州482.9万辆,青岛345.7万辆,苏州是青岛的1.4倍。

而且,在苏州全市查处的202.7万余起违法停车中,告知提醒137.8万余起、处罚64.9万余起,处罚仅占32%。

据了解,在人性化执法方面,苏州市交警部门在全省率先试行对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先行提醒纠正”的执法模式,在该模式下,执法人员对违停车辆张贴“违法停车提醒单”,同时通过语音呼叫系统自动拨打违法停放车辆登记的车主联系电话,并发送提示短信,提醒车主立即驶离。

其实,青岛交警也不乏人性化执法做法。

比如,今年春节假期(2023年 1月21日—2023年1月27日),黄岛交警就宣布实行人性化管理:

对不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未造成交通拥堵的违法停车行为,以警告教育、劝导驶离为主;

但但对逆向停车、红绿灯下停车、占盲道停车、双排停车、重要场站违法停车等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且情节恶劣的违法停车行为,仍将依法处罚。

但这种人性化执法更应该上升到制度层面,让更多市民受益。

4

实际上,无论是新发布的统一停车收费政策,还是主打“无感支付”的ETC扣费,其背后是青岛城市更新建设布局的一盘大棋。

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岛市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截至2022年底,青岛市汽车保有量为373.5万辆,数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3位。

放到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之下,解决城市“停车焦虑”难题同样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

现在来看,围绕停车难问题,青岛全市正在统筹下一盘大棋。

一方面是做好增量文章。通过增量扩容、存量挖潜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停车供给。比如,今年以来,青岛全市已建成15个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2527个。

另一方面是收费调节。根据不同区域、位置、时段、车型和占用时长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辆合理分流的《停车收费方案》是手段之一。

而更重要、更可持续的做法则是,建立智能化、一体化的停车管理服务平台,这其中就包括“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建设和无感支付的推广等。

截至2022年年底,青岛“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平台累计接入停车泊位54.85万个。

放到全国来看,在停车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

截止到2022年年底,杭州全城有150万个泊位信息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占全市约200万个泊位的75%以上。对外开放收费停车场(点)几乎都已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注册用户数达330余万人,累计提供服务1.5亿次。

而2020年上线的“上海停车”App,目前已接入4700个场(库),通过“统一支付”和“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全市停车通过一个程序直接缴费,实现无感离场、快捷离场。

从上海、杭州等地的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和成效来看,青岛市级层面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明显加快了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一个例证是,“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平台建设已经连续两年写进了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

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平台建设,还是道路停车泊位收费调整,抑或是无感支付的推广,其成效还是要以市民的获得感为衡量标准。既然是多方获益的民生工程,不妨多一些沟通、宣传和推广,让更多市民有更多知情权。

 

来源:青记

原标题:青岛道路停车全面收费的争议和真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道路停车全面收费的争议和真相

今年上半年,关于青岛停车收费的话题多次引发争议。

文 |青记 F.Lin.

今年上半年,关于青岛停车收费的话题多次引发争议。

先是4月3日,青岛市发改委联合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制定出台《四区政府定价停车场收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停车收费方案》),重新明确了4区政府定价管理停车场的等级分类、计费时段、计费单位、收费标准等内容,并于4月20日起执行。

紧接着,城阳、胶州等区市的部分停车场“突然”实行“停车ETC无感支付”,也让不少市民大呼并不知情。

与此同时,奥帆中心停车场收费溢价严重和管理权问题、部分区域交警贴条时间等也持续引发关注。

梳理这些争议背后,市民关注的焦点其实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新实施《停车收费方案》为什么这个节点推出?程序是否合规?

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是否公道?

交警的执法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

无感支付和 道路停车泊位全面收费之间有什么联系?

围绕这些争议背后,全市统一停车收费的目标下,青岛很可能在下一盘大棋。

1

我们先来看一下《停车收费方案》从制定到正式发布的时间线。

关于“四区政府定价停车收费改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22年3月《中国经济导报》刊登的一篇推广“青岛市发展改革委2021年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的经验做法”报道中:

2021年青岛市发改委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四区政府定价停车收费改革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四区停车收费改革方案。

一个月后,青岛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岛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发布,并于2022年4月22日至5月2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同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的说明”中,青岛市发改委提出“将通过政务官网、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组织开展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及时回应和解决利益相关者合法合理的意见和诉求。”

也就是说,《征求意见稿》只是初始阶段,距离真正的政策落地还需要经过意见整合、风险评估、方案修订、审议等环节。

2022年10月13日,青岛市政协经济办就青岛市发改委四区政府定价停车场收费改革工作召开专题座谈会。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与会委员在了解改革方案相关细节后,结合调研情况发表了意见,就收费主体、停车费的公示及使用情况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2022年11月25日,青岛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说明,并附上政策修订稿一并予以公示。

其中,予以采纳的建议包括降低收费标准、进一步优化区域类别划分、进一步调整日间夜间时段划分、进一步提高道路停车资源使用效率等。

而不予采纳的建议则包括关于取消新能源汽车停放优惠减免政策的建议 、关于取消路内泊位收费的建议等。

进入2023年,《停车收费方案》的推进也在按部就班进行。

根据《青岛市公安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4020083号提案的答复意见》显示,《停车收费方案》已在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23年4月3日,《四区政府定价停车场收费改革方案》正式发布,并于4月20日起执行。

2

程序没问题,但《停车收费方案》中的停车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公道,还是成为了争议的核心焦点。

根据《停车收费方案》,综合考虑动静态交通情况、停车供需情况、交通路网分布、区域功能定位等因素,政府定价停车场区分不同区域、地段、功能定位等实行差异化收费。

那么,青岛的停车收费标准在同类别城市中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呢?

对此青岛市发改委曾公开回应:

调整后的停车收费标准在同类城市中处于中低水平。

以道路泊位为例,一类区域旺季日收费上陇60元,一类区域淡季日上限15元,全年平均约37元/日,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3位(按收费标准从高到低排序,下同);二类区域日上限30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9位;三类区域日上限10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并列第12位。

值得一提的是,车辆在政府定价停车场内停放均可享受15分钟免费停车优惠,新能源汽车每日(连续24小时为1日)首次停放最长可减免2小时。

同时,也有媒体对比了去年的四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停车场收费标准,整体而言,收费确实降了不少。

以收费上限为例,根据《停车收费方案》,相较于去年,一类区域旺季收费降低了20元。夜间道路泊位也从去年最高10元的收费上限变为暂时免费。

不过,在个别收费标准上,青岛的收费虽较之前有降低,但仍高于同类别城市。

以计月收费为例,根据《停车收费方案》,青岛道路泊位一类区域的包月费用从400元每月降到350元每月,二类区域较去年降低20元,为280元。

对比来看,杭州中心城区的道路停车收费泊位包月收费最低为120元每月。

据杭州当地媒体报道,道路停车包月适用范围为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滨江区、钱塘区6个城区,2023年下半年共提供包月服务的道路公共停车泊位数量1.7万余个,居民可通过“浙里办”APP或“支付宝”APP-“杭州道路停车”申请办理。

其中,小区居民包月价格统一为120元每月,非小区居民包月价格为一级区域小型车辆300元每月,二级区域小型车辆200元每月。

3

收费标准之外,围绕青岛停车收费的争议还有很多,尤其是关于青岛停车收费平台归属、费用去向和泊位申请难等争议此起彼伏。

比如,有网友发帖表示,老小区周围原本免费的道路泊位改成了收费车位,就算办理了办理计月收费车位,停车也要“靠运气”。

同样存在“停车费去向”争议的,还有目前承担停车缴费功能的青岛停车APP,以及已经在部分区市开始实行的“停车ETC无感支付”。

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在“青岛停车APP”上缴停车费,为什么会通过ETC自动扣费?这些费用到底进了谁的腰包?

不仅如此,青岛交警的处罚力度也一直是大家的吐槽对象,比如“晚上11点37分,李沧交警大队贴出了最‘敬业’罚单”、“青岛交警工作贴罚单连桥底下的车都不放过”等。

青岛的停车管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争议呢?

其中,职能部门和普通市民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是一大因素。

以“突然”在胶州、城阳、市南等区市实行的停车ETC无感支付为例。

早在2021年2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定2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区,先期开展ETC智慧停车试点工作。青岛便是27个试点城市之一。

而青岛最早开始试验的是青岛胶东机场停车场,不过由于使用的人群有限,才没有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2月3日,“青岛发布”曾推送一则消息,山东高速信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省内首个县级市全覆盖的ETC路侧停车改造项目在青岛胶州顺利落地。

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无感支付的确对于停车系统管理大有帮助。

早在2017年,杭州城管委就联合支付宝率先上线道路停车无感支付。

而支付宝在率先尝试停车场“无感支付”的上海虹桥机场做过测算(T1和T2两个航站楼日常流量接近30000次),如果是无感支付,每辆车离开通行时间从10秒降至不足2秒,停车场整体效率将提升数倍。 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停车场的无感支付管理还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但前提是要保证用户的知情权。

同时,青岛对于违法停车的处罚力度过严,标准不一,交警贴条时间应该更加透明,执法更加人性化。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青岛全市查处违法停车200万余起,占道路交通违法查处数量的24.8%。

对比之下,2022年1到11月,苏州全市查处违法停车202.7万余起。

但从汽车保有量来看,2022年苏州482.9万辆,青岛345.7万辆,苏州是青岛的1.4倍。

而且,在苏州全市查处的202.7万余起违法停车中,告知提醒137.8万余起、处罚64.9万余起,处罚仅占32%。

据了解,在人性化执法方面,苏州市交警部门在全省率先试行对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先行提醒纠正”的执法模式,在该模式下,执法人员对违停车辆张贴“违法停车提醒单”,同时通过语音呼叫系统自动拨打违法停放车辆登记的车主联系电话,并发送提示短信,提醒车主立即驶离。

其实,青岛交警也不乏人性化执法做法。

比如,今年春节假期(2023年 1月21日—2023年1月27日),黄岛交警就宣布实行人性化管理:

对不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未造成交通拥堵的违法停车行为,以警告教育、劝导驶离为主;

但但对逆向停车、红绿灯下停车、占盲道停车、双排停车、重要场站违法停车等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且情节恶劣的违法停车行为,仍将依法处罚。

但这种人性化执法更应该上升到制度层面,让更多市民受益。

4

实际上,无论是新发布的统一停车收费政策,还是主打“无感支付”的ETC扣费,其背后是青岛城市更新建设布局的一盘大棋。

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岛市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截至2022年底,青岛市汽车保有量为373.5万辆,数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3位。

放到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之下,解决城市“停车焦虑”难题同样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

现在来看,围绕停车难问题,青岛全市正在统筹下一盘大棋。

一方面是做好增量文章。通过增量扩容、存量挖潜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停车供给。比如,今年以来,青岛全市已建成15个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2527个。

另一方面是收费调节。根据不同区域、位置、时段、车型和占用时长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辆合理分流的《停车收费方案》是手段之一。

而更重要、更可持续的做法则是,建立智能化、一体化的停车管理服务平台,这其中就包括“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建设和无感支付的推广等。

截至2022年年底,青岛“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平台累计接入停车泊位54.85万个。

放到全国来看,在停车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

截止到2022年年底,杭州全城有150万个泊位信息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占全市约200万个泊位的75%以上。对外开放收费停车场(点)几乎都已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注册用户数达330余万人,累计提供服务1.5亿次。

而2020年上线的“上海停车”App,目前已接入4700个场(库),通过“统一支付”和“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全市停车通过一个程序直接缴费,实现无感离场、快捷离场。

从上海、杭州等地的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和成效来看,青岛市级层面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明显加快了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一个例证是,“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平台建设已经连续两年写进了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

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平台建设,还是道路停车泊位收费调整,抑或是无感支付的推广,其成效还是要以市民的获得感为衡量标准。既然是多方获益的民生工程,不妨多一些沟通、宣传和推广,让更多市民有更多知情权。

 

来源:青记

原标题:青岛道路停车全面收费的争议和真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