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晓生说·荐影专栏主要是通过对经典财经、金融类电影的解读和推荐,帮助各位看官真正看懂此类电影,并从中提炼有用的财经和金融概念,普及财经和金融常识。今天百晓生推荐的是以美国著名数学家John Forbes Nash 的独特生活经历为蓝本,Ronald William Howard执导的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
主人公John Forbes Nash一直在努力寻找有关博弈论的原创理论,在21岁时就发表了博士论文“非合作的赛局”,在这篇短短26页的博士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此后,纳什均衡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等诸多领域。但就在Nash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Alicia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奇迹般康复,并在66岁时(1994年),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John C.Harsanyi和Reinhard Selten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MOVIE | 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Sylvia Nasar是Nash的传记《美丽心灵》的作者,书中引用了Nash什同事的一句话:“所有的数学家都同时生活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中。一个是柏拉图式的冰清纯净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得生活在短暂、混沌,且需不断顺应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Nash的情况可能更糟一些。他在30岁那年,患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与3个幻觉人物的纠缠中,Nash的生活轨迹总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现实与虚幻交替。
幻觉人物之一:来自葡萄牙室友Charles
Charles与Nash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Nash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Nash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这位天才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他无意识的自我疗愈。在Nash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当他被捉弄时Charles骂人,当他低落放弃时Charles不羁,当他论文通过时Charles在门外欣喜若狂……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幻觉人物之二:国防部官员William Parcher
对于Parcher的幻觉,是由Nash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当时普林斯顿大学里教授的关于苏联威胁论的讲解,两次出入五角大楼破译国家安全部拦截的苏联密码,在英雄主义和精神分裂的双重作用下,Nash构建出Parcher的原型。对于一个密码破译专家来说,发现并解决迷惑事件是他的职业病,Nash破译了密码,但却并未弄清这些不连贯词语代表的含义,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
幻觉人物之三:小女孩 Marcee
Marcee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Nash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伟人们有越高的建树,就会越显得孤独无助。
影片中的三个幻觉人物Charles、Parcher、Marcee是Nash给自己的心理补偿。Nash曾自己回忆说:“疯狂其实是一种逃避,当事实不那么美好时,在想象里你可以假设它很好,在疯狂的世界里,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像罗马教皇那样的人,而我的敌人,他们正试图以某种方式迫害我。”他还说:“在疯狂的状态下,其实就像生活在梦境里,我知道我自己在哪里,我正在旁边观察着,但是我当时认为自己是一个阴谋的牺牲品。”
SERIES | 看电影前,先了解什么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以Nash的名字命名,是他一生最大的学术贡献。从定义上讲,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使得同一时间内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
嗯?没懂?那百晓生就举两个通俗易懂的栗子!
囚徒困境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 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
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 年;
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
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关于此案,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
假如他坦白,如果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如果我坦白最多才8年;假如他要是抵赖,如果我也抵赖,我就会被判一年,如果我坦白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于经济学中Rational agent的前提假设,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处一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智猪博弈
猪圈里面有两只猪, 一只大,一只小。猪圈很长,一头有一个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 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 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答案居然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智猪博弈”的结论似乎是,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智猪博弈”告诉我们,谁先去踩这个踏板,就会造福全体,但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这三个和尚都想做“小猪”,却不想付出劳动,不愿承担起“大猪”的义务,最后导致每个人都无法获得利益。
END | 我们博弈一生,就是要找到爱的真意
说到爱,不是小情小爱,不是“你无情你冷酷你无理取闹/你才无情你才冷酷你才无理取闹/我怎么有你无情你冷酷你无理取闹呢/你先无情你先冷酷你先无理取闹”的逻辑怪圈。如果一定要把博弈论套用到爱情的天平上,那么,百晓生希望各位看官的天平能尽可能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因为一旦倾斜失衡,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最后我们再一起看看影片中Nash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获奖感言:
“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因为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但在追求了一生的真理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又是有谁来决定?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让我经历了从生理上到精神上再到幻觉上的洗礼。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我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今晚,我能在站在这里领奖都是因为你,你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你就是我的真理。”
声明:以上内容发自公众号:“百年财经”(bncj-2015),转载请完整注明出处。以上图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