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并购到分拆的演变,全球器械巨头这样布局为哪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并购到分拆的演变,全球器械巨头这样布局为哪般?

战略转型的巨头们,准备重仓哪些市场?

图片来源:pexels-Daniel Frank

文|动脉网

前有阿里一拆六,后有红杉一拆三。如今,“分拆”已成为财经媒体中的热词。

事实上,不仅是知名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医疗领域的世界级械企在大肆并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分拆或剥离。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格局和剧变的市场,陷入危机的巨头们都希望通过分拆改变增长迟缓甚至负增长的窘境,并走向持续高增长的康庄大道。

从曾经的“火热并购”到如今的“分拆潮”,暗示了怎样的趋势?全球器械巨头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他们的分拆策略有何不同?器械巨头将剥离哪些业务,为何剥离?将重仓哪些细分市场,为何押注?

不再疯狂并购,器械巨头上演分拆潮

回溯过去,每一个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史几乎都是一部并购史。如全球械企TOP1的美敦力、跨越百年的强生、并购之王丹纳赫、软镜之王奥林巴斯、骨科巨头史赛克、医学影像三巨头“GPS”(GE、飞利浦、西门子)、透析三巨头(费森尤斯、百特、德维特)……

但是如今,发生剧变、进入重要转折点的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促使这些巨头企业不得不修改“疯狂并购”的策略。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市场,正通过带量集采等方式重塑市场格局。同时,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出海也在冲击着跨国器械巨头的地位。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迭代速度加快,且许多新产品、新技术对老产品具有替代性。而AIGC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医疗,也将冲击原本的市场。

决定将肾护理业务和急症治疗业务分拆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的百特表示:“如今医疗器械行业的动态格局正推动公司做出剥离分拆的决策。”

与百特一样,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全球器械巨头一改“买买买”的战略,开始“拆拆拆”。

其中,一部分巨头已经剥离分拆非医疗业务,决心专注在跨越周期、高速增长的医疗市场。例如,奥林巴斯近两年陆续将相机业务、科学事业业务剥离或分拆,重点巩固在医疗技术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强生将消费品业务剥离,聚焦医疗健康;飞利浦将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高瓴,重点扩大健康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简称PE)剥离应用、食品和企业服务业务,剥离业务后的新公司将更专注于生命科学和诊断业务……

另一部分巨头则将优质的医疗业务从大集团中单独分拆出来,以助力其加速发展。如3M公司计划将医疗保健业务分拆独立,成为3M Health Care。而原本包含在医疗保健业务中的食品安全也将被剥离,独立后的3M Health Care将专注于伤口护理、牙科、健康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过滤产品。

GE将旗下航空、医疗、能源三大业务板块拆分为三家独立上市公司。独立后的GE医疗聚焦精准医疗战略,拥有医学影像、超声、生命关爱和药物诊断四大业务板块。GE医疗已于2023年1月4日登陆纳斯达克,其市值也从最初的275.2亿美元增长至目前的353.7亿美元。

对于GE医疗、3M Health Care等优质医疗业务而言,从大集团中拆分,意味着独立的决策层、更符合细分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分拆出的业务既包括高速发展的部分,也包含注定被甩开的“包袱”。

例如,据财健道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有39家企业从12家全球制药龙头中分拆出来独立发展。其中,10家已成功上市,8家仍为私有企业,11家已被收购,剩余10家要么破产、要么不再活跃。

总的来看,百特、奥林巴斯、强生、飞利浦、3M、GE、BD、美敦力、捷迈邦美等多元化跨国公司均在近两年分拆业务、去多元化,巨头从规模化转向精细化、专业化似乎趋势已定。

分拆策略,暗藏玄机

许多企业由于员工数量众多、制度复杂,可能出现机构臃肿、官僚文化、决策缓慢等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大公司病”。

对于全球器械巨头而言,持续不断的收购、员工数量的暴涨,使公司的管理难度大幅提升。同时,复杂的团队成员、差异化的地域文化等因素使这些巨头较难实现精细化管理,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细分市场的壁垒则使巨头难以推动各个业务的营收稳定增长。

此种情况下,分拆便成为一种选择。通过分拆,独立实体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分拆之后,企业可依托各自独立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减少复杂程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并使独立企业更加专注核心业务,制定符合所属细分领域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增长。

虽然都是分拆、剥离业务,但各个巨头的分拆策略均有不同,且暗藏玄机。

第一,剥离性质差异较大的业务,全球骨科巨头捷迈邦美净利润同比增长1500%。2022年,捷迈邦美基于对产品线财务表现和业务性质的考虑,将脊柱、齿科和骨骼愈合业务分拆组成新的独立上市公司ZimVie。

捷迈邦美大中华区总裁李永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剥离齿科主要考虑是业务性质差异较大,齿科业务更多面对诊所而非公立医院。分拆是为了让骨科和齿科业务以各自的形式去发展,使我们现有的业务能更专注、更好、更快地发展。”

分拆之后,捷迈邦美将继续作为骨科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覆盖膝关节、髋关节、运动医学、四肢和创伤以及颅颌面和胸科等领域,并进一步优化战略重点、提高运营效率。

从财务表现和业务增长看,捷迈邦美确实在拆分后有了突破性的表现。据其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捷迈邦美实现营收1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9%;净利润为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6.67%。

同时,在分拆脊柱、齿科业务之后,捷迈邦美向“骨科数字化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战略转型,并收购对应的标的公司加速转型。1月初,捷迈邦美宣布以1.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专注于软组织愈合的医疗设备公司Embody;5月初,捷迈邦美宣布收购个性化3D打印植入物制造商Ossis。

捷迈邦美董事长Bryan Hanson指出:“对Embody的收购是捷迈邦美正在进行的战略转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执行战略优先事项以增加长期增长和推动价值创造的重要一步。”

第二,分拆旗下优质业务部门,再造一个巨头。2023年1月,与费森尤斯、德维特并称“透析三巨头”的百特公布未来战略路线图:计划将肾脏护理业务和急性治疗业务拆分合并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

据悉,肾脏护理业务是百特最大的业务部门,在2021财年营收约39亿美元。肾脏护理和急性治疗两大业务在2021财年共为百特带来约50亿美元的营收,约占公司总营收的39%。

被拆分出的新公司将专注于开发和销售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产品。预计分拆后新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且未来三年该市场将增长3%至4%。

百特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新的肾脏护理公司将有其投资重点和管理重点,并将更好地定位于寻求增长机会和投资创新。

不仅是百特,BD也将其糖尿病护理业务分拆为独立的上市公司,新公司名称为Embecta。截至目前,Embecta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纯糖尿病管理公司之一,在美国、爱尔兰和中国设立制造基地。

BD首席执行官Tom Polen表示:“BD和Embecta都将为股东带来更大的长期价值,同时提供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改善医疗保健的未来。”

无论是从百特分拆出来的新肾脏护理公司,还是从BD分拆出来的Embecta,均身处规模庞大且高速增长的市场,未来有望成长为新的全球器械巨头。

第三,剥离其他业务,优化战略布局,专注高增长潜力市场。此前,丹纳赫先后将工业技术业务、牙科业务、环境与应用测试部门拆分上市,以进一步专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业务。同时,丹纳赫还优化资产,布局潜力市场。例如,其于2022年底收购了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研究型Assay产品;将Cytiva和Pall整合为一家85亿美元的生物技术集团,以打造覆盖从生物分子开发到临床试验,再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除丹纳赫外,美敦力也在聚焦更具战略优先级(高增长潜力)的领域。2022年,美敦力计划剥离三个部门,其中将透析业务剥离与透析巨头德维特成立合资企业;将呼吸干预和患者监测业务剥离成为一家新公司。

目前,美敦力已于2023年4月与德维特推出新的肾脏护理子公司Mozarc Medical;而有媒体报道GE医疗与ICU Medical均有意竞购呼吸干预和患者监测业务。

美敦力首席执行官杰夫·玛莎表示:“我们计划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具有高增长和高回报机会的领域,其中包括结构性心脏、神经血管、心脏消融解决方案、手术机器人和糖尿病领域。因为这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领域,且是未来长期增长的市场。”

布局高增长潜力市场,巨头眼中的黄金赛道

回顾全球器械巨头发展史,他们总是能剥离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夕阳产业,转而进入高增长的黄金赛道。

例如,跨越百年的强生从最初的缝线业务逐渐进入消费医疗、骨科、外科、眼科、介入、制药等高增长领域;135岁的雅培从小药厂起步,后续加码布局了诊断、糖尿病、心血管、神经调节等业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曾被巨头大手笔押注的细分市场,后来也成为巨头企业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今,面对剧变中的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巨头企业一边分拆传统业务,一边收购新兴技术或潜力企业,以优化战略布局,加速战略转型。

梳理诸多跨国器械巨头的布局,动脉网发现如今的巨头更钟爱以下三个领域。

1、手术机器人

截至目前,全球器械巨头中,美敦力、强生、史赛克、施乐辉、捷迈邦美、奥林巴斯、直觉外科、西门子医疗等八大巨头均在布局手术机器人。

尽管市场上已有商业化超20年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但美敦力认为:目前全球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仅有3%,未来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巨头则根据自己的现有优势业务,发展手术机器人技术。如史赛克、施乐辉、捷迈邦美等骨科巨头均布局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内镜龙头奥林巴斯则布局了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

天超资本表示:之所以布局手术机器人,是因为手术机器人符合外科手术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且手术机器人作为航母级产品,未来将搭载一系列配套器械使用。就像应用软件与智能手机的关系,各大器械巨头并不希望在底层技术平台上被“扼住咽喉”,反而都想做那个提供平台的人。

基于这一重要战略意义,手术机器人已成为各大器械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2、脉冲电场消融(PFA)

与具有战略意义的手术机器人不同,脉冲电场消融技术(PFA)主要凭借其颠覆性吸引诸多巨头布局。

作为百亿电生理市场的新兴技术,PFA有别于此前常用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据悉,PFA依托“组织选择性”特点,可针对性消融心肌组织细胞,同时避免损伤心脏外血管、神经、肌肉、黏膜等毗邻组织;依托“非热消融”特征,不会对消融部位造成热相关损伤。

基于PFA较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的优势,其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的新型消融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消融技术。

对此,波士顿科学以2.95亿美元收购Farapulse、美敦力以近10亿美元收购Affera,分别买下PFA领域的入场券。另外,强生也挤入了这一赛道,旗下Biosense Webster也在同步布局PFA产品。

截至目前,全球仅有波士顿科学的Farapulse PFA产品和美敦力旗下Affera的Sphere脉冲电场消融产品分别于2021年、2023年获欧盟CE认证。

3、心腔内超声(ICE)

从市场和技术层面看,全球器械巨头也十分看好心腔内超声(ICE)。

据悉,心腔内超声是一种创新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其将超声探头置于心腔内部,发射并接收超声信号,以实现心脏解剖结构、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脏功能等信息的实时成像。目前,心腔内超声已被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二尖瓣成形术、心内膜心肌活检术等多种手术,市场潜力巨大。

在全球市场上,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雅培、波士顿科学、GE医疗等巨头企业均有布局心腔内超声,并升级创新3D心腔内超声产品。如飞利浦推出了VeriSight Pro 3D ICE导管,强生推出了三维心腔内超声导管SoundStar……

事实上,不仅是手术机器人、脉冲电场消融、心腔内超声,全球器械巨头还根据各自的战略方向重点布局了糖尿病(胰岛素泵和CGM)、经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人工心脏、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TLA)等领域。

相信这些全球器械巨头重点布局的细分市场,未来将迎来高速增长。而这也将为同领域国内企业带来发展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并购到分拆的演变,全球器械巨头这样布局为哪般?

战略转型的巨头们,准备重仓哪些市场?

图片来源:pexels-Daniel Frank

文|动脉网

前有阿里一拆六,后有红杉一拆三。如今,“分拆”已成为财经媒体中的热词。

事实上,不仅是知名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医疗领域的世界级械企在大肆并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分拆或剥离。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格局和剧变的市场,陷入危机的巨头们都希望通过分拆改变增长迟缓甚至负增长的窘境,并走向持续高增长的康庄大道。

从曾经的“火热并购”到如今的“分拆潮”,暗示了怎样的趋势?全球器械巨头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他们的分拆策略有何不同?器械巨头将剥离哪些业务,为何剥离?将重仓哪些细分市场,为何押注?

不再疯狂并购,器械巨头上演分拆潮

回溯过去,每一个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史几乎都是一部并购史。如全球械企TOP1的美敦力、跨越百年的强生、并购之王丹纳赫、软镜之王奥林巴斯、骨科巨头史赛克、医学影像三巨头“GPS”(GE、飞利浦、西门子)、透析三巨头(费森尤斯、百特、德维特)……

但是如今,发生剧变、进入重要转折点的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促使这些巨头企业不得不修改“疯狂并购”的策略。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市场,正通过带量集采等方式重塑市场格局。同时,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出海也在冲击着跨国器械巨头的地位。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迭代速度加快,且许多新产品、新技术对老产品具有替代性。而AIGC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医疗,也将冲击原本的市场。

决定将肾护理业务和急症治疗业务分拆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的百特表示:“如今医疗器械行业的动态格局正推动公司做出剥离分拆的决策。”

与百特一样,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全球器械巨头一改“买买买”的战略,开始“拆拆拆”。

其中,一部分巨头已经剥离分拆非医疗业务,决心专注在跨越周期、高速增长的医疗市场。例如,奥林巴斯近两年陆续将相机业务、科学事业业务剥离或分拆,重点巩固在医疗技术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强生将消费品业务剥离,聚焦医疗健康;飞利浦将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高瓴,重点扩大健康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简称PE)剥离应用、食品和企业服务业务,剥离业务后的新公司将更专注于生命科学和诊断业务……

另一部分巨头则将优质的医疗业务从大集团中单独分拆出来,以助力其加速发展。如3M公司计划将医疗保健业务分拆独立,成为3M Health Care。而原本包含在医疗保健业务中的食品安全也将被剥离,独立后的3M Health Care将专注于伤口护理、牙科、健康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过滤产品。

GE将旗下航空、医疗、能源三大业务板块拆分为三家独立上市公司。独立后的GE医疗聚焦精准医疗战略,拥有医学影像、超声、生命关爱和药物诊断四大业务板块。GE医疗已于2023年1月4日登陆纳斯达克,其市值也从最初的275.2亿美元增长至目前的353.7亿美元。

对于GE医疗、3M Health Care等优质医疗业务而言,从大集团中拆分,意味着独立的决策层、更符合细分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分拆出的业务既包括高速发展的部分,也包含注定被甩开的“包袱”。

例如,据财健道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有39家企业从12家全球制药龙头中分拆出来独立发展。其中,10家已成功上市,8家仍为私有企业,11家已被收购,剩余10家要么破产、要么不再活跃。

总的来看,百特、奥林巴斯、强生、飞利浦、3M、GE、BD、美敦力、捷迈邦美等多元化跨国公司均在近两年分拆业务、去多元化,巨头从规模化转向精细化、专业化似乎趋势已定。

分拆策略,暗藏玄机

许多企业由于员工数量众多、制度复杂,可能出现机构臃肿、官僚文化、决策缓慢等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大公司病”。

对于全球器械巨头而言,持续不断的收购、员工数量的暴涨,使公司的管理难度大幅提升。同时,复杂的团队成员、差异化的地域文化等因素使这些巨头较难实现精细化管理,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细分市场的壁垒则使巨头难以推动各个业务的营收稳定增长。

此种情况下,分拆便成为一种选择。通过分拆,独立实体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分拆之后,企业可依托各自独立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减少复杂程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并使独立企业更加专注核心业务,制定符合所属细分领域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增长。

虽然都是分拆、剥离业务,但各个巨头的分拆策略均有不同,且暗藏玄机。

第一,剥离性质差异较大的业务,全球骨科巨头捷迈邦美净利润同比增长1500%。2022年,捷迈邦美基于对产品线财务表现和业务性质的考虑,将脊柱、齿科和骨骼愈合业务分拆组成新的独立上市公司ZimVie。

捷迈邦美大中华区总裁李永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剥离齿科主要考虑是业务性质差异较大,齿科业务更多面对诊所而非公立医院。分拆是为了让骨科和齿科业务以各自的形式去发展,使我们现有的业务能更专注、更好、更快地发展。”

分拆之后,捷迈邦美将继续作为骨科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覆盖膝关节、髋关节、运动医学、四肢和创伤以及颅颌面和胸科等领域,并进一步优化战略重点、提高运营效率。

从财务表现和业务增长看,捷迈邦美确实在拆分后有了突破性的表现。据其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捷迈邦美实现营收1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9%;净利润为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6.67%。

同时,在分拆脊柱、齿科业务之后,捷迈邦美向“骨科数字化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战略转型,并收购对应的标的公司加速转型。1月初,捷迈邦美宣布以1.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专注于软组织愈合的医疗设备公司Embody;5月初,捷迈邦美宣布收购个性化3D打印植入物制造商Ossis。

捷迈邦美董事长Bryan Hanson指出:“对Embody的收购是捷迈邦美正在进行的战略转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执行战略优先事项以增加长期增长和推动价值创造的重要一步。”

第二,分拆旗下优质业务部门,再造一个巨头。2023年1月,与费森尤斯、德维特并称“透析三巨头”的百特公布未来战略路线图:计划将肾脏护理业务和急性治疗业务拆分合并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

据悉,肾脏护理业务是百特最大的业务部门,在2021财年营收约39亿美元。肾脏护理和急性治疗两大业务在2021财年共为百特带来约50亿美元的营收,约占公司总营收的39%。

被拆分出的新公司将专注于开发和销售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产品。预计分拆后新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且未来三年该市场将增长3%至4%。

百特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新的肾脏护理公司将有其投资重点和管理重点,并将更好地定位于寻求增长机会和投资创新。

不仅是百特,BD也将其糖尿病护理业务分拆为独立的上市公司,新公司名称为Embecta。截至目前,Embecta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纯糖尿病管理公司之一,在美国、爱尔兰和中国设立制造基地。

BD首席执行官Tom Polen表示:“BD和Embecta都将为股东带来更大的长期价值,同时提供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改善医疗保健的未来。”

无论是从百特分拆出来的新肾脏护理公司,还是从BD分拆出来的Embecta,均身处规模庞大且高速增长的市场,未来有望成长为新的全球器械巨头。

第三,剥离其他业务,优化战略布局,专注高增长潜力市场。此前,丹纳赫先后将工业技术业务、牙科业务、环境与应用测试部门拆分上市,以进一步专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业务。同时,丹纳赫还优化资产,布局潜力市场。例如,其于2022年底收购了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研究型Assay产品;将Cytiva和Pall整合为一家85亿美元的生物技术集团,以打造覆盖从生物分子开发到临床试验,再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除丹纳赫外,美敦力也在聚焦更具战略优先级(高增长潜力)的领域。2022年,美敦力计划剥离三个部门,其中将透析业务剥离与透析巨头德维特成立合资企业;将呼吸干预和患者监测业务剥离成为一家新公司。

目前,美敦力已于2023年4月与德维特推出新的肾脏护理子公司Mozarc Medical;而有媒体报道GE医疗与ICU Medical均有意竞购呼吸干预和患者监测业务。

美敦力首席执行官杰夫·玛莎表示:“我们计划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具有高增长和高回报机会的领域,其中包括结构性心脏、神经血管、心脏消融解决方案、手术机器人和糖尿病领域。因为这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领域,且是未来长期增长的市场。”

布局高增长潜力市场,巨头眼中的黄金赛道

回顾全球器械巨头发展史,他们总是能剥离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夕阳产业,转而进入高增长的黄金赛道。

例如,跨越百年的强生从最初的缝线业务逐渐进入消费医疗、骨科、外科、眼科、介入、制药等高增长领域;135岁的雅培从小药厂起步,后续加码布局了诊断、糖尿病、心血管、神经调节等业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曾被巨头大手笔押注的细分市场,后来也成为巨头企业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今,面对剧变中的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巨头企业一边分拆传统业务,一边收购新兴技术或潜力企业,以优化战略布局,加速战略转型。

梳理诸多跨国器械巨头的布局,动脉网发现如今的巨头更钟爱以下三个领域。

1、手术机器人

截至目前,全球器械巨头中,美敦力、强生、史赛克、施乐辉、捷迈邦美、奥林巴斯、直觉外科、西门子医疗等八大巨头均在布局手术机器人。

尽管市场上已有商业化超20年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但美敦力认为:目前全球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仅有3%,未来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巨头则根据自己的现有优势业务,发展手术机器人技术。如史赛克、施乐辉、捷迈邦美等骨科巨头均布局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内镜龙头奥林巴斯则布局了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

天超资本表示:之所以布局手术机器人,是因为手术机器人符合外科手术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且手术机器人作为航母级产品,未来将搭载一系列配套器械使用。就像应用软件与智能手机的关系,各大器械巨头并不希望在底层技术平台上被“扼住咽喉”,反而都想做那个提供平台的人。

基于这一重要战略意义,手术机器人已成为各大器械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2、脉冲电场消融(PFA)

与具有战略意义的手术机器人不同,脉冲电场消融技术(PFA)主要凭借其颠覆性吸引诸多巨头布局。

作为百亿电生理市场的新兴技术,PFA有别于此前常用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据悉,PFA依托“组织选择性”特点,可针对性消融心肌组织细胞,同时避免损伤心脏外血管、神经、肌肉、黏膜等毗邻组织;依托“非热消融”特征,不会对消融部位造成热相关损伤。

基于PFA较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的优势,其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的新型消融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消融技术。

对此,波士顿科学以2.95亿美元收购Farapulse、美敦力以近10亿美元收购Affera,分别买下PFA领域的入场券。另外,强生也挤入了这一赛道,旗下Biosense Webster也在同步布局PFA产品。

截至目前,全球仅有波士顿科学的Farapulse PFA产品和美敦力旗下Affera的Sphere脉冲电场消融产品分别于2021年、2023年获欧盟CE认证。

3、心腔内超声(ICE)

从市场和技术层面看,全球器械巨头也十分看好心腔内超声(ICE)。

据悉,心腔内超声是一种创新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其将超声探头置于心腔内部,发射并接收超声信号,以实现心脏解剖结构、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脏功能等信息的实时成像。目前,心腔内超声已被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二尖瓣成形术、心内膜心肌活检术等多种手术,市场潜力巨大。

在全球市场上,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雅培、波士顿科学、GE医疗等巨头企业均有布局心腔内超声,并升级创新3D心腔内超声产品。如飞利浦推出了VeriSight Pro 3D ICE导管,强生推出了三维心腔内超声导管SoundStar……

事实上,不仅是手术机器人、脉冲电场消融、心腔内超声,全球器械巨头还根据各自的战略方向重点布局了糖尿病(胰岛素泵和CGM)、经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人工心脏、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TLA)等领域。

相信这些全球器械巨头重点布局的细分市场,未来将迎来高速增长。而这也将为同领域国内企业带来发展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