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误杀》更锋利,一个自觉的类型片导演和他的新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误杀》更锋利,一个自觉的类型片导演和他的新片

“A24做出的电影,你会觉得很酷,它是很现代的,中国电影也一样,我们怎么让当下的观众觉得好酷,做商业电影要有这样的态度。”

文|新声Pro  张一童

作为柯汶利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默杀》展现了这位导演在类型片上极强的天赋和控制力。

取材于一桩发生在台湾的真实事件,柯汶利通过对故事的拆解和重构,以沉默杀人为主题,创作出一幅上帝视角下的众生相。

我们可以在这个片子里感受到一些具有他个人特色的风格化表达,比如对惊悚氛围的营造,干净利落的高速剪辑,以及让人应接不暇的连续反转,也包括价值表达层面的,比如他对社会议题和群体行为的持续关注,和对信仰元素的使用。

在他参与过的电影《误杀》,以及《唐人街探案》《女心理师》等网剧中,这些特点都有所显露。《默杀》入围了本届上海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在电影节期间展映后,《默杀》的豆瓣评分已经达到8.4分。

柯汶利或许可以被我们看做新一代商业导演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有着做一名商业片导演的自觉,对具体类型抱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也有着与之匹配的创作能力。

与此同时,祖籍中国福建,成长于马来西亚,又在中国台湾学习,柯汶利的表达视角是泛亚洲,以至于国际的,他不拘泥于地区,以至于内容形式,更愿意思索如何拍出真正的世界电影。

类型被他视为一种解决方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柯汶利认为,类型化有助于本土故事的国际化传播。

「类型片对于很多国家的观众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它和观众更贴近一些,让更多观众愿意阅读。我的做法就是把类型化做到极致。」

导演柯汶利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和柯汶利的部分对话整理:

新声Pro:《默杀》改编自现实事件,当时这个故事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柯汶利:当时我还在台北艺术大学念硕士班,就看到了这个新闻,一个妈妈在找她的女儿,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发现就是住在她家楼下的邻居劫持了女儿。

但这个新闻最触动我的是,记者去采访大楼里的邻居,原来他们其实都有听到女儿的呼叫声,但是觉得这是别人的家务事,所以没有管,也没有报警,甚至对面大楼有个人就目睹了女儿被凶嫌拖进房门的那一幕,都没有报警。

但等到过了几天,警察带着凶嫌重返犯罪现场的时候,整栋大楼的人又冲出来,想要揍这个人,我看到这里觉得很讽刺。虽然犯案的人非常可恨,但这个悲剧本可以避免。

我觉得这种沉默是杀死她女儿的元凶,所以我想把沉默杀人作为主题,把这个故事拍出来。

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在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大楼越盖越高,但是在楼与楼贴得很紧的时候,你却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可能也没打过招呼。

我小的时候,后面马路每一条街的人我都认识,现在房子越盖越密,人心却越来越疏离,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包括像Apple的新设备出现之后,大家甚至不用再说话了,所有人都是一个个的个体,再也没有什么群体活动了。

电影虽然是一个娱乐产业,但我希望观众可以获得一些东西。以后我们看到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再沉默,因为它是不断累积的,累积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群体性伤害。

新声Pro:和原型事件相比,电影里新增了凶手的故事线,并有大篇幅的展开,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

柯汶利:对我而言,电影并不是要还原故事,因为原本的故事在新闻里我们都看到了,电影必须要重新解读。重新解读还有个好处,受害者的家人不会因为这个电影再次受到伤害。

我并不是要拍原本的故事,而是透过这个故事,去讲我在这之中了解的意义,并且去升华。像用上帝视角看这件事,做出众生相的感觉,最终得到一些独立的批判。

我把沉默这个主题贯穿到每一个角色上,让它覆盖的面更广,甚至在电影的最后,当凶手对着上帝追问的时候,连上帝都沉默了。

新声Pro:宗教似乎是你的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元素。

柯汶利:我自己研究很多宗教,但我觉得自己比较相信信仰。宗教就是一群人,一个团体去做一件事,但是信仰不是,它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不管是100个人,还是只有1个人,TA都可以去相信自己的信仰。

宗教走到最后,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更像是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也是好的,因为有些人就是不能管控自己的身体,不能管控自己做什么。但是当你更上一层的时候,你其实不是因为别人的约束而不做一些事情,你不做那些事不是因为宗教告诉你不可以做,而是你自己觉得不可以做。

这个片子里的信仰很多元,因为这是众生相,大家都是不一样的,有人信佛教,有人信基督,有人信道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信仰。

新声Pro:你目前的几部作品都以犯罪悬疑为主,为什么对这个类型这么偏爱?

柯汶利:我喜欢逻辑,这种感觉就像一直在和观众互动,在玩。你看的时候,就是在猜我要给你什么,这种感觉挺好的,我喜欢的也是这样的电影,这种悬疑题材,不断反转,让人一直集中在电影上,不会想打瞌睡。

新声Pro:产生逻辑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推理也是一种,《默杀》这个故事里,你想要设置的悬念是什么?

柯汶利:《默杀》一开始就知道杀手是谁了,因为这不是我要反转的点。

我不是让你猜凶手是谁,凶手我早就让你知道了。我想让你多认识这个凶手,他身上是有故事的。一开始,你可能只认为他是一个嫌疑犯,但慢慢地你就会投入到这个角色上,最后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然后紧接着就迎来了第二个反转,是关于妈妈的,你发现这个人还有这样一面;再之后,又是连续的反转,最后你发现全部事情的发生都来自那个最沉默的人。

但这些反转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我的故事最后要去到的终极目标是沉默杀人,最后,你看到所有答案的时候,会想,哦,原来我一开始就已经破题了,这样的反转是扣住主题的。

新声Pro:人的两面性其实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眼。

柯汶利:这个电影里我想做一些实验,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两面性的。

妈妈这个角色一开始看着就是一个柔弱的母亲,后来你发现她还有这样一面;林在福也是,一开始是凶手,最后发现原来他是个好父亲。

我觉得人就是这样,有很多面,有好的时候,也有自私的时候,有不道德的时候,但这就是人性,人性是会不断变化的,只是说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件事,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最后男、女主角在车里争斗的时候,林在福说你现在和我一样了,就是说,我们都是罪人了,女主角回应他说「我只是个妈妈」,但这时候她的面具已经被撕掉了。

新声Pro:除了人物设计,这部电影里还有哪些是你个人觉得比较有突破的?

柯汶利:对于角色的塑造是有一定实验性的,叙事方式也比较实验。这种叙事方式可能很少有商业类型片这么做。

它是偏上帝视角的。一开始,故事的主角是妈妈和女儿,但渐渐地你发现跟不住了,新角色出现了,你开始跟着林在福的视角看他的故事,然后又慢慢地转回到女儿的视角。它转了三次视角,这是一种上帝视角,也是导演视角的叙事方式。

有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是雨天,林在福在学校门口发传单,所有人都在这个长镜头里,妈妈和女儿、施暴的学生、牧师、校长……就像一个大合照,每个人的命运互相影响,这是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一镜到底一定是用在对的主题和情节上才有意思。

这个镜头拍了特别久,雨天,有十几个演员,还有撞车戏,需要特技,但我觉得它是言之有物的,你运镜的时候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运,不是为了耍帅,是因为你的故事必须要这么讲,需要完成这样一个纵深的镜头。

新声Pro:这种视角转变意味着同一段情节可能以多个不同角色的视角呈现,怎样剪的不重复,不枯燥就很重要。

柯汶利:我是从做剪辑开始做电影的,让我自己觉得电影好玩的一个点是,你可以用不一样的剪辑方式,把故事重新拆解、拼装。

我们这次的剪辑指导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剪辑师,他做过非常多好电影的剪辑,也拿了很多奖,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学习。有时候,他在我的基础上再剪辑的时候,我会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学习到原来可以这样剪辑,可以这样说故事。

新声Pro:作为你的第一部长片,和专业领域的大师合作是很好的一种学习。

柯汶利:这次的声音指导也是大师,在后期的过程中,我也在学习大师运用声音的方式,有一场戏里,本来男演员是有一句台词的,但是他和我说觉得可以把这句话拿掉,只保留表演。我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无声胜有声,这就是电影,不是每一个信息都要通过说话去完成,只用镜头就好了。

新声Pro:快节奏剪辑已经算是你的一个标签。

柯汶利:我从小看香港电影长大,自己很喜欢快节奏。也没有特别的标准,也不是说快就好,慢就不好,只是我喜欢快,我不喜欢别人看我电影的时候睡觉,或是玩手机,我想要全程无尿点,我就会觉得很爽,不然就感觉有点失败。

新声Pro:你怎么看待本土性的问题?

柯汶利:我下午去参加上影节一带一路的电影论坛,也聊到怎么做更有国际观的电影。我自己也在追寻,怎么拍出世界电影。

我觉得好的电影,经典的电影,会让大家一直记住,是它有共通性,无论我是韩国人、日本人还是美国人,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它是共通的,所以我觉得不能太局限于本土。

有的电影要本土,一定要讲当地的故事,这种落地是有价值的,但有一些电影不需要强调这种本土性。比如,我拍《误杀》,这个电影可以在泰国发生,也可以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生。

亚洲文化是我比较喜欢的,但可能因为我在马来西亚,这里有泰国人,有华人,有马来人也有印度人,我觉得文化就应该是多元的,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障碍。

另外,就是我觉得电影必须是现代的。每次创作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拍这部电影?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是现在拍,不是五年前,或者是十年后再拍?因为我觉得电影要有它的现代性。

A24做出的电影,你会觉得很酷,它是很现代的,中国电影也一样,我们怎么让当下的观众觉得好酷,做商业电影要有这样的态度。

新声Pro:最近有什么内容对你比较有启发?

柯汶利:我最近喜欢看画,上一次我在法国卢浮宫看画,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很安静但是很有意思,原来平面的东西也可以让你觉得很有生命力。

我在看莫奈的画的时候,觉得好酷,为什么他的画都是那样模糊的色块。后来了解了才知道,他不是故意那么画的。你以为他是抽象派,故意让人看不清,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作品也不是这样的,是他晚年眼睛不好了,才变成这样。你会很震惊,这个人是用他的生命在画画,他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对我的启发是,如果我现在还很热血,喜欢拍类型片,就按照这个来,我不一定要学别人拍艺术电影,等我老的时候,可能我开始喜欢慢一点的东西,也可以拍慢一点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误杀》更锋利,一个自觉的类型片导演和他的新片

“A24做出的电影,你会觉得很酷,它是很现代的,中国电影也一样,我们怎么让当下的观众觉得好酷,做商业电影要有这样的态度。”

文|新声Pro  张一童

作为柯汶利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默杀》展现了这位导演在类型片上极强的天赋和控制力。

取材于一桩发生在台湾的真实事件,柯汶利通过对故事的拆解和重构,以沉默杀人为主题,创作出一幅上帝视角下的众生相。

我们可以在这个片子里感受到一些具有他个人特色的风格化表达,比如对惊悚氛围的营造,干净利落的高速剪辑,以及让人应接不暇的连续反转,也包括价值表达层面的,比如他对社会议题和群体行为的持续关注,和对信仰元素的使用。

在他参与过的电影《误杀》,以及《唐人街探案》《女心理师》等网剧中,这些特点都有所显露。《默杀》入围了本届上海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在电影节期间展映后,《默杀》的豆瓣评分已经达到8.4分。

柯汶利或许可以被我们看做新一代商业导演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有着做一名商业片导演的自觉,对具体类型抱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也有着与之匹配的创作能力。

与此同时,祖籍中国福建,成长于马来西亚,又在中国台湾学习,柯汶利的表达视角是泛亚洲,以至于国际的,他不拘泥于地区,以至于内容形式,更愿意思索如何拍出真正的世界电影。

类型被他视为一种解决方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柯汶利认为,类型化有助于本土故事的国际化传播。

「类型片对于很多国家的观众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它和观众更贴近一些,让更多观众愿意阅读。我的做法就是把类型化做到极致。」

导演柯汶利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和柯汶利的部分对话整理:

新声Pro:《默杀》改编自现实事件,当时这个故事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柯汶利:当时我还在台北艺术大学念硕士班,就看到了这个新闻,一个妈妈在找她的女儿,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发现就是住在她家楼下的邻居劫持了女儿。

但这个新闻最触动我的是,记者去采访大楼里的邻居,原来他们其实都有听到女儿的呼叫声,但是觉得这是别人的家务事,所以没有管,也没有报警,甚至对面大楼有个人就目睹了女儿被凶嫌拖进房门的那一幕,都没有报警。

但等到过了几天,警察带着凶嫌重返犯罪现场的时候,整栋大楼的人又冲出来,想要揍这个人,我看到这里觉得很讽刺。虽然犯案的人非常可恨,但这个悲剧本可以避免。

我觉得这种沉默是杀死她女儿的元凶,所以我想把沉默杀人作为主题,把这个故事拍出来。

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在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大楼越盖越高,但是在楼与楼贴得很紧的时候,你却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可能也没打过招呼。

我小的时候,后面马路每一条街的人我都认识,现在房子越盖越密,人心却越来越疏离,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包括像Apple的新设备出现之后,大家甚至不用再说话了,所有人都是一个个的个体,再也没有什么群体活动了。

电影虽然是一个娱乐产业,但我希望观众可以获得一些东西。以后我们看到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再沉默,因为它是不断累积的,累积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群体性伤害。

新声Pro:和原型事件相比,电影里新增了凶手的故事线,并有大篇幅的展开,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

柯汶利:对我而言,电影并不是要还原故事,因为原本的故事在新闻里我们都看到了,电影必须要重新解读。重新解读还有个好处,受害者的家人不会因为这个电影再次受到伤害。

我并不是要拍原本的故事,而是透过这个故事,去讲我在这之中了解的意义,并且去升华。像用上帝视角看这件事,做出众生相的感觉,最终得到一些独立的批判。

我把沉默这个主题贯穿到每一个角色上,让它覆盖的面更广,甚至在电影的最后,当凶手对着上帝追问的时候,连上帝都沉默了。

新声Pro:宗教似乎是你的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元素。

柯汶利:我自己研究很多宗教,但我觉得自己比较相信信仰。宗教就是一群人,一个团体去做一件事,但是信仰不是,它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不管是100个人,还是只有1个人,TA都可以去相信自己的信仰。

宗教走到最后,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更像是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也是好的,因为有些人就是不能管控自己的身体,不能管控自己做什么。但是当你更上一层的时候,你其实不是因为别人的约束而不做一些事情,你不做那些事不是因为宗教告诉你不可以做,而是你自己觉得不可以做。

这个片子里的信仰很多元,因为这是众生相,大家都是不一样的,有人信佛教,有人信基督,有人信道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信仰。

新声Pro:你目前的几部作品都以犯罪悬疑为主,为什么对这个类型这么偏爱?

柯汶利:我喜欢逻辑,这种感觉就像一直在和观众互动,在玩。你看的时候,就是在猜我要给你什么,这种感觉挺好的,我喜欢的也是这样的电影,这种悬疑题材,不断反转,让人一直集中在电影上,不会想打瞌睡。

新声Pro:产生逻辑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推理也是一种,《默杀》这个故事里,你想要设置的悬念是什么?

柯汶利:《默杀》一开始就知道杀手是谁了,因为这不是我要反转的点。

我不是让你猜凶手是谁,凶手我早就让你知道了。我想让你多认识这个凶手,他身上是有故事的。一开始,你可能只认为他是一个嫌疑犯,但慢慢地你就会投入到这个角色上,最后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然后紧接着就迎来了第二个反转,是关于妈妈的,你发现这个人还有这样一面;再之后,又是连续的反转,最后你发现全部事情的发生都来自那个最沉默的人。

但这些反转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我的故事最后要去到的终极目标是沉默杀人,最后,你看到所有答案的时候,会想,哦,原来我一开始就已经破题了,这样的反转是扣住主题的。

新声Pro:人的两面性其实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眼。

柯汶利:这个电影里我想做一些实验,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两面性的。

妈妈这个角色一开始看着就是一个柔弱的母亲,后来你发现她还有这样一面;林在福也是,一开始是凶手,最后发现原来他是个好父亲。

我觉得人就是这样,有很多面,有好的时候,也有自私的时候,有不道德的时候,但这就是人性,人性是会不断变化的,只是说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件事,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最后男、女主角在车里争斗的时候,林在福说你现在和我一样了,就是说,我们都是罪人了,女主角回应他说「我只是个妈妈」,但这时候她的面具已经被撕掉了。

新声Pro:除了人物设计,这部电影里还有哪些是你个人觉得比较有突破的?

柯汶利:对于角色的塑造是有一定实验性的,叙事方式也比较实验。这种叙事方式可能很少有商业类型片这么做。

它是偏上帝视角的。一开始,故事的主角是妈妈和女儿,但渐渐地你发现跟不住了,新角色出现了,你开始跟着林在福的视角看他的故事,然后又慢慢地转回到女儿的视角。它转了三次视角,这是一种上帝视角,也是导演视角的叙事方式。

有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是雨天,林在福在学校门口发传单,所有人都在这个长镜头里,妈妈和女儿、施暴的学生、牧师、校长……就像一个大合照,每个人的命运互相影响,这是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一镜到底一定是用在对的主题和情节上才有意思。

这个镜头拍了特别久,雨天,有十几个演员,还有撞车戏,需要特技,但我觉得它是言之有物的,你运镜的时候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运,不是为了耍帅,是因为你的故事必须要这么讲,需要完成这样一个纵深的镜头。

新声Pro:这种视角转变意味着同一段情节可能以多个不同角色的视角呈现,怎样剪的不重复,不枯燥就很重要。

柯汶利:我是从做剪辑开始做电影的,让我自己觉得电影好玩的一个点是,你可以用不一样的剪辑方式,把故事重新拆解、拼装。

我们这次的剪辑指导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剪辑师,他做过非常多好电影的剪辑,也拿了很多奖,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学习。有时候,他在我的基础上再剪辑的时候,我会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学习到原来可以这样剪辑,可以这样说故事。

新声Pro:作为你的第一部长片,和专业领域的大师合作是很好的一种学习。

柯汶利:这次的声音指导也是大师,在后期的过程中,我也在学习大师运用声音的方式,有一场戏里,本来男演员是有一句台词的,但是他和我说觉得可以把这句话拿掉,只保留表演。我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无声胜有声,这就是电影,不是每一个信息都要通过说话去完成,只用镜头就好了。

新声Pro:快节奏剪辑已经算是你的一个标签。

柯汶利:我从小看香港电影长大,自己很喜欢快节奏。也没有特别的标准,也不是说快就好,慢就不好,只是我喜欢快,我不喜欢别人看我电影的时候睡觉,或是玩手机,我想要全程无尿点,我就会觉得很爽,不然就感觉有点失败。

新声Pro:你怎么看待本土性的问题?

柯汶利:我下午去参加上影节一带一路的电影论坛,也聊到怎么做更有国际观的电影。我自己也在追寻,怎么拍出世界电影。

我觉得好的电影,经典的电影,会让大家一直记住,是它有共通性,无论我是韩国人、日本人还是美国人,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它是共通的,所以我觉得不能太局限于本土。

有的电影要本土,一定要讲当地的故事,这种落地是有价值的,但有一些电影不需要强调这种本土性。比如,我拍《误杀》,这个电影可以在泰国发生,也可以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生。

亚洲文化是我比较喜欢的,但可能因为我在马来西亚,这里有泰国人,有华人,有马来人也有印度人,我觉得文化就应该是多元的,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障碍。

另外,就是我觉得电影必须是现代的。每次创作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拍这部电影?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是现在拍,不是五年前,或者是十年后再拍?因为我觉得电影要有它的现代性。

A24做出的电影,你会觉得很酷,它是很现代的,中国电影也一样,我们怎么让当下的观众觉得好酷,做商业电影要有这样的态度。

新声Pro:最近有什么内容对你比较有启发?

柯汶利:我最近喜欢看画,上一次我在法国卢浮宫看画,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很安静但是很有意思,原来平面的东西也可以让你觉得很有生命力。

我在看莫奈的画的时候,觉得好酷,为什么他的画都是那样模糊的色块。后来了解了才知道,他不是故意那么画的。你以为他是抽象派,故意让人看不清,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作品也不是这样的,是他晚年眼睛不好了,才变成这样。你会很震惊,这个人是用他的生命在画画,他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对我的启发是,如果我现在还很热血,喜欢拍类型片,就按照这个来,我不一定要学别人拍艺术电影,等我老的时候,可能我开始喜欢慢一点的东西,也可以拍慢一点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