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化匣子
素颜霜这把火,跟还是不跟?
日前,韩束、高姿同一天发布素颜霜新品,在朋友圈上演了轮番刷屏和点赞助威。有业内人士不禁感慨,一夜之间,素颜霜遍地开花。
这表明,素颜霜已经受到本土化妆品企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国产大品牌的进军,让素颜霜在业内的关注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么,这个已被呼为“爆品”的新兴产品,还有没有跟进的必要?或许,从BB霜和气垫产品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爆品成长轨迹
其实,从发展轨迹来看,素颜霜与BB霜、气垫BB两大“前任”,似乎没有明显的差别。
2006年,或许是韩国化妆品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匣子(微信号:青眼)从Dr.Jart+蒂佳婷、HANSKIN韩斯清、Skin79三大品牌官网获悉,虽不能明确先后顺序,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均是在2006年推出各自第一支BB霜产品。
也就是说,BB霜在韩国兴起于2006年。随后的2007年,谜尚将BB霜产品引入中国。彼时,恰逢海外代购初露头角,这为BB霜的市场教育提供了绝佳土壤。
▍谜尚BB霜
2009年,美宝莲的介入,让BB霜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渐趋成熟。不过,外资品牌是主导,而本土品牌不温不火,不见起色。
一直到2012年,韩束红BB的问世,及其立体化的广告投放,让本土品牌的BB霜产品,迅速在业内刮起一阵旋风。2013年,在各大品牌的狂轰滥炸下,业内人士将这一年称之为“BB霜年”。
在国家食药监局官网上,产品名称含有“BB霜”字样的备案数已有8488条,其中包括2368条“气垫BB”字样的备案产品,而今年11月份以来的备案数就有293条。由此来看,BB霜已成为一个细分小品类,也是各品牌的标配。
▍BB霜备案情况
其实,气垫产品的发展脉络与BB霜并没多大差别。说到底,绕不开“韩妆起炉--代购烧第一把火--国产中小品牌小火煲--国产大品牌接力大火烧沸”的脉络。当然,在这个轨迹中,欧莱雅等外资企业的加入,自然会巩固消费者对该品类的认知。
市场环境的倒逼
其实,一款产品能否成为爆品与市场大环境不无关联。
同样以BB霜为例,2007年BB霜进入中国市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速减缓,化妆品销售额虽取得不错的增长业绩,但22.1%的增速相比2007年的26.3%小幅下滑。而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这一增幅下降至16.9%。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BB霜在国内的销售额仅为56.23万元,到2013年市场规模增至115亿元,5年时间内增长了2万余倍。
同样地,气垫产品兴起的2013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1%,成为2008年之后五年内的最低值。而在气垫产品最为火爆的2015年,化妆品零售额以8.8%的增幅,又创新低。
▍气垫产品
由此来看,爆品的成长背后,始终伴随着整个市场环境的不景气。
这一点,从品牌方和渠道商的角度来分析,也不无道理。
在市场行情较好时,不论是扮演爆品打造者的品牌方,还是渠道商,费尽心思打造新产品的愿望自然就不会那么强烈。而当行情不景气时,就倒逼品牌商通过新鲜的产品来刺激市场,而渠道商虽面临着库存的压力,但却需要爆品来完成冲量。
跟还是不跟?
从以上两点来看,素颜霜似乎已经具备了打造成为下一个爆品的潜力。
据星图数据统计,今年9月份,天猫平台上素颜霜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9.43%,而在TOP10品牌中,除了Dr.Jart+蒂佳婷和果达儿等韩妆品牌外,其他均以电商品牌居多,也就是说,本土主流品牌在素颜霜这个产品上还没有发力。
那么,相宜本草、韩后、卡姿兰、玛丽黛佳、植美村、高姿、韩束等一众本土主流品牌的先后跟进,到底能不能为素颜霜打出另一片天地?
事实上,在匣子(微信号:青眼)看来,相对BB霜和气垫产品而言,素颜霜缺乏了一个爆品该具备的“素养”--颠覆性。
华中某化妆品店去年就引进了Dr.Jart+蒂佳婷、CLIO珂莱欧旗下果达儿、天使羽翼三个品牌的素颜霜,目前来看,在店里的增长并不明显,而且该店并没有把素颜霜作为主推产品。
在店老板晓英(化名)看来,BB霜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细分品类,最核心的原因是其作为底妆产品,融合了隔离霜和粉底液,不仅有遮瑕的作用,还主打了修复功能的概念,也就具有替代这两大产品的革命性意义,“BB霜出来后,粉底液完全是卖不动的。”
气垫BB则是在BB霜的基础上,主打了方便的特性,从功效上来讲,也比BB霜更为轻薄、滋润,主打实用性,也具有替代性。
“素颜霜在店里是当作既可以妆前、又可以隔离的产品在卖。”晓英介绍,虽然大多消费者已经对素颜霜有所了解,该产品也完成了市场初步教育的阶段,但从产品的使用次序等方面来说,消费者还是有点迷糊,“消费者觉得不够白,又不够保湿,没法替代护肤或化妆程序中的任何一个产品,更适合一些肤质较好又不怎么化妆的人,所以在人群界定上偏小众。”
也就是说,相比BB霜和气垫产品来说,素颜霜并不具有替代和颠覆的革命性意义。因此,素颜霜或许可以成为零售寒冬中,品牌商和渠道商短期内刺激市场的一个手段,但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细分小品类的核心潜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