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导演李安:儒家牛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导演李安:儒家牛仔

美国牛仔审美是一种空洞而错误的理想,李安明白孤立个体的空洞和不可能性,并灵巧地在电影中提醒了我们。

台湾电影导演李安。

你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了吗?除了先进而炫酷的4K/120帧技术,你是否被李安的电影叙事感动了呢?在一次采访中,李安曾说:“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那么,在《比利·林恩》这部电影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李安?

罗伯特·阿普(Roberts Arp)等三位电影学者共同撰写了一部名为《读李安》的书。从李安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推手》到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再到《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他们认为,“尽管这些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具有错综复杂、通常极富争议的主题,使其为哲学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来说,“如果说李安电影中存在统一哲学主题的话,那就是为本真的自我身份所做的挣扎。正如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所说:‘焦虑是自由的眩晕。’缺乏本真性会带来一种存在危机,在危机中,你必须解决存在于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与别人告诉你要成为的人之间的紧张状态”。

作者之一迈克尔·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将李安定义为“儒家牛仔”,这一内在矛盾的定义来自李安塑造的许多电影角色。比如《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中主人公,他们的个人主义——或牛仔审美——最终都陷入了将个人本真性禁锢在公共关系中的、儒家思想的框架之中。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从《读李安》一书中节选了《儒家牛仔》一节,以期在热闹的新片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位混合了东西方文化气质的导演。

李安

《儒家牛仔》

李安的牛仔在电影中总是唾手可得:他们一直相互关联,尽管通常以一种第一眼看去并不明显的方式。李安的主人公们没有谁会孤独行事。相反,他们总是与社会约束相关,且在社会约束中行动。

幸运的是,这些约束在孔子哲学及其通过中国哲学家荀子的发展中得到了优异的呈现。当透过这个视角去看时,我们意识到,并不存在美国人在电影中所描绘的那种牛仔,尽管在历史上、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有所呈现,但没有人是超越了社会约束的独立个体。事实上,正是通过社会,人们才会发现罕有的孤独时刻的意义。进一步而言,社会才是牛仔审美的基础。

正如通过荀子的著作所传达的那样,儒家学说描绘了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在社会语境中的恰当位置,以及我们应当服从和尊敬谁。在描绘顺从的力量时,我们在君臣关系中发现了最强烈的顺从和最大的尊重需求;臣子要最大程度地服从并尊重权威人物。这种结构也明显见于师徒关系。在这个谱系的另一端,资历相当的朋友之间很少顺从,而尊重则总是会得到维系。一个人绝不应当表现出对这些关系中任何元素的不敬,也不能表现出对这些关系本身的不敬。荀子认为,正是通过对我们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理解,才使我们可以尊重自己、他人和关系机构。通过在服从这些关系和大的社会的过程中克制我们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也就是说,通过培养对那些处于权威或顺从地位的人的“礼”(礼仪)和“义”(责任感)之感——我们会建立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当人们将自己放在这些关系之上或之外,并单方面地追逐其自私的利益时,社会就会变得混乱脱节。与认为个人是社会基础的典型的美国态度不同,孔子和荀子声称,使个体得以成长、成熟并进行自我培养的正是社会。因此,对于一个儒家牛仔而言,对这些伟大关系的认可和维护形成了个人蓬勃向上的基础。这正是我们在李安有关牛仔的两部电影中看到的一个主题。

在《断背山》中,很明显,杰克和恩尼斯是追逐其自身欲望的个体。在电影的开场部分,他们都是不成熟、被损伤的个体,没有任何深切的关系;他们是独立而孤独的。当然,他们有造就了他们的个人叙事和历史,但因为环境的缘故,他们要么与那些他们应当与之拥有基本关系的人失去了联系,要么与他们断绝了关系,因此这暗示着他们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情侣之间的关系(传统表达中的夫妻关系,或此处两个男人间的关系)——杰克和恩尼斯(尤其是恩尼斯)才能治愈孤独的创伤,逐渐成长。他们受到其家庭关系的定义,他们也受到与彼此间的关系的定义。谁都不像最初出现时那么孤独。他们的孤独也从未是彻底的。基本关系为他们貌似的孤独打下了基础,并帮助他们在孤身一人或幻想深思的时刻建构起了意义。

《断背山》剧照

在《卧虎藏龙》中,社会关系如果不是更加精细的儒家式的话,至少也更加显而易见。李慕白与秀莲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加同志的关系,而他们从未超越这种关系,尽管他们渴望将此关系转变为一种恋爱关系。李安认为,对这种友情的恰当培养会让它有助于对更多事物的渴望的成长和培养。其他人物代表着对关系的破坏和有意忽视。碧眼狐狸和玉娇龙在追求成为江湖武士的过程中不尊重关系。碧眼狐狸长期以来只重自我,而不重社会,这样的经历造就了电影主人公们致力于修复的断裂的社会。玉娇龙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她必须决定是全心全意地追求碧眼狐狸教给她的生活方式,还是致力于重新建立她与爱人罗小虎、她的结拜姐妹秀莲、她可能的师傅李慕白乃至她的家庭的关系。尽管这其中的一些失败了,但玉娇龙的救赎在她不惜冒险将自己的个人欲望放置在一边、并重建基本的儒家关系之时到来了。

《卧虎藏龙》剧照

尽管事实上,一些关系已经过时,但正是这些重新的关联和关系的培养——即对这些关系的尊敬之情的培养——成为李安的两部牛仔电影的结局。与典型的美国牛仔审美(它对个人主义有着空洞的理解,并试图在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确立一种不可能的定位)形成对照的是,李安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对个人和人际关联性的另类的、明显儒家式的理解。美国牛仔审美是一种空洞而错误的理想,不是源于实际的生活环境。李安明白孤立个体的空洞和不可能性,并灵巧地在电影中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借由亚里士多德的话提醒我们,只有上帝和野兽才生活在孤独之中。李安电影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这其中之一,因而他们必须与世界相连。所以,我们所有人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彼此之中,从未有过绝对的孤独。铭记并尊重我们生活中的关系,就是在赋予我们以支撑,提供我们进行自我修为的背景。

本文节选自《读李安》([美]罗伯特·阿普(Robert Arp)等著 / 邵文实 译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6年11月版),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李安

  • 李安Aaron Lee从先锋投资者到金融科技领军者的成长之路
  • 东融科技集团举办首期媒体交流日,共话金融科技未来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导演李安:儒家牛仔

美国牛仔审美是一种空洞而错误的理想,李安明白孤立个体的空洞和不可能性,并灵巧地在电影中提醒了我们。

台湾电影导演李安。

你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了吗?除了先进而炫酷的4K/120帧技术,你是否被李安的电影叙事感动了呢?在一次采访中,李安曾说:“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那么,在《比利·林恩》这部电影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李安?

罗伯特·阿普(Roberts Arp)等三位电影学者共同撰写了一部名为《读李安》的书。从李安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推手》到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再到《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他们认为,“尽管这些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具有错综复杂、通常极富争议的主题,使其为哲学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来说,“如果说李安电影中存在统一哲学主题的话,那就是为本真的自我身份所做的挣扎。正如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所说:‘焦虑是自由的眩晕。’缺乏本真性会带来一种存在危机,在危机中,你必须解决存在于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与别人告诉你要成为的人之间的紧张状态”。

作者之一迈克尔·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将李安定义为“儒家牛仔”,这一内在矛盾的定义来自李安塑造的许多电影角色。比如《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中主人公,他们的个人主义——或牛仔审美——最终都陷入了将个人本真性禁锢在公共关系中的、儒家思想的框架之中。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从《读李安》一书中节选了《儒家牛仔》一节,以期在热闹的新片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位混合了东西方文化气质的导演。

李安

《儒家牛仔》

李安的牛仔在电影中总是唾手可得:他们一直相互关联,尽管通常以一种第一眼看去并不明显的方式。李安的主人公们没有谁会孤独行事。相反,他们总是与社会约束相关,且在社会约束中行动。

幸运的是,这些约束在孔子哲学及其通过中国哲学家荀子的发展中得到了优异的呈现。当透过这个视角去看时,我们意识到,并不存在美国人在电影中所描绘的那种牛仔,尽管在历史上、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有所呈现,但没有人是超越了社会约束的独立个体。事实上,正是通过社会,人们才会发现罕有的孤独时刻的意义。进一步而言,社会才是牛仔审美的基础。

正如通过荀子的著作所传达的那样,儒家学说描绘了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在社会语境中的恰当位置,以及我们应当服从和尊敬谁。在描绘顺从的力量时,我们在君臣关系中发现了最强烈的顺从和最大的尊重需求;臣子要最大程度地服从并尊重权威人物。这种结构也明显见于师徒关系。在这个谱系的另一端,资历相当的朋友之间很少顺从,而尊重则总是会得到维系。一个人绝不应当表现出对这些关系中任何元素的不敬,也不能表现出对这些关系本身的不敬。荀子认为,正是通过对我们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理解,才使我们可以尊重自己、他人和关系机构。通过在服从这些关系和大的社会的过程中克制我们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也就是说,通过培养对那些处于权威或顺从地位的人的“礼”(礼仪)和“义”(责任感)之感——我们会建立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当人们将自己放在这些关系之上或之外,并单方面地追逐其自私的利益时,社会就会变得混乱脱节。与认为个人是社会基础的典型的美国态度不同,孔子和荀子声称,使个体得以成长、成熟并进行自我培养的正是社会。因此,对于一个儒家牛仔而言,对这些伟大关系的认可和维护形成了个人蓬勃向上的基础。这正是我们在李安有关牛仔的两部电影中看到的一个主题。

在《断背山》中,很明显,杰克和恩尼斯是追逐其自身欲望的个体。在电影的开场部分,他们都是不成熟、被损伤的个体,没有任何深切的关系;他们是独立而孤独的。当然,他们有造就了他们的个人叙事和历史,但因为环境的缘故,他们要么与那些他们应当与之拥有基本关系的人失去了联系,要么与他们断绝了关系,因此这暗示着他们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情侣之间的关系(传统表达中的夫妻关系,或此处两个男人间的关系)——杰克和恩尼斯(尤其是恩尼斯)才能治愈孤独的创伤,逐渐成长。他们受到其家庭关系的定义,他们也受到与彼此间的关系的定义。谁都不像最初出现时那么孤独。他们的孤独也从未是彻底的。基本关系为他们貌似的孤独打下了基础,并帮助他们在孤身一人或幻想深思的时刻建构起了意义。

《断背山》剧照

在《卧虎藏龙》中,社会关系如果不是更加精细的儒家式的话,至少也更加显而易见。李慕白与秀莲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加同志的关系,而他们从未超越这种关系,尽管他们渴望将此关系转变为一种恋爱关系。李安认为,对这种友情的恰当培养会让它有助于对更多事物的渴望的成长和培养。其他人物代表着对关系的破坏和有意忽视。碧眼狐狸和玉娇龙在追求成为江湖武士的过程中不尊重关系。碧眼狐狸长期以来只重自我,而不重社会,这样的经历造就了电影主人公们致力于修复的断裂的社会。玉娇龙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她必须决定是全心全意地追求碧眼狐狸教给她的生活方式,还是致力于重新建立她与爱人罗小虎、她的结拜姐妹秀莲、她可能的师傅李慕白乃至她的家庭的关系。尽管这其中的一些失败了,但玉娇龙的救赎在她不惜冒险将自己的个人欲望放置在一边、并重建基本的儒家关系之时到来了。

《卧虎藏龙》剧照

尽管事实上,一些关系已经过时,但正是这些重新的关联和关系的培养——即对这些关系的尊敬之情的培养——成为李安的两部牛仔电影的结局。与典型的美国牛仔审美(它对个人主义有着空洞的理解,并试图在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确立一种不可能的定位)形成对照的是,李安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对个人和人际关联性的另类的、明显儒家式的理解。美国牛仔审美是一种空洞而错误的理想,不是源于实际的生活环境。李安明白孤立个体的空洞和不可能性,并灵巧地在电影中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借由亚里士多德的话提醒我们,只有上帝和野兽才生活在孤独之中。李安电影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这其中之一,因而他们必须与世界相连。所以,我们所有人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彼此之中,从未有过绝对的孤独。铭记并尊重我们生活中的关系,就是在赋予我们以支撑,提供我们进行自我修为的背景。

本文节选自《读李安》([美]罗伯特·阿普(Robert Arp)等著 / 邵文实 译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6年11月版),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