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韩国《电影法》进化史:有时间抢排片,不如先做好电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韩国《电影法》进化史:有时间抢排片,不如先做好电影

韩国电影法在产业促进方面的主要贡献,都是通过鼓励市场资本进入而实现的,这背后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大思路。

作者:一颗迷妹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曾经说过:“如果迪士尼一年的营业额跟IBM旗鼓相当,那我们为什么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

韩国电影的崛起,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产业化的思路下诞生的。

这个月,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法诞生了(点此复习)。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影法,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产业促进方面的政策制定。而韩国电影的崛起,正是以1999年韩国第二次修订《电影振兴法》和成立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为标志的。自那以后,尽管韩国电影票房只排在世界第六,然而大家有目共睹,人家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产业先进程度上都搞过中国电影一大截,口碑票房都佳作频出,

2016年韩国电影票房前五名

既然这么厉害,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韩国的电影法,在产业促进方面,做了些什么,以供借鉴。

韩国电影法极简史

韩国电影的法制化进程起步较早,1962 年,韩国最早的电影基本法《电影法》就诞生了,旨在保护国产电影。次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后来几十年里,经过4次修订。

直到80年代,韩国整个经济环境开始过渡到市场竞争体系下,电影法也随之改变。韩国政府陆续解除了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束缚。1984 年第五次修订《电影法》,将电影许可制改成登记制,同时制订了独立电影制作制度,让想拍电影的人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向政府申请,一年可以拍一部电影。

这第五次修订的《电影法》完全否定了之前的电影政策基调,打破了少数独占的局面,竞争体制得以开始运行,并降低了拍片的门槛。

1986 年,第六次修订《电影法》,明示美国电影发行业方可以直接进入韩国电影市场。1988 年韩国电影市场正式开放。

1993 年,《侏罗纪公园》全球票房8 亿 5 千万美元,比韩国汽车的出口两年

利润还多,刺激了韩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想象,将包括电影在内的影像产业指定为“创造庞大附加价值的朝阳产业”。

1995年,《电影法》退位,金泳三政府制定了《电影振兴法》,韩国电影的制作登记申报制度废止。在1995 年3月,韩国政府将电影产业重新算作了为制造业。这就使创业投资公司的资本得以进入,并享受课税优惠,营造出一种适于投资电影产业的环境。

更大的变化要等到1997 年,金大中就任韩国总统。在他就职期间,韩国电影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最明显的是重新整顿执行电影政策的主要机构,废除了维持了 26 年的政府官方机构“电影振兴公社“,成立”电影振兴委员会“,决心将电影政策交给民间执行,支援但不干涉。

1999年,金大中政府修订了《电影振兴法》,成立 “电影振兴委员会”。2002年,再次修订《电影振兴法》。

1997年之后,韩国电影迎来黄金时期,有如下5个原因:

1. 持续地城市化和消费升级;

2. 坚持国产电影银幕配额制;

3. 废除审查制,转为分级制;

4. 电影产业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

5. 放宽准入门槛,以市场为主导,并成立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机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97年后的韩国电影法

在1988 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之前,韩国电影产业饱受束缚,也得不到政府在经济上的重视,不必谈产业促进。1988 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导致电影资本开始变化,这是引起韩国电影产业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而政府的配套政策是资本变化的重要推手。

1. 首先是鼓励大企业资金进入电影产业,紧接着是放宽政策允许金融资本进入电影产业。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产业规范逐步开始建立,各部门专业化分工且愈分愈细。在产业化后,资本势必选择商业电影产业系统,于是整体向好莱坞生产体系靠拢。1990 年代后期,制作人系统开始启动,电影从更多的个人灵感创作慢慢演变为工业制作商品。

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

《结婚的故事》

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

大企业资金流进电影产业的社会背景,是录影带市场的影响。1980 年代录影机在韩国普及,三星、大宇、LG 等大企业为了促销露影机而需确保内容的供应,因而开始投资电影制作。后来好莱坞电影的直接发行扩张到了录影带市场,大片版权的价钱飞涨,国产片的也跟着涨价,导致买版权跟制作费不相上下,更促使大企业直接参与电影生产。

运用韩国开发银行投资公司所投资的500万美金,呈现出比拟好莱坞的视觉效果,缔造660万人次的票房记录

一直到因为金融危机而撤资电影产业为止,大企业资金是韩国电影产业最主要的资金來源。

大企业的介入,对于缺乏资金和资历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是天降彩礼。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大企业的资金,使独立制片人也能够得到机会,但同时,他们原本那种独立制作的低成本电影方式,也不同程度转向了商业领域。

1997 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大企业开始撤资。除了资金紧张,另外的原因是,投资电影事实上并未得到预期中的高利润,而持续上涨的制作费却使得各大企业吃不消。

2. 1997年11月,韩国政府宣布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方便了电影融资,并且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于是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概念,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更加专业化。

金融资本的进入,让电影产业不至于断粮,但是金融资本投机性强,说走就走,因此,韩国政府设计了一种“投资组合”。1999 年 2 月,金大中政府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说明了“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的概念并规定了设立的必要事项。通过《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政府指定电影产业为《中小企业支援法》的优惠业种,且许诺在 2003 年以前,会在电影振兴金里存足1,700 亿韩元以全力扶助电影产业。

1999年,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rean Film Council,简称KOFIC)”成立,成为韩国非官方性质的电影最高主管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政策拟定、振兴电影产业、辅助金审核执行、人才培育、教育研究和国内外电影行销推广等事务,其主要资金来源于电影票房税收及政府预算。

(KOFIC)是韩国电影振兴的最大动力之一。除了政府的经费外,KOFIC还从电影票中收税。这笔钱被KOFIC用来做人才培训、设备提供、政策研究、电影拍摄补助、融资贷款、电影文化保存和推广等业务。

1999 年,金大中政府制订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并设置了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在《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里列入了促进文化产业部门的创业及投资款项,开始将民间资本引入了电影生产市场。于是,除了金融资本外,私人资金也大量流了进來,电影资本越来越丰富,本土大片越来越多。

3. 另外,让电影振兴委员会主导的电影基金也功不可没。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产品风险较大,这些行业外的金主并不一定有能力判断一部电影的成功可能性。而电影基金以创投基金的方式分散投资标的,风险相对低;另一方面,电影基金的操盘手是KOFIC的产业专家,加上政府出面率先投资,也给了民间投资人信心。电影基金的良好绩效,在金融风暴后人们普遍对传统产业信心不足的时机下,掳获了不少投资人的芳心。

在韩国电影法一系列刺激、放宽和资金支持下,1999-2004年,韩国电影总票房复合增长率达到24.3%,如今韩国人口5000万,却已经是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韩国电影总观影人数为2亿1727万人(包括韩国电影和在韩国上映的外国电影),连续三年突破2亿人大关。其中,韩国本土电影的观影人数占52%。

韩国电影法在产业促进方面的主要贡献,都是通过鼓励市场资本进入而实现的,这背后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大思路。电影生产资金的多种来源,让电影业更稳健更活跃,而自由的市场竞争也自然地带动了产业的工业化。它山之石,可供我国的电影政策制定者借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韩国《电影法》进化史:有时间抢排片,不如先做好电影

韩国电影法在产业促进方面的主要贡献,都是通过鼓励市场资本进入而实现的,这背后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大思路。

作者:一颗迷妹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曾经说过:“如果迪士尼一年的营业额跟IBM旗鼓相当,那我们为什么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

韩国电影的崛起,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产业化的思路下诞生的。

这个月,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法诞生了(点此复习)。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影法,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产业促进方面的政策制定。而韩国电影的崛起,正是以1999年韩国第二次修订《电影振兴法》和成立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为标志的。自那以后,尽管韩国电影票房只排在世界第六,然而大家有目共睹,人家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产业先进程度上都搞过中国电影一大截,口碑票房都佳作频出,

2016年韩国电影票房前五名

既然这么厉害,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韩国的电影法,在产业促进方面,做了些什么,以供借鉴。

韩国电影法极简史

韩国电影的法制化进程起步较早,1962 年,韩国最早的电影基本法《电影法》就诞生了,旨在保护国产电影。次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后来几十年里,经过4次修订。

直到80年代,韩国整个经济环境开始过渡到市场竞争体系下,电影法也随之改变。韩国政府陆续解除了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束缚。1984 年第五次修订《电影法》,将电影许可制改成登记制,同时制订了独立电影制作制度,让想拍电影的人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向政府申请,一年可以拍一部电影。

这第五次修订的《电影法》完全否定了之前的电影政策基调,打破了少数独占的局面,竞争体制得以开始运行,并降低了拍片的门槛。

1986 年,第六次修订《电影法》,明示美国电影发行业方可以直接进入韩国电影市场。1988 年韩国电影市场正式开放。

1993 年,《侏罗纪公园》全球票房8 亿 5 千万美元,比韩国汽车的出口两年

利润还多,刺激了韩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想象,将包括电影在内的影像产业指定为“创造庞大附加价值的朝阳产业”。

1995年,《电影法》退位,金泳三政府制定了《电影振兴法》,韩国电影的制作登记申报制度废止。在1995 年3月,韩国政府将电影产业重新算作了为制造业。这就使创业投资公司的资本得以进入,并享受课税优惠,营造出一种适于投资电影产业的环境。

更大的变化要等到1997 年,金大中就任韩国总统。在他就职期间,韩国电影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最明显的是重新整顿执行电影政策的主要机构,废除了维持了 26 年的政府官方机构“电影振兴公社“,成立”电影振兴委员会“,决心将电影政策交给民间执行,支援但不干涉。

1999年,金大中政府修订了《电影振兴法》,成立 “电影振兴委员会”。2002年,再次修订《电影振兴法》。

1997年之后,韩国电影迎来黄金时期,有如下5个原因:

1. 持续地城市化和消费升级;

2. 坚持国产电影银幕配额制;

3. 废除审查制,转为分级制;

4. 电影产业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

5. 放宽准入门槛,以市场为主导,并成立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机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97年后的韩国电影法

在1988 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之前,韩国电影产业饱受束缚,也得不到政府在经济上的重视,不必谈产业促进。1988 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导致电影资本开始变化,这是引起韩国电影产业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而政府的配套政策是资本变化的重要推手。

1. 首先是鼓励大企业资金进入电影产业,紧接着是放宽政策允许金融资本进入电影产业。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产业规范逐步开始建立,各部门专业化分工且愈分愈细。在产业化后,资本势必选择商业电影产业系统,于是整体向好莱坞生产体系靠拢。1990 年代后期,制作人系统开始启动,电影从更多的个人灵感创作慢慢演变为工业制作商品。

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

《结婚的故事》

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

大企业资金流进电影产业的社会背景,是录影带市场的影响。1980 年代录影机在韩国普及,三星、大宇、LG 等大企业为了促销露影机而需确保内容的供应,因而开始投资电影制作。后来好莱坞电影的直接发行扩张到了录影带市场,大片版权的价钱飞涨,国产片的也跟着涨价,导致买版权跟制作费不相上下,更促使大企业直接参与电影生产。

运用韩国开发银行投资公司所投资的500万美金,呈现出比拟好莱坞的视觉效果,缔造660万人次的票房记录

一直到因为金融危机而撤资电影产业为止,大企业资金是韩国电影产业最主要的资金來源。

大企业的介入,对于缺乏资金和资历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是天降彩礼。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大企业的资金,使独立制片人也能够得到机会,但同时,他们原本那种独立制作的低成本电影方式,也不同程度转向了商业领域。

1997 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大企业开始撤资。除了资金紧张,另外的原因是,投资电影事实上并未得到预期中的高利润,而持续上涨的制作费却使得各大企业吃不消。

2. 1997年11月,韩国政府宣布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方便了电影融资,并且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于是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概念,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更加专业化。

金融资本的进入,让电影产业不至于断粮,但是金融资本投机性强,说走就走,因此,韩国政府设计了一种“投资组合”。1999 年 2 月,金大中政府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说明了“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的概念并规定了设立的必要事项。通过《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政府指定电影产业为《中小企业支援法》的优惠业种,且许诺在 2003 年以前,会在电影振兴金里存足1,700 亿韩元以全力扶助电影产业。

1999年,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rean Film Council,简称KOFIC)”成立,成为韩国非官方性质的电影最高主管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政策拟定、振兴电影产业、辅助金审核执行、人才培育、教育研究和国内外电影行销推广等事务,其主要资金来源于电影票房税收及政府预算。

(KOFIC)是韩国电影振兴的最大动力之一。除了政府的经费外,KOFIC还从电影票中收税。这笔钱被KOFIC用来做人才培训、设备提供、政策研究、电影拍摄补助、融资贷款、电影文化保存和推广等业务。

1999 年,金大中政府制订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并设置了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在《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里列入了促进文化产业部门的创业及投资款项,开始将民间资本引入了电影生产市场。于是,除了金融资本外,私人资金也大量流了进來,电影资本越来越丰富,本土大片越来越多。

3. 另外,让电影振兴委员会主导的电影基金也功不可没。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产品风险较大,这些行业外的金主并不一定有能力判断一部电影的成功可能性。而电影基金以创投基金的方式分散投资标的,风险相对低;另一方面,电影基金的操盘手是KOFIC的产业专家,加上政府出面率先投资,也给了民间投资人信心。电影基金的良好绩效,在金融风暴后人们普遍对传统产业信心不足的时机下,掳获了不少投资人的芳心。

在韩国电影法一系列刺激、放宽和资金支持下,1999-2004年,韩国电影总票房复合增长率达到24.3%,如今韩国人口5000万,却已经是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韩国电影总观影人数为2亿1727万人(包括韩国电影和在韩国上映的外国电影),连续三年突破2亿人大关。其中,韩国本土电影的观影人数占52%。

韩国电影法在产业促进方面的主要贡献,都是通过鼓励市场资本进入而实现的,这背后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大思路。电影生产资金的多种来源,让电影业更稳健更活跃,而自由的市场竞争也自然地带动了产业的工业化。它山之石,可供我国的电影政策制定者借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