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筷玩思维记者 陈啸
榜单评选是一种外界对品牌的认可方式,餐饮品牌榜单在消费者层面最为流行的有米其林榜单(星级餐厅/必比登推介/精选餐厅)、美团点评榜单(黑珍珠/必吃榜)、携程美食林榜单(黑钻、钻石、铂金、金牌、银牌)。
餐厅上榜不仅可以给品牌带来荣誉、名声,具有现实价值的还在于流量与口碑,更多人慕名而来,品牌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
名声、口碑、流量,最终还是要回归利润
携程美食林从值得打卡到感官盛宴分为5个级别,上榜餐厅人均客单价从5-1000元上下不等,部分上榜餐厅还会公开推荐的美食家及美食家点评,结合携程的业务,美食林主要是给旅行者体验优质美食设立的。
从业务来看,携程和大众点评业务相近,不过携程餐饮不在于展示所有的餐厅,而在于挑选优质餐厅供游客选择,解决的是优质品牌与必打卡餐厅的需求(想要入驻携程,不仅要看地段,还要看名气和品质)。
我们再来看美团点评的必吃榜、黑珍珠,它则是在海量的餐厅里面选出佼佼者,美团点评的餐厅多,上榜的面也比较广,除了必吃榜和黑珍珠,还有热门、好评、口味、环境、服务等不同的榜单,此外,餐厅还可以按位置、人均、品类、关键词等出现在顾客列表(包括广告等)。
米其林是最早做餐厅榜单的平台,它的荣誉面不仅有资深食客、优质厨师,还受老板和新食客认可,对于中国米其林榜单,虽有传闻说米其林中国与地方旅游组织有资本上的关系,加上文化等原因,大家对米其林中国的榜单褒贬不一,而对比美团点评、携程这类本土玩家,它们的榜单偶尔也会受到负面的评价。
比如此前米其林在北京评选了豆汁作为地方美食,当时颇受争议,如今我们在携程、美团点评榜单也能看到同一家豆汁品牌上榜。值得注意的是,米其林、美团点评、携程这三家的上榜品牌是多有重复的。
对于餐厅来说,无论上了哪个榜,都是值得高兴的,因为上榜可以带来名声、口碑、流量等的加持,只要能带来利润的,品牌当然很乐意上榜。
榜单的风行,不仅是口碑向互联网的转移,也是流量变现的意义所在
餐饮榜单并不止于米其林等,早在十几年前,中国餐协等每年还会评选餐饮百强榜单(米其林远比这个更早),一些餐饮媒体也会给餐饮品牌评选,比如最有价值的餐饮品牌、最受欢迎的餐饮品牌、排队王……
比如我们去一些连锁店,进门处就会看到收银台挂了好几块金黄色的榜单奖牌,有些排名奖是自己争取来的,有些则是通过某些方法得来的,但是,一旦商家发现,排名很高、奖很多,但顾客不认,而且既不能带来直接的客流,甚至也不能变现的时候,餐饮老板对于名头的获取和喜好就会有所选择了。
如果说奖项是一个名头,那么这个名头是否被公众认可且是否能带来公众流量,这对于餐饮品牌的经营发展极为重要。
名头还是一种口碑,最早的口碑来自于食客的口口相传,这家餐厅是否地道、服务是否周到、老板是否懂美食,这些信息由一个食客传给下一个食客,口口相传的口碑决定了餐厅的生意。当然,不是所有的好餐厅都是均衡发展的,有些餐厅服务很差劲,但因为口味独一无二,客流也是正向的。在如今,一家餐厅到底是口味重要,还是服务重要,这类问题依然存有争议。
在传统餐饮时期,由于竞争没那么大,门店的熟客多于生客,口碑只需要用嘴传播就行,等到餐饮门店数量暴增,竞争导致生客多于熟客,传统线下的口碑就不够迅速了,舆论、点评、推介、种草、团购等,这一个加强连下来,口碑逐步转向了互联网化。
和用嘴传播不同,口碑互联网化是需要花钱的,新餐饮品牌设立了营销部门,负责互联网口碑的维护、宣传、变现,依托于哪个平台、这个平台是否有海量的顾客群体、该平台的变现是否容易,这些都是关于互联网口碑的思考方式。
从种草营销再到米其林、黑珍珠、必吃榜等,这些口碑奖项一方面给餐饮老板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另一方面也能对客流产生正向的影响。
从美团数据来看,2023年“必吃榜”入围名单公布后,入围商户的线上订单量14天环比增幅超过20%,有入榜餐厅的外地客人明显增加,带行李的客人占到20%。米其林的吸客效应更是明显,摘星后,有餐厅的预约排到了数月之后。
要不要迷信必吃榜、黑珍珠、米其林、美食林?
米其林这类榜单之所以能有现实价值的可持续性,不仅在于它可以给餐厅带去虚荣心和消费上的繁荣,还在于它同样能给顾客带去消费上的指引和虚荣心。
1)、餐厅端价值
①满足心理的虚荣
人性社会本能有获取虚荣心的本质需求,这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源之一。善于利用这一点,可以实现意想不到的连接价值。
据公开资讯,有餐厅的米其林星级下降或者星级被摘除,厨师、管理者通常会被问责,负责人可能被开除甚至不被行业认可等,而一旦餐厅摘星、升星,餐厅的厨师、管理者、老板会一举跃升行业名人,升职加薪、举办活动庆祝都是常态。
米其林、黑珍珠具有的业界权威确实能给餐厅、餐厅员工、餐厅管理者带去足够的职能认可和业界虚荣满足。
②满足消费的繁荣
一旦被米其林等评选上,它能给餐厅带来最为直接的客流加持。美团点评、携程有海量的客群,平台曝光和引导一方面增加了上榜品牌的线上流量,另一方面也对于线上流量到线下的流通有指引、聚合属性。
在过去,餐厅为了满座的虚荣不惜雇人排队,甚至亏本赚吆喝,上榜带来的现实流量,确实也是商家的根本需求。
2)、顾客端价值
①实现消费指引
当下对于餐饮消费的问题在于:不认识的餐厅太多了,而如何评估消费上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切实的问题。
平台榜单可以帮顾客挑选优质餐厅,哪些餐厅是必打卡的、哪些餐厅是值得一去的,推荐的理由是什么、推荐是否权威,这些都是顾客在消费前的热门问题。
能否对顾客的餐饮消费实现正向指引,推荐的品牌能得到顾客消费认可,这决定了顾客对于榜单平台权威性的认可与否。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不少顾客迷信榜单,大多年轻人在请客吃饭或者自己找餐厅时,通常会先去看榜单或者看评价,起码消费前看看榜单已经是一个通俗的习惯。
②通过消费满足虚荣心
餐饮老板需要虚荣心,顾客当然也需要。在实际餐饮消费,顾客不仅是去消费一个品牌、消费一餐饮食,更是在通过消费表达阶级。
如果去一家餐厅消费,能够得到社会关注和崇拜,那么饮食是否适口,它的重要性就会下降很多。顾客通过餐饮消费,如果在获得饮食的同时,还能收获外界关注的虚荣心,由此也会提高顾客对于上榜餐厅的依赖性和认可度。
PS:榜单餐厅对品牌和顾客的价值并不只是虚荣心,但也不可否认虚荣心对此的决定性。
3)、价值的必要性?持续性?
在文章最后,我们回归理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判榜单的长期意义。
在前些年,业内有黄牛、中介在发声,想要上XX榜,只需要给XX万就可以。且不论这类消费是骗局还是真的,一个供应物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需求的真实性。
一个城市餐厅的数量在数万到数十万以上,多平台评选出来的榜单品牌最多不会超过200家,僧多粥少,去过分追逐并无意义。
要实现业内认可和满足的虚荣,并不只有榜单这一单一形式,口碑营销、正向舆论导向、培养独一的品牌价值等,这些都是满足的渠道和方式。
无论是米其林还是黑珍珠,哪怕摘得三星,开不了一年就倒闭的也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名声和流量给餐厅带来了海量的客流,餐厅也得学会精细化运营管理,瞬间涌入过多客流导致餐厅手忙脚乱,最终以差评收场的案例也不少。
还有就是餐厅生意好了,得学会分钱,服务员、厨师、管理者增加了工作量,但收入和过去一样,难免心生怨言,一些员工会故意惹怒顾客,甚至自家员工给餐厅造谣、打差评也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去一些新上榜的餐厅消费,体验时发现服务很差,服务员说话很难听且情商很低,这些都是餐厅不懂精细化管理、不会分钱、过于注重自我利益导致的。
虽然说权威榜单确实能给餐厅带来正向客流,但迷信榜单也不可取,在筷玩思维看来,一家餐厅要可持续发展,靠的并不是业内的名声和一时脸面上的虚荣,餐厅的硬实力(比如对菜品、服务、组织、资产等的正向管理)等底层的东西才是基业长青的决定性因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