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八角笼中》奔着二十亿去了,王宝强的法宝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八角笼中》奔着二十亿去了,王宝强的法宝是?

《八角笼中》做对的那部分,或许也是与《消失的她》相辅相成的、国产商业电影所稀缺的另外一块“情感拼图”。

文 | 读娱 零壹

暑期档以来,国产电影带来的惊喜一个接一个。《消失的她》以映前预期不到10亿的水平最终突破30亿,步入2023年全球票房前十;《我爱你》这样不被看好的老年爱情题材电影也能走出长尾效应,票房已突破4亿;《长安三万里》豆瓣开分8.0,也很有可能成为追光动画至今票房最高的电影。

而《八角笼中》的强势表现也令人十分意外。这部电影几乎与《消失的她》上映同时就开启了超大规模点映,以长达十余日的时间和几十万点映场次、超4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点映票房最高的影片。原本不少人以为,《八角笼中》的观影需求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得到较多释放,口碑也早已稳定,正式上映后并不会有太高增幅。但目前结果却远远超出了这个预期:

上映第三天的7月8日,《八角笼中》就以单日1.34亿票房首次超过了《消失的她》,上座率高达29.4%接近《消失的她》《扫毒3》的两倍;7月9日票房继续大增至1.68亿元,累计票房轻松突破8亿元。票房连续逆跌后,《八角笼中》的猫眼预测票房已经大增至19亿+。

这部并不花哨的电影究竟击中了观众的哪种情感?《八角笼中》做对的那部分,或许也是与《消失的她》相辅相成的、国产商业电影所稀缺的另外一块“情感拼图”。

“只属于王宝强”的真诚

《八角笼中》所有优点、动人部分的起点和核心,读娱君认为是身兼导演、主演、编剧角色的王宝强,在这部电影中寄托的极大热爱与诚意。

《八角笼中》的故事改编自2017年媒体报道的“格斗孤儿”真实事件,在当时引起大众关注的视频里,两个孩子在笼中肉搏,成人们则在笼外围观,网友和媒体对背后的格斗俱乐部创始人恩波发起了口诛笔伐;也就是在同一年,王宝强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登陆春节档拿下超7亿元票房,同时也留下了豆瓣3.7分的口碑以及亲自领取“金扫帚奖”的往事。

商业电影市场所承认的王宝强是“喜剧人”,是从《天下无贼》到《人在囧途》,到《唐人街探案》系列里那些土老帽和表情行为夸张的怪咖。虽然有《Hello!树先生》里的树先生、《天注定》里的劫匪三儿、《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这些严肃、多元的角色为他的演技背书,但这些影片在商业上表现平平,意味着《八角笼中》这样的类型片很难得到投资青睐,这一背景也让王宝强从《大闹天竺》到《八角笼中》的转变显得更为难得。

但归根结底,《八角笼中》有一个与王宝强天然契合的剧本,你甚至很难想到有任何人能够替代他——故事中是穷苦地区的孤儿,为了一口饭吃、为了走出大山而卖命训练、进入笼中格斗表演,而戏外的王宝强出身河北农村,8岁去了少林寺做俗家弟子练习武术;故事中向腾辉在格斗视频曝光后遭遇媒体和舆论的连番拷打,疲态尽显,现实中的王宝强也在《大闹天竺》后遭遇事业的迷茫和家庭的巨大变故。

无论从故事中的孩子还是向腾辉的视角而言,王宝强或许都有着深刻的共鸣和个人化的表达空间,这其实构成了整部电影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底力”——对贫穷、底层的切身体会,对从原始、质朴的状态中走进现代城市、文化语境时的格格不入和艰难适应,以及对于努力、吃苦能够有所得的真心认可,这些看似普通的戏剧冲突点,王宝强都加入了许多私人化的、极其真诚的表达。

同样的电影,其他人拍出来你或许会觉得粗糙、做作、浮于表面,但王宝强拍出来的效果则是直达内心的真诚和有些质朴的积极向上气质。这种真诚甚至使得整部电影的类型片套路、缺乏精巧设计的叙事节奏都变得生动了起来,粗粝也变得像是整部电影真挚气质构建的一环。

更不必说王宝强本人饰演这一角色的水到渠成,收放自如。在向腾辉回到家里看到母亲而强忍情绪无声哭泣的那场戏中,情绪的释放足以令无数观众感动;而在采访对谈中的那种微妙的“表演感”,以及最后一幕点燃雪茄近乎面无表情的特写中,王宝强又通过内敛的方式传递出了恰当的感觉来。

所以《八角笼中》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正确的故事遇到了正确的人。

从“笼中”到“世界”

除了王宝强与故事和人物的极度契合外,《八角笼中》在创作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向腾辉建立的乌托邦摆在现代社会大众面前时,是不合时宜的野蛮,是底层人贪图利益的不体面,是让都市社会看到贫穷之上催生出残忍时的不适。大众的文明、高尚当然没有错,但难堪的事实却摆在那里许多年,在此前从未被关注过。王宝强对这段剧情的表达是直白而勇敢的,他并不拿腔作势站在社会学或者文明的高度上去评判、去俯视,而是真实地摆出了现实和现实背后的某种割裂。

《八角笼中》的片名以及笼子这个意像显然是一种隐喻。笼子是大山深处,也意味着贫穷等其他限制住孩子们的一切因素;但从另一层意义而言,笼子也是保护和隔绝,是更原始、纯粹的环境本身。

所以从“笼中”到走向“世界”的过程,并不会是一件单纯的美好、积极向上的事情。曾经束缚着孩子们的是大山的与世隔绝和贫穷,而走出这一牢笼后,现代社会运转的复杂规则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新的牢笼——索要赞助费的校长、站在道德高地肆意审判的舆论和媒体、条件设施一流却为成绩不择手段的大俱乐部……走出大山并不意味着一个理想化的故事的终结,而是新一层的现实而已。

两层现实之间的跨越方式也通过“变脸”这一意象进行了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八角笼中》的摄影指导罗攀为这部电影的质感带来了很大的提升,近乎浑然天成得配合了王宝强试图表现的一些深处情感。

比如在沙场的夜戏中,天上是满天星斗,孩子们却对美景丝毫无感,站在沙丘之上。这种画面的层次感和极其鲜明的视听语言表达在电影中很常见,川剧变脸在王宝强脸上的重叠,最后一幕看到弟子获胜后点燃雪茄再走向暗处,影片的情感浓厚之处皆有恰当的镜头来支撑。

最后一段高潮打斗戏是整部电影的情绪出口,读娱君认为也表现得不错。黑白的颜色显然有两种考虑,其一是规避了画面的血腥程度,不至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二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也可以视为电影中人物情绪的转变,打斗的过程中极度强调了临场感和紧张感。

《八角笼中》并非没有缺点。整部电影的节奏前半段稍好,连贯而有重点,后半段则有略微杂乱无章之感,导演试图讲好不同角度的太多事情,而这些论题之间并非是具有很强关联的,又或者是电影没能成功连接这些论题,致使电影后半段成为一个个段落的结合,而李晨等角色的设计也过于工具化,孩子“重操旧业”的段落也略显刻意。

但总体来说,《八角笼中》绝对是中国电影市场中难得的真诚之作。有些评论站在很高的道德角度或者学术角度去评判,有时也难免让人觉得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以“伪现实主义”等名词去进行大言不惭的批评,其实也像是《料理鼠王》中的美食家一样自负而无知。

但好在《八角笼中》奔着近二十亿去了,市场永远是最真实、有效的回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八角笼中》奔着二十亿去了,王宝强的法宝是?

《八角笼中》做对的那部分,或许也是与《消失的她》相辅相成的、国产商业电影所稀缺的另外一块“情感拼图”。

文 | 读娱 零壹

暑期档以来,国产电影带来的惊喜一个接一个。《消失的她》以映前预期不到10亿的水平最终突破30亿,步入2023年全球票房前十;《我爱你》这样不被看好的老年爱情题材电影也能走出长尾效应,票房已突破4亿;《长安三万里》豆瓣开分8.0,也很有可能成为追光动画至今票房最高的电影。

而《八角笼中》的强势表现也令人十分意外。这部电影几乎与《消失的她》上映同时就开启了超大规模点映,以长达十余日的时间和几十万点映场次、超4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点映票房最高的影片。原本不少人以为,《八角笼中》的观影需求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得到较多释放,口碑也早已稳定,正式上映后并不会有太高增幅。但目前结果却远远超出了这个预期:

上映第三天的7月8日,《八角笼中》就以单日1.34亿票房首次超过了《消失的她》,上座率高达29.4%接近《消失的她》《扫毒3》的两倍;7月9日票房继续大增至1.68亿元,累计票房轻松突破8亿元。票房连续逆跌后,《八角笼中》的猫眼预测票房已经大增至19亿+。

这部并不花哨的电影究竟击中了观众的哪种情感?《八角笼中》做对的那部分,或许也是与《消失的她》相辅相成的、国产商业电影所稀缺的另外一块“情感拼图”。

“只属于王宝强”的真诚

《八角笼中》所有优点、动人部分的起点和核心,读娱君认为是身兼导演、主演、编剧角色的王宝强,在这部电影中寄托的极大热爱与诚意。

《八角笼中》的故事改编自2017年媒体报道的“格斗孤儿”真实事件,在当时引起大众关注的视频里,两个孩子在笼中肉搏,成人们则在笼外围观,网友和媒体对背后的格斗俱乐部创始人恩波发起了口诛笔伐;也就是在同一年,王宝强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登陆春节档拿下超7亿元票房,同时也留下了豆瓣3.7分的口碑以及亲自领取“金扫帚奖”的往事。

商业电影市场所承认的王宝强是“喜剧人”,是从《天下无贼》到《人在囧途》,到《唐人街探案》系列里那些土老帽和表情行为夸张的怪咖。虽然有《Hello!树先生》里的树先生、《天注定》里的劫匪三儿、《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这些严肃、多元的角色为他的演技背书,但这些影片在商业上表现平平,意味着《八角笼中》这样的类型片很难得到投资青睐,这一背景也让王宝强从《大闹天竺》到《八角笼中》的转变显得更为难得。

但归根结底,《八角笼中》有一个与王宝强天然契合的剧本,你甚至很难想到有任何人能够替代他——故事中是穷苦地区的孤儿,为了一口饭吃、为了走出大山而卖命训练、进入笼中格斗表演,而戏外的王宝强出身河北农村,8岁去了少林寺做俗家弟子练习武术;故事中向腾辉在格斗视频曝光后遭遇媒体和舆论的连番拷打,疲态尽显,现实中的王宝强也在《大闹天竺》后遭遇事业的迷茫和家庭的巨大变故。

无论从故事中的孩子还是向腾辉的视角而言,王宝强或许都有着深刻的共鸣和个人化的表达空间,这其实构成了整部电影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底力”——对贫穷、底层的切身体会,对从原始、质朴的状态中走进现代城市、文化语境时的格格不入和艰难适应,以及对于努力、吃苦能够有所得的真心认可,这些看似普通的戏剧冲突点,王宝强都加入了许多私人化的、极其真诚的表达。

同样的电影,其他人拍出来你或许会觉得粗糙、做作、浮于表面,但王宝强拍出来的效果则是直达内心的真诚和有些质朴的积极向上气质。这种真诚甚至使得整部电影的类型片套路、缺乏精巧设计的叙事节奏都变得生动了起来,粗粝也变得像是整部电影真挚气质构建的一环。

更不必说王宝强本人饰演这一角色的水到渠成,收放自如。在向腾辉回到家里看到母亲而强忍情绪无声哭泣的那场戏中,情绪的释放足以令无数观众感动;而在采访对谈中的那种微妙的“表演感”,以及最后一幕点燃雪茄近乎面无表情的特写中,王宝强又通过内敛的方式传递出了恰当的感觉来。

所以《八角笼中》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正确的故事遇到了正确的人。

从“笼中”到“世界”

除了王宝强与故事和人物的极度契合外,《八角笼中》在创作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向腾辉建立的乌托邦摆在现代社会大众面前时,是不合时宜的野蛮,是底层人贪图利益的不体面,是让都市社会看到贫穷之上催生出残忍时的不适。大众的文明、高尚当然没有错,但难堪的事实却摆在那里许多年,在此前从未被关注过。王宝强对这段剧情的表达是直白而勇敢的,他并不拿腔作势站在社会学或者文明的高度上去评判、去俯视,而是真实地摆出了现实和现实背后的某种割裂。

《八角笼中》的片名以及笼子这个意像显然是一种隐喻。笼子是大山深处,也意味着贫穷等其他限制住孩子们的一切因素;但从另一层意义而言,笼子也是保护和隔绝,是更原始、纯粹的环境本身。

所以从“笼中”到走向“世界”的过程,并不会是一件单纯的美好、积极向上的事情。曾经束缚着孩子们的是大山的与世隔绝和贫穷,而走出这一牢笼后,现代社会运转的复杂规则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新的牢笼——索要赞助费的校长、站在道德高地肆意审判的舆论和媒体、条件设施一流却为成绩不择手段的大俱乐部……走出大山并不意味着一个理想化的故事的终结,而是新一层的现实而已。

两层现实之间的跨越方式也通过“变脸”这一意象进行了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八角笼中》的摄影指导罗攀为这部电影的质感带来了很大的提升,近乎浑然天成得配合了王宝强试图表现的一些深处情感。

比如在沙场的夜戏中,天上是满天星斗,孩子们却对美景丝毫无感,站在沙丘之上。这种画面的层次感和极其鲜明的视听语言表达在电影中很常见,川剧变脸在王宝强脸上的重叠,最后一幕看到弟子获胜后点燃雪茄再走向暗处,影片的情感浓厚之处皆有恰当的镜头来支撑。

最后一段高潮打斗戏是整部电影的情绪出口,读娱君认为也表现得不错。黑白的颜色显然有两种考虑,其一是规避了画面的血腥程度,不至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二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也可以视为电影中人物情绪的转变,打斗的过程中极度强调了临场感和紧张感。

《八角笼中》并非没有缺点。整部电影的节奏前半段稍好,连贯而有重点,后半段则有略微杂乱无章之感,导演试图讲好不同角度的太多事情,而这些论题之间并非是具有很强关联的,又或者是电影没能成功连接这些论题,致使电影后半段成为一个个段落的结合,而李晨等角色的设计也过于工具化,孩子“重操旧业”的段落也略显刻意。

但总体来说,《八角笼中》绝对是中国电影市场中难得的真诚之作。有些评论站在很高的道德角度或者学术角度去评判,有时也难免让人觉得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以“伪现实主义”等名词去进行大言不惭的批评,其实也像是《料理鼠王》中的美食家一样自负而无知。

但好在《八角笼中》奔着近二十亿去了,市场永远是最真实、有效的回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