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知乎下线匿名功能,互联网再无“隐秘的角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知乎下线匿名功能,互联网再无“隐秘的角落”?

“匿名”没有未来。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豹变 宋子豪

编辑|刘杨

在知乎刷到自己是一种什么体验?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给出的回答是,很受伤。

在知乎看到问题“亿欧黄渊普会卷钱跑路吗”以及问题下的匿名回答后,黄渊普于6月20日在朋友圈炮轰知乎创始人周源,以及知乎的匿名功能。黄渊普称,自己受到了知乎的欺负,并给周源发微信“会有你的报应”。

半个多月过去,这段公案宣告正式结束。7月7日,知乎官方宣布下线匿名功能,新版本计划于7月14日上线,“利益相关,匿了”成为历史。

而根据7月7日网信办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匿名话题板块的内容,关于网络匿名贴的管理调整可能远没有结束。

知名企业家的维权事件,或将成为中文互联网ID管理制度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

01 知乎“匿名制度”遭遇炮轰

6月21日,受到知乎“欺负”的黄渊普在微博上发表公开信,实名举报知乎和知乎创始人周源,并@中国政府网、人民政协网等相关部门,然后往各相关部门发邮件。

在公开信中,黄渊普表示,自己不是第一次被知乎用户的匿名回答造谣,此前已经被造谣过自己架空了亿欧投资方,也被造谣过因为能力太差被撤掉了CEO职位。

黄渊普称,自己先是在微信上联系了知乎创始人周源,试图解决问题,但一晚上都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出离愤怒的黄渊普发了“好自为之”等字句,删了周源的微信,随后在朋友圈炮轰周源和知乎匿名制度。

同时,黄渊普表示自己会继续向相关部门实名举报知乎和周源,直到知乎改变目前的机制。

6月21日晚上,知乎美股暴跌9.21%。

针对此事,知乎官方回应称,知乎有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反对编造不实信息、恶意诽谤他人等行为,欢迎用户通过“举报”途径反馈,平台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和处理。

6月22日,周源在自己朋友圈回应:“匿名功能是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我们的初衷是希望维护一个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用户在分享个人经历的同时没有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我和团队正在重新思考隐私保护与良性讨论机制,针对匿名功能的具体调整举措将在近期发布。”

知乎的调整举措还没发布,7月7日,网信办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拟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不得在词条、话题、超话、群组、贴吧等环节集纳网络暴力信息,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巧合的是,7月7日下午,知乎发布了下线匿名功能的通知,新版本将于7月14日上线,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公开匿名回答。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冲上热搜第一。

黄渊普公开的诉求是“想要知乎这个平台做出改变:把平台规则调到更公平合理,依然可以匿名,但要用实名制+造谣追责机制让造谣的人能承担成本。”

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不只是黄渊普一个人的问题,匿名功能带来的用户保护,以及对于造谣成本的降低,已经在互联网上被讨论许久。

02 为什么匿名的吸引力这么大?

能隐身于社交平台,对用户确实有不一样的吸引力。国内外都有因为匿名玩法而短时间内受到用户追捧的软件。

比如,2022年8月底上线的匿名问答游戏应用《Gas》,在未见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上线两个月内便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

而在此之前,最出名的匿名社交软件要数2014年的Secret,当时有不少硅谷员工在上面传播真假难辨的硅谷八卦。

国内也兴起过“无秘”“吐司”“乌鸦”“马桶 MT”等一批以匿名交流为核心玩法的社交软件。

其中,2020年11月14日上线“Tape小纸条”,核心玩法就是匿名提问箱。提问者将软件中的提问箱分享到朋友圈,就可以获得别人的匿名提问或评价。Tape上线后,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用户量就突破百万。

而对于知乎来说,匿名带来的流量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一方面知乎的营销费用高企,但是月活跃用户却到了1亿左右的瓶颈期。

根据财报,知乎2022财年销售与营销费用为20.3亿元,同比增长24%,2023年一季度销售及营销开支为4.46亿元,约占当季营收的45%。

而匿名回答往往涉及所谓内幕、八卦,甚至是故事会式的各种吸睛经历,其带来的免费流量客观上提高了知乎的社区活跃度。

另一方面,知乎依然面临业绩压力,而匿名回答带来的热门话题对知乎部分核心业务营收有提升作用。

2023年一季度,知乎总收入为9.94亿元,同比增长33.8%。虽然亏损同比大幅收窄70.9%,但仍然有1.79亿的净亏损。

在知乎的主营业务中,会员付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季收入4.55亿元,约占营收的46%,同比增长105.2%。而盐选会员引流方法之一,就是在热门问题下插入一个偏重娱乐性的虚构故事,然后通过分章节吸引用户续费观看。

在“被变态偏执狂天天骚扰、跟踪怎么办”的知乎提问下,用户回答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盐选故事开头:“报警,不要说刺激的话刺激危险人物,拖延时间等警察的支援。我曾经因为一场面试,遭遇数次疯狂的骚扰、跟踪……(本故事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此外,很多热门话题本身也是由匿名提问、匿名回答带来的热度。比如问题“你怎么看江西女孩”,就是因为“1888万的天价彩礼”这个匿名回答,在问题提出一年后再次火爆,并且出圈。

但匿名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在短期内快速吸引用户,但匿名平台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色情、“杀猪盘”、虚假广告等违法内容。在监管日趋严格的当下,稍有不慎就会被下架处理。

曾经宣称“匿名社交是未来”的社交软件中,Popi提问箱因为内容管控问题被下架,无秘改名为“秘蜂”也没逃过下架的命运,Tape在改名为“轻盐”后突然宣布APP服务器永久关闭。

而上述“1888万天价彩礼”的回答,后续被证实为虚构内容,该用户谎言被戳破后,连道歉声明也是匿名形式发出的。该账号已经被知乎官方封号,但是类似的谣言,也让用户对知乎所谓专业的定位产生了质疑。

03 网络匿名大军的末路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并不针对知乎,互联网的其他匿名现象也可能受到进一步治理。

曾因匿名板块发帖被各大厂围追堵截的脉脉,在知乎宣布将取消匿名功能后,也发布了声明,称其在2021年就升级了用户ID管理机制,所谓匿名发帖的用户,后台都是须经过绑定手机号加实名认证双重认证。只是发帖时选择了唯一昵称,这套ID管理机制与目前主流的社区机制相似,此后脉脉平台不存在“匿名发帖”的情况。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前台匿名,后台不匿。

实际上,早在2018年7月25日,脉脉就曾因匿名版块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被北京市网信办、北京市公安局依法联合约谈相关负责人。

而在2019年3月,脉脉由于名为“哔哩哔哩员工”的账号评论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而被B站起诉不正当竞争,并被判赔偿30万元。

B站表示,脉脉加V认证使公众误以为是B站真实员工,提高了该评论的可信赖度,构成商业诋毁,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2020年2月4日,因认证为百度员工的脉脉用户发帖称,百度领导疫情期间要求员工吃开工饭,脉脉被百度起诉。

一审法院认定该账号发布涉案言论属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脉脉构成商业诋毁,判其为百度消除影响,并赔偿25.1万元。二审法院驳回脉脉上诉,维持原判。

而除了平台开辟匿名板块、匿名功能等,用户自身依然有千变万化的匿名形式。比如早先在豆瓣上设置ID为“已注销”和“江湖骗子”的许多账号,或者近期兴起的momo大军。

所谓momo,全名叫“么么龙 momo”,属于微信原创表情包系列IP,当用户通过微信授权登录其他软件时,可选择作为初始头像,并以momo作为默认ID。

所以,当许多人都选择用momo头像和昵称时,相当于一种隐身。甚至有使用该昵称的用户提出,一“mo”做事万“mo”当。

在知乎宣布下线知乎匿名功能后,也有用户讨论是否可以效仿当年天涯等社区的公共马甲。用户对匿名功能的怀念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匿名的管理问题确实有待商榷,比如知乎虽然可以对匿名回答举报、投诉,但是最高惩罚也只是销号,使得造谣成本极低。

从监管近年出台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对匿名行为的治理正在越发严格,在网络暴力日加猖獗的今天,到了“匿名”走下舞台的时候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知乎

3.5k
  • 知乎:与腾讯续签框架协议
  • 知乎:第三季度平均月活用户8110万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知乎下线匿名功能,互联网再无“隐秘的角落”?

“匿名”没有未来。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豹变 宋子豪

编辑|刘杨

在知乎刷到自己是一种什么体验?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给出的回答是,很受伤。

在知乎看到问题“亿欧黄渊普会卷钱跑路吗”以及问题下的匿名回答后,黄渊普于6月20日在朋友圈炮轰知乎创始人周源,以及知乎的匿名功能。黄渊普称,自己受到了知乎的欺负,并给周源发微信“会有你的报应”。

半个多月过去,这段公案宣告正式结束。7月7日,知乎官方宣布下线匿名功能,新版本计划于7月14日上线,“利益相关,匿了”成为历史。

而根据7月7日网信办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匿名话题板块的内容,关于网络匿名贴的管理调整可能远没有结束。

知名企业家的维权事件,或将成为中文互联网ID管理制度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

01 知乎“匿名制度”遭遇炮轰

6月21日,受到知乎“欺负”的黄渊普在微博上发表公开信,实名举报知乎和知乎创始人周源,并@中国政府网、人民政协网等相关部门,然后往各相关部门发邮件。

在公开信中,黄渊普表示,自己不是第一次被知乎用户的匿名回答造谣,此前已经被造谣过自己架空了亿欧投资方,也被造谣过因为能力太差被撤掉了CEO职位。

黄渊普称,自己先是在微信上联系了知乎创始人周源,试图解决问题,但一晚上都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出离愤怒的黄渊普发了“好自为之”等字句,删了周源的微信,随后在朋友圈炮轰周源和知乎匿名制度。

同时,黄渊普表示自己会继续向相关部门实名举报知乎和周源,直到知乎改变目前的机制。

6月21日晚上,知乎美股暴跌9.21%。

针对此事,知乎官方回应称,知乎有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反对编造不实信息、恶意诽谤他人等行为,欢迎用户通过“举报”途径反馈,平台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和处理。

6月22日,周源在自己朋友圈回应:“匿名功能是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我们的初衷是希望维护一个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用户在分享个人经历的同时没有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我和团队正在重新思考隐私保护与良性讨论机制,针对匿名功能的具体调整举措将在近期发布。”

知乎的调整举措还没发布,7月7日,网信办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拟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不得在词条、话题、超话、群组、贴吧等环节集纳网络暴力信息,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巧合的是,7月7日下午,知乎发布了下线匿名功能的通知,新版本将于7月14日上线,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公开匿名回答。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冲上热搜第一。

黄渊普公开的诉求是“想要知乎这个平台做出改变:把平台规则调到更公平合理,依然可以匿名,但要用实名制+造谣追责机制让造谣的人能承担成本。”

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不只是黄渊普一个人的问题,匿名功能带来的用户保护,以及对于造谣成本的降低,已经在互联网上被讨论许久。

02 为什么匿名的吸引力这么大?

能隐身于社交平台,对用户确实有不一样的吸引力。国内外都有因为匿名玩法而短时间内受到用户追捧的软件。

比如,2022年8月底上线的匿名问答游戏应用《Gas》,在未见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上线两个月内便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

而在此之前,最出名的匿名社交软件要数2014年的Secret,当时有不少硅谷员工在上面传播真假难辨的硅谷八卦。

国内也兴起过“无秘”“吐司”“乌鸦”“马桶 MT”等一批以匿名交流为核心玩法的社交软件。

其中,2020年11月14日上线“Tape小纸条”,核心玩法就是匿名提问箱。提问者将软件中的提问箱分享到朋友圈,就可以获得别人的匿名提问或评价。Tape上线后,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用户量就突破百万。

而对于知乎来说,匿名带来的流量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一方面知乎的营销费用高企,但是月活跃用户却到了1亿左右的瓶颈期。

根据财报,知乎2022财年销售与营销费用为20.3亿元,同比增长24%,2023年一季度销售及营销开支为4.46亿元,约占当季营收的45%。

而匿名回答往往涉及所谓内幕、八卦,甚至是故事会式的各种吸睛经历,其带来的免费流量客观上提高了知乎的社区活跃度。

另一方面,知乎依然面临业绩压力,而匿名回答带来的热门话题对知乎部分核心业务营收有提升作用。

2023年一季度,知乎总收入为9.94亿元,同比增长33.8%。虽然亏损同比大幅收窄70.9%,但仍然有1.79亿的净亏损。

在知乎的主营业务中,会员付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季收入4.55亿元,约占营收的46%,同比增长105.2%。而盐选会员引流方法之一,就是在热门问题下插入一个偏重娱乐性的虚构故事,然后通过分章节吸引用户续费观看。

在“被变态偏执狂天天骚扰、跟踪怎么办”的知乎提问下,用户回答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盐选故事开头:“报警,不要说刺激的话刺激危险人物,拖延时间等警察的支援。我曾经因为一场面试,遭遇数次疯狂的骚扰、跟踪……(本故事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此外,很多热门话题本身也是由匿名提问、匿名回答带来的热度。比如问题“你怎么看江西女孩”,就是因为“1888万的天价彩礼”这个匿名回答,在问题提出一年后再次火爆,并且出圈。

但匿名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在短期内快速吸引用户,但匿名平台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色情、“杀猪盘”、虚假广告等违法内容。在监管日趋严格的当下,稍有不慎就会被下架处理。

曾经宣称“匿名社交是未来”的社交软件中,Popi提问箱因为内容管控问题被下架,无秘改名为“秘蜂”也没逃过下架的命运,Tape在改名为“轻盐”后突然宣布APP服务器永久关闭。

而上述“1888万天价彩礼”的回答,后续被证实为虚构内容,该用户谎言被戳破后,连道歉声明也是匿名形式发出的。该账号已经被知乎官方封号,但是类似的谣言,也让用户对知乎所谓专业的定位产生了质疑。

03 网络匿名大军的末路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并不针对知乎,互联网的其他匿名现象也可能受到进一步治理。

曾因匿名板块发帖被各大厂围追堵截的脉脉,在知乎宣布将取消匿名功能后,也发布了声明,称其在2021年就升级了用户ID管理机制,所谓匿名发帖的用户,后台都是须经过绑定手机号加实名认证双重认证。只是发帖时选择了唯一昵称,这套ID管理机制与目前主流的社区机制相似,此后脉脉平台不存在“匿名发帖”的情况。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前台匿名,后台不匿。

实际上,早在2018年7月25日,脉脉就曾因匿名版块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被北京市网信办、北京市公安局依法联合约谈相关负责人。

而在2019年3月,脉脉由于名为“哔哩哔哩员工”的账号评论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而被B站起诉不正当竞争,并被判赔偿30万元。

B站表示,脉脉加V认证使公众误以为是B站真实员工,提高了该评论的可信赖度,构成商业诋毁,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2020年2月4日,因认证为百度员工的脉脉用户发帖称,百度领导疫情期间要求员工吃开工饭,脉脉被百度起诉。

一审法院认定该账号发布涉案言论属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脉脉构成商业诋毁,判其为百度消除影响,并赔偿25.1万元。二审法院驳回脉脉上诉,维持原判。

而除了平台开辟匿名板块、匿名功能等,用户自身依然有千变万化的匿名形式。比如早先在豆瓣上设置ID为“已注销”和“江湖骗子”的许多账号,或者近期兴起的momo大军。

所谓momo,全名叫“么么龙 momo”,属于微信原创表情包系列IP,当用户通过微信授权登录其他软件时,可选择作为初始头像,并以momo作为默认ID。

所以,当许多人都选择用momo头像和昵称时,相当于一种隐身。甚至有使用该昵称的用户提出,一“mo”做事万“mo”当。

在知乎宣布下线知乎匿名功能后,也有用户讨论是否可以效仿当年天涯等社区的公共马甲。用户对匿名功能的怀念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匿名的管理问题确实有待商榷,比如知乎虽然可以对匿名回答举报、投诉,但是最高惩罚也只是销号,使得造谣成本极低。

从监管近年出台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对匿名行为的治理正在越发严格,在网络暴力日加猖獗的今天,到了“匿名”走下舞台的时候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