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3年,AI制药公司“逃离”AI标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年,AI制药公司“逃离”AI标签

当初在AI制药风口上起飞的薛定谔,如今却又为何急着摆脱AI的光环呢?

文|氨基观察

人工智能(AI)行业的发展正值春天。据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统计,截止2022年,全球800家AI制药公司获得的总投资额达到59.3亿美元,9年间增长了27倍。

AI的信徒们坚信,在生物科技领域,AI与制药的碰撞将会改变这一领域,如同摩西劈开红海一样。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定律遵循反摩尔定律,随着低垂的果实被摘完,创新药的研发周期会越来越长、难度也会越拉越大。

而AI技术则能够通过全产业链赋能,优化创新药的发现时间、增加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也是因此,AI制药概念一度备受追捧。

但面对火热发展中的AI制药,这一领域的一家老牌公司薛定谔(Schrodinger),却在试图与AI划清界限。

今年年初,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埃文·塞格曼给薛定谔的CFO杰弗里·波格斯打了一通电话。在电话中,分析师将薛定谔称为一家AI制药公司。

然而,对方却立马打断说,薛定谔不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是一家拥有专有软件的制药公司。

薛定谔的CEO也表示:“对我而言,被描述为一家AI公司,就像是把自己描述成一家使用Office软件的公司一样。”

总而言之,薛定谔对被冠以AI之名的抵触,肉眼可见。日前,外媒的报道,正式让这一剧情流露出来。

很快,这一故事引发人们热议。三年前薛定谔可是凭借着AI制药的概念,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巅峰时期薛定谔股价达到117美元,市值一度超过80亿美金。

那么,当初在AI制药风口上起飞的薛定谔,如今却又为何急着摆脱AI的光环呢?

/ 01 / AI制药变现之困

没办法,生计所迫。作为一家1990年成立的公司,薛定谔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后,必须要面对商业化的现实。

那么,AI制药该如何盈利呢,目前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一种是为药物研发公司提供外包服务的AI-CRO模式,共同推进管线的开发;

一种是以提供软件平台服务为主的SaaS供应商;

一种是与Biotech一样,自己进行新药研发。

而薛定谔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第二种——卖软件。不过,只靠着卖软件服务,薛定谔的营收天花板实属有限。

虽然全球TOP前20的制药公司,都是薛定谔的客户,1250个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也用了它的药物发现软件。但2021-2022年,卖软件产品为薛定谔带来的营收分别1.13亿美元、1.35亿美元。

很明显,如果商业化之路局限在销售软件,薛定谔很难赚到大钱。

薛定谔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18年,薛定谔就建立了五款创新药项目,开始转型做创新药研发。到2022年年末,薛定谔的管线中已有10款创新药。

布局创新药管线,意味着商业模式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该模式可以自主研发甚至推上市赚取卖药的收入;另一方面,该模式也可以将创新管线对外授权,赚取首付款和里程碑款。

2022年,薛定谔对外授权的变现模式收入已达到4537万美元。虽然规模有待提高,但只要技术过关,天花板或许不会太低。

这一点,在另一家AI制药公司Nimbus身上,得到了证实。

/ 02 / 通过创新落地变现

Nimbus是一家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引擎,针对那些经过充分验证、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但难以成药的靶点,进行新药开发的公司。

说起来它和薛定谔还颇有渊源。

2009年,当Atlas Venture合伙人Bruce Booth和薛定谔的首席执行官Ramy Farid共同创立了Nimbus Therapeutics。

薛定谔不仅拥有Nimbus部分股份,双方还深度合作TYK2抑制剂NDI-034858药物的开发。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不陌生了。

2022年12月,武田宣布,将以40亿美元首付加20亿美元里程金收购Nimbus子公司Nimbus Lakshmi,获得其Tyk2抑制剂NDI-034858。

高达40亿美元的首付款,一时使得整个行业轰动。薛定谔的股价,也在这笔交易宣布后立刻大涨20.61%。

作为这款药物的研发合作者,薛定谔也通过这笔交易发了一笔小财:1.47亿美元的分成,以及后续药物达到里程碑后的二次分成。

一次不经意合作获得的收入,比薛定谔苦心经营一年的软件收入都要高,任谁都会眼红。

并且,对于Nimbus来说,这不是第一次对外做出药物授权。早在2016年,Nimbus就与吉利德达成了一笔总金额12亿美元的交易,Nimbus从中获得的首付款高达4亿美元。

通过这两笔交易我们不难看到,在AI制药的商业化之路上,Nimbus已率先找到了正确方向,就是靠着卖药挣钱。

难怪,薛定谔坚持表示,“我不是AI制药公司”。

/ 03 / AI制药的真实价值

不管是从Nimbus的发展,还是从薛定谔的选择,都彰显了同一件事:

AI制药企业本质上还是一家创新药企业,而AI技术只是加成。

在认清这一点后,AI制药的局内和局外人都已冷静很多。

行业已经认清AI制药的工具属性,说到底AI技术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到,药企如何运用这一技术,这一技术最终又能为药企带来多大的商业化价值?

AI制药公司的股价,也随着潮水的退去而缩水。

薛定谔的市值已从巅峰时期的80亿美元市值,骤降到如今的37亿美元左右,市值缩水一半。除了薛定谔外,最近两年上市的AI制药公司,股价也都出现了跌幅不小的跌幅。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AI制药讲述的是一个有关AI改变药物研发的宏大故事,但故事的核心还是“制药”本身,而非单纯为“AI”付费。

对于在AI制药业沉浮已久的一家老公司,薛定谔想必对这一点早有认知。

如果只是被困在AI里,薛定谔的天花板极为有限,但若是撕掉AI的标签,跳脱到制药业中,事情或许就不一样了。

而这,或许也是薛定谔如此急迫想要“逃离”AI标签的原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年,AI制药公司“逃离”AI标签

当初在AI制药风口上起飞的薛定谔,如今却又为何急着摆脱AI的光环呢?

文|氨基观察

人工智能(AI)行业的发展正值春天。据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统计,截止2022年,全球800家AI制药公司获得的总投资额达到59.3亿美元,9年间增长了27倍。

AI的信徒们坚信,在生物科技领域,AI与制药的碰撞将会改变这一领域,如同摩西劈开红海一样。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定律遵循反摩尔定律,随着低垂的果实被摘完,创新药的研发周期会越来越长、难度也会越拉越大。

而AI技术则能够通过全产业链赋能,优化创新药的发现时间、增加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也是因此,AI制药概念一度备受追捧。

但面对火热发展中的AI制药,这一领域的一家老牌公司薛定谔(Schrodinger),却在试图与AI划清界限。

今年年初,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埃文·塞格曼给薛定谔的CFO杰弗里·波格斯打了一通电话。在电话中,分析师将薛定谔称为一家AI制药公司。

然而,对方却立马打断说,薛定谔不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是一家拥有专有软件的制药公司。

薛定谔的CEO也表示:“对我而言,被描述为一家AI公司,就像是把自己描述成一家使用Office软件的公司一样。”

总而言之,薛定谔对被冠以AI之名的抵触,肉眼可见。日前,外媒的报道,正式让这一剧情流露出来。

很快,这一故事引发人们热议。三年前薛定谔可是凭借着AI制药的概念,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巅峰时期薛定谔股价达到117美元,市值一度超过80亿美金。

那么,当初在AI制药风口上起飞的薛定谔,如今却又为何急着摆脱AI的光环呢?

/ 01 / AI制药变现之困

没办法,生计所迫。作为一家1990年成立的公司,薛定谔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后,必须要面对商业化的现实。

那么,AI制药该如何盈利呢,目前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一种是为药物研发公司提供外包服务的AI-CRO模式,共同推进管线的开发;

一种是以提供软件平台服务为主的SaaS供应商;

一种是与Biotech一样,自己进行新药研发。

而薛定谔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第二种——卖软件。不过,只靠着卖软件服务,薛定谔的营收天花板实属有限。

虽然全球TOP前20的制药公司,都是薛定谔的客户,1250个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也用了它的药物发现软件。但2021-2022年,卖软件产品为薛定谔带来的营收分别1.13亿美元、1.35亿美元。

很明显,如果商业化之路局限在销售软件,薛定谔很难赚到大钱。

薛定谔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18年,薛定谔就建立了五款创新药项目,开始转型做创新药研发。到2022年年末,薛定谔的管线中已有10款创新药。

布局创新药管线,意味着商业模式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该模式可以自主研发甚至推上市赚取卖药的收入;另一方面,该模式也可以将创新管线对外授权,赚取首付款和里程碑款。

2022年,薛定谔对外授权的变现模式收入已达到4537万美元。虽然规模有待提高,但只要技术过关,天花板或许不会太低。

这一点,在另一家AI制药公司Nimbus身上,得到了证实。

/ 02 / 通过创新落地变现

Nimbus是一家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引擎,针对那些经过充分验证、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但难以成药的靶点,进行新药开发的公司。

说起来它和薛定谔还颇有渊源。

2009年,当Atlas Venture合伙人Bruce Booth和薛定谔的首席执行官Ramy Farid共同创立了Nimbus Therapeutics。

薛定谔不仅拥有Nimbus部分股份,双方还深度合作TYK2抑制剂NDI-034858药物的开发。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不陌生了。

2022年12月,武田宣布,将以40亿美元首付加20亿美元里程金收购Nimbus子公司Nimbus Lakshmi,获得其Tyk2抑制剂NDI-034858。

高达40亿美元的首付款,一时使得整个行业轰动。薛定谔的股价,也在这笔交易宣布后立刻大涨20.61%。

作为这款药物的研发合作者,薛定谔也通过这笔交易发了一笔小财:1.47亿美元的分成,以及后续药物达到里程碑后的二次分成。

一次不经意合作获得的收入,比薛定谔苦心经营一年的软件收入都要高,任谁都会眼红。

并且,对于Nimbus来说,这不是第一次对外做出药物授权。早在2016年,Nimbus就与吉利德达成了一笔总金额12亿美元的交易,Nimbus从中获得的首付款高达4亿美元。

通过这两笔交易我们不难看到,在AI制药的商业化之路上,Nimbus已率先找到了正确方向,就是靠着卖药挣钱。

难怪,薛定谔坚持表示,“我不是AI制药公司”。

/ 03 / AI制药的真实价值

不管是从Nimbus的发展,还是从薛定谔的选择,都彰显了同一件事:

AI制药企业本质上还是一家创新药企业,而AI技术只是加成。

在认清这一点后,AI制药的局内和局外人都已冷静很多。

行业已经认清AI制药的工具属性,说到底AI技术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到,药企如何运用这一技术,这一技术最终又能为药企带来多大的商业化价值?

AI制药公司的股价,也随着潮水的退去而缩水。

薛定谔的市值已从巅峰时期的80亿美元市值,骤降到如今的37亿美元左右,市值缩水一半。除了薛定谔外,最近两年上市的AI制药公司,股价也都出现了跌幅不小的跌幅。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AI制药讲述的是一个有关AI改变药物研发的宏大故事,但故事的核心还是“制药”本身,而非单纯为“AI”付费。

对于在AI制药业沉浮已久的一家老公司,薛定谔想必对这一点早有认知。

如果只是被困在AI里,薛定谔的天花板极为有限,但若是撕掉AI的标签,跳脱到制药业中,事情或许就不一样了。

而这,或许也是薛定谔如此急迫想要“逃离”AI标签的原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