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编辑 | 赵柏源
销量是衡量一家汽车公司表现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规模是实现盈利的基础。当我们在谈及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时,往往参考它的销量规模而非市值。
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市场的今年以来的激烈竞争,让汽车公司比以往更加看中这一指标,它们不再满足于按照月、季度或年度发布销量。最近小鹏汽车与理想汽车的公开争论,起因就是理想汽车每周发布销量榜单,双方对数字的真实性产生了分歧。
理想汽车的这种行为,虽然不完全恰当,很像一个成绩蹿升的学生,一时兴起自己制作了整个班级甚至年级的成绩排名,把自己的名字标红,并贴到了教学楼的墙上。这甚至都不是期末考试,只是一个随堂小测验。
无论是理想汽车、消费者、竞争对手还是行业监管机构,都不会认为理想是一个权威的数据发布机构,哪怕是关于它自己的销量,媒体报道通常也更愿意采信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与此同时,大家似乎也觉得这样自我营销并无明显不妥。
这种反差恰好是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趋于离谱的缩影。
同行踩踏、高管吵架、蹭热点营销、骨折促销、经销商跳脚,哪怕是一个完全不了解汽车行业的人,也会隐隐觉得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喧嚣过后,那些真正胜出的汽车公司、行业的进步、消费者福祉、社会效益,会来自于哪些因素?
这不是理想第一次因周销量数据榜单受到质疑,创始人李想在今年5月发文称理想汽车因发布周上险量遭到同行投诉举报,只能暂停周数据的发布。停更一周后,理想恢复周销量数据的公布,不同点是不再标注数据来源。
令人担忧的是这正在成为某种趋势,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加入,为了能让自己的排名靠前绞尽脑汁,各类销量榜单花样百出,并试图通过添加足够多的定语来获得“销冠”头衔。
与时间做朋友、长期主义,正在从流行的商业智慧变成流俗的心灵鸡汤。一是说行为的短视、投机,更重要的是说,它成为了一些企业家、创业者不去做真正的商业判断和抉择的借口,而这句话的本意是鼓励我们忽略杂音,做真正难而有价值的事。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汽车公司在做着值得鼓励与推崇的工作。比如吉利自收购沃尔沃后很好地消化与吸收已有资源,完善公司架构实现业务整合,让有限的研发实现最大程度共用;再比如比亚迪在技术突破与普及方面效果显著,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云辇系统等专属名词正在被大众所熟知。
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拆分解构各要素,从而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这是第一性原理的核心要义。运用第一性原理,马斯克发现直接购买原材料再建厂研发制造投产比购买传统锂电池组价格下降30%,从而开启了特斯拉电动车的大众化之路;丰田回归日本战后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等最基本条件,针对性提出精益制造生产模式,成为全球汽车公司巨头。
提高生产效率、高可用性技术的研发决策、改善供应链环节韧性以及销售端抗风险能力,这些尝试都更能触及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
汽车销量本质上是竞争的一种结果体现,而不应该成为竞争本身,过度关注排名体现了商业行为中的比较思维。
相比第一性原理,比较思维强调横向参照与对标,其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而难以像前者一样制造颠覆与创新。因此在第一性原理的运用中并不提倡比较思维。
即便是采用比较思维,汽车公司也更应该把视线投放在真正能推动行业进步的技术与模式探索上,比如一体化压铸、800V高压快充、全栈自研和供应链一体化等议题都值得对比、学习与借鉴。
反观销量排名,它反应了过去,却不一定预示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