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董明珠的格力“困局”,这些日化企业身上也曾发生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董明珠的格力“困局”,这些日化企业身上也曾发生过

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小川

2016年11月19日,董明珠以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这一“新”身份亮相“2016上海外滩国际金融峰会”。前几天,她刚刚被珠海国资委宣布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

据悉,在这次金融峰会上,董明珠仅发表了短短五分钟的演讲,除以自称“网红”来回应舆论关切外,还发誓永不做金融。参加金融会议却称“永不做金融”,这种表态对于多元化发展的格力集团来说,显得意味深长。

记得,董明珠曾有句经典名言,“我从来就没有失误,我从不认错,我永远都是对的,我给自己都是打满分。”实际上,董明珠治理下的格力确实很少出现战略失误。就连今年大家纷纷念叨“实体寒冬”之际,格力电器于11月初发布的三季度公告还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收82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1%。

那么,“不犯错”的董明珠为何会被免职?小川(微信号:青眼)认为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此,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董明珠的免职通知为何会由珠海国资委对外宣布?通过以下这张图片我们就能够很清晰地看清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的权属结构。

如图所示,格力集团是由珠海市国资委监管的珠海市属国有企业。但董明珠没有体制内身份,她是从一名格力销售人员才逐步坐上今天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的。这点,也和“低调”的格力集团创始人朱江洪不一样。朱江洪当时不仅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还担任着格力集团党委书记一职,这是代表国企的一种体制身份。

因此,小川(微信号:青眼)猜测,董明珠的这次职务变动很可能与中央进一步深化国企体制改革有关,并非是网传董明珠当众对中小股东发飙一事。事实上,珠海市国资委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也有类似暗示,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主要是基于广东省下发《关于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禁止违规兼职的通知》的要求。

据小川(微信号:青眼)了解,该通知主要是围绕“十不准”展开,要求“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兼职问题作出全面规范,着力防止利益冲突。”上述珠海市国资委相关人员还表示,“国企改革规定不能同时担任集团和电器公司董事长,格力集团董事长属于市属干部代表国资委,电器是股份公司属纯企业,珠海几家国企上市公司都会调整。”

和格力集团权属一样的日化企业,还有由柳州国资委监管的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即被称为“国产第一牙膏品牌”的两面针。问世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两面针,因主打中药成分牙膏曾风靡中国。据《商界》杂志报道称,2003年两面针牙膏销售额达4.42亿元,2004年销售超过5亿支牙膏,仅次于佳洁士、高露洁,2006年达到销售顶峰。与此同时,2004年云南白药也宣布进军牙膏领域。短短10年,云南白药牙膏销售额已达30亿元,可两面针却陷入痛苦的转型期。

▍来源:界面

2005年,曾在宝洁工作过12年的口腔护理专家岳江出任两面针总裁。彼时,岳江对两面针的转型之路充满信心。但仅仅3年时光,岳江便因任内多宗高管丑闻案爆发而黯然离场。这之后,柳州政府指派马朝梅接任两面针董事长及党委书记一职。由政府任命的高管是否懂市场和经营?这让公众产生一片怀疑之声。

此外,格力集团被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是,董明珠与国资委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主要是“亲爹”想利用品牌做多元化业务,但作为“儿子”的企业当家人却只想在主业上创新。事实上,在这种博弈进程当中,格力电器的命运似乎还算好的,至少它的发展进程并未被耽误。而像发生在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身上的“云南白药股权案”,却不免让人唏嘘。

2009年,陈发树与云南红塔集团签订股权协议。陈发树以每股33.543元的价格收购云南白药6581万股,转让总价款约为22亿元。可在陈发树将全部款项打入云南红塔集团账户后,却迟迟无法落实股权。就在陈发树将云南红塔集团告上法庭后,2012年1月17日云南红塔集团的主管单位中烟总公司却以“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同意本次股份转让”为由,拒绝了此次股份转让交易。由此,这位民营企业家损失惨重。

▍来源:京华时报

当然,在日化行业,因企业股权而引发内斗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上海家化。据媒体报道,在2012年改制之前的家化集团,是国资委绝对控股的国有企业,董事长葛文耀是政府任命的国资股东代表。为了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葛文耀力主企业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但当2011年11月平安成为家化新东家之后,平安和家化管理层却拉开了持续数年公司内斗的序幕。这场内斗以葛文耀和王茁的去职暂时告一段落。

据10月26日上海家化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2016年1至9月,上海家化营业收入42.88亿元,同比下降7.14%;净利润4.33亿元,同比下降45.17%。

当然,这些企业的风云起伏,不过是中国国企改制的一个现实缩影。通过它们的变化也能够看出,决定企业命运走向的不仅有市场因素,也有企业家与管理体制的博弈。而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最令人惋惜,也最经不起折腾的就是含辛茹苦建立的品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董明珠

  • 格力管理团队换血:董明珠再干三年,接班人浮出水面
  • 科技早报 | 董明珠“不用海归”人才理论惹争议;英特尔或开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董明珠的格力“困局”,这些日化企业身上也曾发生过

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小川

2016年11月19日,董明珠以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这一“新”身份亮相“2016上海外滩国际金融峰会”。前几天,她刚刚被珠海国资委宣布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

据悉,在这次金融峰会上,董明珠仅发表了短短五分钟的演讲,除以自称“网红”来回应舆论关切外,还发誓永不做金融。参加金融会议却称“永不做金融”,这种表态对于多元化发展的格力集团来说,显得意味深长。

记得,董明珠曾有句经典名言,“我从来就没有失误,我从不认错,我永远都是对的,我给自己都是打满分。”实际上,董明珠治理下的格力确实很少出现战略失误。就连今年大家纷纷念叨“实体寒冬”之际,格力电器于11月初发布的三季度公告还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收82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1%。

那么,“不犯错”的董明珠为何会被免职?小川(微信号:青眼)认为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此,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董明珠的免职通知为何会由珠海国资委对外宣布?通过以下这张图片我们就能够很清晰地看清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的权属结构。

如图所示,格力集团是由珠海市国资委监管的珠海市属国有企业。但董明珠没有体制内身份,她是从一名格力销售人员才逐步坐上今天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的。这点,也和“低调”的格力集团创始人朱江洪不一样。朱江洪当时不仅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还担任着格力集团党委书记一职,这是代表国企的一种体制身份。

因此,小川(微信号:青眼)猜测,董明珠的这次职务变动很可能与中央进一步深化国企体制改革有关,并非是网传董明珠当众对中小股东发飙一事。事实上,珠海市国资委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也有类似暗示,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主要是基于广东省下发《关于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禁止违规兼职的通知》的要求。

据小川(微信号:青眼)了解,该通知主要是围绕“十不准”展开,要求“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兼职问题作出全面规范,着力防止利益冲突。”上述珠海市国资委相关人员还表示,“国企改革规定不能同时担任集团和电器公司董事长,格力集团董事长属于市属干部代表国资委,电器是股份公司属纯企业,珠海几家国企上市公司都会调整。”

和格力集团权属一样的日化企业,还有由柳州国资委监管的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即被称为“国产第一牙膏品牌”的两面针。问世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两面针,因主打中药成分牙膏曾风靡中国。据《商界》杂志报道称,2003年两面针牙膏销售额达4.42亿元,2004年销售超过5亿支牙膏,仅次于佳洁士、高露洁,2006年达到销售顶峰。与此同时,2004年云南白药也宣布进军牙膏领域。短短10年,云南白药牙膏销售额已达30亿元,可两面针却陷入痛苦的转型期。

▍来源:界面

2005年,曾在宝洁工作过12年的口腔护理专家岳江出任两面针总裁。彼时,岳江对两面针的转型之路充满信心。但仅仅3年时光,岳江便因任内多宗高管丑闻案爆发而黯然离场。这之后,柳州政府指派马朝梅接任两面针董事长及党委书记一职。由政府任命的高管是否懂市场和经营?这让公众产生一片怀疑之声。

此外,格力集团被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是,董明珠与国资委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主要是“亲爹”想利用品牌做多元化业务,但作为“儿子”的企业当家人却只想在主业上创新。事实上,在这种博弈进程当中,格力电器的命运似乎还算好的,至少它的发展进程并未被耽误。而像发生在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身上的“云南白药股权案”,却不免让人唏嘘。

2009年,陈发树与云南红塔集团签订股权协议。陈发树以每股33.543元的价格收购云南白药6581万股,转让总价款约为22亿元。可在陈发树将全部款项打入云南红塔集团账户后,却迟迟无法落实股权。就在陈发树将云南红塔集团告上法庭后,2012年1月17日云南红塔集团的主管单位中烟总公司却以“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同意本次股份转让”为由,拒绝了此次股份转让交易。由此,这位民营企业家损失惨重。

▍来源:京华时报

当然,在日化行业,因企业股权而引发内斗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上海家化。据媒体报道,在2012年改制之前的家化集团,是国资委绝对控股的国有企业,董事长葛文耀是政府任命的国资股东代表。为了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葛文耀力主企业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但当2011年11月平安成为家化新东家之后,平安和家化管理层却拉开了持续数年公司内斗的序幕。这场内斗以葛文耀和王茁的去职暂时告一段落。

据10月26日上海家化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2016年1至9月,上海家化营业收入42.88亿元,同比下降7.14%;净利润4.33亿元,同比下降45.17%。

当然,这些企业的风云起伏,不过是中国国企改制的一个现实缩影。通过它们的变化也能够看出,决定企业命运走向的不仅有市场因素,也有企业家与管理体制的博弈。而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最令人惋惜,也最经不起折腾的就是含辛茹苦建立的品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