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官方回应“阿斯巴甜致癌”:按现行标准使用,可保障安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官方回应“阿斯巴甜致癌”:按现行标准使用,可保障安全

打破社会对一杯奶茶的刻板印象,还需要行业人一同努力。

文|咖门

近期,人工合成代糖“阿斯巴甜”多次成为舆论焦点,触动了不少网友的神经。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但中国官方的最新回应是: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回到行业看这一话题,阿斯巴甜不是现制饮品主流原料,但饮品业现阶段仍需关注“合理用糖”。

最新国内官方回应: 阿斯巴甜按规范使用,是安全的

被网友吵了半个月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事件,终于等来了结果。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了一则消息: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发布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

消息一经推出,“阿斯巴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快速冲上微博热搜榜。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担心,“作为无糖可乐爱好者,感觉后背一凉”,并要对涉及该添加剂的产品敬而远之。

不过,14日晚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发文表示,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也就是说,只要用量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不必担心阿斯巴甜的健康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中也特别指出,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阿斯巴甜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假设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摄入,一罐含有 200 或 300 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可乐,一位体重 70 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 9~14 罐以上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阿斯巴甜作为合成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制品,但随着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其潜在风险也逐渐被关注。

那么,对于风口浪尖的“阿斯巴甜”,饮品人是如何看待的?

风口浪尖的阿斯巴甜

并不是现制饮品主流元素 今年6月底,有关阿斯巴甜可能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开始传播,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询问,“手上的这杯0卡糖奶茶/咖啡能继续喝吗?”

不过,阿斯巴甜并不是现制饮品行业的主流元素。

我采访了多位供应商与品牌研发,基本都在呼吁:“请大家理性对待,不必过分恐慌。”

谈阿斯巴甜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甜味剂。

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目前可以使用的甜味剂主要分为:

人工合成甜味剂:如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通过化学合成方式制备;

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从纯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而成;

糖醇类甜味剂:如木糖醇、赤藓糖醇等,通过淀粉、蔗糖发酵或者加氢等方式制备。

具体到现制饮品行业,多位研发表示,由于阿斯巴甜在风味表现上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使用不当,会有苦味,并不占优势。 “阿斯巴甜在口感上不如白砂糖、果糖等味道自然,再加上使用含量有严格限制,因此很难在门店端应用。”益禾堂机理研究经理刘海建说。

壹糖天下研发经理吴海仙介绍,现制饮品如果涉及阿斯巴甜,通常也仅在很少部分的调味糖浆、小料等原料的配料表中出现。并且考虑产品的自然甜感,甜味剂往往会复配使用,阿斯巴甜在原料中的添加比例十分有限,而且具有可替代性。

以大家关注的糖浆为例,“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每1000克调味糖浆中,阿斯巴甜的使用量不能超过3克,一杯标准现制饮品的糖浆添加量通常在30克左右,以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最高阿斯巴甜添加量来估算,在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摄入的条件下,一位体重50公斤的奶茶女孩,一天也要喝够22杯才会超标。”吴海仙说。

不必“谈代糖色变”,但饮品店需要关注合理用糖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让大家再次聚焦到代糖的安全性的问题。

在消费者纷纷拿起放大镜研究食品配料表的当下,不管是人工甜味剂还是天然甜味剂,都很难逃过消费者的“健康审视”。

高级食品研发工程师、山野泡泡食品研发总监惠泽熙表示,“代糖的出现,其实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让不能吃糖的群体也能感受到‘甜水’的快乐,健康与不健康总是相对而言的。”

即便是蔗糖摄入超标,也会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毕竟抛开剂量谈毒性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阿斯巴甜的应用走向如何,最终也需要看大众对每日允许摄入量所代表风险的接受程度。

回归到现制饮品行业,随着消费者健康和控糖意识的不断提升,近两年,不少品牌都开始从减糖、代糖上下功夫,更加关注“合理用糖”。

比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糖分规格,在点单页增加7分糖、半糖、3分糖选项,满足不同人群对甜味的需求;同时,配合使用自动化设备,做到用料标准。

在糖的更新迭代方面,饮品业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并不断尝试。

一方面,使用来源安全可靠的糖分,比如白砂糖、蜂蜜、果糖等,避免人工甜味剂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具有天然、安全性高属性的代糖愈发受到行业青睐。

去年11月,奈雪宣布在门店全面使用 “罗汉果糖”,据奈雪官方介绍,其所使用的罗汉果糖,通过数百次的测试调整配方比例,口感接近于蔗糖的同时,也保证了天然健康。

“以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符合国家标准上架售卖的糖都是安全的;如果从食品安全的可能潜在风险高低出发,天然成分风险系数更低。”7分甜产品负责人潘升仪说。

对于品牌而言,在舆论风波未消的当下,更要做好宣传与合理引导,做好店员培训,耐心解答消费者疑问。

打破社会对一杯奶茶的刻板印象,还需要行业人一同努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官方回应“阿斯巴甜致癌”:按现行标准使用,可保障安全

打破社会对一杯奶茶的刻板印象,还需要行业人一同努力。

文|咖门

近期,人工合成代糖“阿斯巴甜”多次成为舆论焦点,触动了不少网友的神经。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但中国官方的最新回应是: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回到行业看这一话题,阿斯巴甜不是现制饮品主流原料,但饮品业现阶段仍需关注“合理用糖”。

最新国内官方回应: 阿斯巴甜按规范使用,是安全的

被网友吵了半个月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事件,终于等来了结果。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了一则消息: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发布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

消息一经推出,“阿斯巴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快速冲上微博热搜榜。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担心,“作为无糖可乐爱好者,感觉后背一凉”,并要对涉及该添加剂的产品敬而远之。

不过,14日晚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发文表示,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也就是说,只要用量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不必担心阿斯巴甜的健康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中也特别指出,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阿斯巴甜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假设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摄入,一罐含有 200 或 300 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可乐,一位体重 70 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 9~14 罐以上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阿斯巴甜作为合成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制品,但随着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其潜在风险也逐渐被关注。

那么,对于风口浪尖的“阿斯巴甜”,饮品人是如何看待的?

风口浪尖的阿斯巴甜

并不是现制饮品主流元素 今年6月底,有关阿斯巴甜可能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开始传播,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询问,“手上的这杯0卡糖奶茶/咖啡能继续喝吗?”

不过,阿斯巴甜并不是现制饮品行业的主流元素。

我采访了多位供应商与品牌研发,基本都在呼吁:“请大家理性对待,不必过分恐慌。”

谈阿斯巴甜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甜味剂。

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目前可以使用的甜味剂主要分为:

人工合成甜味剂:如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通过化学合成方式制备;

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从纯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而成;

糖醇类甜味剂:如木糖醇、赤藓糖醇等,通过淀粉、蔗糖发酵或者加氢等方式制备。

具体到现制饮品行业,多位研发表示,由于阿斯巴甜在风味表现上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使用不当,会有苦味,并不占优势。 “阿斯巴甜在口感上不如白砂糖、果糖等味道自然,再加上使用含量有严格限制,因此很难在门店端应用。”益禾堂机理研究经理刘海建说。

壹糖天下研发经理吴海仙介绍,现制饮品如果涉及阿斯巴甜,通常也仅在很少部分的调味糖浆、小料等原料的配料表中出现。并且考虑产品的自然甜感,甜味剂往往会复配使用,阿斯巴甜在原料中的添加比例十分有限,而且具有可替代性。

以大家关注的糖浆为例,“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每1000克调味糖浆中,阿斯巴甜的使用量不能超过3克,一杯标准现制饮品的糖浆添加量通常在30克左右,以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最高阿斯巴甜添加量来估算,在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摄入的条件下,一位体重50公斤的奶茶女孩,一天也要喝够22杯才会超标。”吴海仙说。

不必“谈代糖色变”,但饮品店需要关注合理用糖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让大家再次聚焦到代糖的安全性的问题。

在消费者纷纷拿起放大镜研究食品配料表的当下,不管是人工甜味剂还是天然甜味剂,都很难逃过消费者的“健康审视”。

高级食品研发工程师、山野泡泡食品研发总监惠泽熙表示,“代糖的出现,其实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让不能吃糖的群体也能感受到‘甜水’的快乐,健康与不健康总是相对而言的。”

即便是蔗糖摄入超标,也会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毕竟抛开剂量谈毒性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阿斯巴甜的应用走向如何,最终也需要看大众对每日允许摄入量所代表风险的接受程度。

回归到现制饮品行业,随着消费者健康和控糖意识的不断提升,近两年,不少品牌都开始从减糖、代糖上下功夫,更加关注“合理用糖”。

比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糖分规格,在点单页增加7分糖、半糖、3分糖选项,满足不同人群对甜味的需求;同时,配合使用自动化设备,做到用料标准。

在糖的更新迭代方面,饮品业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并不断尝试。

一方面,使用来源安全可靠的糖分,比如白砂糖、蜂蜜、果糖等,避免人工甜味剂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具有天然、安全性高属性的代糖愈发受到行业青睐。

去年11月,奈雪宣布在门店全面使用 “罗汉果糖”,据奈雪官方介绍,其所使用的罗汉果糖,通过数百次的测试调整配方比例,口感接近于蔗糖的同时,也保证了天然健康。

“以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符合国家标准上架售卖的糖都是安全的;如果从食品安全的可能潜在风险高低出发,天然成分风险系数更低。”7分甜产品负责人潘升仪说。

对于品牌而言,在舆论风波未消的当下,更要做好宣传与合理引导,做好店员培训,耐心解答消费者疑问。

打破社会对一杯奶茶的刻板印象,还需要行业人一同努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