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斯巴甜可能要面对一个麻烦的现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斯巴甜可能要面对一个麻烦的现实

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文|降噪NoNoise 江夏

阿斯巴甜的「后劲」有点足。

7月14日,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刷屏后,科普领域的淡然与市场端的忧虑,仿若两条平行线。

这个社会议题的源头是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世卫组织专家强调,这一声明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一定会导致癌症,而是呼吁对其健康影响进行更多研究,「我们只是建议摄入要适度。」

作为一种现代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属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比如零度汽水。

根据世卫组织的相关分级,阿斯巴甜被归于2B类致癌物,即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与阿斯巴甜处于同等风险程度的有泡菜、手机辐射、氯仿、敌敌畏、汽油等。

这也是一些科普人士认为无需过度反应的原因,依据是「剂量」。根据世卫组织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最多摄入40毫克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以无糖汽水为例,根据估算,一个体重130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喝十几罐才有可能超标。正因如此,有网友吐槽,有些人对一类致癌物烟草、酒精的使用毫不犹豫,却被一个二类的阿斯巴甜吓得要死。

不过影响消费决策的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科普可以淡定,市场和品牌却未必能够如此。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曾提到一点,民众对风险带有偏见,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尤其在健康问题上,消费者只会更为敏感。如果说烟草、酒精都因为极强的成瘾性,让部分人对其风险选择视而不见,阿斯巴甜的处境却不同。

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糖的大规模应用原本是为了顺应人们对「糖」的健康风险的担忧。1972年,剑桥科学家 John Yudkin 发表文章《Sugar and Disease》,指出糖与一系列疾病,包括龋齿、消化不良、脂溢性皮 炎、近视、蛋白质缺乏、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痛风以及激素水平有关。人们日益关注糖的风险,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化学甜味剂先后进入工业生产领域。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 1983 年推出无糖健怡可乐,又在2006 年推出口味更接近原味的零度可乐,后者在配方中就有使用阿斯巴甜。

彼时的阿斯巴甜们,对标的对象是糖。与糖相比,化学甜味剂是更为健康的替代选项。

但如今局面不同,阿斯巴甜之外,甜味剂品类里面的可选项越来越多,比如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市场竞争变成代糖之间的路线之争。

代糖上游企业三元生物曾在招股书中提及,「目前部分消费者仍然认为以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安全性更好,这一点在海外市场表现较为明显」。

事实上,国内消费者中也有这个趋势。天风证券研报此前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甜味剂市场中人工合成甜味剂占比达52%,天然甜味剂占比为29%。天然甜味剂增速更快,2010至2020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在替糖产品的应用占比由8%增至29%。

上述研报同时指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绿色」关注度提升,阿斯巴甜安全性引发关注,天然甜味剂产品有望受益。

食品安全科普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告诉《新京报》,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代糖原料的路线之争,势必也会引发饮料之间的暗战,尤其是碳酸饮料品类。作为全球第一大软饮料类别,碳酸饮料占据全球35.28%的份额,可见群众基础有多牢固。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理解,「两乐」——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全球知名度为何如此之盛。

在代糖选择上,「两乐」的零度可乐都有使用阿斯巴甜。所以这次阿斯巴甜陷入致癌风波后,媒体第一反应是关注两乐的回应。目前,可口可乐是一如既往地缄默,百事可乐高管则回应称,「更换甜味剂对我们来说相对容易」。

如果说「两乐」属于本轮风波中「躺枪」的代表,元气森林等国产无糖饮料大概属于「躺赢」派。众所周知,元气森林气泡水在代糖上押注的是赤藓糖醇,其产品卖点是0糖0脂0卡。元气森林火了以后,赤藓糖醇也被带火。出于竞争,其他国产饮料品牌在跟进推出零糖饮料时,纷纷拥抱天然代糖——尽管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却也是关注健康的消费群体更易于接受的配料表。

三元生物2021年年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该公司称人工合成甜味剂的使用占比出现明显逐年降低趋势。

此后包括现制茶饮领域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也纷纷宣布使用天然代糖「罗汉果糖」替代阿斯巴甜。到去年,元气森林再进一步,推出以赤藓糖醇为代糖的可乐味汽水,并以此开始向全球巨头「两乐」发起了挑战。

可以说,国产饮料品牌主动「去阿斯巴甜」的运动,决定了他们在这一轮风波中相对会更为从容。至于两乐,消费者会如何做选择,对两乐的市场冲击究竟有多大,大概等到两家三季度财报发布后,可以有个初步判断。

不过有一点趋势大概是明确的:固有印象和风险偏见始终存在,即使看了再多科普文章,在消费决策环节,许多消费者会倾向于他们认为更为健康的那个选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斯巴甜可能要面对一个麻烦的现实

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文|降噪NoNoise 江夏

阿斯巴甜的「后劲」有点足。

7月14日,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刷屏后,科普领域的淡然与市场端的忧虑,仿若两条平行线。

这个社会议题的源头是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世卫组织专家强调,这一声明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一定会导致癌症,而是呼吁对其健康影响进行更多研究,「我们只是建议摄入要适度。」

作为一种现代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属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比如零度汽水。

根据世卫组织的相关分级,阿斯巴甜被归于2B类致癌物,即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与阿斯巴甜处于同等风险程度的有泡菜、手机辐射、氯仿、敌敌畏、汽油等。

这也是一些科普人士认为无需过度反应的原因,依据是「剂量」。根据世卫组织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最多摄入40毫克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以无糖汽水为例,根据估算,一个体重130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喝十几罐才有可能超标。正因如此,有网友吐槽,有些人对一类致癌物烟草、酒精的使用毫不犹豫,却被一个二类的阿斯巴甜吓得要死。

不过影响消费决策的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科普可以淡定,市场和品牌却未必能够如此。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曾提到一点,民众对风险带有偏见,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尤其在健康问题上,消费者只会更为敏感。如果说烟草、酒精都因为极强的成瘾性,让部分人对其风险选择视而不见,阿斯巴甜的处境却不同。

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糖的大规模应用原本是为了顺应人们对「糖」的健康风险的担忧。1972年,剑桥科学家 John Yudkin 发表文章《Sugar and Disease》,指出糖与一系列疾病,包括龋齿、消化不良、脂溢性皮 炎、近视、蛋白质缺乏、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痛风以及激素水平有关。人们日益关注糖的风险,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化学甜味剂先后进入工业生产领域。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 1983 年推出无糖健怡可乐,又在2006 年推出口味更接近原味的零度可乐,后者在配方中就有使用阿斯巴甜。

彼时的阿斯巴甜们,对标的对象是糖。与糖相比,化学甜味剂是更为健康的替代选项。

但如今局面不同,阿斯巴甜之外,甜味剂品类里面的可选项越来越多,比如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市场竞争变成代糖之间的路线之争。

代糖上游企业三元生物曾在招股书中提及,「目前部分消费者仍然认为以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安全性更好,这一点在海外市场表现较为明显」。

事实上,国内消费者中也有这个趋势。天风证券研报此前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甜味剂市场中人工合成甜味剂占比达52%,天然甜味剂占比为29%。天然甜味剂增速更快,2010至2020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在替糖产品的应用占比由8%增至29%。

上述研报同时指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绿色」关注度提升,阿斯巴甜安全性引发关注,天然甜味剂产品有望受益。

食品安全科普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告诉《新京报》,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代糖原料的路线之争,势必也会引发饮料之间的暗战,尤其是碳酸饮料品类。作为全球第一大软饮料类别,碳酸饮料占据全球35.28%的份额,可见群众基础有多牢固。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理解,「两乐」——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全球知名度为何如此之盛。

在代糖选择上,「两乐」的零度可乐都有使用阿斯巴甜。所以这次阿斯巴甜陷入致癌风波后,媒体第一反应是关注两乐的回应。目前,可口可乐是一如既往地缄默,百事可乐高管则回应称,「更换甜味剂对我们来说相对容易」。

如果说「两乐」属于本轮风波中「躺枪」的代表,元气森林等国产无糖饮料大概属于「躺赢」派。众所周知,元气森林气泡水在代糖上押注的是赤藓糖醇,其产品卖点是0糖0脂0卡。元气森林火了以后,赤藓糖醇也被带火。出于竞争,其他国产饮料品牌在跟进推出零糖饮料时,纷纷拥抱天然代糖——尽管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却也是关注健康的消费群体更易于接受的配料表。

三元生物2021年年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该公司称人工合成甜味剂的使用占比出现明显逐年降低趋势。

此后包括现制茶饮领域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也纷纷宣布使用天然代糖「罗汉果糖」替代阿斯巴甜。到去年,元气森林再进一步,推出以赤藓糖醇为代糖的可乐味汽水,并以此开始向全球巨头「两乐」发起了挑战。

可以说,国产饮料品牌主动「去阿斯巴甜」的运动,决定了他们在这一轮风波中相对会更为从容。至于两乐,消费者会如何做选择,对两乐的市场冲击究竟有多大,大概等到两家三季度财报发布后,可以有个初步判断。

不过有一点趋势大概是明确的:固有印象和风险偏见始终存在,即使看了再多科普文章,在消费决策环节,许多消费者会倾向于他们认为更为健康的那个选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