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不建议全力“搞副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不建议全力“搞副业”?

为何不少年轻人喜欢“Plan B”?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中外管理杂志 任慧媛

近日,青山资本发布2023年中消费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符合平台工人概念的人群超过2亿。我国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已超过1亿,每天仍有超过2万新司机注册,各地区陆续宣布饱和,外卖员每天新注册也超过2万。

此前,“广州美团骑手招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调侃说:“外卖骑手满编,已经到了要托关系才能‘黄袍加身’的地步。”“外卖如今也慢慢变成了‘知识密集型’行业,本科率甚至竟接近30%。”

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现象实际上是年轻人对“副业焦虑”和职场内卷的担忧。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副业充斥着各种观点,让许多年轻人产生了参与副业的兴趣。从摆摊、外卖、网约车、配音、自媒体创业、自由撰稿、ppt代做到上门做菜等各种副业形式,都吸引了许多渴望赚取额外收入的年轻人。他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期待“一夜暴富”。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2022年,超过80%的白领有意向开展副业,仅有18.1%的白领没有开展副业的计划。其中,近五成的“90后”有副业,甚至有32%的白领认为可以将副业转正。猎聘《中国人力资本生态十年变迁白皮书(2022-2021)》的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51.85%的职场人表示拥有副业,相比2011年提升了33.1%。

这些数据反映出一种现象,即传统的“一份工作一份收入”的职场模式似乎正在被打破。当下的职场正在呈现出“一份主业N份副业”的“1+N”多元化趋势。

为何不少年轻人喜欢“Plan B”?

做好一份工作已经很不轻松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热衷搞副业?事实上,许多人在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后,仍然感到经济压力巨大。根据调查机构麦可思对大学生收入分布的分析,2021年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其中38.4%的毕业生起薪在4000-6000元之间。在这些应届本科生中,只有6.1%的人能够月入过万,而这只是极少数人。

尽管有稳定的主业收入,但这并不能让年轻人过上理想的生活。与父辈只追求温饱相比,他们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期望。这并不是虚荣心作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需求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重要诉求,且重要性越来越不亚于吃饱穿暖。

其实搞副业最直接的触发因素还是就业压力。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相比2022年1076万和2021年909万的规模,又创历史新高,求职大军更加庞大。而另一边却是并不景气的经济形势,给企业带来了严峻考验。为了在这场“逆风”中把稳“船舵”,企业纷纷采取降本、缩招、裁员、降薪等措施。

如此,职场人身处动荡的就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高的不确定性。为了给自己多谋一份生活保障,副业便成了他们用来对冲不安定的一把武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渐衰,互联网从业者也开始思考在“996”之外,人生是否需要一个新的支点?

于是,“副业刚需”一度成了一个很流行的新词,甚至有年轻人认为,拥有自己的Plan B(备用计划)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觉悟。

选择副业固然有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年轻人具有进取心,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增量,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革新,能够包容并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机会,摒弃了保守的“求稳”心态。

小心副业变“负”业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年轻人在想着做副业赚钱,而做副业的人也在想着把年轻人的“梦想”做成自己的副业来赚钱。

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年轻人很少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门新技术,因此,更多的人会选择所谓的速成。而在浏览众多副业广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0成本”“高回报”“月入N万”等诱人的词汇,正是针对职场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设计的。因此,“副业培训”市场“应运而生”,利用这种“快速致富”的假象吸引了大量的潜在客户,迅速壮大起来。

什么类型的副业受欢迎就卖什么课。很多职业教育平台都开辟了副业培训板块,提供各种“实用”课程,如自媒体运营、视频剪辑、文案撰写以及配音技巧等。这些课程通常以“零基础”、“低成本”、“快速见效”以及“高回报”为卖点,精准击中受众的需求,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银,为之投资。

笔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报名参加了一门“1元视频剪辑教程体验课”,然后被邀请加入了一个拥有200多人的微信群。在群里,课程管理人员不断地宣扬各种“盈利方法”和所谓的成功案例。直播课程则由一位自称有2000万粉丝的影视行业的博主讲授,除了简要介绍部分视频平台的推荐规则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自己通过平台卖货和变现的业绩,声称“最近的日收入最低达到一万九”。很明显,对方就是打着让“小白”月入过万的旗号,通过不断利诱最终实现卖课目的。果然,一番体验过后,就有老师开始发来微信、打电话推销课程。反复多次后,笔者实在不堪其扰,果断退群并拉黑了对方。

副业培训,其实就像曾经的财商课一样,学了理财知识不一定能投资赚钱,何况更多只是学个皮毛。而“小白”们却如同韭菜被收割一茬之后,后来者又在源源不断地咬下“1元课”的诱饵。

打开社交软件,可以看到有关“副业”的话题更多集中于“失败”“被骗”等关键词。央视财经频道曾曝光“0元配音速成班”的陷阱,揭示了配音培训市场乱象,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诱导贷款和包装资质是四大套路。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网上,关于“副业变现课欺诈消费者”的投诉有近5000条。其中,81.09%的消费者花费千元报名的培训课,最终却以老师跑路、承诺食言收场。

或许搞副业真能月入上万,不过主角是卖课的老师,而非梦想发家致富的“小白”们。

可见副业这条路,与其他所有赚钱的门路一样,大部分人只能赚点零花钱,而更多的人则跌跌撞撞成了“韭菜”。本是为了赚钱的副业,结果变成了砸钱的深坑,可谓得不偿失。本是为了缓解经济焦虑的自我开拓,结果副业变“负”业,制造了更严重的焦虑,那实在是南辕北辙。

学会“滚雪球”积累优势

积极上进的年轻人选择做“斜杠青年”,甚至已经身兼数职,本是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一心想从事的副业,有可能只是多打了几份工,未来的增值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其实,主业也好,副业也好,核心不在于主副,而在于业,即所做的这件事是不是一份事业。

“1万小时定律”提出,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个小时的投入,大概是5年时间。不妨算一笔账,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每件事支付50%的精力,5年以后,产出就是0.55×2=0.0625。而如果只专注做一件事,即便只有90%的精力,5年以后产出也有0.59049。也就是说,专心做一件事的产出是分散做两件事产出之和的9.4倍。

比如,一个人每天能够产生价值回报的极致时间是16个小时,假设8个小时做主业,8个小时做副业,产生两个8小时的回报,每小时是10元,一天就是160元。但如果将搞副业的时间用来提升主业的工作效率,就会慢慢实现每小时15、20、30元的回报。如此,就实现了单个8小时的回报超越了主业加上副业两个8小时工作的收入。

事实上,搞副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的确与所得收益并不成正比。前程无忧数据调查显示,73.4%的人,通过副业得到的收入还不到主业的30%。

所以,做一件事首先要关注的是机会成本,将时间集中在能够获得最大机会的领域。否则,时间和精力的分散会导致长期收入增长受阻,错失良机。其次,要关注单位时间的回报率。只有不断提升每个小时的收入,才能实现更快速、阶梯式的收入增长。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而更多时候,增加副业其实只是在增加工作时间,而非增加单位时间的回报。而低附加值劳动的特点就是用时间换取金钱,无法形成“滚雪球”的积累优势。就像搞副业去跑网约车一样,绝对不会因为开的时间长,单价就理所应当地提高。

聚焦你的“甜蜜区”

提高“单价”的前提其实是要找到最适合的主业,然后为之专注与努力。毕竟,比起很多小打小闹的副业,主业是赚钱之本,也是涨薪最快的开源之道。而这就牵扯到了精力的边界,或者说让时间价值最大化。

对此,“股神”巴菲特最有发言权。据说这位老先生的办公室里贴着美国著名棒球手泰德·威廉斯的海报。巴菲特在阐述投资理念的时候,喜欢引用泰德的“击打甜蜜区”原则: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泰德把整个击打区划分成只有棒球大小的77个小区域,然后找出其中自己最容易击中的那个区域,将之称为自己的“甜蜜区”,即击打率最高的理想区域。而非甜蜜区的球,即使嗖嗖从身边飞过,泰德也绝不挥棒。

巴菲特曾经给投资者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你并不需要了解许多不同类型的公司,你只需要去评估那些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少数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

也就是说,在主业和副业的碰撞中,只有找到自己的“甜蜜区”,才能让技能+时间的价值最大化。“甜蜜区”以外的球,不光损耗体力,还降低击打命中率。

所以,如果不喜欢一份工作,可以跳槽或者转行。如果喜欢这个行业和工作,就应该围绕长期价值展开,不断精进,让自己的能力变得稀缺与值钱,在主航道上获得足够的收益。毕竟,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不建议全力“搞副业”?

为何不少年轻人喜欢“Plan B”?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中外管理杂志 任慧媛

近日,青山资本发布2023年中消费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符合平台工人概念的人群超过2亿。我国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已超过1亿,每天仍有超过2万新司机注册,各地区陆续宣布饱和,外卖员每天新注册也超过2万。

此前,“广州美团骑手招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调侃说:“外卖骑手满编,已经到了要托关系才能‘黄袍加身’的地步。”“外卖如今也慢慢变成了‘知识密集型’行业,本科率甚至竟接近30%。”

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现象实际上是年轻人对“副业焦虑”和职场内卷的担忧。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副业充斥着各种观点,让许多年轻人产生了参与副业的兴趣。从摆摊、外卖、网约车、配音、自媒体创业、自由撰稿、ppt代做到上门做菜等各种副业形式,都吸引了许多渴望赚取额外收入的年轻人。他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期待“一夜暴富”。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2022年,超过80%的白领有意向开展副业,仅有18.1%的白领没有开展副业的计划。其中,近五成的“90后”有副业,甚至有32%的白领认为可以将副业转正。猎聘《中国人力资本生态十年变迁白皮书(2022-2021)》的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51.85%的职场人表示拥有副业,相比2011年提升了33.1%。

这些数据反映出一种现象,即传统的“一份工作一份收入”的职场模式似乎正在被打破。当下的职场正在呈现出“一份主业N份副业”的“1+N”多元化趋势。

为何不少年轻人喜欢“Plan B”?

做好一份工作已经很不轻松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热衷搞副业?事实上,许多人在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后,仍然感到经济压力巨大。根据调查机构麦可思对大学生收入分布的分析,2021年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其中38.4%的毕业生起薪在4000-6000元之间。在这些应届本科生中,只有6.1%的人能够月入过万,而这只是极少数人。

尽管有稳定的主业收入,但这并不能让年轻人过上理想的生活。与父辈只追求温饱相比,他们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期望。这并不是虚荣心作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需求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重要诉求,且重要性越来越不亚于吃饱穿暖。

其实搞副业最直接的触发因素还是就业压力。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相比2022年1076万和2021年909万的规模,又创历史新高,求职大军更加庞大。而另一边却是并不景气的经济形势,给企业带来了严峻考验。为了在这场“逆风”中把稳“船舵”,企业纷纷采取降本、缩招、裁员、降薪等措施。

如此,职场人身处动荡的就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高的不确定性。为了给自己多谋一份生活保障,副业便成了他们用来对冲不安定的一把武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渐衰,互联网从业者也开始思考在“996”之外,人生是否需要一个新的支点?

于是,“副业刚需”一度成了一个很流行的新词,甚至有年轻人认为,拥有自己的Plan B(备用计划)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觉悟。

选择副业固然有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年轻人具有进取心,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增量,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革新,能够包容并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机会,摒弃了保守的“求稳”心态。

小心副业变“负”业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年轻人在想着做副业赚钱,而做副业的人也在想着把年轻人的“梦想”做成自己的副业来赚钱。

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年轻人很少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门新技术,因此,更多的人会选择所谓的速成。而在浏览众多副业广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0成本”“高回报”“月入N万”等诱人的词汇,正是针对职场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设计的。因此,“副业培训”市场“应运而生”,利用这种“快速致富”的假象吸引了大量的潜在客户,迅速壮大起来。

什么类型的副业受欢迎就卖什么课。很多职业教育平台都开辟了副业培训板块,提供各种“实用”课程,如自媒体运营、视频剪辑、文案撰写以及配音技巧等。这些课程通常以“零基础”、“低成本”、“快速见效”以及“高回报”为卖点,精准击中受众的需求,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银,为之投资。

笔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报名参加了一门“1元视频剪辑教程体验课”,然后被邀请加入了一个拥有200多人的微信群。在群里,课程管理人员不断地宣扬各种“盈利方法”和所谓的成功案例。直播课程则由一位自称有2000万粉丝的影视行业的博主讲授,除了简要介绍部分视频平台的推荐规则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自己通过平台卖货和变现的业绩,声称“最近的日收入最低达到一万九”。很明显,对方就是打着让“小白”月入过万的旗号,通过不断利诱最终实现卖课目的。果然,一番体验过后,就有老师开始发来微信、打电话推销课程。反复多次后,笔者实在不堪其扰,果断退群并拉黑了对方。

副业培训,其实就像曾经的财商课一样,学了理财知识不一定能投资赚钱,何况更多只是学个皮毛。而“小白”们却如同韭菜被收割一茬之后,后来者又在源源不断地咬下“1元课”的诱饵。

打开社交软件,可以看到有关“副业”的话题更多集中于“失败”“被骗”等关键词。央视财经频道曾曝光“0元配音速成班”的陷阱,揭示了配音培训市场乱象,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诱导贷款和包装资质是四大套路。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网上,关于“副业变现课欺诈消费者”的投诉有近5000条。其中,81.09%的消费者花费千元报名的培训课,最终却以老师跑路、承诺食言收场。

或许搞副业真能月入上万,不过主角是卖课的老师,而非梦想发家致富的“小白”们。

可见副业这条路,与其他所有赚钱的门路一样,大部分人只能赚点零花钱,而更多的人则跌跌撞撞成了“韭菜”。本是为了赚钱的副业,结果变成了砸钱的深坑,可谓得不偿失。本是为了缓解经济焦虑的自我开拓,结果副业变“负”业,制造了更严重的焦虑,那实在是南辕北辙。

学会“滚雪球”积累优势

积极上进的年轻人选择做“斜杠青年”,甚至已经身兼数职,本是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一心想从事的副业,有可能只是多打了几份工,未来的增值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其实,主业也好,副业也好,核心不在于主副,而在于业,即所做的这件事是不是一份事业。

“1万小时定律”提出,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个小时的投入,大概是5年时间。不妨算一笔账,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每件事支付50%的精力,5年以后,产出就是0.55×2=0.0625。而如果只专注做一件事,即便只有90%的精力,5年以后产出也有0.59049。也就是说,专心做一件事的产出是分散做两件事产出之和的9.4倍。

比如,一个人每天能够产生价值回报的极致时间是16个小时,假设8个小时做主业,8个小时做副业,产生两个8小时的回报,每小时是10元,一天就是160元。但如果将搞副业的时间用来提升主业的工作效率,就会慢慢实现每小时15、20、30元的回报。如此,就实现了单个8小时的回报超越了主业加上副业两个8小时工作的收入。

事实上,搞副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的确与所得收益并不成正比。前程无忧数据调查显示,73.4%的人,通过副业得到的收入还不到主业的30%。

所以,做一件事首先要关注的是机会成本,将时间集中在能够获得最大机会的领域。否则,时间和精力的分散会导致长期收入增长受阻,错失良机。其次,要关注单位时间的回报率。只有不断提升每个小时的收入,才能实现更快速、阶梯式的收入增长。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而更多时候,增加副业其实只是在增加工作时间,而非增加单位时间的回报。而低附加值劳动的特点就是用时间换取金钱,无法形成“滚雪球”的积累优势。就像搞副业去跑网约车一样,绝对不会因为开的时间长,单价就理所应当地提高。

聚焦你的“甜蜜区”

提高“单价”的前提其实是要找到最适合的主业,然后为之专注与努力。毕竟,比起很多小打小闹的副业,主业是赚钱之本,也是涨薪最快的开源之道。而这就牵扯到了精力的边界,或者说让时间价值最大化。

对此,“股神”巴菲特最有发言权。据说这位老先生的办公室里贴着美国著名棒球手泰德·威廉斯的海报。巴菲特在阐述投资理念的时候,喜欢引用泰德的“击打甜蜜区”原则: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泰德把整个击打区划分成只有棒球大小的77个小区域,然后找出其中自己最容易击中的那个区域,将之称为自己的“甜蜜区”,即击打率最高的理想区域。而非甜蜜区的球,即使嗖嗖从身边飞过,泰德也绝不挥棒。

巴菲特曾经给投资者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你并不需要了解许多不同类型的公司,你只需要去评估那些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少数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

也就是说,在主业和副业的碰撞中,只有找到自己的“甜蜜区”,才能让技能+时间的价值最大化。“甜蜜区”以外的球,不光损耗体力,还降低击打命中率。

所以,如果不喜欢一份工作,可以跳槽或者转行。如果喜欢这个行业和工作,就应该围绕长期价值展开,不断精进,让自己的能力变得稀缺与值钱,在主航道上获得足够的收益。毕竟,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