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重返自然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明珠美术馆
门票:90-160元
人工智能的指数型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快人类社会的变革步伐,令人不免心生疲惫之感;极端天气亦时时提醒我们,人类活动正在不断触及自然承载力的极限,令人心忧。那么在艺术中“重返自然”,回想起人类与自然唇齿相依的,那些简单纯粹的时光吧——此次展览展出来自10个国家地区的26位艺术家的作品,以“人与风景”“行旅”“绘事”“问与探”四个篇章为线索,展出100余件自然主题创作,囊括绘画、装置、雕塑、影像、摄影、行为艺术等多元媒介。
在第一篇章“人与风景”中,英国艺术家艾利·戴维斯(Ellie Davies)的“随我来”系列作品与瑞典艺术家组合因卡&尼克拉斯(Inka & Niclas)的“4K超高清”系列作品用大尺幅的高清摄影带领观众进入丛林深处、目睹自然之中的霓虹奇境。第二篇章“行旅”化用了中国古代美术史中的“行旅图”的概念,展示了4位艺术家的11组作品,他们皆以各自的方式进入未知的自然,汲取创作灵感。
第三篇章“绘事”取自《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意为“有良好的质地,才能锦上添花”。这一篇章的艺术家人数最多,年龄跨度最大,文化背景最多元,他们的创作或具象或抽象,或平面或立体,反映了他们各自对自然之物的观察与思考。第四篇章“问与探”聚焦多位艺术家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深入思考。他们用诗意的方式警示人对自然的过度干预与破坏(龙盼《铜树》《风铃》),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对比人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加百列·里科《云女》《上帝之星》),用自己的身体展现“人类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这一浅显却常被忽略的事实(童文敏《植物标本文献》《反射-松林》)……
肖像的映像: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三)
展览时间:2023年7月21日-2024年11月5日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展厅1-2
门票:50-100元
继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万物的声音”之后,西岸美术馆“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的终章“肖像的映像”日前正式开幕。展览以“肖像”为线索,集结了1895年至今的近300件蓬皮杜中心珍藏,涵盖绘画、雕塑、影像和摄影作品,为西岸美术馆历次展览呈现作品的数量之最。参展作品的艺术家中有20世纪诸多教科书级别的名字,比如巴勃罗·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乔治·德·基里科、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也有赵无极、黄永砯、张培力等享誉国际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涵盖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野兽派、原生艺术等诸多现当代艺术流派,可以说是为观众展现了生动的20世纪艺术史。
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伊始,“人”就是重要的创作母题。艺术家的关注,折射出他们对自我、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重要社会议题、时代思潮等方面的种种思考。本次展览并未以时间线展开,而是以15个主题章节贯穿叙事。展览中既有中规中矩的常规肖像画、面部雕像和自画像,也有难以分辩的“幽灵”画像、消解在线条、神秘符号之中的怪诞画像。
(同期展出的还有“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姚清姝:鼹鼠”、互动装置展“明日之民”。)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
展览时间:2023年7月21日-10月6日
展览地点:复星艺术中心
门票:58-128元
继“安藤忠雄:挑战”(2021年)之后,又一个建筑师个人回顾展“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在复星艺术中心展出。本次展览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体验式回顾展,也是他近二十年来的工作与生活场景的首次集中呈现。“五感的建筑”是隈研吾在后疫情时代下提出的全新概念,即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人类的感官层面出发,探索未来建筑的全新形态。“1990年代,我提出反造型是为了突破形式。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对形式感兴趣,但我不喜欢形式主义。现在我想表达体验的重要性,也就是五感其实远比形式重要。形式只能刺激视觉,然而更深层次的感官则在视觉之外,这也是我想在展览当中表达的。”隈研吾表示。
步入一楼展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隈研吾全新设计的装置作品《竹涧》。上万条竹片被弯折成曲线装订在一起,构成一条结构稳定但令人感到轻盈的长廊。竹的元素贯穿整个展厅——展厅实际上被设计成竹园,观众宛如在园林中穿行,在途中不断邂逅隈研吾的历年建筑设计。它也暗示了建筑师对木材这一自然材料的偏爱。展览的不同板块配有不同的音乐与香氛,营造出闲适雅致的自然氛围;部分设计作品除了展示图片、建筑模型和说明文字之外,还配有可以直接用手触摸的实物大小的装置,供观众进一步了解该建筑使用的材料与结构。
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设计师,隈研吾在上海亦有诸多设计作品。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率先欣赏到若干尚在筹备中的上海新地标建筑设计方案,如鑫耀中城项目-双子星剧场和张园美术馆。
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
展览时间:2023年7月22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厅、二楼
门票:80元
从室内家居到城市规划草图,从珠宝服饰到电影图像,从雪铁龙Traction Avant轿车到让·普鲁维的钢制罗盘支架,本次展览通过300余件展品向观众展现巴黎这座城市在1914-1945年间的勃勃生机与变化起伏——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周期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皆在这座城市的物质遗存中留下痕迹。展览由知名建筑史学家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建筑师帕斯卡·莫里(Pascal Mory)以及时尚史学者凯瑟琳·奥尔默(Catherine Örmen)共同策展。
该展是继“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2016年)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再次聚焦城市现代主义转型这一话题;与2022年在西岸美术馆举办的特展“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相比,它在时间线上进一步回溯,带领观众回到勒·柯布西耶创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年代,了解现代主义如何在巴黎建筑界生根发芽,进而产生全球性影响。
单从女性时尚之中就能看到某种时代变化。20世纪20年代,“摩登女郎”(flapper)的形象风靡巴黎——她们剪短发、化妆、吸烟、穿线条利落的直筒连衣裙,象征着女性的自由解放。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摩登女郎”销声匿迹。受到古典的素朴风格影响,一种更传统的审美回归,女性的穿着再一次受到严格规范。巴黎女性不再被允许穿运动装,晚上8点后必须穿长裙。这一时期的晚装设计再次回归繁复精致和体量感。
(同期展出的还有“雷蒙·德巴东:现代生活”、“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
【北京】
马蒂斯的马蒂斯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5日-10月15日
展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门票:150元(全日期成人票)、130元(周中成人票)
202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呈现亨利·马蒂斯(1869-1954)于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虽然马蒂斯的部分真迹时不时地出现在国内美术馆中,但此次展览与位于勒卡托-康布雷齐(Le Cateau-Cambrésis)的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合作,从馆藏中精选280余件涵盖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多元媒介的作品与藏品,完整呈现包括马蒂斯自学生时代开始,到成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直至后期的剪纸艺术,再到晚年旺斯礼拜堂设计在内的全部艺术创作生涯。
1869年12月31日,马蒂斯出生于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在他去世的两年前,马蒂斯决定将自己收藏的最珍贵的一批作品捐给家乡,由此奠定了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的馆藏核心。他不仅精心挑选展品,还亲自参与展厅的规划,甚至是每件作品是摆放方式。本次展览的标题“马蒂斯的马蒂斯”,便是源于艺术家对美术馆规划的高度参与。
遵循艺术家的人生与创作发展轨迹,本次展览共分为10个章节,从早期学院时期临摹大师的作品与风格探索,到转向野兽派创作的代表作品,以及1920-30年代,以雕塑、素描、版画等媒介对于人体与人像的探索,并增设了探讨马蒂斯之于中国艺术影响的特别区域,旨在为观众完整呈现一个充满马蒂斯个人印记的展览。
生生万物——东方有猫艺术大展
展览时间:2023年7月5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798艺术工厂
门票:免费
“生生万物东方有猫艺术大展”以新媒体艺术、艺术装置和浮世绘作品,传达出“猫”这一主题在人类历史中的符号意象、文化关联和情感诉求。
猫在东方历史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在西周的诗篇《韩奕》中就有关于猫的记载,本次展览则是以“楔子、秦汉、隋唐、日本、两宋、明清、现代”7大主题展区,梳理古人对猫的理解。几大展区融入了不同媒介的艺术表达,比如在“秦汉篇”,古人以书法汉字的形式拆解“猫”,以篆书等不同字体展示出对于猫的基本认知;“隋唐篇”以5D视频的方式以及猫这一线索,展现出了勇气、童真和爱的人文意象;“日本篇”延续隋唐时代的历史变迁,用浮世绘描绘出猫形象东渡东瀛后的样貌。策展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认为,猫与人的关系是具体细微的,而在当代,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实现完美的表达。
你好!小朋友——秋山亮二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5日-10月6日
展览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门票:免费
在艺术史中,儿童往往被描述为成人的缩影或纯真的象征,观看以儿童为主体的作品时,观者会加入自我的投射与对儿童身份的美好想象,并与过往的时光产生连接。艺术家秋山亮二于1981年至1982年间,拍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桂林、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城市中的小朋友们,于1983年首次出版《你好小朋友》摄影集。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便来自于这本摄影集和近年整理出版的另外两册《光景宛如昨》《往事成追憶》。
1980年代,中国摄影史经历了一次“纪实转向”(documentary turn),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与中国的社会政治转变密切相关,表现了艺术家为推动开放性社会和尊重人性所做的努力。同一时期到中国拍摄的北井一夫、安东尼奥尼和刘香成等国外艺术家也把镜头对准了那个时代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相比之下,秋山从童趣的角度观看社会景观,丰富了当时的时代样貌——坐在板凳上在街头学习的男孩,身穿有破洞和补丁的女孩,跟随母亲一起在市集卖水果的小朋友……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童年并非只代表着快乐和自得,小朋友也需承担生活的风霜。通过这次展览,观众得以看到40年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风格和休闲方式,也能延展出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新连接。
秋山亮二1942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入职AP通信、朝日新闻社,后成为自由摄影师。秋山拍摄过印度的大饥荒、人口稀少的孤岛等,后来在纽约、印尼、中国等地以“旅行者的视点”捕捉拍摄对象,构筑了独特的世界观。
“镜像与幕间”——艺术家耿雪、谢灵柔的双个展
展览时间:2023年7月8日-8月27日
展览地点:798艺术区南门万红里甲31号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门票:免费
艺术家耿雪、谢灵柔的双个展“镜像与幕间”与“花苞的意趣和杯中的刺点”由策展人陈泊帆策划。两名艺术家通过绘画的方式,同样展现出对于女性的独特理解。
耿雪于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她笔下的女性优雅而古典,是一种由动势引出的美学灵光,每一幅作品的特定瞬间都被艺术家捕捉为“雕塑态”,它们通过描绘肢体动作而不是面部的情绪传递出当代女性的“去柔弱”化审美,以及宗教般肃穆安详的氛围。在这些作品中,观者得以感受到一种处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主体审美方式。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系的谢灵柔关注母性与记忆的关系。在展出的作品中,谢灵柔借用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意趣”和“刺点”两个概念,并从个人记忆中提取出花卉、老照片等颇具母性意味的元素,不断讲述着爱与自我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