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举行,陈吉宁出席,龚正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举行,陈吉宁出席,龚正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文 | 上海发布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今天(7月21日)下午在世博中心举行。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市政府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吴清出席会议。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钢淼主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慧琳宗明、陈靖、张全、徐毅松在主席台就座。

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龚正作报告时说,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上半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上半年主要指标同比增速较快,既体现了在质量效益导向下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也有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因素。当前外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我市经济快速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高质量发展用劲使力,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

龚正说,做好下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四个放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战略引领,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为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下半年,要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高质量发展用劲使力,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完成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龚正还就代表、委员们关心的改革开放、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民心工程等工作通报了情况。

出席会议的市领导还有李仰哲、赵嘉鸣陈通朱芝松张为陈金山李政、胡世军、张小宏、刘多华源、解冬、舒庆、彭沉雷、肖贵玉、陈群、金兴明、虞丽娟、吴信宝、寿子琪、钱锋,贾宇,老同志叶公琦、龚学平、蒋以任、冯国勤、殷一璀等到会。全体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列席会议。

会后还举行了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到各代表组参加评议市政府今年上半年工作。

龚正市长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新一轮民心工程等方面工作。

关于高水平改革开放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内在逻辑,整体开展压力测试,勇于探索规则构建,坚决筑牢安全屏障。当前主要是推进“4+2”重点任务,其中,“4”就是围绕深化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四方面工作,分别是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开展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2”就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2项重大举措,分别是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一,以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国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自主权,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动授权事项加快落实,将全力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再制定出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第二,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

一方面,为国家试制度。6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六个试点区域之一。我们将在加快落实国务院若干措施的同时,进一步系统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提高压力测试的整体能力。

另一方面,为开放探新路。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一些独特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争取在“三个贸易、一个便利化”上取得更大突破。“三个贸易”就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一个便利化”就是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第三,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我们将与苏浙皖一道,强化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协同,强化能源、交通等跨区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建设引领,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对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主要是抓牢“一个核心”、做到“三管齐下”。“一个核心”,就是做强做优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这个核心。“三管齐下”,一是在提升产业高度上下功夫,以“大科创”赋能“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深化G60科创走廊等联动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在增加要素密度上下功夫,建好用好高能级平台,加快培育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打造全球要素集散地。三是在拓展开放深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推动“一核两带”协同协作,加快打造高效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战略新通道。

关于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全力支持在沪国家级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另一方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聚焦本土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我们将形成培育清单,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联合攻关。同时,强化开放优势,放大外资研发中心外溢效应。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突出、服务特色鲜明的孵化器,打造梯队化培育服务体系,努力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高新区政策体系。围绕创新活动全过程、企业发展全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生活环境和创新文化。

四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国际队“四支队伍”。围绕聚好人才,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大学、行业领军企业、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围绕用好人才,推出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18项举措,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基本要求,大力提升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当前,要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下更大功夫推动产业接续发展。着眼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围绕“2+(3+6)+(4+5)”,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关键是抓好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两个转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赋能、减碳降耗,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最紧要的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同时,加快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重点瞄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是下更大功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将围绕创新全过程,着力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和全链条加速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努力实现一批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

三是下更大功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链”式思维,依托全市53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强化创新思维,实施“六票统筹”、 “桩基先行”等创新举措,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新模式,加快开工建设进度。强化平台思维,发挥进博会、城市推介大会等重要平台作用,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企业来沪投资兴业。

四是下更大功夫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对土地要素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在张江科学城先行先试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政策,成熟后在更大范围推广。一是增强规划弹性。推动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探索新增“产业综合用地”,允许生产、研发、公共服务配套等功能混合设置。二是提升经济密度。重点是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的企业开展工业上楼。三是促进产城融合。主要是加强多个相邻产业地块的统筹开发,允许将原先在每个地块分散建设的配套设施集中布局,统筹建设商业、餐饮、宿舍等设施。

五是下更大功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为牵引,以加快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为抓手,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持续推进市场化。聚焦更好发挥市场力量,更多推行“告知承诺”等创新举措,不断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持续推进法治化。深入实施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更好地以法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要配合市人大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国际化。全力落实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负面清单,更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动力。

关于新一轮民心工程

实施民心工程,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新一轮民心工程19个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更广。扩大“医教文体”等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互联网医院服务能级提升、义务教育学生身心呵护、公共文化惠民、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等工程。二是受益群体更多。比如,无障碍环境提升工程,将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大便利;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程,将在农村建设28万户“美丽庭院”。三是建设力度更大。绝大部分工程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很多工程量化目标只增不减。比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计划完成数量分别是上一轮的2.25倍和2倍。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节点目标,落实好新一轮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每一项工程都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第一,关于“两旧一村”改造。成片旧改完成后,上海还有大量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旧住房以及“城中村”。“两旧一村”改造涉及范围广、任务重,改造的难度甚至高于成片旧改,必须持续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总的考虑是把握好“1+3+2”。

“1”,就是咬住一个目标,用两届政府10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

“3”,就是针对“两旧一村”的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更可持续的更新模式。要坚持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为老百姓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尤其是品质提升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找到推动城市更新和群众接受意愿最佳政策平衡点。

“2”,就是强化两大保障。一个是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好市城市更新中心的平台作用,强化跨周期、跨区域、跨类别“三跨”平衡,鼓励有实力的国企、民企、外企参与,努力解决资金瓶颈难题。另一个是强化群众工作保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形成合理预期,争取群众支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第二,关于公园城市建设。建设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三量”:一是增加数量。这两年建设力度很大,全市公园数量从2020年的406座增加到去年的670座。我们的目标是,在本轮民心工程中,每年新增各类公园120座,到2025年,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从长远来看,到2035年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二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一江一河”,要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2021年底北区已建成开园,明年南区完成建设,全面开园。“一带”,就是建设由“一大环+五小环”组成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大环”是指在外环绿带及周边区域的“环上”、“环内”和“环外”建大型公园和生态林,同时,外环绿道未来三年要建成超过100公里,实现全线基本贯通;“五小环”是指围绕五个新城规划建设5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三是优化存量。主要是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实现公园绿地与周边街区、社区、商区等无界融合,让公园和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

关于稳就业工作。今年以来,我们落细落实援企稳岗、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措施,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我们也看到,就业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今年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3.6万。我们要再接再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注重远近结合,着力化解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我们将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精准提供就业创业帮扶,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从长远看,根本上是靠经济发展,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就业创业活力,着力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同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鼓励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学科布局,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来源:上海发布

原标题: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今天举行,陈吉宁出席,龚正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最新更新时间:07/22 11:0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举行,陈吉宁出席,龚正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文 | 上海发布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今天(7月21日)下午在世博中心举行。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市政府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吴清出席会议。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钢淼主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慧琳宗明、陈靖、张全、徐毅松在主席台就座。

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龚正作报告时说,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上半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上半年主要指标同比增速较快,既体现了在质量效益导向下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也有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因素。当前外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我市经济快速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高质量发展用劲使力,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

龚正说,做好下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四个放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战略引领,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为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下半年,要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高质量发展用劲使力,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完成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龚正还就代表、委员们关心的改革开放、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民心工程等工作通报了情况。

出席会议的市领导还有李仰哲、赵嘉鸣陈通朱芝松张为陈金山李政、胡世军、张小宏、刘多华源、解冬、舒庆、彭沉雷、肖贵玉、陈群、金兴明、虞丽娟、吴信宝、寿子琪、钱锋,贾宇,老同志叶公琦、龚学平、蒋以任、冯国勤、殷一璀等到会。全体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列席会议。

会后还举行了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到各代表组参加评议市政府今年上半年工作。

龚正市长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新一轮民心工程等方面工作。

关于高水平改革开放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内在逻辑,整体开展压力测试,勇于探索规则构建,坚决筑牢安全屏障。当前主要是推进“4+2”重点任务,其中,“4”就是围绕深化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四方面工作,分别是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开展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2”就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2项重大举措,分别是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一,以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国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自主权,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动授权事项加快落实,将全力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再制定出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第二,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

一方面,为国家试制度。6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六个试点区域之一。我们将在加快落实国务院若干措施的同时,进一步系统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提高压力测试的整体能力。

另一方面,为开放探新路。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一些独特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争取在“三个贸易、一个便利化”上取得更大突破。“三个贸易”就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一个便利化”就是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第三,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我们将与苏浙皖一道,强化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协同,强化能源、交通等跨区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建设引领,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对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主要是抓牢“一个核心”、做到“三管齐下”。“一个核心”,就是做强做优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这个核心。“三管齐下”,一是在提升产业高度上下功夫,以“大科创”赋能“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深化G60科创走廊等联动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在增加要素密度上下功夫,建好用好高能级平台,加快培育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打造全球要素集散地。三是在拓展开放深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推动“一核两带”协同协作,加快打造高效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战略新通道。

关于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全力支持在沪国家级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另一方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聚焦本土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我们将形成培育清单,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联合攻关。同时,强化开放优势,放大外资研发中心外溢效应。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突出、服务特色鲜明的孵化器,打造梯队化培育服务体系,努力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高新区政策体系。围绕创新活动全过程、企业发展全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生活环境和创新文化。

四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国际队“四支队伍”。围绕聚好人才,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大学、行业领军企业、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围绕用好人才,推出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18项举措,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基本要求,大力提升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当前,要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下更大功夫推动产业接续发展。着眼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围绕“2+(3+6)+(4+5)”,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关键是抓好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两个转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赋能、减碳降耗,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最紧要的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同时,加快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重点瞄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是下更大功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将围绕创新全过程,着力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和全链条加速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努力实现一批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

三是下更大功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链”式思维,依托全市53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强化创新思维,实施“六票统筹”、 “桩基先行”等创新举措,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新模式,加快开工建设进度。强化平台思维,发挥进博会、城市推介大会等重要平台作用,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企业来沪投资兴业。

四是下更大功夫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对土地要素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在张江科学城先行先试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政策,成熟后在更大范围推广。一是增强规划弹性。推动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探索新增“产业综合用地”,允许生产、研发、公共服务配套等功能混合设置。二是提升经济密度。重点是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的企业开展工业上楼。三是促进产城融合。主要是加强多个相邻产业地块的统筹开发,允许将原先在每个地块分散建设的配套设施集中布局,统筹建设商业、餐饮、宿舍等设施。

五是下更大功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为牵引,以加快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为抓手,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持续推进市场化。聚焦更好发挥市场力量,更多推行“告知承诺”等创新举措,不断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持续推进法治化。深入实施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更好地以法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要配合市人大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国际化。全力落实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负面清单,更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动力。

关于新一轮民心工程

实施民心工程,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新一轮民心工程19个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更广。扩大“医教文体”等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互联网医院服务能级提升、义务教育学生身心呵护、公共文化惠民、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等工程。二是受益群体更多。比如,无障碍环境提升工程,将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大便利;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程,将在农村建设28万户“美丽庭院”。三是建设力度更大。绝大部分工程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很多工程量化目标只增不减。比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计划完成数量分别是上一轮的2.25倍和2倍。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节点目标,落实好新一轮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每一项工程都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第一,关于“两旧一村”改造。成片旧改完成后,上海还有大量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旧住房以及“城中村”。“两旧一村”改造涉及范围广、任务重,改造的难度甚至高于成片旧改,必须持续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总的考虑是把握好“1+3+2”。

“1”,就是咬住一个目标,用两届政府10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

“3”,就是针对“两旧一村”的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更可持续的更新模式。要坚持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为老百姓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尤其是品质提升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找到推动城市更新和群众接受意愿最佳政策平衡点。

“2”,就是强化两大保障。一个是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好市城市更新中心的平台作用,强化跨周期、跨区域、跨类别“三跨”平衡,鼓励有实力的国企、民企、外企参与,努力解决资金瓶颈难题。另一个是强化群众工作保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形成合理预期,争取群众支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第二,关于公园城市建设。建设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三量”:一是增加数量。这两年建设力度很大,全市公园数量从2020年的406座增加到去年的670座。我们的目标是,在本轮民心工程中,每年新增各类公园120座,到2025年,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从长远来看,到2035年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二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一江一河”,要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2021年底北区已建成开园,明年南区完成建设,全面开园。“一带”,就是建设由“一大环+五小环”组成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大环”是指在外环绿带及周边区域的“环上”、“环内”和“环外”建大型公园和生态林,同时,外环绿道未来三年要建成超过100公里,实现全线基本贯通;“五小环”是指围绕五个新城规划建设5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三是优化存量。主要是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实现公园绿地与周边街区、社区、商区等无界融合,让公园和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

关于稳就业工作。今年以来,我们落细落实援企稳岗、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措施,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我们也看到,就业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今年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3.6万。我们要再接再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注重远近结合,着力化解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我们将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精准提供就业创业帮扶,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从长远看,根本上是靠经济发展,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就业创业活力,着力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同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鼓励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学科布局,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来源:上海发布

原标题: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今天举行,陈吉宁出席,龚正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最新更新时间:07/22 11:0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