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巨头点碳难成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巨头点碳难成金

确定的未来,撒币的当下。

文|光子星球 吴坤谚

编辑|吴先之

选择骑共享单车而非打车、点外卖少要一份餐具、去驿站取快递时随手褪下纸箱并留给驿站再次使用......这些行为被工具App默默记录,我们可以在App内查看自己做出这些行为后减少的碳排放,以及获取的绿色能量。

自蚂蚁森林掀起的种树风潮起,减碳行为已经“入侵”了我们熟悉的工具类应用,以普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

在支付宝于2016年上线蚂蚁森林的时候,行业内相当一部分群体未能认识到这就是如今“碳普惠”的雏形。更多解读集中于环保“秀肌肉”以及通过小游戏的形式保障支付宝的用户停留时间、社交活跃,拿来与之类比的产品是开心农场。

这一情况足足持续到了2021年7月6日,全国试行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将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拍卖。这一市场机制让企业组织排放需要配额,额外排放需要购买自愿减排企业组织的CCER(核证减排量)及其衍生品,主打一个“谁污染,谁付费”。

围绕排放与减排的价值链正式“转正”,环保成为一笔生意。

只是目前的碳交易,不管是碳排放核算还是碳市场本身,关注的大多是生产前端。企业自己尚未能做到碳中和的情况下,其减排的盈利能力亦有限。2022年12月,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时,其成交均价仅45.61元/吨。

因此,基数更为庞大的C端成为碳管理的关注中心。科技向善、双碳、ESG......环保宏大叙事造就的时代风口下,用户开始走向舞台中央。

认知是第一步

2022年3月,各大银行率先推出“个人碳账户”,以权益回馈的形式激励个人减排。互联网企业亦步亦趋,纷纷开发属于自己的碳普惠机制。如阿里推出的“88碳账户”以及腾讯推出的“低碳星球”。

所谓碳普惠,即是让普罗大众可以在减碳中获得一定回馈的机制。如何设计与持续运营,蚂蚁森林为行业“打了个样”。

蚂蚁森林的链条是用户低碳行为获得能量——能量被用来种植虚拟树木——虚拟树木对应现实世界种树。用户收获游戏性的社交体验与一定社会参与感,阿里则收获用户活跃、社交活跃、企业形象。简单梳理逻辑,不难看出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找到用户刚性需求的低碳场景,另一个是能够进行数据量化。这是互联网大厂相较更早推出个人碳账户的银行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增长日趋停滞,难以开发新的场景,用户增长亦趋于饱和。反观碳普惠,本身已为互联网应用增加了新的场景。而且个人碳账户的出现也相当于眀牌告知各大厂,个人碳数据对双碳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甚至存在资产化的可能。

碳普惠由此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具备强力增长潜力的新故事。

“碳普惠在当前阶段的收益微乎其微,大厂和我们(创业者)目前都处于做公益的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加深用户在碳数据方面的认知和心智”,碳数据创业者李海涛称,其创业切口是整合如今各大厂碳普惠后生成的数据,打通各个账本处于数据孤岛的现象。

以蚂蚁森林为例,在跑通了“低碳场景开发”、“用户数据收集量化”以及“程序开发”三个环节后,用户在形成减碳行为习惯的同时,个人碳账户的账本日渐丰满。与之相对,蚂蚁森林积累了相当的用户心智基础,用户认可阿里作为碳账户的“开户行”,也逐渐认识到碳数据其实也是资产的一种。

一旦个人碳交易开放,碳账户中的碳汇完成资产化的跃升,用户希望下场交易,阿里便是近在眼前的交易所,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确定性的未来。在可以轻易复用现成的C端生态的前提下,碳普惠足够让企业暂时摒弃ROI为导向的业务扩展思路。除了绕不开的阿里系应用外,美团、滴滴等可以快速建立低碳场景的应用也在迅速跟进。

只是目前“个人碳账户” 的账本积累的碳汇,基本只能指望通过CCER参与交易。不过据公开消息,环境部计划在今年年底前重启CCER,其管理办法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预计10月前后发布,可以说是如今布局个人碳账户的大厂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毕竟顶层设计中提到的碳中和,终究需要切实可靠的数据支撑。相对更易统计量化的企业等前端,个人碳排放来源极为繁多,足迹冗长。例如88碳账户中的低碳服饰、节能家电、低碳食物等类目,是在打通了低碳商家相关链路后才得以量化。

无论是数据统测方式还是场景开发,个人碳账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撒币才是硬道理

“碳普惠机制的建设无非三个板块,低碳场景开发、程序开发与商业模式,其中场景与程序均是基于企业自身业务基础衍生而成,真正对碳普惠效果举足轻重的是商业模式”,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只是目前碳普惠的商业模式似乎还无从说起。

在个人碳交易开放时间未知的当下,碳普惠商业化尚缺临门一脚。如今的碳普惠更多是促使用户形成减碳习惯以及打造个人碳账户(账本),为这个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以便个人碳交易开放后,用户锚定的相关应用是自家产品。

这意味着入局的玩家们需要在个人碳交易开放前跑出自己的拳头应用,同时探索可行的商业化路径。按互联网快速扩张的“撒币”方法论,企业需要付出大量资本完成“普惠”的闭环。

李海涛表示,“现在太早期了,即使有大厂先行,培养和教育用户的单位成本也很高。我们目前是采用排名形式,为每日上传各平台减碳数据的用户减碳总量排名,靠前者获得红包奖励。以公益方式做市场和用户教育,盈利什么的都是以后的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业者尚且如此,从零开始打造碳普惠机制的大厂可想而知。

比较典型的是阿里的88碳账户,本身出身淘系,在数据整合上并未包含支付宝的通道,足以证明二者存在路线上的分野。

相比于偏重体验的蚂蚁森林,88碳账户整合了阿里系的关联产品如饿了么、菜鸟、闲鱼、天猫等产品,将数据打通后形成一个1+N形式的子母账户,减排行为兑换积分,捐赠相应碳积分,即可兑换无门槛现金红包。同时,碳积分既还能兑换由低碳友好商家提供的低碳商品折扣,也可以在各子账户的商城兑换专属服务。

即使考虑到低碳友好商家可以在88碳账户的引流效应下“代替”阿里cover部分支出,或是未来存在收取坑位费等可能,目前距商业化相当近的88碳账户还在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

缺少电商场景的腾讯,选择走蚂蚁森林“游戏化”的老路,相较阿里,腾讯的站位更高。

用户进入该小程序后,将创建一个因碳排放而满目疮痍的星球,用户可以通过的减碳数据来让星球越来越好。而低碳星球的碳账户同样可以用积分兑换奖励,其中包括腾讯视频会员这样的虚拟服务,以及适用于乘车码小程序的地铁优惠券。

有意思的是,低碳星球中可供兑换积分的的低碳行为目前仅限定在步行、乘坐公共交通以及节约用电上。详细查询其减碳行为的数据入口,其中步行是微信步数统计,公共交通是获取“乘车码”小程序数据,节约用电则是接入“南网在线”小程序。

除微信步数统计外,其他两者的适用人群均具有一定地域性。而且,低碳星球单一的低碳行为设计也与《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内容高度重合。

不难看出,相对于阿里发力碳普惠商业化,腾讯的碳普惠机制更偏向于贴合顶层设计。本身深圳便是碳交易的试点城市,用户“碳资产”倘若转正,低碳星球用户将站在最靠前的位置。

碳普惠机制的偏向预示着不同的发展路线,目前孰优孰劣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给予用户实打实的激励是如今企业打造碳普惠的必由之路。

在用户注意力与时间都异常宝贵的当下,游戏性、社交体验和社会参与感都难以让用户持续买账。在企业的个人碳账户布局中,唯有真实的付出,给予用户足够的正反馈,才能在红利释放前的“抢人大战”中先下一城。

碳普惠未来的畅想

虽说碳普惠是互联网的新一轮机会,但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并不多。在互联网渗透衣食住行以及衍生的诸多场景中,商业格局接近固化,像李海涛这样的创业者也只能钻一下数据孤岛的空子,用颇为“原始”的方式整合用户碳数据。

李海涛与其团队制作了一款小程序,用户注册登录小程序后,可以将各平台的碳账本截图上传,由后台工作人员核对数据并录入系统内进行排名。即使如此,目前支持的平台也不多,距离整合碳账本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但这并不影响李海涛对第二阶段业务模式的畅想与尝试。其一是针对部分需求量化减碳数据的小微民企做数字化转型,例如废品回收站、污染物处理企业等;其二是为减碳性质业务的商户匹配对应用户,例如当下发展逐渐停滞的闲置交易、二手奢侈品回收;其三则是通过地区用户的减碳实时披露,为政企客户提供数据支持。

简单梳理下来,除却数据保护导致各大厂之间的碳数据孤岛外,创业公司能做的,大厂同样能做,而且在一定资源与积累下只会做得更好。之所以没能迅速抢占市场空白,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厂目前腾不出手将碳普惠机制向下细化。

以偏向商业化的88碳账户为例,其减碳行为的量化就存在管理粗放、测算简化的问题。

如生活减碳场景下个人行为的减碳量被88碳账户简化为用户自行上传的“低碳行为”兑换8.8克减碳量,缺乏测量环节的同时。也不能保证其真实性;而阿里系电商引导的低碳商品消费相对处理更精细化,但在家电、食物、快递包装等多个类目下单件商品的碳足迹却未能公示,其低碳属性更偏向于平台“赋予”。

与之相比,低碳星球基于基础场景打造的机制反而更为清晰透明。只是其场景单一化的问题在锚定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存在一定滞后性,更丰富的场景开发还需要更多时间纵深。

巨头如今没工夫畅想碳普惠的未来,而是被面前的问题牵绊了手脚,难以展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具有强烈市场与用户教育目的的项目至今声量寥寥,沦为小部分用户赖以“薅羊毛”的工具。

反观逐渐起步的创业公司,尽管在巨头间的夹缝中生存并不容易,相对而言却更能放开手脚,业务拓展上也便于获得政企力量的支持。而各地政府与各大银行的个人碳账户同样在稳步推进,甚至已有整合各地碳普惠应用及数据的提议,隐隐有与大厂们打对台的声势。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是在碳中和这条万亿赛道中前行受阻的大厂们可能面临的困境,留给大厂们的时间纵深有限。厄尔尼诺之下,环保议题早已成为公众议程的中心议题,计划中的更多动作也是时候展开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巨头点碳难成金

确定的未来,撒币的当下。

文|光子星球 吴坤谚

编辑|吴先之

选择骑共享单车而非打车、点外卖少要一份餐具、去驿站取快递时随手褪下纸箱并留给驿站再次使用......这些行为被工具App默默记录,我们可以在App内查看自己做出这些行为后减少的碳排放,以及获取的绿色能量。

自蚂蚁森林掀起的种树风潮起,减碳行为已经“入侵”了我们熟悉的工具类应用,以普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

在支付宝于2016年上线蚂蚁森林的时候,行业内相当一部分群体未能认识到这就是如今“碳普惠”的雏形。更多解读集中于环保“秀肌肉”以及通过小游戏的形式保障支付宝的用户停留时间、社交活跃,拿来与之类比的产品是开心农场。

这一情况足足持续到了2021年7月6日,全国试行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将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拍卖。这一市场机制让企业组织排放需要配额,额外排放需要购买自愿减排企业组织的CCER(核证减排量)及其衍生品,主打一个“谁污染,谁付费”。

围绕排放与减排的价值链正式“转正”,环保成为一笔生意。

只是目前的碳交易,不管是碳排放核算还是碳市场本身,关注的大多是生产前端。企业自己尚未能做到碳中和的情况下,其减排的盈利能力亦有限。2022年12月,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时,其成交均价仅45.61元/吨。

因此,基数更为庞大的C端成为碳管理的关注中心。科技向善、双碳、ESG......环保宏大叙事造就的时代风口下,用户开始走向舞台中央。

认知是第一步

2022年3月,各大银行率先推出“个人碳账户”,以权益回馈的形式激励个人减排。互联网企业亦步亦趋,纷纷开发属于自己的碳普惠机制。如阿里推出的“88碳账户”以及腾讯推出的“低碳星球”。

所谓碳普惠,即是让普罗大众可以在减碳中获得一定回馈的机制。如何设计与持续运营,蚂蚁森林为行业“打了个样”。

蚂蚁森林的链条是用户低碳行为获得能量——能量被用来种植虚拟树木——虚拟树木对应现实世界种树。用户收获游戏性的社交体验与一定社会参与感,阿里则收获用户活跃、社交活跃、企业形象。简单梳理逻辑,不难看出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找到用户刚性需求的低碳场景,另一个是能够进行数据量化。这是互联网大厂相较更早推出个人碳账户的银行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增长日趋停滞,难以开发新的场景,用户增长亦趋于饱和。反观碳普惠,本身已为互联网应用增加了新的场景。而且个人碳账户的出现也相当于眀牌告知各大厂,个人碳数据对双碳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甚至存在资产化的可能。

碳普惠由此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具备强力增长潜力的新故事。

“碳普惠在当前阶段的收益微乎其微,大厂和我们(创业者)目前都处于做公益的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加深用户在碳数据方面的认知和心智”,碳数据创业者李海涛称,其创业切口是整合如今各大厂碳普惠后生成的数据,打通各个账本处于数据孤岛的现象。

以蚂蚁森林为例,在跑通了“低碳场景开发”、“用户数据收集量化”以及“程序开发”三个环节后,用户在形成减碳行为习惯的同时,个人碳账户的账本日渐丰满。与之相对,蚂蚁森林积累了相当的用户心智基础,用户认可阿里作为碳账户的“开户行”,也逐渐认识到碳数据其实也是资产的一种。

一旦个人碳交易开放,碳账户中的碳汇完成资产化的跃升,用户希望下场交易,阿里便是近在眼前的交易所,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确定性的未来。在可以轻易复用现成的C端生态的前提下,碳普惠足够让企业暂时摒弃ROI为导向的业务扩展思路。除了绕不开的阿里系应用外,美团、滴滴等可以快速建立低碳场景的应用也在迅速跟进。

只是目前“个人碳账户” 的账本积累的碳汇,基本只能指望通过CCER参与交易。不过据公开消息,环境部计划在今年年底前重启CCER,其管理办法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预计10月前后发布,可以说是如今布局个人碳账户的大厂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毕竟顶层设计中提到的碳中和,终究需要切实可靠的数据支撑。相对更易统计量化的企业等前端,个人碳排放来源极为繁多,足迹冗长。例如88碳账户中的低碳服饰、节能家电、低碳食物等类目,是在打通了低碳商家相关链路后才得以量化。

无论是数据统测方式还是场景开发,个人碳账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撒币才是硬道理

“碳普惠机制的建设无非三个板块,低碳场景开发、程序开发与商业模式,其中场景与程序均是基于企业自身业务基础衍生而成,真正对碳普惠效果举足轻重的是商业模式”,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只是目前碳普惠的商业模式似乎还无从说起。

在个人碳交易开放时间未知的当下,碳普惠商业化尚缺临门一脚。如今的碳普惠更多是促使用户形成减碳习惯以及打造个人碳账户(账本),为这个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以便个人碳交易开放后,用户锚定的相关应用是自家产品。

这意味着入局的玩家们需要在个人碳交易开放前跑出自己的拳头应用,同时探索可行的商业化路径。按互联网快速扩张的“撒币”方法论,企业需要付出大量资本完成“普惠”的闭环。

李海涛表示,“现在太早期了,即使有大厂先行,培养和教育用户的单位成本也很高。我们目前是采用排名形式,为每日上传各平台减碳数据的用户减碳总量排名,靠前者获得红包奖励。以公益方式做市场和用户教育,盈利什么的都是以后的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业者尚且如此,从零开始打造碳普惠机制的大厂可想而知。

比较典型的是阿里的88碳账户,本身出身淘系,在数据整合上并未包含支付宝的通道,足以证明二者存在路线上的分野。

相比于偏重体验的蚂蚁森林,88碳账户整合了阿里系的关联产品如饿了么、菜鸟、闲鱼、天猫等产品,将数据打通后形成一个1+N形式的子母账户,减排行为兑换积分,捐赠相应碳积分,即可兑换无门槛现金红包。同时,碳积分既还能兑换由低碳友好商家提供的低碳商品折扣,也可以在各子账户的商城兑换专属服务。

即使考虑到低碳友好商家可以在88碳账户的引流效应下“代替”阿里cover部分支出,或是未来存在收取坑位费等可能,目前距商业化相当近的88碳账户还在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

缺少电商场景的腾讯,选择走蚂蚁森林“游戏化”的老路,相较阿里,腾讯的站位更高。

用户进入该小程序后,将创建一个因碳排放而满目疮痍的星球,用户可以通过的减碳数据来让星球越来越好。而低碳星球的碳账户同样可以用积分兑换奖励,其中包括腾讯视频会员这样的虚拟服务,以及适用于乘车码小程序的地铁优惠券。

有意思的是,低碳星球中可供兑换积分的的低碳行为目前仅限定在步行、乘坐公共交通以及节约用电上。详细查询其减碳行为的数据入口,其中步行是微信步数统计,公共交通是获取“乘车码”小程序数据,节约用电则是接入“南网在线”小程序。

除微信步数统计外,其他两者的适用人群均具有一定地域性。而且,低碳星球单一的低碳行为设计也与《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内容高度重合。

不难看出,相对于阿里发力碳普惠商业化,腾讯的碳普惠机制更偏向于贴合顶层设计。本身深圳便是碳交易的试点城市,用户“碳资产”倘若转正,低碳星球用户将站在最靠前的位置。

碳普惠机制的偏向预示着不同的发展路线,目前孰优孰劣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给予用户实打实的激励是如今企业打造碳普惠的必由之路。

在用户注意力与时间都异常宝贵的当下,游戏性、社交体验和社会参与感都难以让用户持续买账。在企业的个人碳账户布局中,唯有真实的付出,给予用户足够的正反馈,才能在红利释放前的“抢人大战”中先下一城。

碳普惠未来的畅想

虽说碳普惠是互联网的新一轮机会,但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并不多。在互联网渗透衣食住行以及衍生的诸多场景中,商业格局接近固化,像李海涛这样的创业者也只能钻一下数据孤岛的空子,用颇为“原始”的方式整合用户碳数据。

李海涛与其团队制作了一款小程序,用户注册登录小程序后,可以将各平台的碳账本截图上传,由后台工作人员核对数据并录入系统内进行排名。即使如此,目前支持的平台也不多,距离整合碳账本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但这并不影响李海涛对第二阶段业务模式的畅想与尝试。其一是针对部分需求量化减碳数据的小微民企做数字化转型,例如废品回收站、污染物处理企业等;其二是为减碳性质业务的商户匹配对应用户,例如当下发展逐渐停滞的闲置交易、二手奢侈品回收;其三则是通过地区用户的减碳实时披露,为政企客户提供数据支持。

简单梳理下来,除却数据保护导致各大厂之间的碳数据孤岛外,创业公司能做的,大厂同样能做,而且在一定资源与积累下只会做得更好。之所以没能迅速抢占市场空白,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厂目前腾不出手将碳普惠机制向下细化。

以偏向商业化的88碳账户为例,其减碳行为的量化就存在管理粗放、测算简化的问题。

如生活减碳场景下个人行为的减碳量被88碳账户简化为用户自行上传的“低碳行为”兑换8.8克减碳量,缺乏测量环节的同时。也不能保证其真实性;而阿里系电商引导的低碳商品消费相对处理更精细化,但在家电、食物、快递包装等多个类目下单件商品的碳足迹却未能公示,其低碳属性更偏向于平台“赋予”。

与之相比,低碳星球基于基础场景打造的机制反而更为清晰透明。只是其场景单一化的问题在锚定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存在一定滞后性,更丰富的场景开发还需要更多时间纵深。

巨头如今没工夫畅想碳普惠的未来,而是被面前的问题牵绊了手脚,难以展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具有强烈市场与用户教育目的的项目至今声量寥寥,沦为小部分用户赖以“薅羊毛”的工具。

反观逐渐起步的创业公司,尽管在巨头间的夹缝中生存并不容易,相对而言却更能放开手脚,业务拓展上也便于获得政企力量的支持。而各地政府与各大银行的个人碳账户同样在稳步推进,甚至已有整合各地碳普惠应用及数据的提议,隐隐有与大厂们打对台的声势。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是在碳中和这条万亿赛道中前行受阻的大厂们可能面临的困境,留给大厂们的时间纵深有限。厄尔尼诺之下,环保议题早已成为公众议程的中心议题,计划中的更多动作也是时候展开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