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家电五虎”卷进光伏,会重蹈李河君覆辙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家电五虎”卷进光伏,会重蹈李河君覆辙吗?

美的、海尔、格力、TCL、创维杀向光伏。

文 | 野马财经 徐长卿

编辑丨武丽娟

在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巨头们普遍选择光伏作为“新故事”的题材之一。

已经耄耋之年身家千亿的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也加码光伏。近日,美的集团公告包揽旗下控股上市公司合康新能(300048.SZ)14.73亿元的定向增发。图谋通过大力扶持这家以光伏和储能为主业的子公司,加速推进美的能源转型战略,也将外界给美的贴的“白色家电”标签撕下来。

合康新能被何享健寄予厚望,2021年10月,美的发布了绿色战略,规划到2030年绿电业务占比达到30%。正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美的战略入股合康新能,并多次增持,最终实现控股合康新能。此后,合康新能也成为了美的集团EPC光伏业务(光伏业务总承包)的落地主体。

而在何享健大手笔增持彰显在光伏产业“掘金”的决心之前,TCL、创维、海尔、格力等均已纷纷布局光伏。然而与家电市场相似,光伏产业同样面临扩产和过剩、火热和内卷等问题。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金额环比分别下滑8.52%、17.08%,5月环比有所增长,但仍未恢复年初水平。光伏业内人士判断,阶段性产能出现过剩迹象,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在即。

从家电卷向光伏,家电五虎的“新故事”还有多少空间?

家电市场饱和,光伏成了“香饽饽”

“中环这样的项目做砸,我们就不能翻身了。”

2020年,为了拿下天津中环,TCL创始人李东生在提交竞标文件的前一刻,临时决定追加5亿元,就是图个万无一失。“如果在战略上这个仗是应该打,有七成把握你就要打。”李东生曾对《中国电子报》回忆决策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竞标中环是TCL进入光伏产业的绝佳机会。

彼时,虽然天津中环在光伏与半导体硅片领域均位列全球领先地位,但双碳的概念尚未在国家层面提出,光伏产业也并没有这么火,况且由于疫情影响整个半导体光伏硅片正处于低谷期,李东生豪掷百亿并购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是颇为冒险的。

然而同年“双碳”目标刺激了光伏行业的景气度,TCL中环迎来了高速发展期。2020年以来,硅片价格从每片3-4元开始节节攀升,到2022年10月,单晶硅片每片一度高达10元左右。2021年TCL中环营收同比增长115.7%至411.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270%至40.3亿元。李东生赌对了。

家电企业跨界光伏,TCL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但它进入的时机却是最合适的。近几年来,家电五大巨头可以说是齐聚光伏赛道跑马圈地,究其原因是由于家电行业的内忧外患。根据《2022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国内家电出口和内销规模均出现下滑,这一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总额为8352亿元,同比下降5.2%。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疫情期间,家电行业面临内外两个市场双重疲软挑战。在国际市场,欧美高通胀持续,需求放缓,海外订单下滑。在国内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不强,家电消费乏力。而且我国传统大家电产品户均已达百台水平,产品饱和度高,家电行业已经由以新增需求为主的增量市场,步入以更新换代为主的存量市场。

寻找第二曲线就成了家电巨头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而与空调业务深度捆绑的格力,感触颇深。2022年,格力空调产品收入为1348.6亿元,占营收比重达71.36%。光伏也成为了格力寻求和空调解绑的一条路径。直到2022年,格力斥资30亿元控股盾安环境加码储能业务、牵手华发集团在珠海加强光伏落地后,其进入光储的速度才开始提升。

2020年,美的集团入股合康新能,耄耋之年的创始人何享健也杀入光伏赛道。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2022年5月的电话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表示,家电行业正面临着寒意,这种前所未有的寒冬将持续三年之久。

今年5月底,A股公司科陆电子(002121.SZ)发布了实控人变更公告——美的集团持有22.7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何享健成为实际控制人。

自2009年开始,科陆电子布局储能业务。不过因布局储能业务压力较大,2018年起科陆电子现金流持续为负。美的在“拿下”科陆电子的控制权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控股了合康新能。储能光伏两手抓。美的集团通过坐拥两大A股公司,铺开了开拓新能源领域的版图。

相比于TCL、美的、格力通过买买买的跑马圈地,创维和海尔在光伏领域的布局则更像白手起家。

2015年,海尔推出家庭光伏电站,瞄准农村市场,为村民提供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此后,海尔通过旗下纳晖新能源、日日顺新能源等主体在光伏产业链的应用层布局。2022年,海尔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采购项目招标预告,意图建设海尔能源光伏电站。

2020年,借助家电行业积累下来的渠道、技术和资金优势,“黑电巨头”创维成立创维光伏。

“家电五虎”布局光伏各有侧重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中游各类电池片、组件,下游电池逆变器及建设运营等环节。在光伏领域的家电入局者中,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

TCL中环主要围绕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上游领域布局,同时近年来公司也开始向着具有强关联性的光伏发电等领域拓展。TCL中环近期最新发布的半年报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4.8亿元至46.8亿元,同比增长53.57%至60.42%。

不过,业内预计,“过剩”将成行业竞争的常态。2023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各主材环节价格均呈大幅下跌趋势,从上游向下游(硅料-硅片-组件)的降幅依次均有递减。6月底以来,TCL中环与隆基绿能两大硅片龙头纷纷大幅下调报价,引发关注。

相较于TCL中环偏上游的布局,创维在光伏业务上则更偏重终端领域,创维面向家庭销售光伏电站的产品,据创维集团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总量已经跃居行业第一阵营。进军光伏行业的当年,创维营收只有1.04亿元。仅仅两年时间,创维2022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已经达到119.34亿元,同比增长191%。

不过创维的模式虽然占据行业风口就能快速上量规模化,但其竞争门槛低,会让企业的市场主导权弱,既受制于上游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又容易在下游市场上被同行模仿跟进并超越。

格力、美的,海尔则投身探索光伏与家电、家庭储能整合拉通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家庭带来绿色新能源的升级新空间。不过,声量并不大。以格力为例, 2022年,格力绿色能源板块收入为47亿元,同比增长62%,但格力绿色能源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5%,更何况在其绿色能源板块中还有新能源汽车等业务。

总而言之,创维已经凭借先发优势跻身户用光伏市场前三,而TCL和康佳则已经把业务触角向光伏上游生产端延伸,在技术壁垒更高的光伏玻璃和硅片市场搏杀,而掏14.73亿元参与合康新能定增的美的,比较起来是其中动作最慢的。

光伏是个危险的慢生意

家电跨界,有其优势:稳定的现金流,深厚的品牌、业务及渠道资源,并具有较为精细的管理能力。而且家电与光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涉及大规模制造、零售以及服务环节,而且光伏在用能侧与家电也有所相同,凭借传统业务的资源积累,家电企业会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再宽敞的赛道也容不下短时间超大车流的涌入,伴随大量资本的入局,阶段性产能过剩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一如十余年前的情景情景再现——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光伏产业一度高歌猛进,全国有300多个城市上马光伏项目。光伏企业争相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此后几年时间内,超过300家光伏企业倒闭。但在多年的萧瑟之后,光伏生意又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如今光伏行业又站在了十字路口。

而将光伏视为“第二曲线”的家电巨头们,势必要面临一次行业洗礼。如何在行业洗牌中胜出?成为摆在他们面前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方面,光伏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一般情况下大概8~10年回本,总有效运营期仅为25~30年。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资,并且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尽管家电巨头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强大的资本实力,但他们在光伏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对较少。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才能真正获得在光伏领域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政策风险也是家电巨头需要面对的挑战。由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极大影响,如补贴政策、环保规定等,任何政策的变动都可能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

最后也不要忘记,汉能集团创始人李河君在光伏产业低迷时期,投入巨资布局薄膜发电,一举成为全球薄膜发电的第一人。但彼时这一路线并非是行业首选,太阳能发电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技术路径还不清晰,况且,太阳能光伏项目又涉及到巨额贷款,这些都给汉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不久后,正当李河君描绘未来之际,汉能集团在股票市场上遭到做空跌停,千亿资产瞬间消失殆尽,而后企业自身的问题不断曝光,再也没能翻身。曾经贵为“首富”的李河君和他的薄膜技术探索,在中国光伏史上被视为一个插曲,但就是这个插曲展示了光伏技术变革的残酷性和押注新技术的巨大风险。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随着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市场普遍沉浸在业绩预喜的乐观氛围中。但光伏产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行业洗牌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家电五虎”纷纷跨界布局光伏,无疑会为中国光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家电行业的成熟经验,但两者毕竟身处不同的行业赛道,面临的市场竞争与发展前景也迥然不同,”家电五虎“会不会重蹈光伏巨子李河君的覆辙?目前还很难判断。

你觉得”家电五虎“跨界光伏,谁最有可能成功?为什么?来评论区里聊聊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创维集团

3.5k
  • 创维集团:LG Display子公司拟收购创维集团持有的乐金显示股权
  • 创维汽车与Polytron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海尔

4.9k
  • 海尔智家:获准发行100亿元中期票据
  • 日日顺终止上市,重回海尔智家

TCL

5k
  • TCL科技成交额超200亿元
  • 多只高位人气股现巨量成交,东方财富、四川长虹等多股成交额超100亿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家电五虎”卷进光伏,会重蹈李河君覆辙吗?

美的、海尔、格力、TCL、创维杀向光伏。

文 | 野马财经 徐长卿

编辑丨武丽娟

在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巨头们普遍选择光伏作为“新故事”的题材之一。

已经耄耋之年身家千亿的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也加码光伏。近日,美的集团公告包揽旗下控股上市公司合康新能(300048.SZ)14.73亿元的定向增发。图谋通过大力扶持这家以光伏和储能为主业的子公司,加速推进美的能源转型战略,也将外界给美的贴的“白色家电”标签撕下来。

合康新能被何享健寄予厚望,2021年10月,美的发布了绿色战略,规划到2030年绿电业务占比达到30%。正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美的战略入股合康新能,并多次增持,最终实现控股合康新能。此后,合康新能也成为了美的集团EPC光伏业务(光伏业务总承包)的落地主体。

而在何享健大手笔增持彰显在光伏产业“掘金”的决心之前,TCL、创维、海尔、格力等均已纷纷布局光伏。然而与家电市场相似,光伏产业同样面临扩产和过剩、火热和内卷等问题。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金额环比分别下滑8.52%、17.08%,5月环比有所增长,但仍未恢复年初水平。光伏业内人士判断,阶段性产能出现过剩迹象,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在即。

从家电卷向光伏,家电五虎的“新故事”还有多少空间?

家电市场饱和,光伏成了“香饽饽”

“中环这样的项目做砸,我们就不能翻身了。”

2020年,为了拿下天津中环,TCL创始人李东生在提交竞标文件的前一刻,临时决定追加5亿元,就是图个万无一失。“如果在战略上这个仗是应该打,有七成把握你就要打。”李东生曾对《中国电子报》回忆决策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竞标中环是TCL进入光伏产业的绝佳机会。

彼时,虽然天津中环在光伏与半导体硅片领域均位列全球领先地位,但双碳的概念尚未在国家层面提出,光伏产业也并没有这么火,况且由于疫情影响整个半导体光伏硅片正处于低谷期,李东生豪掷百亿并购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是颇为冒险的。

然而同年“双碳”目标刺激了光伏行业的景气度,TCL中环迎来了高速发展期。2020年以来,硅片价格从每片3-4元开始节节攀升,到2022年10月,单晶硅片每片一度高达10元左右。2021年TCL中环营收同比增长115.7%至411.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270%至40.3亿元。李东生赌对了。

家电企业跨界光伏,TCL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但它进入的时机却是最合适的。近几年来,家电五大巨头可以说是齐聚光伏赛道跑马圈地,究其原因是由于家电行业的内忧外患。根据《2022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国内家电出口和内销规模均出现下滑,这一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总额为8352亿元,同比下降5.2%。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疫情期间,家电行业面临内外两个市场双重疲软挑战。在国际市场,欧美高通胀持续,需求放缓,海外订单下滑。在国内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不强,家电消费乏力。而且我国传统大家电产品户均已达百台水平,产品饱和度高,家电行业已经由以新增需求为主的增量市场,步入以更新换代为主的存量市场。

寻找第二曲线就成了家电巨头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而与空调业务深度捆绑的格力,感触颇深。2022年,格力空调产品收入为1348.6亿元,占营收比重达71.36%。光伏也成为了格力寻求和空调解绑的一条路径。直到2022年,格力斥资30亿元控股盾安环境加码储能业务、牵手华发集团在珠海加强光伏落地后,其进入光储的速度才开始提升。

2020年,美的集团入股合康新能,耄耋之年的创始人何享健也杀入光伏赛道。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2022年5月的电话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表示,家电行业正面临着寒意,这种前所未有的寒冬将持续三年之久。

今年5月底,A股公司科陆电子(002121.SZ)发布了实控人变更公告——美的集团持有22.7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何享健成为实际控制人。

自2009年开始,科陆电子布局储能业务。不过因布局储能业务压力较大,2018年起科陆电子现金流持续为负。美的在“拿下”科陆电子的控制权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控股了合康新能。储能光伏两手抓。美的集团通过坐拥两大A股公司,铺开了开拓新能源领域的版图。

相比于TCL、美的、格力通过买买买的跑马圈地,创维和海尔在光伏领域的布局则更像白手起家。

2015年,海尔推出家庭光伏电站,瞄准农村市场,为村民提供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此后,海尔通过旗下纳晖新能源、日日顺新能源等主体在光伏产业链的应用层布局。2022年,海尔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采购项目招标预告,意图建设海尔能源光伏电站。

2020年,借助家电行业积累下来的渠道、技术和资金优势,“黑电巨头”创维成立创维光伏。

“家电五虎”布局光伏各有侧重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中游各类电池片、组件,下游电池逆变器及建设运营等环节。在光伏领域的家电入局者中,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

TCL中环主要围绕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上游领域布局,同时近年来公司也开始向着具有强关联性的光伏发电等领域拓展。TCL中环近期最新发布的半年报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4.8亿元至46.8亿元,同比增长53.57%至60.42%。

不过,业内预计,“过剩”将成行业竞争的常态。2023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各主材环节价格均呈大幅下跌趋势,从上游向下游(硅料-硅片-组件)的降幅依次均有递减。6月底以来,TCL中环与隆基绿能两大硅片龙头纷纷大幅下调报价,引发关注。

相较于TCL中环偏上游的布局,创维在光伏业务上则更偏重终端领域,创维面向家庭销售光伏电站的产品,据创维集团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总量已经跃居行业第一阵营。进军光伏行业的当年,创维营收只有1.04亿元。仅仅两年时间,创维2022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已经达到119.34亿元,同比增长191%。

不过创维的模式虽然占据行业风口就能快速上量规模化,但其竞争门槛低,会让企业的市场主导权弱,既受制于上游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又容易在下游市场上被同行模仿跟进并超越。

格力、美的,海尔则投身探索光伏与家电、家庭储能整合拉通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家庭带来绿色新能源的升级新空间。不过,声量并不大。以格力为例, 2022年,格力绿色能源板块收入为47亿元,同比增长62%,但格力绿色能源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5%,更何况在其绿色能源板块中还有新能源汽车等业务。

总而言之,创维已经凭借先发优势跻身户用光伏市场前三,而TCL和康佳则已经把业务触角向光伏上游生产端延伸,在技术壁垒更高的光伏玻璃和硅片市场搏杀,而掏14.73亿元参与合康新能定增的美的,比较起来是其中动作最慢的。

光伏是个危险的慢生意

家电跨界,有其优势:稳定的现金流,深厚的品牌、业务及渠道资源,并具有较为精细的管理能力。而且家电与光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涉及大规模制造、零售以及服务环节,而且光伏在用能侧与家电也有所相同,凭借传统业务的资源积累,家电企业会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再宽敞的赛道也容不下短时间超大车流的涌入,伴随大量资本的入局,阶段性产能过剩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一如十余年前的情景情景再现——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光伏产业一度高歌猛进,全国有300多个城市上马光伏项目。光伏企业争相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此后几年时间内,超过300家光伏企业倒闭。但在多年的萧瑟之后,光伏生意又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如今光伏行业又站在了十字路口。

而将光伏视为“第二曲线”的家电巨头们,势必要面临一次行业洗礼。如何在行业洗牌中胜出?成为摆在他们面前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方面,光伏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一般情况下大概8~10年回本,总有效运营期仅为25~30年。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资,并且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尽管家电巨头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强大的资本实力,但他们在光伏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对较少。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才能真正获得在光伏领域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政策风险也是家电巨头需要面对的挑战。由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极大影响,如补贴政策、环保规定等,任何政策的变动都可能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

最后也不要忘记,汉能集团创始人李河君在光伏产业低迷时期,投入巨资布局薄膜发电,一举成为全球薄膜发电的第一人。但彼时这一路线并非是行业首选,太阳能发电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技术路径还不清晰,况且,太阳能光伏项目又涉及到巨额贷款,这些都给汉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不久后,正当李河君描绘未来之际,汉能集团在股票市场上遭到做空跌停,千亿资产瞬间消失殆尽,而后企业自身的问题不断曝光,再也没能翻身。曾经贵为“首富”的李河君和他的薄膜技术探索,在中国光伏史上被视为一个插曲,但就是这个插曲展示了光伏技术变革的残酷性和押注新技术的巨大风险。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随着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市场普遍沉浸在业绩预喜的乐观氛围中。但光伏产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行业洗牌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家电五虎”纷纷跨界布局光伏,无疑会为中国光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家电行业的成熟经验,但两者毕竟身处不同的行业赛道,面临的市场竞争与发展前景也迥然不同,”家电五虎“会不会重蹈光伏巨子李河君的覆辙?目前还很难判断。

你觉得”家电五虎“跨界光伏,谁最有可能成功?为什么?来评论区里聊聊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