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丑”,是国漫角色的原罪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丑”,是国漫角色的原罪吗?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文|毒眸

票房已经突破12亿的《长安三万里》,成为了追光动画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影片,也是今夏令不少人意外的爆款之一。豆瓣8.2,猫淘9.4、9.6的评分,也证实了许多观众对它的喜爱。

但这样的成绩,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口碑发酵才得到的。在上映最初,影片最饱受争议,或者说最“劝退”的部分,就来自于角色的形象设计。在《长安三万里》最早发布的预告片的评论中,能大量看到观众们对角色造型的不满。

影片上映之初,毒眸发布的有关《长安三万里》的文章的评论区里,也有不少用户有着类似的心声。

这样的事情当然并非《长安三万里》独属,在《深海》《雄狮少年》等近些年一众国产动画影片的评价中,角色的“丑”都是凝聚大众差评的一大漩涡,与此对应的要求,则是“美型”。

“美型”,成为了国产动画,尤其是动画电影要求当中,一个特有的词汇,并且,一提到这个词,许多人脑海里立刻可以浮现出一系列经典角色形象。

作为观众而言,对影视作品有任何维度的要求都并不奇怪。但我们对比之下,真人电影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如黄渤、王宝强这些多年以来扮丑角的演员们,最近都有望收获票房上的成功。只要他的造型和演绎与故事的需求是贴合的,那么只会收获好评与支持。

于是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中国观众对动画电影主角的审美,究竟是何时开始变得绝不能接受“丑”的?而动画电影在主角设置上的取舍,就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为“美型”定下标准

首先,在二维动画领域,好像并不存在着这样的迷思。

虽然在二维动画领域也有许多以“美型”为代表的作品,但对观众来说,如果角色不足够“美型”似乎也并不构成观赏障碍。比如《海贼王》《灵能百分百》等日本动画中的高人气作品,都并非“美型”。国内古早一些的水墨风动画,又或是像《大护法》《大世界》等新生代的二维动画,也都与“美型”不沾边。

但一旦到了三维动画领域,观赏的逻辑好像就悄悄改变了,不够“美型”乍然成了一种“原罪”。

有学者认为,最早形成这样的创作趋势,或许是受到了游戏审美的影响。学者黄巧子在《中国本土三维动画电影的泛次世代游戏化审美倾向研究》中提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三维动画技术在吸收和沿用欧美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写实性建模技术和环境渲染。

在当时,面对日式原画技术与美国迪士尼商业帝国的先发优势,我国动画制作在二维技术上存在明显断档,于是转向了研发起点更平等的三维技术。

在游戏领域,许多“美型”的三维角色拥有着世界级的影响力。比如《古墓丽影》的劳拉、《最终幻想Ⅶ》的克劳德与蒂法等等。这些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自然会影响后续制作者的主要方向。

而真正到了三维动画领域,成为国内业界绝对的标杆性作品的是——2007年开始更新的《秦时明月》。

《秦时明月》的出现,是中国动画业界历史的一个明确节点:在它之前,经过日、美动画作品的长期挤压,绝大多数的国产动画定位都在12岁以下,如果把范畴缩小到“三维动画”层面,那它更是独一无二的能做出“时尚感”的动画。

在总导演沈乐平的认知里,儿童向动画的商业价值有限,大约6年时间观众群体就会大幅更新,因此他将《秦时明月》的观众年龄段锁定在12-25岁。

从前就是游戏制作人出身的沈乐平,让他在制作动画时灌注了更多游戏三维技术的理念与审美。主创团队在早年间接受采访时,比起被说日韩痕迹明显,也更乐得自承“有很强的游戏风格”。它在动态捕捉、卡通渲染、毛发细节等三维技术方面,也的确开创了国内动画的先河。

重要的是,其在市场层面上大获成功,引发行业内其他创作者的路径效仿,也是一种必然。后来若森数字的《侠岚》《画江湖之不良人》、幻维数码的《斗破苍穹》、玄机科技自己的《武庚纪》《斗罗大陆》等等,都是“美型”三维动画的延续。

必须承认的是,“美型”的泛滥首先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在国内三维动画技术早期发展阶段,如果试图放弃卡通化方向,尝试写实化,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恐怖谷”效应的加重。而恰恰是建模能力的提升,才能让人物能兼顾美与灵动。

但技术已然成熟之后,审美层面多年未改的路径依赖,则已经显得有些过于裹足不前。有学者曾谈到,“国内三维动画的审美较之二维动画单调许多,就像摄影作品进了画展。”但即使是摄影作品,拍摄真实世界中丑陋的人物也不在少数,可三维动画的“美型”框架,让人几乎难辨区别。

大眼睛、尖下巴,男性角色像凡凡,女性角色像冰冰,若将不同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放置在一起,其感受莫过于打开了新一部《偶像练习生》——不连追个十几期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

截图分别来自腾讯视频、爱奇艺,凡是三维,无不美型

“年轻向”,一路狂奔

而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化起步,则显著晚于番剧。

情况相似,早年间的国产动画电影仍是以面向低龄群体的子供向影片为主。对于儿童观众来说,主角“萌”是放在第一位的,过多的“俊男美女”,或许反而会给家长们造成困扰。

因此,这一类作品往往不涉及“美型”与否的讨论,相对应地,同时存在市场上的如迪士尼、皮克斯等一直以来主推全年龄段的动画作品,其卖点往往也是温情,并没有对“美型”的实际需求。

国产动画电影的首个爆发节点,自然是2015年拿下9.56亿票房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作品尽管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但产品设定其实仍是全年龄段的。回看人物建模不难发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总体上没有脱离“萌”的框架。

包括追光动画最早推出的三部曲《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同样是准备打全年龄段的产品,也是以“萌”为主。

情况在追光的第四部作品《白蛇:缘起》身上发生了改变,追光做出了和当年《秦时明月》一样的决定——走年轻向路线。

比《秦时明月》更进一步的是,《白蛇:缘起》甚至在剧情当中正儿八经地谈起了恋爱。尽管《秦时明月》中,不少人物之间也有感情线,但尤其在早期的几部作品里,玄机科技一直呈现地非常克制与收敛,归根结底还是得考虑到家长群体的感受。

毕竟,动画经年累月地被认为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因此所有被认为“少儿不宜”的内容就算在真人影视领域已经司空见惯,但只要是动画作品,就必须慎之又慎。

《白蛇:缘起》最大的开创性在于,动画作品终于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谈恋爱、接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地明确了自己的作品属性——如果有观众认为“少儿不宜”,可以不必让少儿进场观看。

4.68亿的票房,初步昭告着市场层面的成功,更表明了年轻向动画是国内电影市场的一条非常可行的产品线。但结果也是一样,一旦当作品对标的是年轻群体之后,“美型”仿佛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此后的《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皆不外乎于此。

另一条路

从真人影视作品的逻辑出发,人物造型和人物选角,理应是为整体故事所服务的。

国产三维动画番剧之所以“美型”比比皆是,一大原因也在于,目前的热门作品十有八九是从前的热门网文所改编,而且这些网文基本都是爽文类型。在爽文的世界中,男主女主当然都需要是俊男靓女,这的确是符合作品本身要求的设计。

用“颜值”当卖点也不奇怪,就像剧集市场中,每年也仍有大量偶像剧,男女主的高颜值是硬性要求,演技层面就算微微牺牲也符合产品逻辑。

但问题在于,剧集市场不能只有偶像剧,动画市场也不能只有爽文吧?

放置在动画电影的语境中,如果创作者想做的故事本身,并不需求“美型”,甚至强行采取“美型”反而会破坏故事质感时,难道就硬要设计成“美型”吗?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了另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里程碑”的点在于,它不但创造了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奇迹,同时也打响了反抗“美型”第一枪。

导演饺子曾透露,哪吒的形象从头到尾设计过100多版,里面既有“美型”的,也有“萌”的,当然还有不少最终大家在大银幕上见到的这种——“丑”的。

因为要拍一部讲述打破成见的电影,所以饺子和主创团队首先希望能打破大众对外貌的成见,“现在真的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大家都非常推崇网红脸、明星脸,但我们希望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来。观众们如果进了电影院,喜欢上哪吒,也是打破成见的一个过程,这样更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反思,不能只看脸,还要看一些内在的东西。”

主创的表达非常直接,但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尝试,面对的会是什么。

在电影上映前与上映初,铺天盖地关于哪吒形象太丑的评价汹涌而来,让饺子一时也压力倍增,“大家说丑啊,丑爆了呀,自己也没那么有自信了。因为毕竟自己的作品收到的第一波评论是这样的,额头开始冒汗了,就觉得是不是我们没有选择对啊这条路。”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走到了一个望尘莫及的票房天花板上,好似“打破成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

但实际上,《魔童降世》带来的突破,终归是“第一步的尝试”,它是有限的、做出妥协的。在男二号敖丙、变身后的哪吒,以及影片中绝大多数其他人物身上,仍然是“美型”的元素占据主要地位。

2021年上映的《雄狮少年》,则再度因角色太丑的原因,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国内现实主义题材动画的先驱,《雄狮少年》想刻画的是一群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这注定了他不可能“美型”。

导演孙海鹏在访谈中提到,“我们故事中的3个主角,肯定不能是一眼看上去特漂亮的人,像大家在动画里常见的那种帅帅的主角。尤其是阿娟,我们需要让他是个弱弱的、很怂、很好欺负的形象,比较‘衰’一点,小小的眼睛,眼距特别开,这也是为了给人物后面的转变拉开距离。”

同样的道理放在《深海》身上也适用。男主角南河本职工作只是一位小丑,他和女主角参宿之间也并无任何感情线,这种并非“偶像剧”或“爽文”的故事中,究竟缘何要对角色课以“美型”的铁令?

到了《长安三万里》中,如果采用“美型”的设计,反而对追光团队来说是更省心的操作,毕竟已有多个项目的经验在前,已经完全驾轻就熟。但影片的整体故事就是以“还原历史”为最高宗旨的,美术设计角度自然也是服务于故事需要,因此主创才不断借鉴唐甬重新设计,不断测试调整人物的身材比例和结构,让其动态与静态的效果能尽可能达到最优。

总得来说,道理只有一条,现实世界里的人从来不可能都是“俊男靓女”,一旦想用动画的形式讲偏重现实感的故事,就必须抛弃一律“美型”的观念桎梏。

在日本与美国动画已然具备超前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本身国产动画就很难找到差异化发展路线,而现实主义题材就是近些年出现的相对有开创性的一条,且已然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应当是未来值得多加鼓励的方向。

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说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当然,最终哪吒靠“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悟,还是成功化解了成见。

而在现实中,观念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部接着一部的优秀作品出现,才能逐渐扭转观众对国产动画角色“不够美型”的成见。《长安三万里》票房的逆袭,当然是一个好的开始——行业对自身边界的拓宽,与观众观念的潜移默化之变,总是需要有人日拱一卒,慢慢推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丑”,是国漫角色的原罪吗?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文|毒眸

票房已经突破12亿的《长安三万里》,成为了追光动画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影片,也是今夏令不少人意外的爆款之一。豆瓣8.2,猫淘9.4、9.6的评分,也证实了许多观众对它的喜爱。

但这样的成绩,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口碑发酵才得到的。在上映最初,影片最饱受争议,或者说最“劝退”的部分,就来自于角色的形象设计。在《长安三万里》最早发布的预告片的评论中,能大量看到观众们对角色造型的不满。

影片上映之初,毒眸发布的有关《长安三万里》的文章的评论区里,也有不少用户有着类似的心声。

这样的事情当然并非《长安三万里》独属,在《深海》《雄狮少年》等近些年一众国产动画影片的评价中,角色的“丑”都是凝聚大众差评的一大漩涡,与此对应的要求,则是“美型”。

“美型”,成为了国产动画,尤其是动画电影要求当中,一个特有的词汇,并且,一提到这个词,许多人脑海里立刻可以浮现出一系列经典角色形象。

作为观众而言,对影视作品有任何维度的要求都并不奇怪。但我们对比之下,真人电影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如黄渤、王宝强这些多年以来扮丑角的演员们,最近都有望收获票房上的成功。只要他的造型和演绎与故事的需求是贴合的,那么只会收获好评与支持。

于是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中国观众对动画电影主角的审美,究竟是何时开始变得绝不能接受“丑”的?而动画电影在主角设置上的取舍,就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为“美型”定下标准

首先,在二维动画领域,好像并不存在着这样的迷思。

虽然在二维动画领域也有许多以“美型”为代表的作品,但对观众来说,如果角色不足够“美型”似乎也并不构成观赏障碍。比如《海贼王》《灵能百分百》等日本动画中的高人气作品,都并非“美型”。国内古早一些的水墨风动画,又或是像《大护法》《大世界》等新生代的二维动画,也都与“美型”不沾边。

但一旦到了三维动画领域,观赏的逻辑好像就悄悄改变了,不够“美型”乍然成了一种“原罪”。

有学者认为,最早形成这样的创作趋势,或许是受到了游戏审美的影响。学者黄巧子在《中国本土三维动画电影的泛次世代游戏化审美倾向研究》中提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三维动画技术在吸收和沿用欧美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写实性建模技术和环境渲染。

在当时,面对日式原画技术与美国迪士尼商业帝国的先发优势,我国动画制作在二维技术上存在明显断档,于是转向了研发起点更平等的三维技术。

在游戏领域,许多“美型”的三维角色拥有着世界级的影响力。比如《古墓丽影》的劳拉、《最终幻想Ⅶ》的克劳德与蒂法等等。这些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自然会影响后续制作者的主要方向。

而真正到了三维动画领域,成为国内业界绝对的标杆性作品的是——2007年开始更新的《秦时明月》。

《秦时明月》的出现,是中国动画业界历史的一个明确节点:在它之前,经过日、美动画作品的长期挤压,绝大多数的国产动画定位都在12岁以下,如果把范畴缩小到“三维动画”层面,那它更是独一无二的能做出“时尚感”的动画。

在总导演沈乐平的认知里,儿童向动画的商业价值有限,大约6年时间观众群体就会大幅更新,因此他将《秦时明月》的观众年龄段锁定在12-25岁。

从前就是游戏制作人出身的沈乐平,让他在制作动画时灌注了更多游戏三维技术的理念与审美。主创团队在早年间接受采访时,比起被说日韩痕迹明显,也更乐得自承“有很强的游戏风格”。它在动态捕捉、卡通渲染、毛发细节等三维技术方面,也的确开创了国内动画的先河。

重要的是,其在市场层面上大获成功,引发行业内其他创作者的路径效仿,也是一种必然。后来若森数字的《侠岚》《画江湖之不良人》、幻维数码的《斗破苍穹》、玄机科技自己的《武庚纪》《斗罗大陆》等等,都是“美型”三维动画的延续。

必须承认的是,“美型”的泛滥首先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在国内三维动画技术早期发展阶段,如果试图放弃卡通化方向,尝试写实化,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恐怖谷”效应的加重。而恰恰是建模能力的提升,才能让人物能兼顾美与灵动。

但技术已然成熟之后,审美层面多年未改的路径依赖,则已经显得有些过于裹足不前。有学者曾谈到,“国内三维动画的审美较之二维动画单调许多,就像摄影作品进了画展。”但即使是摄影作品,拍摄真实世界中丑陋的人物也不在少数,可三维动画的“美型”框架,让人几乎难辨区别。

大眼睛、尖下巴,男性角色像凡凡,女性角色像冰冰,若将不同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放置在一起,其感受莫过于打开了新一部《偶像练习生》——不连追个十几期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

截图分别来自腾讯视频、爱奇艺,凡是三维,无不美型

“年轻向”,一路狂奔

而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化起步,则显著晚于番剧。

情况相似,早年间的国产动画电影仍是以面向低龄群体的子供向影片为主。对于儿童观众来说,主角“萌”是放在第一位的,过多的“俊男美女”,或许反而会给家长们造成困扰。

因此,这一类作品往往不涉及“美型”与否的讨论,相对应地,同时存在市场上的如迪士尼、皮克斯等一直以来主推全年龄段的动画作品,其卖点往往也是温情,并没有对“美型”的实际需求。

国产动画电影的首个爆发节点,自然是2015年拿下9.56亿票房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作品尽管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但产品设定其实仍是全年龄段的。回看人物建模不难发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总体上没有脱离“萌”的框架。

包括追光动画最早推出的三部曲《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同样是准备打全年龄段的产品,也是以“萌”为主。

情况在追光的第四部作品《白蛇:缘起》身上发生了改变,追光做出了和当年《秦时明月》一样的决定——走年轻向路线。

比《秦时明月》更进一步的是,《白蛇:缘起》甚至在剧情当中正儿八经地谈起了恋爱。尽管《秦时明月》中,不少人物之间也有感情线,但尤其在早期的几部作品里,玄机科技一直呈现地非常克制与收敛,归根结底还是得考虑到家长群体的感受。

毕竟,动画经年累月地被认为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因此所有被认为“少儿不宜”的内容就算在真人影视领域已经司空见惯,但只要是动画作品,就必须慎之又慎。

《白蛇:缘起》最大的开创性在于,动画作品终于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谈恋爱、接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地明确了自己的作品属性——如果有观众认为“少儿不宜”,可以不必让少儿进场观看。

4.68亿的票房,初步昭告着市场层面的成功,更表明了年轻向动画是国内电影市场的一条非常可行的产品线。但结果也是一样,一旦当作品对标的是年轻群体之后,“美型”仿佛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此后的《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皆不外乎于此。

另一条路

从真人影视作品的逻辑出发,人物造型和人物选角,理应是为整体故事所服务的。

国产三维动画番剧之所以“美型”比比皆是,一大原因也在于,目前的热门作品十有八九是从前的热门网文所改编,而且这些网文基本都是爽文类型。在爽文的世界中,男主女主当然都需要是俊男靓女,这的确是符合作品本身要求的设计。

用“颜值”当卖点也不奇怪,就像剧集市场中,每年也仍有大量偶像剧,男女主的高颜值是硬性要求,演技层面就算微微牺牲也符合产品逻辑。

但问题在于,剧集市场不能只有偶像剧,动画市场也不能只有爽文吧?

放置在动画电影的语境中,如果创作者想做的故事本身,并不需求“美型”,甚至强行采取“美型”反而会破坏故事质感时,难道就硬要设计成“美型”吗?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了另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里程碑”的点在于,它不但创造了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奇迹,同时也打响了反抗“美型”第一枪。

导演饺子曾透露,哪吒的形象从头到尾设计过100多版,里面既有“美型”的,也有“萌”的,当然还有不少最终大家在大银幕上见到的这种——“丑”的。

因为要拍一部讲述打破成见的电影,所以饺子和主创团队首先希望能打破大众对外貌的成见,“现在真的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大家都非常推崇网红脸、明星脸,但我们希望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来。观众们如果进了电影院,喜欢上哪吒,也是打破成见的一个过程,这样更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反思,不能只看脸,还要看一些内在的东西。”

主创的表达非常直接,但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尝试,面对的会是什么。

在电影上映前与上映初,铺天盖地关于哪吒形象太丑的评价汹涌而来,让饺子一时也压力倍增,“大家说丑啊,丑爆了呀,自己也没那么有自信了。因为毕竟自己的作品收到的第一波评论是这样的,额头开始冒汗了,就觉得是不是我们没有选择对啊这条路。”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走到了一个望尘莫及的票房天花板上,好似“打破成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

但实际上,《魔童降世》带来的突破,终归是“第一步的尝试”,它是有限的、做出妥协的。在男二号敖丙、变身后的哪吒,以及影片中绝大多数其他人物身上,仍然是“美型”的元素占据主要地位。

2021年上映的《雄狮少年》,则再度因角色太丑的原因,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国内现实主义题材动画的先驱,《雄狮少年》想刻画的是一群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这注定了他不可能“美型”。

导演孙海鹏在访谈中提到,“我们故事中的3个主角,肯定不能是一眼看上去特漂亮的人,像大家在动画里常见的那种帅帅的主角。尤其是阿娟,我们需要让他是个弱弱的、很怂、很好欺负的形象,比较‘衰’一点,小小的眼睛,眼距特别开,这也是为了给人物后面的转变拉开距离。”

同样的道理放在《深海》身上也适用。男主角南河本职工作只是一位小丑,他和女主角参宿之间也并无任何感情线,这种并非“偶像剧”或“爽文”的故事中,究竟缘何要对角色课以“美型”的铁令?

到了《长安三万里》中,如果采用“美型”的设计,反而对追光团队来说是更省心的操作,毕竟已有多个项目的经验在前,已经完全驾轻就熟。但影片的整体故事就是以“还原历史”为最高宗旨的,美术设计角度自然也是服务于故事需要,因此主创才不断借鉴唐甬重新设计,不断测试调整人物的身材比例和结构,让其动态与静态的效果能尽可能达到最优。

总得来说,道理只有一条,现实世界里的人从来不可能都是“俊男靓女”,一旦想用动画的形式讲偏重现实感的故事,就必须抛弃一律“美型”的观念桎梏。

在日本与美国动画已然具备超前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本身国产动画就很难找到差异化发展路线,而现实主义题材就是近些年出现的相对有开创性的一条,且已然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应当是未来值得多加鼓励的方向。

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说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当然,最终哪吒靠“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悟,还是成功化解了成见。

而在现实中,观念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部接着一部的优秀作品出现,才能逐渐扭转观众对国产动画角色“不够美型”的成见。《长安三万里》票房的逆袭,当然是一个好的开始——行业对自身边界的拓宽,与观众观念的潜移默化之变,总是需要有人日拱一卒,慢慢推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