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喜欢以一种自负的态度去强调与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区别,然而种种试图确立人类独特性的定义方式却往往以悖论告终。柏拉图试图将人类定义为“唯一不长羽毛并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结果第欧根尼拿出了一只被拔光了羽毛的小鸡;课本上说人类的特征是“会使用工具”,然而人们发现野生黑猩猩会用经过加工的树枝深入蚁穴获取白蚁。
历史上,人类的自恋曾经遭受过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人类意识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茫茫宇宙无数尘埃中的一颗;第二次是生物进化论剥夺了神给予人的特殊优越性,而发现人类和动物有着同样的祖先;第三次则是潜意识的发现,人类并不像自以为的那样理性,可以主宰自我,事实上人类还有着动物性的一面,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学界已稍显过时,但毫无疑问他的观点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本性的看法。
因此,如果人类只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无论是对于认识这个世界,还是对于认识自己,都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所抱有的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进入现代以来科技的进步,让人类产生了自己是地球主宰的错觉,与之而来的是对动物肆无忌惮的虐杀和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
好在还有许多人愿意真正走近动物、倾听动物声音的人,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思考来探索动物的世界。他们对动物的研究并不只限于动物的分类和习性,而是涉及动物行为学,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以及动物伦理学,涉及动物权利和人对动物的道德责任,还有动物的进化和历史。
以下推荐的9本书就涉及与动物相关的这些方面,它们有的涉及黑猩猩的政治权力争夺,有的涉及狗与人类友好关系的来源,有的涉及熊猫奇特的拇指。它们研究动物的意识、动物的疼痛、动物与自闭症患者的相通之处,反思人类的工业文明、理性至上,以及愚蠢的骄傲。最终我们在人类身上看到动物性,在动物身上看到我们人类自己。
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
政治家们会大声嚷嚷他们的理想和承诺,但对自己私下里对于权力的热望则会小心翼翼地掩饰着,以免暴露出来。这样并不是在责备,因为毕竟每个人都在玩同样的游戏。而另一方面,黑猩猩们则相当公然地表现着他们“更卑下的”动机。他们对于权力的兴趣并不比人类的大,只不过比人类的更明显而已。
1.荷兰著名动物学家、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弗朗斯•德瓦尔1975年开始在阿纳姆动物园从事一项长达六年的黑猩猩观察项目,项目结束后,他从自己日常记录下的海量笔记中撷取素材,写就了这本《黑猩猩的政治》。
2. 书中详尽叙述了黑猩猩群体之中围绕着权力和性行为所展开的竞争和联盟,阴谋、欺诈、拉帮结派、流血暗杀……所有能在人身上找到、因权力和欲望而起的纷争,都从阿纳姆的猿群中找到了端倪。我们从阿纳姆的黑猩猩的行为举止中,能读出马基雅维利式的狡诈权谋,作者通过这些向我们表明:政治的起源比人类更古老。
3.作者观察并记录下黑猩猩这些令人惊异的行为后,最终承认,黑猩猩的这些行为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出于智慧。我们以为独有人类才能掌握的社会行为,这些灵长类动物早就已经精通,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裸猿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只有以恰当方式去设计我们的文化,使之不与我们的基本动物需求相冲突,使之不压抑我们基本的动物性,那么我们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文明才会繁荣昌盛。
1. 德斯蒙德•莫利斯著名的“裸猿”三部曲包括《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其中《裸猿》从比较动物学和生物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先民和部落人的行为模式,涉及的主题有人类进化、性行为、育儿、探索、领地、进食、安抚以及人与动物的比较。它像我们展现,现代人的行为模式和远古的祖先息息相关,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是在树栖猿——地栖猿——狩猎猿的进化过程中确定的。
2.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 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自认为受到侮辱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所有这些反应无非是因为他试图用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的眼光来考察人类的特征与习性,将昆虫和蜜蜂研究中获得的启示运用到对人类群体和社会的观察之中,这些做法,被许多人视为对人类神圣地位的挑战。
3. 书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人类的生物学基础非但不能回避,而且要认真研究。在这一点上,莫利斯和弗洛伊德一样,他发动了一场“人的科学”的革命。弗洛伊德从本能和无意识去研究人的动物性,莫利斯从数百万年进化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去研究人的动物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是“裸猿”的这一事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是: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狗的家世
作者:康拉德·洛伦茨
在路径的交叉点,猎人听到了道路一旁传来的号叫,寻声而去,它们看见了豺留在草地上的脚印。豺比人类先一步追上了母马并将它逼入绝境。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和狗的祖先就形成了一起追寻猎物的默契:豺在前面追,猎人跟在后面。至于它的后裔--狗,能经常自主地带领人类寻找猎物的足迹,不知又是多少年之后的事了。
1.康拉德・洛伦茨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在这本书中他用他的研究结果和很多亲身经历,讲了人和动物从远古时期开始的友情的故事。他在研究之后说,狗和人发展到现在这种关系,不能算是“驯化”,而应该算是“结盟”,一些考古发掘证明,狗的祖上是主动去和人类的祖上一起狩猎,用自己的劳动与与人类分享狩猎所得,狗的祖先和人类结成了一种生命和利益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了人类和动物间的友情。
2.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狗忠诚于人的根源。一方面,狗的祖先豺和狼有首领,也有着首领崇拜、对首领忠诚的习性;另一方面,狗对主人的感情,天然含有对母亲的依赖感。不管是因为什么,它都应该与我们是平等的同盟关系。
3. 作者不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分析历史上狗与人类的相知、相识和相互了解,生活中狗与人类相处的心理特征;而且以一个爱狗的主人的身份描述了他身边的狗的故事,不同种类狗的性格分析,养狗训练中需注意的细节,人与狗之间感人又有趣的故事,甚至还有许多选购狗,养狗者需知方面的介绍。这本书也不失为一个爱狗人士的指南。
动物解放
作者:彼得·辛格
唤起大众关心动物最难克服的一个原因,或许就是“人类优先”的假定,以及任何关于动物问题作为严肃的道德或政治议题,都不可能与人类的问题相提并论。
1.彼得·辛格是著名的伦理学家,也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这本《动物解放》被誉为动物解放运动的奠基石。书中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动物,其中工业化养殖食用和动物实验,是造成大量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且从中追溯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历史渊源,这种大规模制造动物的痛苦,是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开始的。
2.彼得·辛格认为造成动物被剥削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被称为“物种主义”的道德观,持这种道德观的人认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只能是人类,而不包括其他非人的动物,所以,无论我们对动物做了什么,都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3.辛格的动物权利观点出自其功利主义的动物理论,有人会质疑其倡导的素食主义,为何植物不具有此种权利?答案是,受保护的对象应是“具有感受痛苦能力的个体”,动物应享有的是“免于遭受痛苦的权利”,比如免于杀害、虐待,以及拥有自由移动的空间等。只要动物和人类一样能感受到痛苦,那么不论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都应当拥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
动物的生命
作者:库切
“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也是他说的。这个公式一直令我不舒服。它的含义是:活着的生物凡不能进行我们所谓的思考的,就得划入二等生物。我反对所谓完备的和与身体合一的思想、思考,生存的知觉并不是像幽灵般的思维机器那样思想的自我意识,正相反,这种有着四肢的身体(那四肢已在空间上伸展开来)的知觉带有深厚的情感,这种生存的知觉是现世的和活生生的。这种完整性与笛卡尔的基本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显得空洞无物,感觉就像一粒豆子在豆壳里格格地滚动。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应邀参加旨在探讨与人类价值相关的学术与科学问题的特纳系列讲座,库切将严谨的学术演讲转变为一篇极具张力和戏剧性的小说《动物的生命》:伊丽莎白•科斯特洛,一位广有盛名的小说家应邀到阿波尔顿学院进行演讲,她选择了她所喜欢谈论的,同时也是危险的话题——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小说嵌套了库切的两次讲稿,即《哲学家与动物》以及《诗人与动物》。
2.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与人类对待动物的行为有某种相似:都源于理性的滥用。大屠杀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是无组织无预谋的狂徒的偶然行为,而是极端理性主义的产物。同样的理由,人类坚信通过理性我们可以认识世界的法则,而缺乏理性的动物注定“低人一等”。科斯特洛宁可求诸于原始的神秘的生命体验,寄希望于共同的情感穿透理性的雾障。
3.作品设置了转换的场景和精妙的、充满张力对话、争论,赋予了其小说的复调性质。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份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思想录来读,也可以当作一个因为宣扬超前思想而不为家人与社会所理解的孤独英雄的故事来读。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迷
作者:天宝·葛兰汀/凯瑟琳·约翰逊
动物情感和人类情感的主要区别在于动物不像人那样有混合情感,它们要爱就爱,要恨就恨,无论是互相之间是对于人类都不会爱恨交加。人类之所以喜欢动物,原因之一就是动物比较忠诚。如果一个动物爱你,无论怎样它都会爱你,它不在乎你的长相,也没在乎你能挣多少钱。
这一点也把自闭者和动物连在了一起,因为多数自闭者的情感也是比较简单的。
1. 天宝·葛兰汀是一位自闭症患者,许多自闭症患者都有异乎寻常的天赋,对于葛兰汀来说,她成为了一位世界知名的动物学家。她能够像动物一样思考、观察、感受这个世界,帮助各种养殖场、农场和家有宠物的人解决难题。她的许多动物咨询案例让人大开眼界,不安的牛、暴躁的马、强奸母鸡的公鸡,葛兰汀总能找到症结所在,仿佛能听懂它们在说什么。
2.该书的另一位作者凯瑟琳·约翰逊,是位神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作家。故而该书并不局限于自闭症动物学家的实践经历和内心体验,也尝试运用最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对自闭症患者和动物表现出的特性予以解释,使一手的实践经验和一线的科学进展相互照应。
3.人类的大脑长于语言、逻辑推理、概括、抽象和综合,却往往不由自主地忽略细节。与其说猫和狗拥有比人类更灵敏的听觉和嗅觉,毋宁说人类由于总在关心一些“更重要的事”,因而只能注意到很少的一些信息。这一点正是自闭症患者和动物相通的地方,他们常常被细节所吸引,所以也更加敏感。当人们获得某种能力,同时也就失去了一些能力。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作者:胡司德
许多文献还记载了狗在宗教仪式中的用途,记录怪异时也多表现狗的所作所为,可见狗还是一种灵异动物。这种看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人们认为狗是变化的中间环节,处在人兽之际的门槛上。狗体现了人与动物相亲相近的关系,是人与动物的中介,这一点可以从多种语境和场景看出来,最显著的是谈论妖魔鬼怪的文献、献祭供奉的活动、以狗驱邪的仪式。
1.胡司德是剑桥大学“中国历史、科学与文明”李约瑟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中国文化史及思想、宗教。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先秦两汉典籍中涉及动物的内容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类”,由此考察古代中国关于动物的文化观念,分析动物观与人类自我认识的联系。
2.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并未执意为动物、人类和鬼神等其他生灵勾画清晰的类别界线,而是把动物界安放在有机整体和诸多物种的相互关系中。整体中的生灵万类,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浑然一体。
3. 古代中国对人在诸多物种乃至天地间地位的认识也深受动物观的影响,人与动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始终处于一种置换转变的模糊性宇宙观里。
熊猫的拇指
作者:斯蒂芬•杰•古尔德
拉马克主义一直有吸引力的更主要原因,在于它给人们提供安慰,使我们不再感到生活中缺乏普遍性的内在含义。拉马克主义加深了我们两个最深的偏见——我们相信努力应该能得到回报,我们希望存在一个天然目的性和进步的世界。
1.这本书包含31篇短小精练的科学小品文,它从熊猫、海龟和鮟鱇鱼的一些“不完美”的特征开始讲起,以此为进化论作证:进化的证据来自历史所揭示的一些不完美性,接着他纵论进化理论、二迭纪灭绝、动态持续、异速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科学史及科学各话主义等各种话题。
2.古尔德作为进化论理论发展进程中一位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1972年提出了“间断平衡”进化理论。“间断平衡”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并不像达尔文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渐变积累的过程;而是长期的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从而解释了化石在地层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空缺之处。物种的形成是一种相对迅速的过程,当一个生物群脱离了它的同类大集体,开始自己的进化旅程时,新物种就产生了。古尔德本人将这一理论中的生物称为“勇往直前的朋克” ,而批评家却将此理论喻为“抽疯式的进化”。
3.了解生物的进化,会让人惊异于生命的奇妙而不可预测的变化和生物的丰富性,正如达尔文在自己的进化论著作中曾说:认为生命及其若干能力原来是被注入少数类型或一个类型中的,而且认为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还在进化着,这种生命观是极其壮丽的。
动物有意识吗
作者:福尔克·阿尔茨特/伊曼努尔·比尔梅林
人们过于害怕重蹈以拟人化方式观察动物的覆辙,以致认识不到这里有一扇不同寻常的窗户已经开启:通过这扇窗户看到的不是动物那种人类的能力,而是那些超人的能力。
1.我们在教科书上曾经学到,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动物没有意识而只有本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动物能够思考吗?它们有情感吗?它们对自己是否有所了解?许多科学家为此争论不休。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许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动物行为,并根据来自生物学、动物学以及行为研究的最新认识对其进行了审视。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样证实了两位作者多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动物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如果不从情感和思维能力的角度考虑,是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大量的事实试图像我们证明,动物的行为并不仅仅依靠本能,它们有心理活动、有智慧、有情感,会分辨美丑,会感到羞耻……
3. 如果动物有意识的话,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愚蠢的人类的呢?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