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剑客”失意钠电池背后:这仍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赛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剑客”失意钠电池背后:这仍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赛道

钠电“起飞”,需要时间和耐心。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华夏能源网

颇为沉寂的钠电池领域,近期重磅消息不断。

在资本方面,7月初,一家名为“为方能源”的初创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Pre-B轮融资,由上市公司新特电气(SZ:301120)领投;7月20日,“英钠新能源”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东方嘉富。在产业方面,7月中旬,鹏辉能源(SZ:300438)签约青岛北岸,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

最引发行业关注的是,在工信部官网发布的第37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出现了两款搭载钠电池的车型。 

此外,沉寂多时的“钠电三剑客”也传来好消息。

曾经被行业热捧为“钠电三剑客”的企业,是指最早进入钠电领域且在研发上实现领先的三家上市公司:华阳股份(SH:600348)、传艺科技(SH:002866)和维科技术(SH:600152)。

华夏能源网获悉,近日华阳股份的钠电池产品已经通过测评;传艺科技的钠电池产品已进入某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并获得其子公司的订单;维科技术的钠电池产线在6月已经开始量产,目前在对外送样阶段。

遥想“钠电三剑客”最风光的时刻,还是去年下半年。彼时,产业开始真金白银投向钠电池赛道,三家企业一度成为行业的“执牛耳者”。如今半年时间过去,“钠电三剑客”的称号几乎被行业忘却。

短短半年“从热到冷”的过程,是钠电池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圣经里说,“要进窄门,不要进宽门。宽门易进,所以人多,但必至灭亡,窄门里人少,方得永生。”进窄门,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对企业来说如此,对行业发展来说也应如此。

钠电“三剑客”,实力各有千秋

“钠电三剑客”华阳股份、传艺科技、维科技术,可以说是国内钠电池领域最早的“追风者”。三家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各具特色,代表了钠电行业不同类型的入局者。

华阳股份是三家中实力最强的,其前身是国阳新能,2011年更名为阳泉煤业。2020年,山西开启了新一轮的省属企业改革重组,阳泉煤业于次年更名为华阳股份。

从阳泉煤业到华阳股份,不仅是名称的变更,也是公司产业转型的开启。华阳股份原本是一家传统的采煤企业,多年来,煤炭业务一直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更名后,华阳股份加大力度向新能源转型,钠电池是重要方向。

   

但华阳的技术并非自研,官方称来自中科海钠。2022年9月,华阳股份与中科海钠紧密合作的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投运。这被市场解读为华阳股份在深耕钠电池全产业链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此时,华阳股份在钠电池行业的声望也达到高峰。

传艺科技是典型的“跨界”入局者,在三剑客中最为高调。其传统业务为电子元器件,2022年6月突然宣称进军钠电池产业。消息一出,二级市场热情迅速被点燃,多个投资机构连夜调研了传艺科技。发布公告的同时,传艺科技宣称,公司已经准备好了350亩的土地,已建厂房12万平方米,在建厂房18万平方米;规划当年完成中试线投产,2023年初第一期2GWh投产。

当年10月27日,传艺科技又放出一条重大消息——公司钠电池中试线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并投产,而此时,距离其官宣进军钠电池仅仅4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不仅引发业界质疑,也引来了证监会的问询函。

上述操作给传艺科技带来了股票的疯狂上涨和估值的不断攀升,传艺科技股价直线拉升,甚至多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三者之中的维科技术,是一家来自浙江的上市公司,可以称为“科班出身”。该公司于1998年上市,其下属能源公司宁波电池在锂电产业深耕18年,2017年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业务转型。维科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钠电池,建立了钠电池工程研究中心,并定下了“锂钠齐飞”产业发展战略。

公司方面称,现已研发了能量密度150wh/kg、循环5000次以上的钠电技术,并推出方形铝壳、圆柱、软包三种类型四种规格产品。这也为其在钠电池行业声名鹊起提供了支撑。

“风口”起落,钠电面临产业化难题

2022年底,锂电池在全球的市占率已达到 28%;同时,高盛为代表的机构仍在上调锂电池的全球市占率预测,预计到2030年全球占有率将达到38%。在国内,受益于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利好,磷酸铁锂电池在短短十年内实现飞速增长。

但锂离子技术路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很大。

由于上游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碳酸锂价格暴涨,给下游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那些拥有锂矿资源的企业则赚得盆满钵满。

行业内流传最广的一个桥段则是,面对不断上涨的电池成本,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当众“炮轰”宁德时代(SZ:300750)——“(所有车企)都在给宁德时代打工”。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立刻使出“乾坤大挪移”,将涨价的矛头指向上游锂矿资源价格上涨。

差不多同一时期,从制造成本上能够实现“平替”锂电池的钠电池,开始日益受到行业关注。

数据显示,在地壳中,锂的储量约为0.0065%,并不算丰富。而钠在地壳中的储量约为2.36%,相对比较丰富。此外,钠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从成本上来说,钠电池明显低于锂电池。

中科海钠在其官网披露过这样一个数据:如果钠电池选用NaCuFeMnO(正极)/软碳(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选用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体系,钠电池材料成本可降低30%-40%。

随着“三剑客”押注的钠电池赛道越来越热,业界关于“钠电池即将取代锂电池”的呼声也在高涨。资本市场甚至做出论断称,2023年是“钠电池元年”。

然而,还没有等到钠电池领域出现下一个“宁王”,2023年开年,随着上游企业密集布局锂矿,导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从60万元/吨高位一路滑落,甚至跌破18万元/吨。

碳酸锂价格下跌破位,直接削弱了钠电池的市场吸引力,“钠电三剑客”也逐步沉寂。钠电池赛道冷了下来,与年前相比,几乎是“冰火两重天”。

有业内人士对华夏能源网惊叹:“钠电池风口刚打开,就结束了。”

钠电池遇冷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产业化的进程不及预期。

眼下,钠电池产业链配套尚未成熟,真正实现投产的厂商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去抢夺市场。

最早钠电池被寄予厚望,是希望其替代锂电池“上车”。但截止目前,搭载钠电池的新能源车,仅有奇瑞纯电动轿车(宁德时代供应)、羿驰牌纯电动轿车(孚能科技供应)、比亚迪(SZ:002594)海鸥和思皓花仙子,其实际性能还有待市场的验证。

同时,在研发方面,钠电池还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例如其能量密度较低,与磷酸铁锂电池还不能抗衡;正极和负极等关键材料的性能也有待提升等等。这些“瓶颈”影响着钠电池产业化的进程,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钠电“窄门”,走在“难而正确”的路上

钠电产业化不及预期、成本优势不明显,眼下对企业而言,“弃锂投钠”还不是明智的决策。但新技术、新方向对企业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

尽管碳酸锂的价格归位,但还有一层被上游资源“卡脖子”的隐忧,不能忽视。中国是碳酸锂消费大国,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锂电池,锂矿储量却并不高。据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最新数据,中国的锂矿储量仅占到全球的7%左右。

      

我国锂矿对进口的依存度相当高,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碳酸锂进口量为13.6万吨,同比增长68%;2022年我国碳酸锂表观消费量达47.43万吨,碳酸锂进口依赖度为26.2%。26.2%并不是小数字,上游长期依赖进口对锂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巨大挑战。

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力发展钠电池,就能在锂电路线外增加一个可行选项。

首先,钠电池在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快充方面都优于锂电池,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寒冷气候地区推行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困难,就在由于锂电池的高低温性能比较差,在寒冷地区电量明显“不够用”。相对而言,钠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就更好,适合在北方地区应用。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1年宁德时代公布过第一代钠电池的性能数据——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零下20℃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其次,钠电池与锂电池在结构上极为相似,在工艺、设备等方面可以借助锂离子电池的存量生产线,推进钠电池产业化进程。

另一个利好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有望大幅拓宽钠电池的应用场景。目前,行业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启了钠电池的储能应用。

7月14日,广州鹏辉能源已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该项目位于青岛北岸控股大数据中心,电站容量为5MW/10MWh。

华阳股份近期也表示,储能是公司正在推进的钠电池应用场景之一。华阳股份钠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用华阳集团关停电厂的输电线路和场地布局,建设钠电池加飞轮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另一个则是在华阳集团在建的5座煤矿中应用钠电池储能系统,作为应急电源使用。

任何新技术的上位,都需要较长的创新周期,需要市场应用的反复验证。当前的钠离子电池,正处在这样的阶段。这需要更多企业把创新作为优先级,不断突破技术关,并拓展应用场景,或许离诞生下一个“宁王”也不会太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剑客”失意钠电池背后:这仍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赛道

钠电“起飞”,需要时间和耐心。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华夏能源网

颇为沉寂的钠电池领域,近期重磅消息不断。

在资本方面,7月初,一家名为“为方能源”的初创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Pre-B轮融资,由上市公司新特电气(SZ:301120)领投;7月20日,“英钠新能源”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东方嘉富。在产业方面,7月中旬,鹏辉能源(SZ:300438)签约青岛北岸,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

最引发行业关注的是,在工信部官网发布的第37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出现了两款搭载钠电池的车型。 

此外,沉寂多时的“钠电三剑客”也传来好消息。

曾经被行业热捧为“钠电三剑客”的企业,是指最早进入钠电领域且在研发上实现领先的三家上市公司:华阳股份(SH:600348)、传艺科技(SH:002866)和维科技术(SH:600152)。

华夏能源网获悉,近日华阳股份的钠电池产品已经通过测评;传艺科技的钠电池产品已进入某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并获得其子公司的订单;维科技术的钠电池产线在6月已经开始量产,目前在对外送样阶段。

遥想“钠电三剑客”最风光的时刻,还是去年下半年。彼时,产业开始真金白银投向钠电池赛道,三家企业一度成为行业的“执牛耳者”。如今半年时间过去,“钠电三剑客”的称号几乎被行业忘却。

短短半年“从热到冷”的过程,是钠电池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圣经里说,“要进窄门,不要进宽门。宽门易进,所以人多,但必至灭亡,窄门里人少,方得永生。”进窄门,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对企业来说如此,对行业发展来说也应如此。

钠电“三剑客”,实力各有千秋

“钠电三剑客”华阳股份、传艺科技、维科技术,可以说是国内钠电池领域最早的“追风者”。三家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各具特色,代表了钠电行业不同类型的入局者。

华阳股份是三家中实力最强的,其前身是国阳新能,2011年更名为阳泉煤业。2020年,山西开启了新一轮的省属企业改革重组,阳泉煤业于次年更名为华阳股份。

从阳泉煤业到华阳股份,不仅是名称的变更,也是公司产业转型的开启。华阳股份原本是一家传统的采煤企业,多年来,煤炭业务一直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更名后,华阳股份加大力度向新能源转型,钠电池是重要方向。

   

但华阳的技术并非自研,官方称来自中科海钠。2022年9月,华阳股份与中科海钠紧密合作的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投运。这被市场解读为华阳股份在深耕钠电池全产业链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此时,华阳股份在钠电池行业的声望也达到高峰。

传艺科技是典型的“跨界”入局者,在三剑客中最为高调。其传统业务为电子元器件,2022年6月突然宣称进军钠电池产业。消息一出,二级市场热情迅速被点燃,多个投资机构连夜调研了传艺科技。发布公告的同时,传艺科技宣称,公司已经准备好了350亩的土地,已建厂房12万平方米,在建厂房18万平方米;规划当年完成中试线投产,2023年初第一期2GWh投产。

当年10月27日,传艺科技又放出一条重大消息——公司钠电池中试线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并投产,而此时,距离其官宣进军钠电池仅仅4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不仅引发业界质疑,也引来了证监会的问询函。

上述操作给传艺科技带来了股票的疯狂上涨和估值的不断攀升,传艺科技股价直线拉升,甚至多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三者之中的维科技术,是一家来自浙江的上市公司,可以称为“科班出身”。该公司于1998年上市,其下属能源公司宁波电池在锂电产业深耕18年,2017年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业务转型。维科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钠电池,建立了钠电池工程研究中心,并定下了“锂钠齐飞”产业发展战略。

公司方面称,现已研发了能量密度150wh/kg、循环5000次以上的钠电技术,并推出方形铝壳、圆柱、软包三种类型四种规格产品。这也为其在钠电池行业声名鹊起提供了支撑。

“风口”起落,钠电面临产业化难题

2022年底,锂电池在全球的市占率已达到 28%;同时,高盛为代表的机构仍在上调锂电池的全球市占率预测,预计到2030年全球占有率将达到38%。在国内,受益于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利好,磷酸铁锂电池在短短十年内实现飞速增长。

但锂离子技术路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很大。

由于上游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碳酸锂价格暴涨,给下游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那些拥有锂矿资源的企业则赚得盆满钵满。

行业内流传最广的一个桥段则是,面对不断上涨的电池成本,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当众“炮轰”宁德时代(SZ:300750)——“(所有车企)都在给宁德时代打工”。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立刻使出“乾坤大挪移”,将涨价的矛头指向上游锂矿资源价格上涨。

差不多同一时期,从制造成本上能够实现“平替”锂电池的钠电池,开始日益受到行业关注。

数据显示,在地壳中,锂的储量约为0.0065%,并不算丰富。而钠在地壳中的储量约为2.36%,相对比较丰富。此外,钠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从成本上来说,钠电池明显低于锂电池。

中科海钠在其官网披露过这样一个数据:如果钠电池选用NaCuFeMnO(正极)/软碳(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选用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体系,钠电池材料成本可降低30%-40%。

随着“三剑客”押注的钠电池赛道越来越热,业界关于“钠电池即将取代锂电池”的呼声也在高涨。资本市场甚至做出论断称,2023年是“钠电池元年”。

然而,还没有等到钠电池领域出现下一个“宁王”,2023年开年,随着上游企业密集布局锂矿,导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从60万元/吨高位一路滑落,甚至跌破18万元/吨。

碳酸锂价格下跌破位,直接削弱了钠电池的市场吸引力,“钠电三剑客”也逐步沉寂。钠电池赛道冷了下来,与年前相比,几乎是“冰火两重天”。

有业内人士对华夏能源网惊叹:“钠电池风口刚打开,就结束了。”

钠电池遇冷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产业化的进程不及预期。

眼下,钠电池产业链配套尚未成熟,真正实现投产的厂商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去抢夺市场。

最早钠电池被寄予厚望,是希望其替代锂电池“上车”。但截止目前,搭载钠电池的新能源车,仅有奇瑞纯电动轿车(宁德时代供应)、羿驰牌纯电动轿车(孚能科技供应)、比亚迪(SZ:002594)海鸥和思皓花仙子,其实际性能还有待市场的验证。

同时,在研发方面,钠电池还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例如其能量密度较低,与磷酸铁锂电池还不能抗衡;正极和负极等关键材料的性能也有待提升等等。这些“瓶颈”影响着钠电池产业化的进程,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钠电“窄门”,走在“难而正确”的路上

钠电产业化不及预期、成本优势不明显,眼下对企业而言,“弃锂投钠”还不是明智的决策。但新技术、新方向对企业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

尽管碳酸锂的价格归位,但还有一层被上游资源“卡脖子”的隐忧,不能忽视。中国是碳酸锂消费大国,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锂电池,锂矿储量却并不高。据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最新数据,中国的锂矿储量仅占到全球的7%左右。

      

我国锂矿对进口的依存度相当高,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碳酸锂进口量为13.6万吨,同比增长68%;2022年我国碳酸锂表观消费量达47.43万吨,碳酸锂进口依赖度为26.2%。26.2%并不是小数字,上游长期依赖进口对锂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巨大挑战。

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力发展钠电池,就能在锂电路线外增加一个可行选项。

首先,钠电池在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快充方面都优于锂电池,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寒冷气候地区推行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困难,就在由于锂电池的高低温性能比较差,在寒冷地区电量明显“不够用”。相对而言,钠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就更好,适合在北方地区应用。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1年宁德时代公布过第一代钠电池的性能数据——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零下20℃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其次,钠电池与锂电池在结构上极为相似,在工艺、设备等方面可以借助锂离子电池的存量生产线,推进钠电池产业化进程。

另一个利好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有望大幅拓宽钠电池的应用场景。目前,行业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启了钠电池的储能应用。

7月14日,广州鹏辉能源已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该项目位于青岛北岸控股大数据中心,电站容量为5MW/10MWh。

华阳股份近期也表示,储能是公司正在推进的钠电池应用场景之一。华阳股份钠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用华阳集团关停电厂的输电线路和场地布局,建设钠电池加飞轮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另一个则是在华阳集团在建的5座煤矿中应用钠电池储能系统,作为应急电源使用。

任何新技术的上位,都需要较长的创新周期,需要市场应用的反复验证。当前的钠离子电池,正处在这样的阶段。这需要更多企业把创新作为优先级,不断突破技术关,并拓展应用场景,或许离诞生下一个“宁王”也不会太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