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古剑奇谭》和2015年《花千骨》的大获成功,带来了玄幻题材的全面井喷。网剧《无心法师》、《盗墓笔记》反响热烈,电影《寻龙诀》又以16.8亿的票房跻身2015年度票房榜前三,让市场对玄幻类题材的影视更加有信心。在收视率和票房的刺激下,玄幻题材影视剧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题材,不仅造星速度极快,捧红了一批如李易峰、赵丽颖、陈伟霆、马可等明星,而且也带火了游戏、手游、手办等周边产业。
2016作为IP改编大年,紧盯玄幻市场的人不在少数。但到了今年,玄幻IP改编的影视作品却屡屡受挫,先是《诛仙》、《幻城》等荧屏玄幻大剧集体扑街,然后是电影《爵迹》,上映11天,票房3.63亿,跟《小时代》系列破20亿的票房完全没法比。玄幻题材整体陷入了开场热闹结局冷清的迷局。
一、国内玄幻题材的荧幕史
在谈国内玄幻题材的荧幕发展历史之前,先给玄幻作品分个类。国内外对“玄幻”的定义可能有所区别。如果把凡是有别于真实世界发生的故事,都统称为玄幻作品的话,那么玄幻作品又可以细分出好几个大类。
科幻类:以AI、未来、外星人等为主题,探索和假想未来地球上或星球之间会发生的事情。代表作有《人工智能》、《机械姬》、《西部世界》、《星球大战》、《X战警》、《守望者》、《钢铁侠》等。
魔幻类:东西方均有不同的神话故事文化传统,故而有不少影视作品以此为题材。西方有以巫师为题材的《哈利波特》系列,有以丧尸为题材的《暮光之城》、《僵尸新娘》、《生化危机》等作品,还有《阿凡达》、《纳尼亚传奇》、《冰与火之歌》等描述另外一个世界的作品。也有以鬼神为题材的《天使之城》、《灵异第六感》、《万能钥匙》等。国内的这一类作品主要以“鬼神、灵异、休仙”为主流,可以说这一类是国内玄幻作品最集中的题材。像《仙剑奇侠传》、《白娘子》、《无心法师》、《封神榜》、《捉妖记》、《寻龙诀》等。
时间假说类:这一类往往以冲破时间的固有轨道为前提,打断时间的现有规则,让主人公可以在不同时间之间主动或被动切换。国外的作品一般以时间流动为落脚点来构建故事,代表作有《彗星来的那一夜》、《恐怖游轮》、《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午夜巴黎》、《源代码》、《前目的地》、《时间规划局》等。国内一般是穿越回古代这一刻板题材。代表作有《宫锁心玉》、《神话》、《太子妃升职记》、《寻秦记》等。
中国玄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由最早的“神话时期”,发展到后期的“穿越剧时期”再到今天的“IP时期”。
神话时期。(2005年之前)
其实玄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市场上早已有之。最早的有《封神榜》、《哪吒》、《西游记》、《东游记》、《济公》、《搜神记》、《白娘子传奇》、《倩女幽魂》等根据名著、神话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作品。这一时期,国内影视资源也相对匮乏,题材受限,国外的资源也极少引进。
穿越剧时期。(2001—至今)
说到最早的穿越剧,可能很多人都记得《寻秦记》。那是TVB出的由项少龙主演的一部男主穿越到秦朝的电视剧,2001年在香港TVB首播。但其实最早尝试穿越题材的并不是这一部,而是《超级女巡按》。这部由台湾中视出品、1993年拍摄、边写边拍的一部穿越剧,是穿越题材电视剧真正的鼻祖。由潘迎紫、焦恩俊、崔浩然等主演,原定全集为39集,但后来由于收视惨淡而中止了拍摄,现网络资源仅存17集。
在《寻秦记》成功以后,后面跟风者便多了起来,《神话》、《宫锁心玉》、《穿越时空的爱恋》、《步步惊心》、《梦回唐朝》等大批穿越剧百花齐放,穿越题材直到今日都一直很热。
游戏时期。(2005年—2015年)
在穿越剧大热的时候,不得不提一下同时期也很热的游戏改编的影视作品。由大宇同名RPG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可谓是火遍大江南北,唐人开创了游戏改编影视的先河,在《仙剑》取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赢后,唐人出品的《仙剑三》、《轩辕剑》也大获成功。2014年,《古剑奇谭》在芒果台播出,也是大获成功。虽然游戏改编影视作品的尝试不算多,但仅有的几部都非常成功,说明这个市场应该不差。
IP时期。(2015年—至今)
把2015年后的玄幻作品发展阶段称为“IP时期”可能非常笼统,但事实上,自从2015年《太子妃升职记》在网络上爆红以后,影视市场第一次出现了网剧分一杯羹的可能。再者,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花千骨》更是圈粉无数,说明市场已经开始接受写得好的玄幻网文IP转变为影视作品,且这一块市场在2015年之前几乎一片空白,于是诸多影视公司瞄准了这一块肥肉。正在开拍的《莽荒纪》、《三体》等,投资巨大,应是对市场信心满满。
二、玄幻市场风向突变的原因分析
从这几年的玄幻影视作品反响来看,玄幻题材应该是厚积薄发,迎来井喷。但为何市场风向却有悄悄扭转的趋势?今年的玄幻作品屡屡扑街,是否意味着玄幻题材的彻底幻灭?
今年4月,阅文集团旗下作家耳根刚开始创作的《一念永恒》IP影视版权以1000万元成交,使玄幻IP估值再次引发讨论。本月刚刚杀青的、腾讯花大力气制作的《择天记》,更是在特效上花钱如流水。
砸钱还在继续,今年上映的玄幻类作品却不尽如人意。有原著粉丝和冯绍峰、宋茜的人气加持,《幻城》收视和评价依旧遭遇“滑铁卢”,52城收视难破1%,豆瓣评分2.9分、77.2%的观众给出一星评价,而《爵迹》曾豪言要开启中国新魔幻电影时代,如今票房败北。号称“后金庸武侠圣经”的《诛仙青云志》,也从首播1.37当日第二的收视率,跌落到0.32。
1.技术短板难以满足观众胃口
国内的特效和布景在近期很难追赶上好莱坞,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玄幻题材最重要的外衣,特效硬伤几乎是这类影视作品的致命伤。《奇异博士》还被吐槽特效是在“摊煎饼果子”呢,更何况国内一直被调侃的“五毛特效”?塑料感浓重的道具和布景,网游水准的特效,雷人失真的服装和妆容,已将观众的耐心消耗殆尽。幻想类作品里面有大量妖魔鬼怪、法术、神兽这些超越现实的内容,这给拍摄和制作都带来难度,因此影视化成本高、工期长、后期制作复杂。
近几年随着国外作品的引入,观众的胃口被不断拔高,国内的技术短板短期内恐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早些年,影视剧制作方往往采取弱化特效的方法来呈现,因此被调侃为“五毛特效”。以最为人熟知的《仙剑》系列为例,《仙剑1》、《仙剑3》都只能称“五毛特效”。当时中国观众对视觉体验没有太高要求,但被一大波好莱坞大片“轰炸”后,今时不同往日,前段时间《仙剑5》“五毛有余”的特效就遭到了网友的吐槽。
2.内容同质化让市场审美疲劳
时隔十几年才进行影视开发,这一点并不难理解,玄幻作品的影视呈现需要技术和资金的双重等待。玄幻文学影视改编的“厚积”,并未“薄发”,反而出现严重的同质化。《花千骨》 中的上仙居所被指直接照搬 《指环王》,眼影的深浅则是 《蜀山战纪》、《轩辕剑》等剧中妖与人的最大区别。从十年前一鸣惊人的 《仙剑奇侠传》到今天,玄幻剧在数量上已经铺天盖地,在质量上却似乎依然在原地打转。
“同类作品之间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这确实是类型小说的特征。但玄幻剧千篇一律,更大的问题是出在改编上。”《诛仙》等许多玄幻类网络小说体量巨大,人物、情节非常饱满,里面有大量文章可做,改编时完全可以挖掘出有创意的角度。但恰恰是“IP热”中的浮躁心态,导致许多开发团队只想着“吃IP的老本”,从粉丝中捞一桶金就走。
言情化的叙事模式,玄幻剧已沦为披着玄幻外衣的偶像剧。哪怕是李杜诗篇,都有让人觉得“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时候,更何况是玄幻。如今,网文界都流传着一写玄幻必定扑街的魔咒,脸谱化的人设和雷同的剧情,正在透支这个类型剧的后续生命力。
3.原著粉不买账
由于剧情乱改、言情占重头、特效令人失望等诸多原因,原著粉丝并不买玄幻影视的账,早已退散。网络小说版权被炒至天价,职业编剧的稿酬必然被挤压。已经支付高额版权的项目,一般很难再以同样的稿费聘请一流的编剧改编,这极大地影响了IP影视剧的品质。IP热还导致梦幻、玄幻、魔幻等网络小说的主力题材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标签。各种与“幻”沾边的影视作品背景架空时代,故事信马由缰,严重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这种影视剧扎堆涌现,必然影响影视创作的整体质量和未来走向。
2002年,《幻城》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连载于《萌芽》,后来改编成长篇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如今拍成62集的电视剧,在豆瓣评分为2.9分。小说《诛仙》于2003年开始在网上连载,其间IP被改编成手游、漫画,如今的电视剧《诛仙青云志》一共55集,豆瓣评分5.9分。
十年磨一剑,一部玄幻小说终于搬上大荧幕,呈现出的效果却依然令人尴尬。特效、布景、化妆、剧情,无一不还是走的十年前的老路。这一桶“冰水”浇在产量井喷的“玄幻热”头上,也许能让行业内的人稍许看清,创意的缺乏正在对整个类型造成怎样的损耗和透支。
4.烧钱如流水,投资与回报不对等
一部玄幻IP剧,到底花多少钱才够?《青云志》的投资达到2.8亿元,制作周期两年多,而《幻城》的投入更大,达到3.3亿元,其中大部分钱都花在了特效上——总共2480分钟的剧集,特效场景占比90%,2200分钟的特效量相当于22部大电影。
在特效上烧钱是玄幻IP剧的要求,一年时间做50集以上的体量,剧组也必须学会做减法,也就是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钱也是有限度的,一个公司正常运转需要利润。如果投入太大,利润就会压缩。没有人会以“五毛特效”为目标,但时间往往不够,就容易出现五毛特效。
反观美剧《权力的游戏》,以最近的第六季为例,耗资1亿美元,其中一场“私生子之战”的戏份就动用了600多位群众演员、80匹战马,耗资1000多万美元。这种一季10集大投资的戏是以后的趋势,但在中国目前的电视剧市场很难做到,投入与收入的平衡很难解决。而美国的行业标准、工业流程,要领先中国二三十年。
不仅特效烧钱,IP版权也需要大量投入,一环扣一环,版权、编剧、拍摄、演员、布景、特效……可以说玄幻题材的剧是所有类型剧中最烧钱的一种。而在各方条件都落后的情况下,玄幻题材大热,并非一件好事。
资本因势利导,信奉丛林法则。然而,思想与情怀终究是冷冰冰的数字和金钱无法代替的,影视剧作品毕竟不是淘宝店里的普通消费品,而是带有情感温度的艺术品。如果在创作中将艺术探索和商业逐利本末倒置,艺术将黯然失色,影视剧就沦为网络粉丝经济的附庸品和娱乐时代的挣钱工具。试想,一旦被资本绑架的文艺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创作者都醉心于虚幻的现实和有人皮无人性的表述,那么艺术和思想将面临严重危机,文化秩序也必然陷入混乱之中。
IP与原创的争论正是在讨论还要不要在故事中坚持创作者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深度。人类的思想需要传承,不能靠人云亦云的克隆,而是要靠带有独立人格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必须存在于有意义的故事中,蕴含在人性深度与温度的情节之中。对影视创作而言,无论是IP改编还是原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艺术创造力。
在这个资本化的文艺时代要脱颖而出,看的是谁有艺术上的好胜心。粉丝经济消费一次就烟消云散了,关键是后期能否强有力地留住观众的视线。在特效、原创力、把控故事的能力等都落后于国际水准的时候,想靠着消费粉丝捞一把就跑恐怕难以实现,观众毕竟不是傻子。而如果要拍出现象级的作品,则需要整个团队有高于平均水准的审美和良心。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