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报出炉,双减两年后的新东方与好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报出炉,双减两年后的新东方与好未来

如何尽快引导新业务从探索走向成熟,仍是各家教育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多鲸资本

最近,新东方与好未来两大教育巨头均发布了季度财报。这也是双减两周年后,两家公司发布的第一份财报。在这个关键性节点回望,经历了艰难转型到业务焕新的两家公司,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去年,新东方旗下电商品牌东方甄选凭借董宇辉、俞敏洪等 IP 强势出圈,直播电商业务持续扩大。而好未来则着手智能硬件以及其他品类业务,更在今年宣布研发 MathGPT 大模型,放眼未来智能教育。无论如何,积极拥抱变化的同时,如何平衡好增长和盈利,如何尽快引导新业务从探索走向成熟,仍是各家教育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7 月 26 日,新东方披露了 2023 财年第四季度(2023 年 3 月 1 日-5 月 31 日)及全年成绩单,实现扭亏为盈。在 2023 财年四季度,新东方实现营收 8.61 亿美元,同比大增 64.2%,增幅创下近三年来单季度的新高;新东方股东应占净利润为 2895.9 万美元,上年同期则亏损 1.89 亿美元,这也是新东方连续四个财季净利润为正。

图片来源:新东方财报

尽管相较于 2021 财年第四季度的 12.1 亿美元营业收入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但与上年同期的 5.24 亿美元营业收入相比,新东方该季度的同比增速,已经由下降转为了增长。

从经营成本及开支层面看,新东方在 2023 财年支出大大缩减,数据显示,新东方 2023 财年总运营成本与费用为 28.1 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同期的 40.9 亿美元减少 31%。

其中新东方的收入成本为 14.1 亿美元,同比 2022 财年同期的 17.5 亿美元减少 20%。销售与营销费用为 4.4 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的 4.7 亿美元相较减少 5%。年一般与行政成本为 9.5 亿美元,同比 2022 财年的 18.7 亿美元减少 49%。

在过去的一个财政年度里,新东方全面发力,传统的教育业务转型后成功「东山再起」,学校及学习中心数量恢复扩张;担当起新东方转型电商重任的东方甄选依然炙手可热,业务表现再获突破。

「我们很高兴以亮丽的营收及利润增长来总结 2023 财年」,新东方创始人、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在财报中表示,第四季度公司营收增长 64.2%。其中,出国考试准备业务、出国咨询业务和针对成人及大学生的国内考试准备业务在本季度分别同比增长约 52%、6%和 34%。

俞敏洪还着重强调了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和教育硬件业务。截至 2023 年 5 月 31 日,新东方的非学科类辅导业务覆盖约 60 个城市,在 Q4 财季的报名人数达 62.9 万。同时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也覆盖约 60 个城市,Q4 财季活跃付费用户达 9.9 万个。

自 2022 年 6 月在社交平台「出圈」后,直播带货成为新东方控股子公司新东方在线的最大营收来源。为表转型决心,港股新东方在线也在 2023 年 1 月更名为「东方甄选」。据东方甄选(1797.HK)于 2023 年 2 月披露的 2023 财年半年报,新东方持有东方甄选 55.4%的股份。

但财报中并未披露东方甄选的业绩贡献情况。在财报中,新东方 CEO 周成刚表示:「东方甄选在增加产品种类及规模上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他们在内地不同省份举办现场直播活动,有效提升社群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及喜爱,并为客户提供更佳的体验及文化知识。」

7 月 27 日,好未来发布其 2024 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 2023 年 5 月 31 日)。

根据季报,好未来公司 2024 财年 Q1 营收为 2.8 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 Q1 的 2.2 亿美元,表现为增长 23%。该公司 2023 财年 Q1 营收同比 2022 财年同期(截至 2021 年 5 月的三个月)营收的 13.8 亿美元,表现为下降 84%。本财季营收同比变化由下降转为增长。

图片来源:好未来财报

好未来公司本财季收入成本为 1.4 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 Q1 的 0.9 亿美元,该成本增幅为 58%。该公司 Q1 毛利为 1.4 亿美元,与上一财年同期毛利接近。

好未来公司 2024 财年 Q1 总营业费用为 2.0 亿美元,上一财年 Q1 该费用为 1.7 亿美元,本财季该项费用增幅为 18%。与双减前 2022 财年 Q1(截至 2021 年 5 月)该项费用(9.0 亿美元)相较,近两个财年 Q1 该公司营业费用均表现为显著下降。

经营现金流方面,好未来公司本财季表现为经营现金流净流入 1.3 亿美元,上一财年 Q1 该项现金净流出 4488 万美元,本财季经营活动现金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该公司本财季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现金净增加 1.3 亿美元,上一财年 Q1 该项表现为净减少 1.6 亿美元,即本财季该项表现为由减少转为增加。

根据季报,该公司截至本财季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投资额30.4 亿美元,上一财季(截至 2023 年 2 月)该项资产额为 31.7 亿美元。截至 2023 年 5 月末,该公司递延收入余额为 3.9 亿美元, 上一财季该项余额为 2.4 亿美元。

好未来首席财务官彭壮壮在财报中表示,「本季度,在不断努力调整公司核心产品和优化运营过程中,我们在智能设备业务等一些新举措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我们寻求通过股票回购创造额外股东价值的机会。在 2024 财年第一季度,我们花费了大约 1.513 亿美元,回购了约 2590 万股 ADS。」

新东方与好未来相继发布财报,双减两年后,两大前 K12 教育巨头公司发展如何?

2022 年,好未来提出了新的战略方向,定位「智能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产品和业务进行调整,搭建了学习机和讲题机「两条腿走路」的智能学习产品体系。此外,好未来将目光扩宽到全球市场,开始「向全球提供学习服务、学习内容解决方案和技术解决方案」,其海外学习服务业务 Think Academy 在总收入和长期班学员数量方面实现了连续增长。

在本财季期间,好未来公司陆续推出素质素养教育、教育硬件与 AI 应用新产品。好未来对 AI 新技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期望借此撬动运营效率提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5 月份公司面向全球数学爱好者,宣布研发数学大模型 MathGPT。据悉,在国内,大模型的主战场在互联网技术公司间开展。好未来的垂类数学大模型,以解题和讲题算法为核心,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学而思 AI 团队负责人表示,行业内偏向基于 LLM 大模型做阅读、写作类应用,但如果想要在数学能力上有突破,就需要研发新的大模型。因此,学而思决心专攻数学大模型,以期完成 AI 大模型时代的数学基础工作。」

今年 7 月,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编程产品升级暨人工智能课程发布会,正式推出基于其自研大语言模型的 AIGC 课程人工智能第一课,该公司称将持续进行编程课程产品的升级,助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除此以外,在今年上半年,好未来还先后推出了教育硬件产品摩比思维机、「学而思大阅读」等产品,持续推进学而思网校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标杆产品,并将为各个年龄段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包括国内外学习项目和一些学术科目教育。

好未来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彭壮壮非常重视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他指出,好未来将「在新的技术浪潮中,继续创新业务,拥抱新技术,并主动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和机会」。

而新东方则对 AI 发展表现出了观望的态度。比起今年上半年在教育行业掀起的人工智能革新潮,新东方选择入局文旅赛道,将面向全年龄段推广文旅产品,走「寓教于乐」之路。

近日,企查查官网显示,北京新东方文旅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俞敏洪,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旅游业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文艺创作;互联网销售等。

这意味着,继直播电商后,新东方将在教育、生活、文旅三大领域,为大家提供服务。

新东方将目光瞄准「银发经济」+「文旅」,某种程度上并不出乎意料。一方面,新东方并非初次试水文旅业务。据新东方公司微信公众号称,早在十几年前,新东方就已经开始了面向青少年的国际游学和国内营地等项目。事实上,「双减」两年间,除了将原先的 K12 业务拓宽到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硬件品类,线下的研学、游学项目也持续开展。由于疫情影响。原本的国际业务缩圈到国内文旅,为发展国内中老年文旅铺设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显示,老龄化是未来较长时期基本国情,2020 年我国康养旅游人数已达 6750 万人次,老年旅游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从主打泛知识类的东方甄选电商品牌,到定调「做有文化、有知识的文旅」,思路畅通。

另一方面,直播电商赛道竞争趋向饱和,拓展业务圈层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今年 3 月举行的第一届民盟乡村振兴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俞敏洪便提到,「目前东方甄选是带货平台,这个是有天花板的。」直播带货行业发展至今,新用户已经越来越少,存量竞争中各家 MCN 机构也很难以摆脱已经成型的运营思路。正如 MCN 公司「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所说,MCN 机构应该形成一个商业闭环,靠技术能力的溢出培养更多可靠的子业务。多元化经营,才是最稳妥的选择。显然,依托东方甄选迎来「第二春」的新东方,仍将长期不满足于现状。

基于盈亏差异可以看出,新东方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商业模式,立足于教育新业务,以及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业务,带动收入增加。而好未来脱离「双减」影响,依托新业务扛起大旗,还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更重要的是,变革已经发生,只有做好充足长效的准备,为用户实现更多价值,才能获得市场的肯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新东方

3.8k
  • 六万元的欧美研学游到底值不值?
  • 新东方旗下基金等退出留学缴费服务平台易思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报出炉,双减两年后的新东方与好未来

如何尽快引导新业务从探索走向成熟,仍是各家教育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多鲸资本

最近,新东方与好未来两大教育巨头均发布了季度财报。这也是双减两周年后,两家公司发布的第一份财报。在这个关键性节点回望,经历了艰难转型到业务焕新的两家公司,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去年,新东方旗下电商品牌东方甄选凭借董宇辉、俞敏洪等 IP 强势出圈,直播电商业务持续扩大。而好未来则着手智能硬件以及其他品类业务,更在今年宣布研发 MathGPT 大模型,放眼未来智能教育。无论如何,积极拥抱变化的同时,如何平衡好增长和盈利,如何尽快引导新业务从探索走向成熟,仍是各家教育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7 月 26 日,新东方披露了 2023 财年第四季度(2023 年 3 月 1 日-5 月 31 日)及全年成绩单,实现扭亏为盈。在 2023 财年四季度,新东方实现营收 8.61 亿美元,同比大增 64.2%,增幅创下近三年来单季度的新高;新东方股东应占净利润为 2895.9 万美元,上年同期则亏损 1.89 亿美元,这也是新东方连续四个财季净利润为正。

图片来源:新东方财报

尽管相较于 2021 财年第四季度的 12.1 亿美元营业收入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但与上年同期的 5.24 亿美元营业收入相比,新东方该季度的同比增速,已经由下降转为了增长。

从经营成本及开支层面看,新东方在 2023 财年支出大大缩减,数据显示,新东方 2023 财年总运营成本与费用为 28.1 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同期的 40.9 亿美元减少 31%。

其中新东方的收入成本为 14.1 亿美元,同比 2022 财年同期的 17.5 亿美元减少 20%。销售与营销费用为 4.4 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的 4.7 亿美元相较减少 5%。年一般与行政成本为 9.5 亿美元,同比 2022 财年的 18.7 亿美元减少 49%。

在过去的一个财政年度里,新东方全面发力,传统的教育业务转型后成功「东山再起」,学校及学习中心数量恢复扩张;担当起新东方转型电商重任的东方甄选依然炙手可热,业务表现再获突破。

「我们很高兴以亮丽的营收及利润增长来总结 2023 财年」,新东方创始人、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在财报中表示,第四季度公司营收增长 64.2%。其中,出国考试准备业务、出国咨询业务和针对成人及大学生的国内考试准备业务在本季度分别同比增长约 52%、6%和 34%。

俞敏洪还着重强调了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和教育硬件业务。截至 2023 年 5 月 31 日,新东方的非学科类辅导业务覆盖约 60 个城市,在 Q4 财季的报名人数达 62.9 万。同时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也覆盖约 60 个城市,Q4 财季活跃付费用户达 9.9 万个。

自 2022 年 6 月在社交平台「出圈」后,直播带货成为新东方控股子公司新东方在线的最大营收来源。为表转型决心,港股新东方在线也在 2023 年 1 月更名为「东方甄选」。据东方甄选(1797.HK)于 2023 年 2 月披露的 2023 财年半年报,新东方持有东方甄选 55.4%的股份。

但财报中并未披露东方甄选的业绩贡献情况。在财报中,新东方 CEO 周成刚表示:「东方甄选在增加产品种类及规模上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他们在内地不同省份举办现场直播活动,有效提升社群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及喜爱,并为客户提供更佳的体验及文化知识。」

7 月 27 日,好未来发布其 2024 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 2023 年 5 月 31 日)。

根据季报,好未来公司 2024 财年 Q1 营收为 2.8 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 Q1 的 2.2 亿美元,表现为增长 23%。该公司 2023 财年 Q1 营收同比 2022 财年同期(截至 2021 年 5 月的三个月)营收的 13.8 亿美元,表现为下降 84%。本财季营收同比变化由下降转为增长。

图片来源:好未来财报

好未来公司本财季收入成本为 1.4 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 Q1 的 0.9 亿美元,该成本增幅为 58%。该公司 Q1 毛利为 1.4 亿美元,与上一财年同期毛利接近。

好未来公司 2024 财年 Q1 总营业费用为 2.0 亿美元,上一财年 Q1 该费用为 1.7 亿美元,本财季该项费用增幅为 18%。与双减前 2022 财年 Q1(截至 2021 年 5 月)该项费用(9.0 亿美元)相较,近两个财年 Q1 该公司营业费用均表现为显著下降。

经营现金流方面,好未来公司本财季表现为经营现金流净流入 1.3 亿美元,上一财年 Q1 该项现金净流出 4488 万美元,本财季经营活动现金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该公司本财季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现金净增加 1.3 亿美元,上一财年 Q1 该项表现为净减少 1.6 亿美元,即本财季该项表现为由减少转为增加。

根据季报,该公司截至本财季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投资额30.4 亿美元,上一财季(截至 2023 年 2 月)该项资产额为 31.7 亿美元。截至 2023 年 5 月末,该公司递延收入余额为 3.9 亿美元, 上一财季该项余额为 2.4 亿美元。

好未来首席财务官彭壮壮在财报中表示,「本季度,在不断努力调整公司核心产品和优化运营过程中,我们在智能设备业务等一些新举措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我们寻求通过股票回购创造额外股东价值的机会。在 2024 财年第一季度,我们花费了大约 1.513 亿美元,回购了约 2590 万股 ADS。」

新东方与好未来相继发布财报,双减两年后,两大前 K12 教育巨头公司发展如何?

2022 年,好未来提出了新的战略方向,定位「智能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产品和业务进行调整,搭建了学习机和讲题机「两条腿走路」的智能学习产品体系。此外,好未来将目光扩宽到全球市场,开始「向全球提供学习服务、学习内容解决方案和技术解决方案」,其海外学习服务业务 Think Academy 在总收入和长期班学员数量方面实现了连续增长。

在本财季期间,好未来公司陆续推出素质素养教育、教育硬件与 AI 应用新产品。好未来对 AI 新技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期望借此撬动运营效率提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5 月份公司面向全球数学爱好者,宣布研发数学大模型 MathGPT。据悉,在国内,大模型的主战场在互联网技术公司间开展。好未来的垂类数学大模型,以解题和讲题算法为核心,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学而思 AI 团队负责人表示,行业内偏向基于 LLM 大模型做阅读、写作类应用,但如果想要在数学能力上有突破,就需要研发新的大模型。因此,学而思决心专攻数学大模型,以期完成 AI 大模型时代的数学基础工作。」

今年 7 月,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编程产品升级暨人工智能课程发布会,正式推出基于其自研大语言模型的 AIGC 课程人工智能第一课,该公司称将持续进行编程课程产品的升级,助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除此以外,在今年上半年,好未来还先后推出了教育硬件产品摩比思维机、「学而思大阅读」等产品,持续推进学而思网校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标杆产品,并将为各个年龄段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包括国内外学习项目和一些学术科目教育。

好未来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彭壮壮非常重视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他指出,好未来将「在新的技术浪潮中,继续创新业务,拥抱新技术,并主动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和机会」。

而新东方则对 AI 发展表现出了观望的态度。比起今年上半年在教育行业掀起的人工智能革新潮,新东方选择入局文旅赛道,将面向全年龄段推广文旅产品,走「寓教于乐」之路。

近日,企查查官网显示,北京新东方文旅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俞敏洪,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旅游业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文艺创作;互联网销售等。

这意味着,继直播电商后,新东方将在教育、生活、文旅三大领域,为大家提供服务。

新东方将目光瞄准「银发经济」+「文旅」,某种程度上并不出乎意料。一方面,新东方并非初次试水文旅业务。据新东方公司微信公众号称,早在十几年前,新东方就已经开始了面向青少年的国际游学和国内营地等项目。事实上,「双减」两年间,除了将原先的 K12 业务拓宽到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硬件品类,线下的研学、游学项目也持续开展。由于疫情影响。原本的国际业务缩圈到国内文旅,为发展国内中老年文旅铺设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显示,老龄化是未来较长时期基本国情,2020 年我国康养旅游人数已达 6750 万人次,老年旅游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从主打泛知识类的东方甄选电商品牌,到定调「做有文化、有知识的文旅」,思路畅通。

另一方面,直播电商赛道竞争趋向饱和,拓展业务圈层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今年 3 月举行的第一届民盟乡村振兴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俞敏洪便提到,「目前东方甄选是带货平台,这个是有天花板的。」直播带货行业发展至今,新用户已经越来越少,存量竞争中各家 MCN 机构也很难以摆脱已经成型的运营思路。正如 MCN 公司「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所说,MCN 机构应该形成一个商业闭环,靠技术能力的溢出培养更多可靠的子业务。多元化经营,才是最稳妥的选择。显然,依托东方甄选迎来「第二春」的新东方,仍将长期不满足于现状。

基于盈亏差异可以看出,新东方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商业模式,立足于教育新业务,以及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业务,带动收入增加。而好未来脱离「双减」影响,依托新业务扛起大旗,还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更重要的是,变革已经发生,只有做好充足长效的准备,为用户实现更多价值,才能获得市场的肯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