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封神》:一个盛大开幕的“惊险过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封神》:一个盛大开幕的“惊险过关”

作为三部曲史诗鸿篇的盛大开幕,《封神1》绝对在及格以上,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封神1》只能说是涉险过关,刚刚过了生死线。

文 | 读娱 零壹

作为暑期档最受关注的大戏,《封神: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开局之惨淡是超乎预料的。上映首日和次日票房分别为远低预期的4900万和5800万,直接导致北京文化股价应声跌停。

好在电影市场大盘十分红火,《封神1》豆瓣7.8分左右的评分和社交平台的好评效应也开始发力,《封神1》在首周末单日票房达到1亿以上,一周以来已经累计票房近7亿元,总算是让片方和喜爱这部电影的观众们松了口气。

第一部如果最终能达到20亿+这个水平的票房成绩,投资方压力不至于太大,至少第二部、第三部一定“有得看”了;但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此前万众期待的国产巨作目标,对票房纪录的冲击期待要放到魔幻大场面更多的第二、第三部上。

《封神1》是很难评价的一部电影。读娱君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的观感:它作为对传统神话形象的重新解读和故事构想,作为三部曲史诗鸿篇的开幕,作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商业片,不同角度理应获得各不相同的评价。

围绕殷寿转动的神话史诗齿轮

因为故事家喻户晓的程度、小说原著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单薄局限、此前历次大银幕改编的失败,使得舆论对于《封神》极为严苛,在上映前可谓遭遇了大规模的“放大镜式”抠刺。

《封神演义》原著几乎只强调宿命,如今看来“三观不正”的部分可是相当多。且原作故事中的人物也大都是说书式、相对纸片化的,《封神》三部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剧本,是从何种角度去切入封神演义的世界,以及用怎样的方式去塑造那些人尽皆知的人物。

从结果来说,乌尔善导演和主创团队选择的是既大胆,也是细思之下较为稳妥的方向。

《封神1》的故事可以说围绕商王殷寿而展开的,围绕着殷寿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其他核心人物才有了递进故事情节的冲突点:

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成为了“纣王”这一人物的全新诠释。他前期的英雄气质,蛊惑煽动人心的演说,在获得狐妖帮助后的野心释放,对权欲的巨大渴望和极端的自私自利最终爆发,人物有着可信而强烈的血肉感和情绪渲染力。

殷寿是“妖后”妲己背后的祸源。妲己的出场被塑造为自然化、兽化的妖怪形象,她并不出于任何人类社会利益而帮助殷寿或蛊惑殷寿,而是单纯地报恩动因,帮助殷寿达成任何目标。她的能力成为将殷寿野心曝露于世的外因,但本质上殷寿只是从藏到不藏,其内在从未变过。

殷寿是殷郊的父亲、以及质子时期姬发的“精神父亲”。姬发的成长之路就是破除殷寿作为人生偶像、精神父亲形象身份背后的“绝对正确”,此后姬发得以用真正独立的自我思考、道德理念来做决定,姬昌那句“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正是如此。

殷寿本应该是比干、姬昌以及其他商朝臣子、诸侯,甚至海外神仙们所公认的“天下共主”。随着他野心膨胀的种种恶行外露,天灾异象出现,商王也随之失去人心和天地的庇护,四大伯候被杀,姜子牙携封神榜出逃,整个封神故事在史诗气质上的定调也基本稳固。

“纣王”在原著以及过去的影视作品中,往往被视为一个有些蠢笨、无脑、昏庸的荒淫帝王。如果不脱离这个妖后媚主的传统叙事模式,那么整个新封神的气质理念将极其陈旧,也了无趣味。而《封神》电影的处理方式有两个优点:

其一是符合现代价值理念,也符合历史真实,“红颜祸水”叙事逻辑的谬误本就在于“权柄其实从不在红颜手里”,膨胀的野心和恶行是谁的,就应该算在谁的头上;其二是塑造了更丰满的、有层次的人物,纣王和妲己不再像封神小说文本里那般脸谱化,都是更站得住脚、符合叙事逻辑的人物形象。

所以从传统神话形象的重新解读和故事构想角度来看,读娱君认为《封神》做得已经相当到位,打个85分不为过。

连拍和特效:野心与不足

早在三部曲立项之时,乌尔善导演“三部连拍”的拍摄思路就与彼得·杰克逊片拍摄《指环王》三部曲非常相似。

从电影拍摄的角度而言,“三部连拍”带来的好处是更容易把控的总成本、更高的总效率。比如从演员片酬角度考虑,“三部连拍”完全没有分开拍摄下选角档期、咖位变化带来的风险,连拍的片酬更容易压低,也不用考虑新人演员几年时间突然红成一线带来的成本上升或换角风险。而在影片拍摄的筹备和团队默契角度而言同样如此。

像费翔、李雪健这样级别的中老年演员和娜然这样的新人,如果放到三部曲上映的长周期里分开拍摄,是很难保证阵容的一致性的。但“三部连拍”的模式下,中老年演员得以连贯完成自己的戏份,新人演员也可以从海选挖掘到为角色而全面定制培训,娜然饰演妲己的惊艳表现,很大程度上也与这种演员选拔和培训方式有关。

而从叙事角度而言,《封神1》也像《护戒使者》一样承担着相同的“开幕”作用。在《指环王》三部曲中,大场面同样多数来自第二、第三部,第一部几乎没有大型战争戏。如果仅从建立世界观基础、拉升观众兴趣的角度来说,《封神1》的故事铺陈相当不错,观众会随着片尾姬发回家、闻太师还朝的彩蛋而提起很高的兴趣。

所以作为三部曲史诗鸿篇的盛大开幕,《封神1》绝对在及格以上。

但《封神1》与普通观众的预期之间存在着明显误判。绝大多数观众都认为,《封神1》是一部中国魔幻神话大作,但实际上作为三部曲史诗电影的开局,《封神1》正片里的仙术、魔幻大场景可以说很少,集中在哪吒、雷震子等人的短暂亮相上,整体的基调是比较厚重的古装风格,等到闻太师带着魔家四将还朝的彩蛋出现时,观众才会感受到那种即将铺开的想象力和视觉奇观。

所以当大家玩梗说“一人一票给闻太师凑路费”时,侧面反映了观众对于后续斗法故事的高期待,毕竟那才是大家印象中的封神神话故事,乌尔善导演能不能像《流浪地球》在科幻领域做的那样,将神话领域国产电影的视觉奇观抬高一个级别是最重要的。

但从这个角度来说,读娱君认为《封神1》做得并不成功。电影的服化道审美水平在线,镜头语言质感也到位,但就是CG特效水平并不突出,片头冀州一战表现力较佳能比肩国际一流大片,而其他几场特效重头戏都有些露怯:

其一是姜子牙一行人被抓去,背景中大象走来,整个画面CG抠图感十分粗糙,和十年前好莱坞的《诸神之战》那种水平差不多甚至略有不及;其二是雷震子的所有场景下,其皮肤、翅膀等细节也比较粗糙;其三是部分场景粗糙,昆仑山、申公豹在海中的场景都没有什么特色和记忆点,而姬发出逃的山崖和洪水也一股子国产3D动画的味道。

至于杨戬、哪吒片中戏份基本就是当快递员强行下线,基本上你能在预告片里看到的,就是他们在正片中的精华了。所以论及国产视效大片,《封神1》只能说做到了一部分,还很难让大众有像《流浪地球2》里那样直观的升级感受,观众还是只能期待《封神》第2、3部了。

前期宣发的“负”效应

如果不是遇到2023年7月这个史上最强的暑期档的带动效应、不是2023年以来国产电影走势好得无与伦比,《封神1》前两日加起来才1亿的票房走势很有可能会滑入深渊、最终不足10亿,连带着第二部、第三部的成本压力陡增,上映进度和质量恐怕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口碑证明《封神1》质量并不差,之所以落到如此险境,主要原因是前期宣传的全面失败:其一,该避开的雷点、该扭转的负面印象几乎一个都没做到;其二,没梗。

7月21日上映次日,《封神1》排片高达28.2%,上座率居然只有8.9%,而《长安三万里》上座率是23.2%,《八角笼中》是19%,就连后来豆瓣开了4分的《超能一家人》都有10%,极低的上座率可见《封神1》的前期宣发起到的完全是负效果。

《封神》这个项目因为早期抛出的“30亿成本”噱头,加上神话题材让人瞬间想起一大批国产烂片,而《封神》又请了《指环王》班底的外国特效专家,又和这两年讲究推崇国产大片不符,让人害怕这又是一部“中西合璧”的怪物。《封神》的前期宣传最应该规避、反转这些印象。

结果呢,直到电影上映,大多数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印象还是“成本三十亿、不知道花哪去了的国产大片”。片方宣传服饰的复杂繁重、妆容的考究没啥舆论反应,放出的预告片,一个接一个只会让观众觉得不妙,放出的剧照海报,比起正片效果来十万八千里,出圈的还是雷震子那张效果极差的图。

至于“没梗”,前期是正常的,因为所有年轻演员都是新人,没有一个脸熟的流量,自然也不能像王一博、易烊千玺们参演电影时那样天生自带争议,但这个话题却是潜力巨大的,宣传没能好好利用。

娜然饰演的妲己本来争议巨大,很难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做好解释,片方原本选择“藏”,结果临了还是没藏住放出片段和模仿狐狸的花絮采访,这种“我了费工夫”的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因为观众并不很明白片中妖狐一面的兽态塑造,结果让这个正片中最惊艳之一的角色在映前起到了反作用,还不如一藏到底,等到上映后再公布妲己物料让观众自发宣传。

《封神1》现在所有的“梗”, 几乎都在“我为封神宣传献策”的自来水逻辑中火起来的,而前期宣传物料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所以说《封神》是“一个盛大开幕的惊险过关”,是因为作为三部曲电影的首部,《封神1》从电影内容本身来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既有着独立篇章的故事张力、塑造了复杂的反派和成长性的正派人物,也成功激发了观众对续集的兴趣。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封神1》只能说是涉险过关,刚刚过了生死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封神》:一个盛大开幕的“惊险过关”

作为三部曲史诗鸿篇的盛大开幕,《封神1》绝对在及格以上,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封神1》只能说是涉险过关,刚刚过了生死线。

文 | 读娱 零壹

作为暑期档最受关注的大戏,《封神: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开局之惨淡是超乎预料的。上映首日和次日票房分别为远低预期的4900万和5800万,直接导致北京文化股价应声跌停。

好在电影市场大盘十分红火,《封神1》豆瓣7.8分左右的评分和社交平台的好评效应也开始发力,《封神1》在首周末单日票房达到1亿以上,一周以来已经累计票房近7亿元,总算是让片方和喜爱这部电影的观众们松了口气。

第一部如果最终能达到20亿+这个水平的票房成绩,投资方压力不至于太大,至少第二部、第三部一定“有得看”了;但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此前万众期待的国产巨作目标,对票房纪录的冲击期待要放到魔幻大场面更多的第二、第三部上。

《封神1》是很难评价的一部电影。读娱君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的观感:它作为对传统神话形象的重新解读和故事构想,作为三部曲史诗鸿篇的开幕,作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商业片,不同角度理应获得各不相同的评价。

围绕殷寿转动的神话史诗齿轮

因为故事家喻户晓的程度、小说原著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单薄局限、此前历次大银幕改编的失败,使得舆论对于《封神》极为严苛,在上映前可谓遭遇了大规模的“放大镜式”抠刺。

《封神演义》原著几乎只强调宿命,如今看来“三观不正”的部分可是相当多。且原作故事中的人物也大都是说书式、相对纸片化的,《封神》三部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剧本,是从何种角度去切入封神演义的世界,以及用怎样的方式去塑造那些人尽皆知的人物。

从结果来说,乌尔善导演和主创团队选择的是既大胆,也是细思之下较为稳妥的方向。

《封神1》的故事可以说围绕商王殷寿而展开的,围绕着殷寿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其他核心人物才有了递进故事情节的冲突点:

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成为了“纣王”这一人物的全新诠释。他前期的英雄气质,蛊惑煽动人心的演说,在获得狐妖帮助后的野心释放,对权欲的巨大渴望和极端的自私自利最终爆发,人物有着可信而强烈的血肉感和情绪渲染力。

殷寿是“妖后”妲己背后的祸源。妲己的出场被塑造为自然化、兽化的妖怪形象,她并不出于任何人类社会利益而帮助殷寿或蛊惑殷寿,而是单纯地报恩动因,帮助殷寿达成任何目标。她的能力成为将殷寿野心曝露于世的外因,但本质上殷寿只是从藏到不藏,其内在从未变过。

殷寿是殷郊的父亲、以及质子时期姬发的“精神父亲”。姬发的成长之路就是破除殷寿作为人生偶像、精神父亲形象身份背后的“绝对正确”,此后姬发得以用真正独立的自我思考、道德理念来做决定,姬昌那句“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正是如此。

殷寿本应该是比干、姬昌以及其他商朝臣子、诸侯,甚至海外神仙们所公认的“天下共主”。随着他野心膨胀的种种恶行外露,天灾异象出现,商王也随之失去人心和天地的庇护,四大伯候被杀,姜子牙携封神榜出逃,整个封神故事在史诗气质上的定调也基本稳固。

“纣王”在原著以及过去的影视作品中,往往被视为一个有些蠢笨、无脑、昏庸的荒淫帝王。如果不脱离这个妖后媚主的传统叙事模式,那么整个新封神的气质理念将极其陈旧,也了无趣味。而《封神》电影的处理方式有两个优点:

其一是符合现代价值理念,也符合历史真实,“红颜祸水”叙事逻辑的谬误本就在于“权柄其实从不在红颜手里”,膨胀的野心和恶行是谁的,就应该算在谁的头上;其二是塑造了更丰满的、有层次的人物,纣王和妲己不再像封神小说文本里那般脸谱化,都是更站得住脚、符合叙事逻辑的人物形象。

所以从传统神话形象的重新解读和故事构想角度来看,读娱君认为《封神》做得已经相当到位,打个85分不为过。

连拍和特效:野心与不足

早在三部曲立项之时,乌尔善导演“三部连拍”的拍摄思路就与彼得·杰克逊片拍摄《指环王》三部曲非常相似。

从电影拍摄的角度而言,“三部连拍”带来的好处是更容易把控的总成本、更高的总效率。比如从演员片酬角度考虑,“三部连拍”完全没有分开拍摄下选角档期、咖位变化带来的风险,连拍的片酬更容易压低,也不用考虑新人演员几年时间突然红成一线带来的成本上升或换角风险。而在影片拍摄的筹备和团队默契角度而言同样如此。

像费翔、李雪健这样级别的中老年演员和娜然这样的新人,如果放到三部曲上映的长周期里分开拍摄,是很难保证阵容的一致性的。但“三部连拍”的模式下,中老年演员得以连贯完成自己的戏份,新人演员也可以从海选挖掘到为角色而全面定制培训,娜然饰演妲己的惊艳表现,很大程度上也与这种演员选拔和培训方式有关。

而从叙事角度而言,《封神1》也像《护戒使者》一样承担着相同的“开幕”作用。在《指环王》三部曲中,大场面同样多数来自第二、第三部,第一部几乎没有大型战争戏。如果仅从建立世界观基础、拉升观众兴趣的角度来说,《封神1》的故事铺陈相当不错,观众会随着片尾姬发回家、闻太师还朝的彩蛋而提起很高的兴趣。

所以作为三部曲史诗鸿篇的盛大开幕,《封神1》绝对在及格以上。

但《封神1》与普通观众的预期之间存在着明显误判。绝大多数观众都认为,《封神1》是一部中国魔幻神话大作,但实际上作为三部曲史诗电影的开局,《封神1》正片里的仙术、魔幻大场景可以说很少,集中在哪吒、雷震子等人的短暂亮相上,整体的基调是比较厚重的古装风格,等到闻太师带着魔家四将还朝的彩蛋出现时,观众才会感受到那种即将铺开的想象力和视觉奇观。

所以当大家玩梗说“一人一票给闻太师凑路费”时,侧面反映了观众对于后续斗法故事的高期待,毕竟那才是大家印象中的封神神话故事,乌尔善导演能不能像《流浪地球》在科幻领域做的那样,将神话领域国产电影的视觉奇观抬高一个级别是最重要的。

但从这个角度来说,读娱君认为《封神1》做得并不成功。电影的服化道审美水平在线,镜头语言质感也到位,但就是CG特效水平并不突出,片头冀州一战表现力较佳能比肩国际一流大片,而其他几场特效重头戏都有些露怯:

其一是姜子牙一行人被抓去,背景中大象走来,整个画面CG抠图感十分粗糙,和十年前好莱坞的《诸神之战》那种水平差不多甚至略有不及;其二是雷震子的所有场景下,其皮肤、翅膀等细节也比较粗糙;其三是部分场景粗糙,昆仑山、申公豹在海中的场景都没有什么特色和记忆点,而姬发出逃的山崖和洪水也一股子国产3D动画的味道。

至于杨戬、哪吒片中戏份基本就是当快递员强行下线,基本上你能在预告片里看到的,就是他们在正片中的精华了。所以论及国产视效大片,《封神1》只能说做到了一部分,还很难让大众有像《流浪地球2》里那样直观的升级感受,观众还是只能期待《封神》第2、3部了。

前期宣发的“负”效应

如果不是遇到2023年7月这个史上最强的暑期档的带动效应、不是2023年以来国产电影走势好得无与伦比,《封神1》前两日加起来才1亿的票房走势很有可能会滑入深渊、最终不足10亿,连带着第二部、第三部的成本压力陡增,上映进度和质量恐怕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口碑证明《封神1》质量并不差,之所以落到如此险境,主要原因是前期宣传的全面失败:其一,该避开的雷点、该扭转的负面印象几乎一个都没做到;其二,没梗。

7月21日上映次日,《封神1》排片高达28.2%,上座率居然只有8.9%,而《长安三万里》上座率是23.2%,《八角笼中》是19%,就连后来豆瓣开了4分的《超能一家人》都有10%,极低的上座率可见《封神1》的前期宣发起到的完全是负效果。

《封神》这个项目因为早期抛出的“30亿成本”噱头,加上神话题材让人瞬间想起一大批国产烂片,而《封神》又请了《指环王》班底的外国特效专家,又和这两年讲究推崇国产大片不符,让人害怕这又是一部“中西合璧”的怪物。《封神》的前期宣传最应该规避、反转这些印象。

结果呢,直到电影上映,大多数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印象还是“成本三十亿、不知道花哪去了的国产大片”。片方宣传服饰的复杂繁重、妆容的考究没啥舆论反应,放出的预告片,一个接一个只会让观众觉得不妙,放出的剧照海报,比起正片效果来十万八千里,出圈的还是雷震子那张效果极差的图。

至于“没梗”,前期是正常的,因为所有年轻演员都是新人,没有一个脸熟的流量,自然也不能像王一博、易烊千玺们参演电影时那样天生自带争议,但这个话题却是潜力巨大的,宣传没能好好利用。

娜然饰演的妲己本来争议巨大,很难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做好解释,片方原本选择“藏”,结果临了还是没藏住放出片段和模仿狐狸的花絮采访,这种“我了费工夫”的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因为观众并不很明白片中妖狐一面的兽态塑造,结果让这个正片中最惊艳之一的角色在映前起到了反作用,还不如一藏到底,等到上映后再公布妲己物料让观众自发宣传。

《封神1》现在所有的“梗”, 几乎都在“我为封神宣传献策”的自来水逻辑中火起来的,而前期宣传物料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所以说《封神》是“一个盛大开幕的惊险过关”,是因为作为三部曲电影的首部,《封神1》从电影内容本身来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既有着独立篇章的故事张力、塑造了复杂的反派和成长性的正派人物,也成功激发了观众对续集的兴趣。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封神1》只能说是涉险过关,刚刚过了生死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