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齐鲁“先手棋”|东营:黄河入海口崛起的现代化湿地之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齐鲁“先手棋”|东营:黄河入海口崛起的现代化湿地之城

君应见,九曲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这座现代化湿地之城正加快步入“黄河时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发源地。

因油田而兴,因产业而兴的东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正在此落地生根。这座年轻的城市,曾创下人均GDP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属于一座小而精的经济强市。

君应见,九曲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这座现代化湿地之城也正加快步入“黄河时代”。

 黄河口新能源之光 图片来源:黄高潮/摄

黄河哺育出的城市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在这片万里浩瀚的“襟怀”中坐落着一座向河而兴的城市——东营。

黄河之于东营,是无私奉献的“母亲”角色。黄河在东营境内流淌约138公里,造就了4580平方公里的湿地(湿地率达41.6%)以及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也因此成为了一座特色鲜明的湿地城市。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到了现代,黄河更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山东要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河海交汇  图片来源:张闻兵、李金镜/摄

近年来,山东陆续出台关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提升。“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更是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度对东营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期望。

深耕黄河战略,东营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率先在黄河流域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奋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东营样板”。

可以说,立足黄河战略的东营在未来必然将承载更多时代重任与国家重托。

东营之“变”

纵观城市发展进程,由于前期石油带来的资金积累,使得东营在发展其他产业上有了雄厚的资本。然而,这类资源型城市一旦资源发展有阻碍,优势也就变成了“短板”。

在所有资源型城市中,未雨绸缪做到提前着手产业转型升级的并非只有东营,但从结果来看,东营的产业转型升级颇具成效。

东营之变,关键在于走出了新路子。

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东营逐渐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同时,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昔日荒碱滩,今日米粮川 图片来源:薄华瑞/摄 

以“四减四增”为抓手,东营市积极推动“双碳”战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东营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23.3万千瓦;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煤炭实际消费量1357.42万吨,同比压减46.21万吨;2021-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9.98%。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动东营市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良好趋势。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推进落实,东营经济发展由“形”到“势”转变的态势愈发明显。

筑起现代化湿地之城

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体系脆弱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并存,历史欠账太多与发展方式粗放交织,地下输油管线密布与地上排污无序相互影响,情况复杂,治理困难。

自2018年提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以来,东营市陆续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并颁布《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生态保护法规5部。

通过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立法,让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

东营市创建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图片来源:周广学/摄 

今年,东营出台《东营市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明确了六大方面23项攻坚任务。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荣光的背后,是东营市的不辍守望——

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创新探索出“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近年来共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

不断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东营市野生植物资源已达1145种,陆生野生动物989种,近海海域共发现海洋生物547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黄河口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成为鸟类天堂 图片来源:毕万寿/摄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动物,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据统计,位于东营市内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增加到现在的373种,这里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东营市也荣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

眺望未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奔跑的东营,正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齐鲁“先手棋”|东营:黄河入海口崛起的现代化湿地之城

君应见,九曲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这座现代化湿地之城正加快步入“黄河时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发源地。

因油田而兴,因产业而兴的东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正在此落地生根。这座年轻的城市,曾创下人均GDP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属于一座小而精的经济强市。

君应见,九曲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这座现代化湿地之城也正加快步入“黄河时代”。

 黄河口新能源之光 图片来源:黄高潮/摄

黄河哺育出的城市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在这片万里浩瀚的“襟怀”中坐落着一座向河而兴的城市——东营。

黄河之于东营,是无私奉献的“母亲”角色。黄河在东营境内流淌约138公里,造就了4580平方公里的湿地(湿地率达41.6%)以及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也因此成为了一座特色鲜明的湿地城市。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到了现代,黄河更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山东要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河海交汇  图片来源:张闻兵、李金镜/摄

近年来,山东陆续出台关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提升。“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更是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度对东营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期望。

深耕黄河战略,东营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率先在黄河流域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奋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东营样板”。

可以说,立足黄河战略的东营在未来必然将承载更多时代重任与国家重托。

东营之“变”

纵观城市发展进程,由于前期石油带来的资金积累,使得东营在发展其他产业上有了雄厚的资本。然而,这类资源型城市一旦资源发展有阻碍,优势也就变成了“短板”。

在所有资源型城市中,未雨绸缪做到提前着手产业转型升级的并非只有东营,但从结果来看,东营的产业转型升级颇具成效。

东营之变,关键在于走出了新路子。

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东营逐渐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同时,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昔日荒碱滩,今日米粮川 图片来源:薄华瑞/摄 

以“四减四增”为抓手,东营市积极推动“双碳”战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东营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23.3万千瓦;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煤炭实际消费量1357.42万吨,同比压减46.21万吨;2021-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9.98%。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动东营市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良好趋势。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推进落实,东营经济发展由“形”到“势”转变的态势愈发明显。

筑起现代化湿地之城

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体系脆弱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并存,历史欠账太多与发展方式粗放交织,地下输油管线密布与地上排污无序相互影响,情况复杂,治理困难。

自2018年提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以来,东营市陆续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并颁布《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生态保护法规5部。

通过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立法,让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

东营市创建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图片来源:周广学/摄 

今年,东营出台《东营市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明确了六大方面23项攻坚任务。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荣光的背后,是东营市的不辍守望——

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创新探索出“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近年来共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

不断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东营市野生植物资源已达1145种,陆生野生动物989种,近海海域共发现海洋生物547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黄河口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成为鸟类天堂 图片来源:毕万寿/摄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动物,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据统计,位于东营市内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增加到现在的373种,这里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东营市也荣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

眺望未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奔跑的东营,正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