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今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超过去十年!2025年后全面商业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超过去十年!2025年后全面商业化

预计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15-20 GW。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过去一年,中国储能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正在经历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中国储能大势已成,未来可期。”

8月2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等机构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储能西部论坛在西安召开,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在会上表示。

近两年,储能迎来爆发式发展。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称,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超过17.33 GW/35.8 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其中1-6月新投运的整体规模约8.63 GW/17.7 G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半年实现装机规模翻番。

从投资规模看,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电储能技术。

根据CNESA的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达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投运项目主要集中在6月,单月投运规模达到3.95 GW/8.31 GWh,占上半年新增投运总规模的50%。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70.2 GW,同比增长44%;抽水蓄能累计装机48.5 GW,同比增长17%。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继去年首次低于80%之后,再次下降近10个百分点,首次低于70%。

针对上半年的招/中标市场,陈海生提到,目前整体招标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供应链价格联动原因,中标价格下行趋势明显。

上半年整体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维持在17万-51万元/吨,均价为32.63万元/吨,与去年全年均价相比下降32%。价格联动传导至下游储能系统,上半年的中标均价在1.33元/Wh,较去年全年均价水平下降14%,与今年1月相比下降25%。

当下,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储能已经成为全球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最活跃的地区。”陈海生称。

据他介绍,储能技术大概形成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是已经成熟的抽水蓄能;第二梯队是锂离子、压缩空气、液流、铅炭和储热储冷,已经实现了商业应用;第三梯队是钠离子、飞轮和储能超级电容器,正在示范到应用的推广过程当中;第四梯队是一些液态金属等新型的储能技术。

陈海生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储能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过渡,主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据他分析,未来用户侧储能或恢复快速增长。近两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工商业用户的用电负荷、用电成本以及用电量不断提升。限电下的保生产压力、峰谷价差持续拉大和时段的优化,使得用户侧储能的市场热度越来越高。

“目前,储能正处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阶段,预计到2025年之后将实现全面的商业化。”陈海生表示。

展望2023年下半年,陈海生给出五点预测。一是储能技术研究保持活跃,中国持保持全球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最活跃国家地位。

二是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新型储能规模增长迅速,全年新增装机将达到15-20 GW,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产业链将日趋成熟。

三是产业链日趋成熟,中国主导全球电池供应链的趋势愈发明显,电池产量有望翻番,出口占比50%以上。四是储能政策继续优化,电力市场继续优化,储能市场机制、运行机制和规范管理将继续优化。

五是资本市场总体向好,市场投资保持活跃,储能指数有望企稳向好。

今年以来,不少储能企业开启IPO进程。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目前处于IPO阶段的企业包括海博思创、沃太能源、蜂巢能源、瑞普兰钧、力高新能等。

新型储能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表示,目前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多元化技术进步,加速原料、设系统各层面成本快速下降,推动本质安全技术创新等。

为此,徐梓铭提出三点建议,包括统筹好建设和调用的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好技术与产业的关系等。

在向好预期下,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年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23.5-31.3 GW。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超过去十年!2025年后全面商业化

预计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15-20 GW。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过去一年,中国储能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正在经历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中国储能大势已成,未来可期。”

8月2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等机构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储能西部论坛在西安召开,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在会上表示。

近两年,储能迎来爆发式发展。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称,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超过17.33 GW/35.8 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其中1-6月新投运的整体规模约8.63 GW/17.7 G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半年实现装机规模翻番。

从投资规模看,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电储能技术。

根据CNESA的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达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投运项目主要集中在6月,单月投运规模达到3.95 GW/8.31 GWh,占上半年新增投运总规模的50%。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70.2 GW,同比增长44%;抽水蓄能累计装机48.5 GW,同比增长17%。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继去年首次低于80%之后,再次下降近10个百分点,首次低于70%。

针对上半年的招/中标市场,陈海生提到,目前整体招标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供应链价格联动原因,中标价格下行趋势明显。

上半年整体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维持在17万-51万元/吨,均价为32.63万元/吨,与去年全年均价相比下降32%。价格联动传导至下游储能系统,上半年的中标均价在1.33元/Wh,较去年全年均价水平下降14%,与今年1月相比下降25%。

当下,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储能已经成为全球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最活跃的地区。”陈海生称。

据他介绍,储能技术大概形成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是已经成熟的抽水蓄能;第二梯队是锂离子、压缩空气、液流、铅炭和储热储冷,已经实现了商业应用;第三梯队是钠离子、飞轮和储能超级电容器,正在示范到应用的推广过程当中;第四梯队是一些液态金属等新型的储能技术。

陈海生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储能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过渡,主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据他分析,未来用户侧储能或恢复快速增长。近两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工商业用户的用电负荷、用电成本以及用电量不断提升。限电下的保生产压力、峰谷价差持续拉大和时段的优化,使得用户侧储能的市场热度越来越高。

“目前,储能正处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阶段,预计到2025年之后将实现全面的商业化。”陈海生表示。

展望2023年下半年,陈海生给出五点预测。一是储能技术研究保持活跃,中国持保持全球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最活跃国家地位。

二是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新型储能规模增长迅速,全年新增装机将达到15-20 GW,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产业链将日趋成熟。

三是产业链日趋成熟,中国主导全球电池供应链的趋势愈发明显,电池产量有望翻番,出口占比50%以上。四是储能政策继续优化,电力市场继续优化,储能市场机制、运行机制和规范管理将继续优化。

五是资本市场总体向好,市场投资保持活跃,储能指数有望企稳向好。

今年以来,不少储能企业开启IPO进程。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目前处于IPO阶段的企业包括海博思创、沃太能源、蜂巢能源、瑞普兰钧、力高新能等。

新型储能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表示,目前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多元化技术进步,加速原料、设系统各层面成本快速下降,推动本质安全技术创新等。

为此,徐梓铭提出三点建议,包括统筹好建设和调用的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好技术与产业的关系等。

在向好预期下,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年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23.5-31.3 GW。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