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东、永辉相继否认,“牵手”成乌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东、永辉相继否认,“牵手”成乌龙?

前路在何方?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燃次元 李欣

编辑丨谢中秀

京东和永辉的“牵手”传闻被双方否认。

8月2日傍晚,永辉超市(601933.SH)发布公告称,公司关注到相关媒体报道了“京东洽谈全资收购永辉”的新闻,截至目前,公司不存在上述事宜、也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

稍早一日,8月1日,有媒体报道称:京东近期正与永辉接洽收购事宜,双方进行了至少一轮初步沟通,但京东倾向于全资收购,永辉创始人兼董事长张轩松更倾向于接受京东的纯财务投资,暂未达成一致。

但8月1日晚些时间,京东对此消息做出了否认,向媒体表示,“目前没有这个意向”。

站在“传闻”中心的永辉超市,再次引起关注。资料显示,永辉超市由张轩松、张轩宁两兄弟创立于2001年,曾依靠生鲜定位扩张门店、保持高速增长,并被誉为“农改超”的典范。2010年,永辉超市登陆A股,总市值曾高达1064亿元。

刚刚过去不久的7月14日,永辉超市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3.9亿元。这是永辉2021年、2022年半年报均亏之后的艰难转盈。

这背后,是“断腕”般的代价。对于本次预盈,永辉在业绩预告中称系积极推动门店调优、关闭部分长期亏损门店,大力推进数字化,内部通过考核及宣导实现降本增效等一系列举措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往深处看去,永辉面临的难题不少。线下商超逐渐没落,在小红书等平台,不少讨论提及“最近发现去超市人越来越少了,传统商超好像要干不下去了”“你有多久没有逛实体超市了”。

永辉这些年在业务上的尝试还不断“烧钱”。

2021年,曾在京东任职的李松峰担任永辉超市CEO后,永辉开始朝着“一个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前进,2022年,其全年科技投入约7亿元,可谓是“重金”砸向全渠道、数字化转型。

今年6月,永辉试水的到家业务,“仓店合一”又有新进展,核心城市的近160个线上全仓基本改建完成。新业务带来新希望,但也意味着,持续“烧钱”。

近些年,提起永辉时总与“艰难转型”“新业态跑不开”等负面词语联系一起。

如今,依靠各类新业务尝试,永辉摸到了前路,尤其是转型线上,给了永辉希望。数据显示,2022年,永辉虽仍处亏损泥潭,但是线上业务却“格外抢镜”,其全年线上业务营收159.36亿元,同比增长21.37%,日均单量51.8万单。一季报也显示,线上业务营收40.2亿元,占比 16.90%。

只是传统商超日渐没落已是大势。而永辉即使依靠新业务以及线上正在积极转型,但一切都没有那么容易,除线上业务外的其他新尝试也需要时间和耐心,永辉超市还需身体力行,证明自己。

01、永辉的尝试与挫折

永辉刚刚迎来“曙光”。

7月14日,永辉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扭亏为盈。与之相对比的是,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永辉连续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83亿元、-1.12亿元。

而更早之前的2023年一季度财报也显示,当季永辉净赚7.04亿元,同比大涨40.24%。

永辉正努力释放出重回盈利正轨的“信号”。

数据来源/永辉超市财报 燃次元制图

过去两年,永辉曾经历过长达两年的“至暗时刻”。最直观的一组数据是,其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39.44亿元和27.63亿元,两年亏损总和超67亿元,几乎将2017-2020年来四年的利润全部抵消。

这是转型的阵痛,也是“折腾”的代价。

在互联网裹挟着新零售业态的冲击下,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集中精力攻城略地、饿狼扑食,传统商超从流量中心远去,被迫进入转型时刻。

敌进、我退,永辉早就意识到了“变化”,转型早,步子大,可几番尝试,似乎都不尽如人意。

早在(2016年)新零售这一概念刚刚兴起时,永辉就围绕新零售建立“永辉云创”,由永辉超市创始人之一张轩宁负责。

此后不久,永辉旗下的首家“超级物种”也开业,这是一种定义“高端超市+生鲜餐饮+O2O”的混合新业态,对标盒马鲜生。不过,超级物种仅活跃了两年,便迎来闭店潮,从巅峰时期的80多家门店降低到如今的个位数。

永辉继续在“超市业态”方面探索。2018年底,永辉再次发力mini店业态,此种模式,更像是将生鲜超市业态,向社区场景的进一步延伸。随后2019年年内,mini模式加速拓店,实现新开门店573家。

彼时有观点就认为,模式未跑通的情况下,大规模扩店风险过高,果然,没过多久mini店也开始陆续闭店。

2021年5月,近两年流量风口之上的“仓储”会员制,永辉也开始尝试。其在基于原有门店的改造下,试行仓储会员店模式,截止2021年年底共开业53家。

但与提高门槛的同行们不的是,永辉直接采取“0会员费”模式,在低价+0门槛的模式下,永辉的仓储店,更像是平价大卖场。

不过,关于仓储会员店,永辉在近几年年报中,并无单独披露更多消息。另有分析指出,仓储会员店的本质是赚会员费,卖低价商品,但永辉在强调低价的同时,还采用“0会员费”,这或对经营成本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随着仓储会员店的入局者越来越多,留给永辉的空间也一直在挤压,永辉仓储店的表现,至今也仍难下定论。

当永辉专注“折腾”时,C端消费者也“颇有微词”。

近几年,永辉在不停试水业务模式时,其发家的根本“生鲜”业务,却成为翻车重灾区,常因“销售不合格产品”“销售农药超标产品”“销售过期产品”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引发争议。

各种挫折之下,永辉的扭亏是长期向好,还是昙花一现,并不得知。

02、摸到线上门道

在多样“试水”、“折腾”之中,永辉最能倚靠的,或是全渠道和数字化建设,强化“线上+线下”全面融合这一路径。

2021年8月,曾在京东任职的李松峰担任永辉超市CEO,其上任后,先将组织架构朝着更扁平化、灵活化、年轻化的方向变革,并明确了永辉接下来的目标和战略定位:一个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

2022年,永辉全年科技投入约7亿元,可谓是“重金”砸向全渠道、数字化转型。2022年11月,永辉超市自研全链路零售数字化“YHDOS系统”投入使用。据悉,目前,该系统接入的门店涉及永辉旗下所有业态及仓店形式的业务,实现全场景覆盖的目标。

线上业务也为2022年的财报“挽尊”。

2022年,永辉虽处于亏损泥潭,但其全年线上业务营收159.36亿元,同比增长21.37%,日均单量51.8万单。其中,“永辉生活”自营到家业务已覆盖984家门店,实现销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24%。

2023年一季报中,其又表示,“永辉生活”自营到家业务已覆盖952家门店(永辉生活),实现销售额19.5亿元,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已覆盖942家门店,实现销售额20.7亿元,日均单量19.6万单。“永辉生活”注册会员数已突破1.05亿户。

此次传出“绯闻”的京东,也是永辉线上的渠道之一,现今打开京东到家,永辉都会出现在显眼的位置。

而永辉和京东也早有合作的渊源。

2015年8月,京东入股永辉超市。根据双方协议,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的价格为每股9元(约1.45美元),总价值为43.1亿元(约7亿美元)。通过这一交易,京东集团将持有永辉超市10%的股份,并可以任命两个独立董事。

彼时,合作颇有相互借力的意味。

京东与永辉合作的前后,正值生鲜电商发展“黄金期”,每日优鲜、天猫生鲜、盒马鲜生、顺丰优选等头部平台,在此前后纷纷入局。有媒体报道称,此次双方系统将会打通,实现商品信息、库存和价格的实时同步,京东也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加强在O2O领域的合作。

借由京东的“东风”,京东入股后的几年内,永辉的发展也迈入“快车道”,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营收接近翻倍。

这几年,永辉与京东的“牵手”传闻,也不时传出。

8月1日,在“京东近期正与永辉接洽收购事宜”的消息传出时,就有雪球用户直言,“这消息半年放出来一次,我看到最少两次了。”

也有京东员工向燃次元提及,“去年在收购德邦后,也传出来收购永辉的这个消息。”

如今,消息传出又被两方否认,是一场乌龙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但外界观点也认为,在京东对线下业务、供应链等布局的深入下,变数并非无任何发生的可能。

艾媒咨询CEO张毅也告诉燃次元,“传统商超寻求电商平台合作,有案例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03、仍需自谋方向

关于未来,除了线上的积极尝试,永辉还押注“仓店合一”模式,以求释放更多可能性。

6月28日,永辉对外表示,截至6月底,永辉在福州、北京、成都、重庆、合肥五个核心城市规划的近160个线上全仓,已基本改建完成,实现主城区域全部覆盖。西安、郑州、贵阳、广州、深圳、杭州、上海七个重点城市“仓店合一”模式正在稳步推进。

“‘仓店合一’模式就是如今的即时零售。通过在线下单将店内商品实现快速交付的模式。”鲍跃忠对燃次元表示,“即时零售是线下零售商店转型的方向之一。”

对于永辉走“仓店合一”模式的思路的有效性,李松峰也曾表示,“永辉在全国已有超千家门店,在冷链及活鲜品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能够迅速承接到家业务活鲜品类的需求。且仓店模式能够较好的利用原有店内的后场空间,显著降低到家业务的投入成本。”

据媒体报道,从数据方面来看, “仓店合一”的战略如所愿。完成建设的核心城市到家业务效率提升显著。以北京区域为例,今年1月,北京地区已改建的12个线上全仓,平均履约准时率环比提升近25%,商家原因售后率下降了5.7%,缺货率下降了近14%。

但种种努力之下,永辉想要重回巅峰,底气亦略显不足,2023年永辉看上去扭亏势头向好,但在部分实际业务和具体财务数据方面,忧虑仍存。

过去几年,连锁商超步履维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超市业态调查快报》显示,2022年样本企业超市业态新开门店621家,关闭门店873家,净减少门店252家。

永辉也在壮士断腕,闭店止损,2022年超市业态门店数量出现了下滑。财报显示,在2022年,永辉新开Bravo门店36家,关闭Bravo业态门店60家,净增长-24家,超市业态门店总数达1033家——相比于2021年超市业态1057家、2020年的1017家,呈现下滑趋势。

关店的同时,因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永辉还被指“缺钱”。2018-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由50.96%提升至87.68%,2023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虽有回落但仍高达85.58%,且2023年一季报还显示,永辉超市流动资产合计198.94亿元,流动负债合计250.19亿元,公司流动资产不足以抵消流动负债。

且今年上半年,在预盈的好消息中,也夹杂着永辉再次出现“人才外流”的动荡消息。

2023年5月,永辉超市原CEO李国加入盒马,这并非是首例内部高层辞任。据时代周报报道,自2021年以来,永辉超市管理层持续有人出走,从原董秘张经仪,到原副总裁金斌、原副总裁李静、原副总裁严海芸等高层均先后选择离任,另谋他就。

此外,近些年,在转型的重压下,永辉股价严重缩水,但作为创始人、董事长的张轩松却多次减持股份,截至2023年一季度,其个人的持股比例已从2020年的14.79%降至8.72%。而在高管减持的同时,公司却在不断回购的举措,也让外界倍感质疑。

对于如今的永辉而言,仅靠线上业务带动“翻身”,速度太慢,更多样业务的有效性也仍需时间,在如今在快速切换的时代风潮中,永辉还需为自己找寻更多的稳定性。

参考资料:

《永辉到家业务:五大核心城市“仓店合一”业务模式初步跑通》,来源:零售商业财经;

《时隔三年半 京东与永辉这对“老CP”终于在生鲜供应链上联手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担任CEO这一年 李松峰对永辉超市做了什么》,来源:中国商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京东

6.5k
  • 京东方完成新一届管理团队聘任
  • 正式签约 京东继续落子合肥长丰

永辉超市

4.4k
  • 永辉“胖改”进击上海,店方称开业三天客单价提高20%
  • 永辉超市开出全国面积最大“学习胖东来”调改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东、永辉相继否认,“牵手”成乌龙?

前路在何方?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燃次元 李欣

编辑丨谢中秀

京东和永辉的“牵手”传闻被双方否认。

8月2日傍晚,永辉超市(601933.SH)发布公告称,公司关注到相关媒体报道了“京东洽谈全资收购永辉”的新闻,截至目前,公司不存在上述事宜、也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

稍早一日,8月1日,有媒体报道称:京东近期正与永辉接洽收购事宜,双方进行了至少一轮初步沟通,但京东倾向于全资收购,永辉创始人兼董事长张轩松更倾向于接受京东的纯财务投资,暂未达成一致。

但8月1日晚些时间,京东对此消息做出了否认,向媒体表示,“目前没有这个意向”。

站在“传闻”中心的永辉超市,再次引起关注。资料显示,永辉超市由张轩松、张轩宁两兄弟创立于2001年,曾依靠生鲜定位扩张门店、保持高速增长,并被誉为“农改超”的典范。2010年,永辉超市登陆A股,总市值曾高达1064亿元。

刚刚过去不久的7月14日,永辉超市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3.9亿元。这是永辉2021年、2022年半年报均亏之后的艰难转盈。

这背后,是“断腕”般的代价。对于本次预盈,永辉在业绩预告中称系积极推动门店调优、关闭部分长期亏损门店,大力推进数字化,内部通过考核及宣导实现降本增效等一系列举措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往深处看去,永辉面临的难题不少。线下商超逐渐没落,在小红书等平台,不少讨论提及“最近发现去超市人越来越少了,传统商超好像要干不下去了”“你有多久没有逛实体超市了”。

永辉这些年在业务上的尝试还不断“烧钱”。

2021年,曾在京东任职的李松峰担任永辉超市CEO后,永辉开始朝着“一个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前进,2022年,其全年科技投入约7亿元,可谓是“重金”砸向全渠道、数字化转型。

今年6月,永辉试水的到家业务,“仓店合一”又有新进展,核心城市的近160个线上全仓基本改建完成。新业务带来新希望,但也意味着,持续“烧钱”。

近些年,提起永辉时总与“艰难转型”“新业态跑不开”等负面词语联系一起。

如今,依靠各类新业务尝试,永辉摸到了前路,尤其是转型线上,给了永辉希望。数据显示,2022年,永辉虽仍处亏损泥潭,但是线上业务却“格外抢镜”,其全年线上业务营收159.36亿元,同比增长21.37%,日均单量51.8万单。一季报也显示,线上业务营收40.2亿元,占比 16.90%。

只是传统商超日渐没落已是大势。而永辉即使依靠新业务以及线上正在积极转型,但一切都没有那么容易,除线上业务外的其他新尝试也需要时间和耐心,永辉超市还需身体力行,证明自己。

01、永辉的尝试与挫折

永辉刚刚迎来“曙光”。

7月14日,永辉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扭亏为盈。与之相对比的是,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永辉连续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83亿元、-1.12亿元。

而更早之前的2023年一季度财报也显示,当季永辉净赚7.04亿元,同比大涨40.24%。

永辉正努力释放出重回盈利正轨的“信号”。

数据来源/永辉超市财报 燃次元制图

过去两年,永辉曾经历过长达两年的“至暗时刻”。最直观的一组数据是,其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39.44亿元和27.63亿元,两年亏损总和超67亿元,几乎将2017-2020年来四年的利润全部抵消。

这是转型的阵痛,也是“折腾”的代价。

在互联网裹挟着新零售业态的冲击下,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集中精力攻城略地、饿狼扑食,传统商超从流量中心远去,被迫进入转型时刻。

敌进、我退,永辉早就意识到了“变化”,转型早,步子大,可几番尝试,似乎都不尽如人意。

早在(2016年)新零售这一概念刚刚兴起时,永辉就围绕新零售建立“永辉云创”,由永辉超市创始人之一张轩宁负责。

此后不久,永辉旗下的首家“超级物种”也开业,这是一种定义“高端超市+生鲜餐饮+O2O”的混合新业态,对标盒马鲜生。不过,超级物种仅活跃了两年,便迎来闭店潮,从巅峰时期的80多家门店降低到如今的个位数。

永辉继续在“超市业态”方面探索。2018年底,永辉再次发力mini店业态,此种模式,更像是将生鲜超市业态,向社区场景的进一步延伸。随后2019年年内,mini模式加速拓店,实现新开门店573家。

彼时有观点就认为,模式未跑通的情况下,大规模扩店风险过高,果然,没过多久mini店也开始陆续闭店。

2021年5月,近两年流量风口之上的“仓储”会员制,永辉也开始尝试。其在基于原有门店的改造下,试行仓储会员店模式,截止2021年年底共开业53家。

但与提高门槛的同行们不的是,永辉直接采取“0会员费”模式,在低价+0门槛的模式下,永辉的仓储店,更像是平价大卖场。

不过,关于仓储会员店,永辉在近几年年报中,并无单独披露更多消息。另有分析指出,仓储会员店的本质是赚会员费,卖低价商品,但永辉在强调低价的同时,还采用“0会员费”,这或对经营成本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随着仓储会员店的入局者越来越多,留给永辉的空间也一直在挤压,永辉仓储店的表现,至今也仍难下定论。

当永辉专注“折腾”时,C端消费者也“颇有微词”。

近几年,永辉在不停试水业务模式时,其发家的根本“生鲜”业务,却成为翻车重灾区,常因“销售不合格产品”“销售农药超标产品”“销售过期产品”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引发争议。

各种挫折之下,永辉的扭亏是长期向好,还是昙花一现,并不得知。

02、摸到线上门道

在多样“试水”、“折腾”之中,永辉最能倚靠的,或是全渠道和数字化建设,强化“线上+线下”全面融合这一路径。

2021年8月,曾在京东任职的李松峰担任永辉超市CEO,其上任后,先将组织架构朝着更扁平化、灵活化、年轻化的方向变革,并明确了永辉接下来的目标和战略定位:一个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

2022年,永辉全年科技投入约7亿元,可谓是“重金”砸向全渠道、数字化转型。2022年11月,永辉超市自研全链路零售数字化“YHDOS系统”投入使用。据悉,目前,该系统接入的门店涉及永辉旗下所有业态及仓店形式的业务,实现全场景覆盖的目标。

线上业务也为2022年的财报“挽尊”。

2022年,永辉虽处于亏损泥潭,但其全年线上业务营收159.36亿元,同比增长21.37%,日均单量51.8万单。其中,“永辉生活”自营到家业务已覆盖984家门店,实现销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24%。

2023年一季报中,其又表示,“永辉生活”自营到家业务已覆盖952家门店(永辉生活),实现销售额19.5亿元,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已覆盖942家门店,实现销售额20.7亿元,日均单量19.6万单。“永辉生活”注册会员数已突破1.05亿户。

此次传出“绯闻”的京东,也是永辉线上的渠道之一,现今打开京东到家,永辉都会出现在显眼的位置。

而永辉和京东也早有合作的渊源。

2015年8月,京东入股永辉超市。根据双方协议,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的价格为每股9元(约1.45美元),总价值为43.1亿元(约7亿美元)。通过这一交易,京东集团将持有永辉超市10%的股份,并可以任命两个独立董事。

彼时,合作颇有相互借力的意味。

京东与永辉合作的前后,正值生鲜电商发展“黄金期”,每日优鲜、天猫生鲜、盒马鲜生、顺丰优选等头部平台,在此前后纷纷入局。有媒体报道称,此次双方系统将会打通,实现商品信息、库存和价格的实时同步,京东也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加强在O2O领域的合作。

借由京东的“东风”,京东入股后的几年内,永辉的发展也迈入“快车道”,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营收接近翻倍。

这几年,永辉与京东的“牵手”传闻,也不时传出。

8月1日,在“京东近期正与永辉接洽收购事宜”的消息传出时,就有雪球用户直言,“这消息半年放出来一次,我看到最少两次了。”

也有京东员工向燃次元提及,“去年在收购德邦后,也传出来收购永辉的这个消息。”

如今,消息传出又被两方否认,是一场乌龙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但外界观点也认为,在京东对线下业务、供应链等布局的深入下,变数并非无任何发生的可能。

艾媒咨询CEO张毅也告诉燃次元,“传统商超寻求电商平台合作,有案例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03、仍需自谋方向

关于未来,除了线上的积极尝试,永辉还押注“仓店合一”模式,以求释放更多可能性。

6月28日,永辉对外表示,截至6月底,永辉在福州、北京、成都、重庆、合肥五个核心城市规划的近160个线上全仓,已基本改建完成,实现主城区域全部覆盖。西安、郑州、贵阳、广州、深圳、杭州、上海七个重点城市“仓店合一”模式正在稳步推进。

“‘仓店合一’模式就是如今的即时零售。通过在线下单将店内商品实现快速交付的模式。”鲍跃忠对燃次元表示,“即时零售是线下零售商店转型的方向之一。”

对于永辉走“仓店合一”模式的思路的有效性,李松峰也曾表示,“永辉在全国已有超千家门店,在冷链及活鲜品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能够迅速承接到家业务活鲜品类的需求。且仓店模式能够较好的利用原有店内的后场空间,显著降低到家业务的投入成本。”

据媒体报道,从数据方面来看, “仓店合一”的战略如所愿。完成建设的核心城市到家业务效率提升显著。以北京区域为例,今年1月,北京地区已改建的12个线上全仓,平均履约准时率环比提升近25%,商家原因售后率下降了5.7%,缺货率下降了近14%。

但种种努力之下,永辉想要重回巅峰,底气亦略显不足,2023年永辉看上去扭亏势头向好,但在部分实际业务和具体财务数据方面,忧虑仍存。

过去几年,连锁商超步履维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超市业态调查快报》显示,2022年样本企业超市业态新开门店621家,关闭门店873家,净减少门店252家。

永辉也在壮士断腕,闭店止损,2022年超市业态门店数量出现了下滑。财报显示,在2022年,永辉新开Bravo门店36家,关闭Bravo业态门店60家,净增长-24家,超市业态门店总数达1033家——相比于2021年超市业态1057家、2020年的1017家,呈现下滑趋势。

关店的同时,因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永辉还被指“缺钱”。2018-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由50.96%提升至87.68%,2023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虽有回落但仍高达85.58%,且2023年一季报还显示,永辉超市流动资产合计198.94亿元,流动负债合计250.19亿元,公司流动资产不足以抵消流动负债。

且今年上半年,在预盈的好消息中,也夹杂着永辉再次出现“人才外流”的动荡消息。

2023年5月,永辉超市原CEO李国加入盒马,这并非是首例内部高层辞任。据时代周报报道,自2021年以来,永辉超市管理层持续有人出走,从原董秘张经仪,到原副总裁金斌、原副总裁李静、原副总裁严海芸等高层均先后选择离任,另谋他就。

此外,近些年,在转型的重压下,永辉股价严重缩水,但作为创始人、董事长的张轩松却多次减持股份,截至2023年一季度,其个人的持股比例已从2020年的14.79%降至8.72%。而在高管减持的同时,公司却在不断回购的举措,也让外界倍感质疑。

对于如今的永辉而言,仅靠线上业务带动“翻身”,速度太慢,更多样业务的有效性也仍需时间,在如今在快速切换的时代风潮中,永辉还需为自己找寻更多的稳定性。

参考资料:

《永辉到家业务:五大核心城市“仓店合一”业务模式初步跑通》,来源:零售商业财经;

《时隔三年半 京东与永辉这对“老CP”终于在生鲜供应链上联手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担任CEO这一年 李松峰对永辉超市做了什么》,来源:中国商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