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餐饮机器人,悄悄退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餐饮机器人,悄悄退潮?

餐饮机器人存续的底盘——餐饮连锁化率和用工成本——仍然是行业痛点,既定方向不变,剩下的不过是技术的成熟和向下游的渗透,说到底都是时间问题。

文|观潮新消费 行藏

编辑 | 杜仲

万亿级的餐饮市场古老而分散,却从不缺试图要改造它的玩家。

比如餐饮机器人,从最开始被诟病为“人工智障”到如今成为头部连锁餐饮的“座上宾”,餐饮机器人已走过10多年历史。

但任何行业从引入期到深水区,都难逃一段曲折,2022年以普渡科技为代表的餐饮机器人企业陆续裁员,预示着过往靠资本蒙眼狂奔的模式遭遇了折戟风险。

对比互联网行业,餐饮机器人所属的硬科技行业需要搭载硬件,同时还有差异化场景的适配,这意味着边际成本难以趋于零,在下游规模彻底铺开前,扩张越快,成本越高。

但好在餐饮机器人存续的底盘——餐饮连锁化率和用工成本——仍然是行业痛点,既定方向不变,剩下的不过是技术的成熟和向下游的渗透,说到底都是时间问题。

餐饮机器人需要的不是刹车,而是轻踩油门。

高光不再

曾经风光无限的餐饮机器人正褪去高光。

IDC发布的《中国餐饮行业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0.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0.4%。

另据智东西数据,仅2021年1-4月,服务机器人领域的融资就多达15起,占全部机器人融资份额的22%,擎朗科技、普渡科技均在当年拿下数十亿元融资,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项目。

但仅过了一年,曾经的朝阳行业就迎来了短暂的寒冬。

2022年7月4日,深夜2点,普渡科技CEO张涛发了一封宣布裁员的告公司全员邮件,邮件中提到,“为了让公司活下去,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对公司业务和团队做一次瘦身。”

据36氪此前报道,从2021年底开始,普渡科技就陆续传出裁员消息,有相关人士在脉脉上爆料称,从2021年底到2022年7月,公司先后进行了4轮裁员,从规模峰值的3000多人裁员至500多人。

裁员并非孤例。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擎朗智能从2022年初至年中大致削减了800人以上;面向酒店的送物机器人制造商云迹科技在2022年也开启了半年多的裁员,员工规模从原先的700人缩减至300人左右。

公开邮件中,张涛提到了盈利问题:商用机器人行业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灵魂问题,那就是全行业未实现盈利。

“在资本行情好的时候,商用机器人公司还不赚钱这个问题是被掩盖了的……只有能够靠自身盈利的商用机器人公司,才能穿越周期,在这个漫长的寒冬中活下去。”

缺乏弹药的新锐难以捱过寒冬,巨头也没那么好过。

2018年,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进军势头正盛的机器人行业,执掌碧桂园的杨国强宣布今后5年内将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

2019年5月,碧桂园成立了负责餐饮机器人的千玺机器人集团,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实现全产业链覆盖。7个月后,千玺机器人集团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餐厅首家旗舰店在广州开业,半年后第二家门店落地顺德。

据当时报道,顺德的机器人餐厅占地2000多平米,涵盖中餐、火锅、快餐三大业态,炒菜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甜品机器人等20余款餐饮机器人供应近200个菜式。

外界的盛誉和肉眼可见的成果,让杨国强在2021年初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放话:一年内机器人餐厅要在大湾区布局1万家门店,未来剑指全球最大餐饮集团、最大餐饮设备制造商。

急速扩张必留隐患,比如高层人事的频频变动,从出身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发那科的沈岗,到放弃西门子终身高管职位的周小天,再到碧桂园西北区总裁张志远,这些来自外聘与嫡系的高管任职均不到一年。

餐厅也没能如预期形成万店规模,曾经碧桂园有近百家机器人餐厅在珠三角十大城市开业,如今只剩下机器人谷店独挑大梁,大众点评显示,该门店评分为3.8分。

在千玺机器人集团官网上,关于“大事件”的记录停在了2020年12月。另外,千玺机器人集团官方公众号2023年上半年仅更新了5条,2022年全年更新了7条。

盒马与京东关于机器人餐厅的业务也大致相似:2018年开出的首家盒马Robot.HE机器人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只有3.9分,又花了5年时间盒马才开出第二家门店;京东开在天津的首家机器人餐厅“京东X未来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已显示关闭。

供需失衡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提到,普渡科技裁员与过去的急速扩张有关。

在张涛发布裁员公开邮件的第三天,另一家机器人企业猎户星空发布文章《服务机器人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开篇直接提到,“媒体爆出的问题应该是个别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而不是行业的问题。”

据奇偶派此前报道,2021年5月,普渡机器人定下了月招聘500人的指标,开始了“大跃进”式的招人,而5月刚好是普渡获得C1轮5亿元融资的节点。

脉脉上有人爆料称,2021年初,普渡科技只有300多名员工,到2021年末直接扩张到3000多人,高速扩张带来了用工成本的激增,曾有普渡科技员工爆料称,市面上经验不错的销售人员月底薪大多1万左右,普渡科技开出的薪资则是1.5万-2万。

3000名员工两个月薪资便逼近1亿元,但普渡科技实际入账的资金却十分有限,为了做大合同金额,普渡科技和代理商签2000万的合同,对方只需要付10%-20%的首付就可以。

对于这种商业模式,猎户星空在上述文章中表示,这样虽然可能短期做高销售额(未付款变成应收账),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商业风险。

在2021年底CEO全员讲话直播中,张涛直接提到了“入不敷出”,这意味着过去大半年的收益并未覆盖掉急剧增长的用工成本,裁员成为渡过难关的唯一方案。

尽管普渡科技的裁员与经营策略失误有关,但依然难以否认餐饮机器人出现了短期寒冬。

餐饮机器人在中国经历了2轮扩张。

第一阶段始于2017年前后。当时,海底捞开始全面探索新技术,并于2018年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海底捞智慧餐厅,上文提到的碧桂园、盒马、京东等巨头也是在此时相继入场。

另一头,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商业化路径初现,相关企业相继获得资本下注,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仅餐饮配送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便达到638起。

第二阶段始于疫情之后。“无接触、无人化”需求的集中涌现,凸显了机器人在配送、消杀等场景的优势,叠加劳动力红利日益消失、用工成本扩大的影响,餐饮企业开始转向“机器代替人力”的战略选择。

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在疫情后的2020年和2021年均获得4轮融资,头部企业在手握重金后迅速开启了扩张。2019年,普渡的出货量还在5000台左右,到2022年末累计出货量超过56000台,3年增速高达10倍。

但下游的餐饮企业却在2022年因疫情反复陷入萎靡。据赢商网统计,2022年,14家餐饮上市企业中,仅3家营收增长,11家下跌;净利润亦为3家增长、11家下跌;仅4家盈利,10家亏损。

上游客户普遍亏损,对机器人采购的意愿自然下滑,供需失衡下,行业开始频现销售乱象。猎户星空在文章中提到了利用资本的力量简单地扩张产品线、扩张销售队伍、打价格战、用激进的销售策略冲击账面销售额等一系列乱象。

“我们拜访了些投资人,纷纷表示:行业里已经出现了大基金加持的头部公司,其他厂商很难跟上;公司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声音,对手有太多钱了,正在疯狂扩大规模。”

一边是为冲销量不惜低价销售,另一头原材料成本却在不断扩大,洛克资本投资董事总经理李音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提到,机器人的原材料过去两年涨幅基本达到50%-60%,甚至翻倍的都有。“如果原材料涨价,下游产品又不提价,对于利润的伤害就比较大。”

更重要的是,当餐饮机器人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时,下沉市场并没有做好迎接机器人的准备。

低线城市的用工成本较低,餐饮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降本增效,但低线城市的用工成本低于高线城市,餐饮老板“机器换人力”的意愿并不充分。

从场景来看,机器人更适用于标准化、数字化、连锁化程度高的大型餐饮企业,它们的门店多集中于高线城市,下沉市场充斥的独立餐饮店既缺乏规模化门店,也难以支撑重金投入,餐饮机器人的渗透率有限。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其中送餐机器人的渗透率还不到1%。

冬去春来

尽管头部企业裁员给行业发展泼了一盆冷水,但部分从业者依然看好餐饮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

从产品形态来看,目前餐饮机器人主要有五类:送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回盘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外卖机器人,其中送餐机器人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

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提到,从需求端来看,餐饮行业连锁化率和资本化率的持续提升,对于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需求是非常确定的。

CCFA2020年度中国连锁餐饮企业经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5%的企业赞同或非常赞同自身已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另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2020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仅有15%,与美国(54%)和日本(49%)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短期来看,下沉市场对机器替代人力的意愿还不够强烈,但长期来看,人力成本抬升几乎是既定的事实。

中国饭店协会在《2020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提到,大部分被调研企业的人力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均值为21.35%,并且正在以3.69%的涨幅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2022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调研企业中员工年均流失率均值为19.30%,有53%的调研企业明确表示,其员工年均流失率高于12%。

餐饮行业薪资水平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工作单调且强度大,学习机会少等原因都掣肘着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涌入餐饮行业。58同城发布的《2022餐饮行业用工调研报告》指出,高中/中专/技校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比将近80%。

食安问题则是另一关键。相比于独立餐饮店,连锁餐饮更在意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而相比于人工操作带来的食安隐患,机器人显然更具稳定性和可控性。

“餐饮智能设备会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高经历从完全不经济,到相对经济,再到比使用人力更经济的发展趋势,机器成本与人力成本必定会在某个时间点交叉。”葛贤通说道。

仅从2023年上半年来看,一些利好因素正在回归:

首先是下游餐饮行业的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6月,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

反映在企业端,《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3》指出,2023年Q1超60%连锁餐饮企业营收优于去年,海底捞、九毛九、同庆楼、全聚德等头部连锁餐饮表现亮眼。

连锁餐饮也在转变思路,回归降本增效的本质,而不只是追逐“无人化”的先锋感。比如老乡鸡在招股书中便提到了炒菜机器人项目正在实施,扣肉自动化产线升级也已完成。

连锁品牌“霸碗盖码饭”,在四年时间里投入两千多万元资金,成功自研盖码饭机器人,凭借标准化的出餐品质和效率,霸碗盖码饭如今在国内已开出上百家门店。

在葛贤通看来,所谓的餐饮机器人只是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其本质在于餐饮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被智能化设备改造。

出海则成为另一种思路。普渡科技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80%的销量来自海外市场,且在北美、欧洲、东亚、亚太、中东、拉美等六大地区设有研发基地。

擎朗智能也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截止2022年末,海外出货量占比已达30%。公司首席运营官万彬曾表示,“中国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能够以低廉的价格采购到零部件。批量生产则有助于压低制造成本。”

上游技术的不断迭代与下游需求的持续放量互为表里,一方面摊薄了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在加速重构传统餐饮行业。

结语

在裁员的公开邮件中,张涛对过往的融资烧钱模式作出反思:融资是科学+艺术问题,并不是通常理解的融资轮次或融资金额越多越好。

“融资只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杠杆或加速器,公司经营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商业本质,靠主业赚钱。”

猎户星空的公开声明中也谈到,如果只靠资本就能赢得战争,那么企业本身就没有价值,团队也没有价值,银行应该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主体。

经历了短期蛰伏与行业波动,从业者们终于为高速扩张踩下刹车,普渡和猎户星空在公开发声中均表示销售回款良好,争取成为第一家盈利的公司。

“只有能够靠自身盈利的商用机器人公司,才能穿越周期,在这个漫长的寒冬活下去。”张涛感慨道。

多提一句,2023年开年至今,普渡科技又拿到两轮过亿元的融资,前后间隔不过3个月。

希望这次普渡能处理好“科学+艺术”的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底捞

5.1k
  • 海底捞回应“虾滑疑吃出蛆”:为虾筋组织,已陪顾客上报市场监管部门
  • 【特写】消费券“喂饱”了上海餐饮行业,但没完全饱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餐饮机器人,悄悄退潮?

餐饮机器人存续的底盘——餐饮连锁化率和用工成本——仍然是行业痛点,既定方向不变,剩下的不过是技术的成熟和向下游的渗透,说到底都是时间问题。

文|观潮新消费 行藏

编辑 | 杜仲

万亿级的餐饮市场古老而分散,却从不缺试图要改造它的玩家。

比如餐饮机器人,从最开始被诟病为“人工智障”到如今成为头部连锁餐饮的“座上宾”,餐饮机器人已走过10多年历史。

但任何行业从引入期到深水区,都难逃一段曲折,2022年以普渡科技为代表的餐饮机器人企业陆续裁员,预示着过往靠资本蒙眼狂奔的模式遭遇了折戟风险。

对比互联网行业,餐饮机器人所属的硬科技行业需要搭载硬件,同时还有差异化场景的适配,这意味着边际成本难以趋于零,在下游规模彻底铺开前,扩张越快,成本越高。

但好在餐饮机器人存续的底盘——餐饮连锁化率和用工成本——仍然是行业痛点,既定方向不变,剩下的不过是技术的成熟和向下游的渗透,说到底都是时间问题。

餐饮机器人需要的不是刹车,而是轻踩油门。

高光不再

曾经风光无限的餐饮机器人正褪去高光。

IDC发布的《中国餐饮行业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0.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0.4%。

另据智东西数据,仅2021年1-4月,服务机器人领域的融资就多达15起,占全部机器人融资份额的22%,擎朗科技、普渡科技均在当年拿下数十亿元融资,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项目。

但仅过了一年,曾经的朝阳行业就迎来了短暂的寒冬。

2022年7月4日,深夜2点,普渡科技CEO张涛发了一封宣布裁员的告公司全员邮件,邮件中提到,“为了让公司活下去,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对公司业务和团队做一次瘦身。”

据36氪此前报道,从2021年底开始,普渡科技就陆续传出裁员消息,有相关人士在脉脉上爆料称,从2021年底到2022年7月,公司先后进行了4轮裁员,从规模峰值的3000多人裁员至500多人。

裁员并非孤例。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擎朗智能从2022年初至年中大致削减了800人以上;面向酒店的送物机器人制造商云迹科技在2022年也开启了半年多的裁员,员工规模从原先的700人缩减至300人左右。

公开邮件中,张涛提到了盈利问题:商用机器人行业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灵魂问题,那就是全行业未实现盈利。

“在资本行情好的时候,商用机器人公司还不赚钱这个问题是被掩盖了的……只有能够靠自身盈利的商用机器人公司,才能穿越周期,在这个漫长的寒冬中活下去。”

缺乏弹药的新锐难以捱过寒冬,巨头也没那么好过。

2018年,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进军势头正盛的机器人行业,执掌碧桂园的杨国强宣布今后5年内将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

2019年5月,碧桂园成立了负责餐饮机器人的千玺机器人集团,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实现全产业链覆盖。7个月后,千玺机器人集团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餐厅首家旗舰店在广州开业,半年后第二家门店落地顺德。

据当时报道,顺德的机器人餐厅占地2000多平米,涵盖中餐、火锅、快餐三大业态,炒菜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甜品机器人等20余款餐饮机器人供应近200个菜式。

外界的盛誉和肉眼可见的成果,让杨国强在2021年初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放话:一年内机器人餐厅要在大湾区布局1万家门店,未来剑指全球最大餐饮集团、最大餐饮设备制造商。

急速扩张必留隐患,比如高层人事的频频变动,从出身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发那科的沈岗,到放弃西门子终身高管职位的周小天,再到碧桂园西北区总裁张志远,这些来自外聘与嫡系的高管任职均不到一年。

餐厅也没能如预期形成万店规模,曾经碧桂园有近百家机器人餐厅在珠三角十大城市开业,如今只剩下机器人谷店独挑大梁,大众点评显示,该门店评分为3.8分。

在千玺机器人集团官网上,关于“大事件”的记录停在了2020年12月。另外,千玺机器人集团官方公众号2023年上半年仅更新了5条,2022年全年更新了7条。

盒马与京东关于机器人餐厅的业务也大致相似:2018年开出的首家盒马Robot.HE机器人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只有3.9分,又花了5年时间盒马才开出第二家门店;京东开在天津的首家机器人餐厅“京东X未来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已显示关闭。

供需失衡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提到,普渡科技裁员与过去的急速扩张有关。

在张涛发布裁员公开邮件的第三天,另一家机器人企业猎户星空发布文章《服务机器人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开篇直接提到,“媒体爆出的问题应该是个别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而不是行业的问题。”

据奇偶派此前报道,2021年5月,普渡机器人定下了月招聘500人的指标,开始了“大跃进”式的招人,而5月刚好是普渡获得C1轮5亿元融资的节点。

脉脉上有人爆料称,2021年初,普渡科技只有300多名员工,到2021年末直接扩张到3000多人,高速扩张带来了用工成本的激增,曾有普渡科技员工爆料称,市面上经验不错的销售人员月底薪大多1万左右,普渡科技开出的薪资则是1.5万-2万。

3000名员工两个月薪资便逼近1亿元,但普渡科技实际入账的资金却十分有限,为了做大合同金额,普渡科技和代理商签2000万的合同,对方只需要付10%-20%的首付就可以。

对于这种商业模式,猎户星空在上述文章中表示,这样虽然可能短期做高销售额(未付款变成应收账),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商业风险。

在2021年底CEO全员讲话直播中,张涛直接提到了“入不敷出”,这意味着过去大半年的收益并未覆盖掉急剧增长的用工成本,裁员成为渡过难关的唯一方案。

尽管普渡科技的裁员与经营策略失误有关,但依然难以否认餐饮机器人出现了短期寒冬。

餐饮机器人在中国经历了2轮扩张。

第一阶段始于2017年前后。当时,海底捞开始全面探索新技术,并于2018年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海底捞智慧餐厅,上文提到的碧桂园、盒马、京东等巨头也是在此时相继入场。

另一头,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商业化路径初现,相关企业相继获得资本下注,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仅餐饮配送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便达到638起。

第二阶段始于疫情之后。“无接触、无人化”需求的集中涌现,凸显了机器人在配送、消杀等场景的优势,叠加劳动力红利日益消失、用工成本扩大的影响,餐饮企业开始转向“机器代替人力”的战略选择。

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在疫情后的2020年和2021年均获得4轮融资,头部企业在手握重金后迅速开启了扩张。2019年,普渡的出货量还在5000台左右,到2022年末累计出货量超过56000台,3年增速高达10倍。

但下游的餐饮企业却在2022年因疫情反复陷入萎靡。据赢商网统计,2022年,14家餐饮上市企业中,仅3家营收增长,11家下跌;净利润亦为3家增长、11家下跌;仅4家盈利,10家亏损。

上游客户普遍亏损,对机器人采购的意愿自然下滑,供需失衡下,行业开始频现销售乱象。猎户星空在文章中提到了利用资本的力量简单地扩张产品线、扩张销售队伍、打价格战、用激进的销售策略冲击账面销售额等一系列乱象。

“我们拜访了些投资人,纷纷表示:行业里已经出现了大基金加持的头部公司,其他厂商很难跟上;公司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声音,对手有太多钱了,正在疯狂扩大规模。”

一边是为冲销量不惜低价销售,另一头原材料成本却在不断扩大,洛克资本投资董事总经理李音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提到,机器人的原材料过去两年涨幅基本达到50%-60%,甚至翻倍的都有。“如果原材料涨价,下游产品又不提价,对于利润的伤害就比较大。”

更重要的是,当餐饮机器人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时,下沉市场并没有做好迎接机器人的准备。

低线城市的用工成本较低,餐饮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降本增效,但低线城市的用工成本低于高线城市,餐饮老板“机器换人力”的意愿并不充分。

从场景来看,机器人更适用于标准化、数字化、连锁化程度高的大型餐饮企业,它们的门店多集中于高线城市,下沉市场充斥的独立餐饮店既缺乏规模化门店,也难以支撑重金投入,餐饮机器人的渗透率有限。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其中送餐机器人的渗透率还不到1%。

冬去春来

尽管头部企业裁员给行业发展泼了一盆冷水,但部分从业者依然看好餐饮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

从产品形态来看,目前餐饮机器人主要有五类:送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回盘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外卖机器人,其中送餐机器人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

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提到,从需求端来看,餐饮行业连锁化率和资本化率的持续提升,对于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需求是非常确定的。

CCFA2020年度中国连锁餐饮企业经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5%的企业赞同或非常赞同自身已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另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2020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仅有15%,与美国(54%)和日本(49%)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短期来看,下沉市场对机器替代人力的意愿还不够强烈,但长期来看,人力成本抬升几乎是既定的事实。

中国饭店协会在《2020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提到,大部分被调研企业的人力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均值为21.35%,并且正在以3.69%的涨幅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2022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调研企业中员工年均流失率均值为19.30%,有53%的调研企业明确表示,其员工年均流失率高于12%。

餐饮行业薪资水平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工作单调且强度大,学习机会少等原因都掣肘着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涌入餐饮行业。58同城发布的《2022餐饮行业用工调研报告》指出,高中/中专/技校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比将近80%。

食安问题则是另一关键。相比于独立餐饮店,连锁餐饮更在意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而相比于人工操作带来的食安隐患,机器人显然更具稳定性和可控性。

“餐饮智能设备会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高经历从完全不经济,到相对经济,再到比使用人力更经济的发展趋势,机器成本与人力成本必定会在某个时间点交叉。”葛贤通说道。

仅从2023年上半年来看,一些利好因素正在回归:

首先是下游餐饮行业的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6月,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

反映在企业端,《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3》指出,2023年Q1超60%连锁餐饮企业营收优于去年,海底捞、九毛九、同庆楼、全聚德等头部连锁餐饮表现亮眼。

连锁餐饮也在转变思路,回归降本增效的本质,而不只是追逐“无人化”的先锋感。比如老乡鸡在招股书中便提到了炒菜机器人项目正在实施,扣肉自动化产线升级也已完成。

连锁品牌“霸碗盖码饭”,在四年时间里投入两千多万元资金,成功自研盖码饭机器人,凭借标准化的出餐品质和效率,霸碗盖码饭如今在国内已开出上百家门店。

在葛贤通看来,所谓的餐饮机器人只是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其本质在于餐饮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被智能化设备改造。

出海则成为另一种思路。普渡科技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80%的销量来自海外市场,且在北美、欧洲、东亚、亚太、中东、拉美等六大地区设有研发基地。

擎朗智能也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截止2022年末,海外出货量占比已达30%。公司首席运营官万彬曾表示,“中国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能够以低廉的价格采购到零部件。批量生产则有助于压低制造成本。”

上游技术的不断迭代与下游需求的持续放量互为表里,一方面摊薄了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在加速重构传统餐饮行业。

结语

在裁员的公开邮件中,张涛对过往的融资烧钱模式作出反思:融资是科学+艺术问题,并不是通常理解的融资轮次或融资金额越多越好。

“融资只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杠杆或加速器,公司经营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商业本质,靠主业赚钱。”

猎户星空的公开声明中也谈到,如果只靠资本就能赢得战争,那么企业本身就没有价值,团队也没有价值,银行应该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主体。

经历了短期蛰伏与行业波动,从业者们终于为高速扩张踩下刹车,普渡和猎户星空在公开发声中均表示销售回款良好,争取成为第一家盈利的公司。

“只有能够靠自身盈利的商用机器人公司,才能穿越周期,在这个漫长的寒冬活下去。”张涛感慨道。

多提一句,2023年开年至今,普渡科技又拿到两轮过亿元的融资,前后间隔不过3个月。

希望这次普渡能处理好“科学+艺术”的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