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红书为什么要转攻“线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红书为什么要转攻“线下”

线下是理解小红书增长逻辑和运营逻辑的载体。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 | 窄播 辜晓晓

编辑  | 庞梦圆

小红书是一家更靠趋势而非技术驱动社区生长的互联网公司。趋势,也是它作为社区平台在内容上的关键特征。

诞生之初,小红书抓住和满足的是消费者对于海淘这个新趋势的需求。成长过程中,诸多与人的消费、生活相关的趋势,即便未必首先在小红书上出现,小红书也会是其从小众到大众化的核心阵地,诸如滑雪、露营、飞盘、骑行,以及正在流行的City walk等。

而从这些趋势的演变可以感受到,小红书正在进入新阶段。

它所呈现的内容正在从主要与消费相关,走向由消费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相关。内容变化的背后是人群的变化。消费对应的是某类小众圈层,生活方式则面向更大众的群体。

接下来,随着受众群体继续扩大,小红书内容还将从呈现生活方式拓展到呈现生活本身。也只有当成为真实生活的分享平台时,小红书才能继续生长。

社区最好的生长状态是自然生长。但当长到一定阶段,比如日活过1亿,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开始息息相关时,平台就不得不进行一些主动干预。这些干预,也只有以类自然生长的状态存在,才最有益于社区。

我们从多个渠道获悉,「增长」是小红书今年的核心工作之一,且社区多个主题的业务在做增长时,都会采取举办线下活动的方式。

理论上,线下活动不是性价比最高的地推形式。但对小红书这样一个以分享生活为主的社区平台来说,举办一场符合社区调性的线下活动,能够吸引到的通常也会是小红书社区的核心用户,至少他们是愿意走到线下参与新鲜活动,并愿意打卡分享的。

今年以来,在上海、长沙、武汉等地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红书活动。

比如上海正在进行的、遍及整个黄浦区的马路生活节,以及此前,长沙街头的接头点打卡活动,武汉的免费派送栀子花活动,阿那亚的「艺术假日」,以及在多个城市联合商家进行的送乒乓球活动等等。

这些线下活动很有小红书特色,其主题或表现形式契合里小红书上正在流行的新趋势,有些创意或灵感则直接来自社区内容。这些趋势和内容走入线下、走到街头,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吸引到纯靠线上可能永远不会吸引到的普通用户。

同时,这些活动每到一个城市,体现出非常强的在地性。比如接头点活动对应长沙年轻人的「打流」文化;栀子花则是武汉人的共同记忆。

作为一个线上社区平台,小红书在运营细节上,也非常注重线上线下的参与感,尤其在线上话题设置上的准确、精细等等。

只有如此,这些细小、真实的线下活动,才会为作为生活趋势平台的小红书供给它真正需要的内容。

线下活动承载着小红书的增长需求,同时,它也作为一个载体,同时体现着小红书的生活方式逻辑和运营逻辑。

一种新型“地推”

在8月2号的十周年大会上,CEO星矢提到小红书未来的关键词,第一个是「发展第一」。增长是实现发展的要素之一。今年的诸多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小红书谋增长的诉求。举办线下活动便是小红书获得社区增长的一种特色方式。

10周年之际,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了为期10多天的线下活动「马路生活节」。这次活动遍布在上海黄浦区的多个街道,有音乐会、市集、展览等多种形式,还邀请了多个街区店铺、品牌和社区创作者参与,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非常注重观众的线上线下参与。

比如在许多条马路,用户只要打卡5个活动地点,就可以兑换一个西瓜;在纳凉市集的许多展位,市集主理人会邀请大家关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在艺术展、摄影展的作品下方,也都附有作者的小红书主页二维码。

这是小红书官方第一次下场组织如此规模的线下活动,内部将这次活动视为给上海的一封情书。

在此之前,武汉、长沙、阿那亚等地已出现了多场小红书活动,但那通常是社区的某个具体业务推动而成。

小红书社区活动相关负责人说,社区的许多条业务线都会做线下活动,目标可能是为了品牌心智传播,吸引垂直人群等。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活动落地形式也有差异。

比如在武汉举办的「送武汉人10万朵栀子花」活动,可能就更适合拉新。长沙接头点活动,形式新颖、互动性强,更能吸引本地人群拍照打卡,做内容发布。

上海是小红书大本营,「马路生活节」是小红书进行与城市结合的线下活动运营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

在上海之外选几个重点城市做突破,是小红书不仅在人群概念上,也是在空间意义上的主动破圈。

精准的在地实践

活动走到线下,要与线下场景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小红书的活动,非常注重与城市本身、与所在的街区、街道的结合,这是一种线下版的「融于社区」。

上海马路生活节的主题是「生活不在别处」,基于此,所有活动都被设置在日常会出现的生活场景里,如路边、阳台、公园、马路。

最终将活动名字定为「马路」生活节,也是因为,马路是城市人群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地理单元。马路生活节活动总负责人雷拉说,「我们不想做一个城市奇观,而是希望与大家的附近发生更深刻的关系。」

以「诗歌刷街」活动所在的上海淡水路为例,该街区有着一个复杂的的居民生态,也有着丰富的业态,包括咖啡厅、书店、餐厅、酒吧、裁缝铺等。「这种沃土的状态与小红书非常契合。这里有种昂扬的生活气质,跟小红书的诗歌气质也很贴合,所以我们把活动举办在这里。」雷拉说道。

此前的小红书活动也是如此。

「大家时装周」选择了上海弄堂,「REDblock潮流街区」活动选择了被称为「广州潮人的宇宙中心」的东山口。

曾经在上海参加过「大家时装周」等线下活动的小红书用户就表示,活动现场的创意与氛围,与她对小红书的印象很是契合,「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红书。」

选到合适地点的关键是城市文化洞察。

为实现这一点,小红书会通过前期与当地年轻人和文化公司对谈、亲身生活一段时间等方式,来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

所以他们捕捉到,栀子花是武汉人的共同印记。在初入夏的武汉街头设置栀子花领取点,路人扫码即可得到一束栀子花。

长沙年轻人群中有「打流」习惯,「打流」类似于在街头闲逛。恰好此前站内对「宁波地铁接头点」的内容反响不错,他们便将「接头点」创意用在长沙,并结合当地一些街铺、地点进行再创作:

彩票站成了「发财接头点」,艺术商店是「时髦接头点」,酒吧是「酒懵子接头点」。停车场的ETC杆是「杠精接头点」,湖南广电楼下是「吃瓜接头点」。

这些活动的落地效率非常高。上述社区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武汉和长沙的活动,小红书内部加上业务和传播人员,总共都只有2-3个人,其他执行靠当地文化公司或创意公司的力量一起完成。

当然,小红书活动的在地化也不是每次都一击即中。

比如相较于打流文化之于长沙,栀子花之于武汉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载体,因为前者仅流行于本地年轻人之间,但栀子花是几乎所有武汉人的记忆点,能引起整个武汉人的共鸣。

此外,在长沙,他们虽然找准了「打流」这个文化,但「打流」的形式本身不太适合作为一场有时间限制的活动。活动要有聚集效应,但打流注定要分散在不同街区。所以,部分设置在较为偏远地区的接头点,就比较少人前往打卡。

相比之下,武汉栀子花领取点分片区聚集在各个街区,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整个街区的人都拿着栀子花,只要来到这里就会感受到这种氛围,并参与到活动中,形成了一个中心化场域。」

反哺线上

线下活动最终还是要带动社区增长,所以小红书活动在许多环节设置上,除了线下参与度,也会考虑线上传播。

出片是基本要求。

马路生活节里的音乐会环节、送西瓜活动,诗歌刷街,都很适合拍照分享。武汉活动最终选栀子花也是因为栀子花「更让用户有分享欲和表达欲」。

相关负责人分享,当时与栀子花形式一起作为备选的还有绿豆汤、但绿豆汤有质保期的问题。

最终效果确实不错。线下,五月的武汉,不少街头飘着栀子的清香,人们将栀子花拿在手中、别在胸口、戴在头上。小红书站内,话题「送武汉人10万朵栀子花」获得了200万以上的浏览。站外,《长江日报》等本地官媒也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吸引用户下载APP,或者仅仅让用户话题下分享图片,只是线下对线上的一种粗浅反哺。如果不能设置准确、精细的话题,用户很可能被吸引来了,也发不出线上社区真正想要的内容。

尤其是,当已经通过活动吸引到目标人群,但这部分人又不知道应该发布怎样的内容时,这是很尴尬的。

我们观察到,小红书基于线下活动的线上话题运营,就日渐呈现出更为精细化的特点。

比如在长沙接头点活动中,原来的话题仅仅是「#长沙街头」,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话题。这个话题下,用户分享的内容主题非常分散,有拍美食的,有拍风景的。

而在一个多月后的「高考志愿」活动中,除主话题「高考志愿有不懂就问」以外,还有几十个副话题,根据用户不同类型的需求,分为「学长学姐有问必答」「大学专业如何选」「我的志愿填报经验」等更精细、专业的话题。

话题运营之外,小红书还会进行一定的群运营。

社区活动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一些活动中,会将不同主题的博主邀请进入不同的活动群,比如摄影博主群、吃喝玩乐博主群等等,并给到相应的笔记发布方向等的。

在长沙接头点活动群里,上述负责人就观察到,活动结束后,仍然有用户继续前往接头点打卡、发笔记,带来一定的长尾效应。

小红书的增长还在继续,小红书的线下活动也还在继续。

线下活动是进入新阶段的小红书,找到的一种既能传递社区文化,也能吸引更多核心用户的新型破圈方式。

这种具有小红书特色的线下活动,细小、真实、具体且丰富,他们像广告牌一样在人们的附近闪现,与人们的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强互动的活动过程带给参与者各种记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线下参与者进入小红书社区,成为核心用户,或许真的只是一步之遥。

核心用户的加入,又会为小红书带来更多来自线下的真实的生活分享,进而进一步放大小红书作为生活方式新趋势的社区平台的特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红书

4.7k
  • 警方侦破德国连环强奸案,43岁中国籍嫌犯被抓获
  • 这个双11,贵一点的衣服卖得更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红书为什么要转攻“线下”

线下是理解小红书增长逻辑和运营逻辑的载体。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 | 窄播 辜晓晓

编辑  | 庞梦圆

小红书是一家更靠趋势而非技术驱动社区生长的互联网公司。趋势,也是它作为社区平台在内容上的关键特征。

诞生之初,小红书抓住和满足的是消费者对于海淘这个新趋势的需求。成长过程中,诸多与人的消费、生活相关的趋势,即便未必首先在小红书上出现,小红书也会是其从小众到大众化的核心阵地,诸如滑雪、露营、飞盘、骑行,以及正在流行的City walk等。

而从这些趋势的演变可以感受到,小红书正在进入新阶段。

它所呈现的内容正在从主要与消费相关,走向由消费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相关。内容变化的背后是人群的变化。消费对应的是某类小众圈层,生活方式则面向更大众的群体。

接下来,随着受众群体继续扩大,小红书内容还将从呈现生活方式拓展到呈现生活本身。也只有当成为真实生活的分享平台时,小红书才能继续生长。

社区最好的生长状态是自然生长。但当长到一定阶段,比如日活过1亿,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开始息息相关时,平台就不得不进行一些主动干预。这些干预,也只有以类自然生长的状态存在,才最有益于社区。

我们从多个渠道获悉,「增长」是小红书今年的核心工作之一,且社区多个主题的业务在做增长时,都会采取举办线下活动的方式。

理论上,线下活动不是性价比最高的地推形式。但对小红书这样一个以分享生活为主的社区平台来说,举办一场符合社区调性的线下活动,能够吸引到的通常也会是小红书社区的核心用户,至少他们是愿意走到线下参与新鲜活动,并愿意打卡分享的。

今年以来,在上海、长沙、武汉等地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红书活动。

比如上海正在进行的、遍及整个黄浦区的马路生活节,以及此前,长沙街头的接头点打卡活动,武汉的免费派送栀子花活动,阿那亚的「艺术假日」,以及在多个城市联合商家进行的送乒乓球活动等等。

这些线下活动很有小红书特色,其主题或表现形式契合里小红书上正在流行的新趋势,有些创意或灵感则直接来自社区内容。这些趋势和内容走入线下、走到街头,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吸引到纯靠线上可能永远不会吸引到的普通用户。

同时,这些活动每到一个城市,体现出非常强的在地性。比如接头点活动对应长沙年轻人的「打流」文化;栀子花则是武汉人的共同记忆。

作为一个线上社区平台,小红书在运营细节上,也非常注重线上线下的参与感,尤其在线上话题设置上的准确、精细等等。

只有如此,这些细小、真实的线下活动,才会为作为生活趋势平台的小红书供给它真正需要的内容。

线下活动承载着小红书的增长需求,同时,它也作为一个载体,同时体现着小红书的生活方式逻辑和运营逻辑。

一种新型“地推”

在8月2号的十周年大会上,CEO星矢提到小红书未来的关键词,第一个是「发展第一」。增长是实现发展的要素之一。今年的诸多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小红书谋增长的诉求。举办线下活动便是小红书获得社区增长的一种特色方式。

10周年之际,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了为期10多天的线下活动「马路生活节」。这次活动遍布在上海黄浦区的多个街道,有音乐会、市集、展览等多种形式,还邀请了多个街区店铺、品牌和社区创作者参与,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非常注重观众的线上线下参与。

比如在许多条马路,用户只要打卡5个活动地点,就可以兑换一个西瓜;在纳凉市集的许多展位,市集主理人会邀请大家关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在艺术展、摄影展的作品下方,也都附有作者的小红书主页二维码。

这是小红书官方第一次下场组织如此规模的线下活动,内部将这次活动视为给上海的一封情书。

在此之前,武汉、长沙、阿那亚等地已出现了多场小红书活动,但那通常是社区的某个具体业务推动而成。

小红书社区活动相关负责人说,社区的许多条业务线都会做线下活动,目标可能是为了品牌心智传播,吸引垂直人群等。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活动落地形式也有差异。

比如在武汉举办的「送武汉人10万朵栀子花」活动,可能就更适合拉新。长沙接头点活动,形式新颖、互动性强,更能吸引本地人群拍照打卡,做内容发布。

上海是小红书大本营,「马路生活节」是小红书进行与城市结合的线下活动运营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

在上海之外选几个重点城市做突破,是小红书不仅在人群概念上,也是在空间意义上的主动破圈。

精准的在地实践

活动走到线下,要与线下场景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小红书的活动,非常注重与城市本身、与所在的街区、街道的结合,这是一种线下版的「融于社区」。

上海马路生活节的主题是「生活不在别处」,基于此,所有活动都被设置在日常会出现的生活场景里,如路边、阳台、公园、马路。

最终将活动名字定为「马路」生活节,也是因为,马路是城市人群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地理单元。马路生活节活动总负责人雷拉说,「我们不想做一个城市奇观,而是希望与大家的附近发生更深刻的关系。」

以「诗歌刷街」活动所在的上海淡水路为例,该街区有着一个复杂的的居民生态,也有着丰富的业态,包括咖啡厅、书店、餐厅、酒吧、裁缝铺等。「这种沃土的状态与小红书非常契合。这里有种昂扬的生活气质,跟小红书的诗歌气质也很贴合,所以我们把活动举办在这里。」雷拉说道。

此前的小红书活动也是如此。

「大家时装周」选择了上海弄堂,「REDblock潮流街区」活动选择了被称为「广州潮人的宇宙中心」的东山口。

曾经在上海参加过「大家时装周」等线下活动的小红书用户就表示,活动现场的创意与氛围,与她对小红书的印象很是契合,「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红书。」

选到合适地点的关键是城市文化洞察。

为实现这一点,小红书会通过前期与当地年轻人和文化公司对谈、亲身生活一段时间等方式,来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

所以他们捕捉到,栀子花是武汉人的共同印记。在初入夏的武汉街头设置栀子花领取点,路人扫码即可得到一束栀子花。

长沙年轻人群中有「打流」习惯,「打流」类似于在街头闲逛。恰好此前站内对「宁波地铁接头点」的内容反响不错,他们便将「接头点」创意用在长沙,并结合当地一些街铺、地点进行再创作:

彩票站成了「发财接头点」,艺术商店是「时髦接头点」,酒吧是「酒懵子接头点」。停车场的ETC杆是「杠精接头点」,湖南广电楼下是「吃瓜接头点」。

这些活动的落地效率非常高。上述社区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武汉和长沙的活动,小红书内部加上业务和传播人员,总共都只有2-3个人,其他执行靠当地文化公司或创意公司的力量一起完成。

当然,小红书活动的在地化也不是每次都一击即中。

比如相较于打流文化之于长沙,栀子花之于武汉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载体,因为前者仅流行于本地年轻人之间,但栀子花是几乎所有武汉人的记忆点,能引起整个武汉人的共鸣。

此外,在长沙,他们虽然找准了「打流」这个文化,但「打流」的形式本身不太适合作为一场有时间限制的活动。活动要有聚集效应,但打流注定要分散在不同街区。所以,部分设置在较为偏远地区的接头点,就比较少人前往打卡。

相比之下,武汉栀子花领取点分片区聚集在各个街区,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整个街区的人都拿着栀子花,只要来到这里就会感受到这种氛围,并参与到活动中,形成了一个中心化场域。」

反哺线上

线下活动最终还是要带动社区增长,所以小红书活动在许多环节设置上,除了线下参与度,也会考虑线上传播。

出片是基本要求。

马路生活节里的音乐会环节、送西瓜活动,诗歌刷街,都很适合拍照分享。武汉活动最终选栀子花也是因为栀子花「更让用户有分享欲和表达欲」。

相关负责人分享,当时与栀子花形式一起作为备选的还有绿豆汤、但绿豆汤有质保期的问题。

最终效果确实不错。线下,五月的武汉,不少街头飘着栀子的清香,人们将栀子花拿在手中、别在胸口、戴在头上。小红书站内,话题「送武汉人10万朵栀子花」获得了200万以上的浏览。站外,《长江日报》等本地官媒也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吸引用户下载APP,或者仅仅让用户话题下分享图片,只是线下对线上的一种粗浅反哺。如果不能设置准确、精细的话题,用户很可能被吸引来了,也发不出线上社区真正想要的内容。

尤其是,当已经通过活动吸引到目标人群,但这部分人又不知道应该发布怎样的内容时,这是很尴尬的。

我们观察到,小红书基于线下活动的线上话题运营,就日渐呈现出更为精细化的特点。

比如在长沙接头点活动中,原来的话题仅仅是「#长沙街头」,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话题。这个话题下,用户分享的内容主题非常分散,有拍美食的,有拍风景的。

而在一个多月后的「高考志愿」活动中,除主话题「高考志愿有不懂就问」以外,还有几十个副话题,根据用户不同类型的需求,分为「学长学姐有问必答」「大学专业如何选」「我的志愿填报经验」等更精细、专业的话题。

话题运营之外,小红书还会进行一定的群运营。

社区活动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一些活动中,会将不同主题的博主邀请进入不同的活动群,比如摄影博主群、吃喝玩乐博主群等等,并给到相应的笔记发布方向等的。

在长沙接头点活动群里,上述负责人就观察到,活动结束后,仍然有用户继续前往接头点打卡、发笔记,带来一定的长尾效应。

小红书的增长还在继续,小红书的线下活动也还在继续。

线下活动是进入新阶段的小红书,找到的一种既能传递社区文化,也能吸引更多核心用户的新型破圈方式。

这种具有小红书特色的线下活动,细小、真实、具体且丰富,他们像广告牌一样在人们的附近闪现,与人们的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强互动的活动过程带给参与者各种记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线下参与者进入小红书社区,成为核心用户,或许真的只是一步之遥。

核心用户的加入,又会为小红书带来更多来自线下的真实的生活分享,进而进一步放大小红书作为生活方式新趋势的社区平台的特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