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信证券:后市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 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信证券:后市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 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

①全面注册制落地,A股融资制度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②展望后市,以双创板块为鉴,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

文丨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落地,A股融资制度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IPO方面,全面实行审核注册机制,修订主板上市条件,设置了三套财务指标,并强化了板块的差异化定位;再融资方面,主板审核程序调整为与双创板块一致,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要求降低,主板再融资条件优化,引入定向可转债品种和简易审核程序。

展望后市,以双创板块为鉴,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流动性分化和退市常态化将助力A股实现优胜劣汰;新股回归市场化定价,IPO初期波动将逐渐减小;IPO结构将更加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一级市场的最新供给,利好专精特新等科技公司融资;再融资项目供给增加,竞价定增折价率预计维持在10-15%,定价定增折价率中枢有望上移。

▍全面注册制落地,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2023年2月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则,完成了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三步走”的注册制改革。注册制改革是我国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举措,主要目的在于:1)提升上市企业质量,强化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2)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升级。作为注册制改革的重点,A股融资制度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调整。

▍以科创板、创业板为鉴,A股IPO和再融资制度进行了修订:

1)全面实行IPO审核注册机制,强化板块差异化定位。IPO注册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实行交易所负责发行上市审核、证监会负责注册及政策定位把关的审核规则,IPO审核效率提高;②修订主板上市条件,设置了三套财务指标,不再一律要求连续三年盈利,为企业融资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③强化板块的差异化定位,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创业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2)精简再融资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注册程序。再融资注册制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主板再融资审核程序调整为与双创板块一致,交易所审核后提交证监会注册,审核端显著回暖,维持较高审核效率;②主板引入简易审核程序,“小额快速”融资有望加速发展,以小市值、科技和高端制造行业为主;③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要求降低,可转债发行规模显著增加;④主板再融资条件优化,引入定向可转债品种,定增发行条件优势不变,预计仍为再融资主流。

▍全面注册制下的A股融资现状和展望:

1)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长期可实现优胜劣汰。创业板注册制初期IPO规模冲高,新股首日成交额占两市总成交额比例达2.5%,带来了短期的虹吸效应。此后IPO数量回落并保持有序扩容,新股首日成交额占比稳定在0.5%以下,流动性冲击有限。与创业板趋势相近,主板IPO也经历了初期供给明显增加、随后开始边际收敛的过程,主板IPO数量从注册制初期的13家回落至6月的1家,新股成交额占比也从2.0%回落至0.5%以下,预计此后新股将有序扩容,对流动性影响有限。长期来看,预计A股长期流动性将分化,推动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创业板注册制进行试点以来,少数中大市值公司(100亿元以上)贡献50%以上的总市值和成交额;我们认为退市也将常态化,2023H1退市达16家。

2)新股回归市场化定价,IPO初期波动逐渐减小。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后,首发PE估值中枢逐渐上移至30倍以上,IPO前五日涨跌幅从初期的200%左右逐渐缩窄,2022年以来基本维持在50%以下。以创业板为鉴,取消核准制的市盈率和前五日涨跌幅限制后,预计主板IPO将逐渐实现市场化定价,新股IPO初期波动也将逐渐减小。

3)改善A股产业结构,利好中小科技公司融资。注册制使得2023H1的IPO结构将更加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一级市场的实际供给,改善了A股产业结构,电子、机械等行业占比较高。注册制也利好中小市值的企业上市,中小市值IPO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专精特新企业的IPO数量持续增加,2023H1达71家。此外,主板再融资简易程序的引入,也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根据Wind数据,2023H1简易程序定增预案数量达37家,合计募资80.3亿元。

4)再融资项目供给增加,定增折扣优势将凸显。全面注册制以来定增相对宽松的发行条件优势不变,在再融资项目中数量占比达60%以上,预计此后定增仍将是再融资的主流选择。以创业板为鉴,注册制初期定增发行和审核数量短期增加后回落,预计此后将保持有序扩容,月均发行家数将较注册制实施前有所增加。竞价定增折价率波动较小,预计维持在10-15%;定价定增折价率中枢随项目供给增加也有望上移。

▍风险因素:

融资政策超预期收紧;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信证券:后市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 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

①全面注册制落地,A股融资制度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②展望后市,以双创板块为鉴,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

文丨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落地,A股融资制度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IPO方面,全面实行审核注册机制,修订主板上市条件,设置了三套财务指标,并强化了板块的差异化定位;再融资方面,主板审核程序调整为与双创板块一致,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要求降低,主板再融资条件优化,引入定向可转债品种和简易审核程序。

展望后市,以双创板块为鉴,预计新股将有序扩容,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流动性分化和退市常态化将助力A股实现优胜劣汰;新股回归市场化定价,IPO初期波动将逐渐减小;IPO结构将更加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一级市场的最新供给,利好专精特新等科技公司融资;再融资项目供给增加,竞价定增折价率预计维持在10-15%,定价定增折价率中枢有望上移。

▍全面注册制落地,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2023年2月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则,完成了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三步走”的注册制改革。注册制改革是我国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举措,主要目的在于:1)提升上市企业质量,强化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2)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升级。作为注册制改革的重点,A股融资制度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调整。

▍以科创板、创业板为鉴,A股IPO和再融资制度进行了修订:

1)全面实行IPO审核注册机制,强化板块差异化定位。IPO注册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实行交易所负责发行上市审核、证监会负责注册及政策定位把关的审核规则,IPO审核效率提高;②修订主板上市条件,设置了三套财务指标,不再一律要求连续三年盈利,为企业融资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③强化板块的差异化定位,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创业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2)精简再融资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注册程序。再融资注册制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主板再融资审核程序调整为与双创板块一致,交易所审核后提交证监会注册,审核端显著回暖,维持较高审核效率;②主板引入简易审核程序,“小额快速”融资有望加速发展,以小市值、科技和高端制造行业为主;③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要求降低,可转债发行规模显著增加;④主板再融资条件优化,引入定向可转债品种,定增发行条件优势不变,预计仍为再融资主流。

▍全面注册制下的A股融资现状和展望:

1)注册制对流动性影响有限,长期可实现优胜劣汰。创业板注册制初期IPO规模冲高,新股首日成交额占两市总成交额比例达2.5%,带来了短期的虹吸效应。此后IPO数量回落并保持有序扩容,新股首日成交额占比稳定在0.5%以下,流动性冲击有限。与创业板趋势相近,主板IPO也经历了初期供给明显增加、随后开始边际收敛的过程,主板IPO数量从注册制初期的13家回落至6月的1家,新股成交额占比也从2.0%回落至0.5%以下,预计此后新股将有序扩容,对流动性影响有限。长期来看,预计A股长期流动性将分化,推动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创业板注册制进行试点以来,少数中大市值公司(100亿元以上)贡献50%以上的总市值和成交额;我们认为退市也将常态化,2023H1退市达16家。

2)新股回归市场化定价,IPO初期波动逐渐减小。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后,首发PE估值中枢逐渐上移至30倍以上,IPO前五日涨跌幅从初期的200%左右逐渐缩窄,2022年以来基本维持在50%以下。以创业板为鉴,取消核准制的市盈率和前五日涨跌幅限制后,预计主板IPO将逐渐实现市场化定价,新股IPO初期波动也将逐渐减小。

3)改善A股产业结构,利好中小科技公司融资。注册制使得2023H1的IPO结构将更加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一级市场的实际供给,改善了A股产业结构,电子、机械等行业占比较高。注册制也利好中小市值的企业上市,中小市值IPO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专精特新企业的IPO数量持续增加,2023H1达71家。此外,主板再融资简易程序的引入,也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根据Wind数据,2023H1简易程序定增预案数量达37家,合计募资80.3亿元。

4)再融资项目供给增加,定增折扣优势将凸显。全面注册制以来定增相对宽松的发行条件优势不变,在再融资项目中数量占比达60%以上,预计此后定增仍将是再融资的主流选择。以创业板为鉴,注册制初期定增发行和审核数量短期增加后回落,预计此后将保持有序扩容,月均发行家数将较注册制实施前有所增加。竞价定增折价率波动较小,预计维持在10-15%;定价定增折价率中枢随项目供给增加也有望上移。

▍风险因素:

融资政策超预期收紧;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