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润怡宝去年包装水份额创新高,尚需打通多元化发展通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润怡宝去年包装水份额创新高,尚需打通多元化发展通道

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华润怡宝能否借助多元业务实现破局?

文|鳌头财经 宁晓敏 姜雪

在众多瓶装水和饮料巨头业绩下滑的同时,中国瓶装水企业龙头——华润怡宝,成为了逆势增长的“另类存在”。

近日,华润怡宝公众号发布《华润怡宝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首次披露了2022年的业绩数据。

数据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包装饮用水营收同比增长10.1%,饮料营收同步增长37.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1%,收入连续5年位列中国饮料行业前六,包装水行业市场份额稳居第二,饮料产量位列行业前三。

作为国内饮料行业龙头的华润怡宝,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推出纯净水,主营“怡宝”牌系列包装饮用水。近年来,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将业务拓展至运动饮料、咖啡、乳味饮料、无糖茶、奶茶、果汁等全品类。

2023年,华润怡宝也正在加速完成从“卖水专业户”到“一流综合饮料企业”的华丽转身。从饮料板块的整体布局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怡宝售卖产品达到11个品牌、41个SKU,公司"水+饮料"双翼并驱的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

不过,如今的饮用水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瓶装水市场在持续涌入新玩家,如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

尽管华润怡宝品类较多,但也需要爆款产品来形成品牌声量,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华润怡宝能否借助多元业务实现破局?

水和饮料均呈双位数增长

从饮用水生意入手,华润怡宝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近日,华润怡宝向外界披露了2022年业绩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的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1%。虽未公开2022年营收和利润的具体数字,但根据往年数据可知,这也是自201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现利润总额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华润怡宝的营业收入为103.96亿元,利润总额为8.63亿元。2020年,华润怡宝表示饮料行业营业额整体下跌7%,而公司“全年营收优于整体行业表现”,同时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利润总额增长至10.37亿元。到了2021年,该公司的利润总额提升至12.05亿元。

鳌头财经注意到,这样的亮眼业绩主要来源于华润怡宝包装水的贡献。数据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0.1%,而“非水”饮料业务的营收更是同比大涨37.3%,呈现出惊人的韧性。

在包装饮用水业务的营收增长上,华润怡宝已经超过了农夫山泉。据农夫山泉财报显示,去年包装饮用水营收182.63亿元,增速为7.1%。

此外,根据AC尼尔森2023年一季度销量份额数据显示,在包装饮用水市场,华润怡宝的市场份额上涨至25.8%。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每4瓶饮用水中就有1瓶怡宝。

值得关注的是,华润怡宝在包装饮用水的增长还在持续中。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前五月,湖北市场上,怡宝的销量份额达36.6%,增速大幅高于其他所有竞品,领跑行业。

事实上,瓶装水确实是门好生意,尤其对头部企业而言。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瓶装水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23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999亿元,2021年已突破2000亿元。未来几年,瓶装水市场规模仍将以8%~9%的速度增长,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

作为纯净水的头牌,近年来华润怡宝针对包装饮用水这一品类消费场景的拓宽、挖掘细分品类,是其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增长的重要原因。

据悉,华润怡宝在水品类上先后推出500ml、4.5L、6L、12.8L不同容量的瓶装水。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怡宝在水品类上并没有细分。直到2022年4月,华润怡宝推出旗下全新饮用天然矿泉水品牌“怡宝露”,这是怡宝自1990年推出纯净水以来首次布局高端水市场。

同时,华润怡宝也获得了国家队的认可。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华润怡宝正式成为中国国家队合作伙伴。2022年,华润怡宝与国家队进一步加深合作,成为了中国女排、中国男篮、中国高尔夫、中国帆船帆板4支国家队的官方饮用水品牌。

与此同时,华润怡宝在国内饮料市场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主营业务收入在饮料行业排名前六,包装水品类份额稳居行业前二,饮料产量行业排名前三。

积极求变,寻找新增长引擎

“绿色包装、单价2元”,长期以来作为怡宝的品牌标签,被大众所熟知,但这同时也代表着其品牌形象固化在“小绿瓶”之中。

华润怡宝总经理刘洪基曾表示,华润怡宝因“水”成名,随着消费升级,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已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水和饮料“两条腿走路”成为华润怡宝“十三五”期间的突破重点。

为了摆脱对瓶装水单品的高度依赖,华润怡宝早在2011年就开拓了饮料产品线,推出“午后奶茶”“火咖”“魔力”等畅销市场多年的产品,并立下向“综合饮料企业”转型的决心。

在产品方面,华润怡宝已逐步表现出摆脱“一水独大”的水企形象,发力饮料新品,仅去年就先后推出高端水怡宝露、FEEL苏打气泡水等。其中在茶饮、果汁饮料上表现不俗,近水饮料“怡宝蜜水”、果汁品类饮料“怡宝假日”和“怡宝菊花茶”在上市首年快速实现既定目标后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菊花茶在去年茶饮市场更是出现卖断货的盛况,成为终端现象级饮品。

据艾媒咨询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饮料消费者经常喝的饮料品类较多,除了包装饮用水占比62.7%外、碳酸饮料(55.0%)、奶制品(54.0%)、气泡水(42.0%),从怡宝推出的产品来看每个类目都有所涉及,试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场景”需求。

面对快速扩容的饮用水赛道,华润怡宝以“多条腿走路”持续出新来优化自身的产品矩阵。截至2022年底,怡宝售卖产品达到11个品牌、41个SKU。

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上丝毫也不敢懈怠。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2022年,华润怡宝在研发上投入的费用分别为2000万元、5900万元、7400万元,去年同比增长25.4%。

2022年,华润怡宝成功建立感官及微生物耐热菌领域的研究体系。今年4月,华润怡宝研发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项目新增了茶叶研究室、咖啡研究室、感官研究室、感官样品制备室和讨论室。

另外,在上游供应链端,华润怡宝发力于生产基地的建设。2022年,华润怡宝的江苏无锡宜兴生产基地、福建武夷山生产基地相继动工,三家位于湖南、四川、广西的自有工厂亦同步启动扩建项目。今年3月,华润怡宝广东河源万绿湖生产基地也开始动工。

在下游渠道端,华润怡宝深耕200多万个传统终端渠道,与经销商形成合理分工、高效合作机制,通过把更多利润让给终端店的方式推动渠道建设。

除此之外,华润怡宝还围绕着细分品类营销创新,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渠道创新,针对个别SKU如12.8L大包装设定特殊渠道和开发专项经销商,通过对12.8L包装水、大包装水产品组合推广,并结合电商和KA营销。

行业人士认为,饮料市场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行业依然具有潜力,华润怡宝凭借着规模和渠道优势、品牌及品类细分能力的夯实加强而逆市跑出。未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华润怡宝还需要严格管控产品质量,紧跟行业方向推出战略新品以及爆款产品,才能使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润怡宝去年包装水份额创新高,尚需打通多元化发展通道

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华润怡宝能否借助多元业务实现破局?

文|鳌头财经 宁晓敏 姜雪

在众多瓶装水和饮料巨头业绩下滑的同时,中国瓶装水企业龙头——华润怡宝,成为了逆势增长的“另类存在”。

近日,华润怡宝公众号发布《华润怡宝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首次披露了2022年的业绩数据。

数据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包装饮用水营收同比增长10.1%,饮料营收同步增长37.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1%,收入连续5年位列中国饮料行业前六,包装水行业市场份额稳居第二,饮料产量位列行业前三。

作为国内饮料行业龙头的华润怡宝,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推出纯净水,主营“怡宝”牌系列包装饮用水。近年来,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将业务拓展至运动饮料、咖啡、乳味饮料、无糖茶、奶茶、果汁等全品类。

2023年,华润怡宝也正在加速完成从“卖水专业户”到“一流综合饮料企业”的华丽转身。从饮料板块的整体布局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怡宝售卖产品达到11个品牌、41个SKU,公司"水+饮料"双翼并驱的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

不过,如今的饮用水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瓶装水市场在持续涌入新玩家,如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

尽管华润怡宝品类较多,但也需要爆款产品来形成品牌声量,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华润怡宝能否借助多元业务实现破局?

水和饮料均呈双位数增长

从饮用水生意入手,华润怡宝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近日,华润怡宝向外界披露了2022年业绩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的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1%。虽未公开2022年营收和利润的具体数字,但根据往年数据可知,这也是自201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现利润总额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华润怡宝的营业收入为103.96亿元,利润总额为8.63亿元。2020年,华润怡宝表示饮料行业营业额整体下跌7%,而公司“全年营收优于整体行业表现”,同时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利润总额增长至10.37亿元。到了2021年,该公司的利润总额提升至12.05亿元。

鳌头财经注意到,这样的亮眼业绩主要来源于华润怡宝包装水的贡献。数据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0.1%,而“非水”饮料业务的营收更是同比大涨37.3%,呈现出惊人的韧性。

在包装饮用水业务的营收增长上,华润怡宝已经超过了农夫山泉。据农夫山泉财报显示,去年包装饮用水营收182.63亿元,增速为7.1%。

此外,根据AC尼尔森2023年一季度销量份额数据显示,在包装饮用水市场,华润怡宝的市场份额上涨至25.8%。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每4瓶饮用水中就有1瓶怡宝。

值得关注的是,华润怡宝在包装饮用水的增长还在持续中。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前五月,湖北市场上,怡宝的销量份额达36.6%,增速大幅高于其他所有竞品,领跑行业。

事实上,瓶装水确实是门好生意,尤其对头部企业而言。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瓶装水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23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999亿元,2021年已突破2000亿元。未来几年,瓶装水市场规模仍将以8%~9%的速度增长,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

作为纯净水的头牌,近年来华润怡宝针对包装饮用水这一品类消费场景的拓宽、挖掘细分品类,是其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增长的重要原因。

据悉,华润怡宝在水品类上先后推出500ml、4.5L、6L、12.8L不同容量的瓶装水。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怡宝在水品类上并没有细分。直到2022年4月,华润怡宝推出旗下全新饮用天然矿泉水品牌“怡宝露”,这是怡宝自1990年推出纯净水以来首次布局高端水市场。

同时,华润怡宝也获得了国家队的认可。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华润怡宝正式成为中国国家队合作伙伴。2022年,华润怡宝与国家队进一步加深合作,成为了中国女排、中国男篮、中国高尔夫、中国帆船帆板4支国家队的官方饮用水品牌。

与此同时,华润怡宝在国内饮料市场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华润怡宝主营业务收入在饮料行业排名前六,包装水品类份额稳居行业前二,饮料产量行业排名前三。

积极求变,寻找新增长引擎

“绿色包装、单价2元”,长期以来作为怡宝的品牌标签,被大众所熟知,但这同时也代表着其品牌形象固化在“小绿瓶”之中。

华润怡宝总经理刘洪基曾表示,华润怡宝因“水”成名,随着消费升级,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已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水和饮料“两条腿走路”成为华润怡宝“十三五”期间的突破重点。

为了摆脱对瓶装水单品的高度依赖,华润怡宝早在2011年就开拓了饮料产品线,推出“午后奶茶”“火咖”“魔力”等畅销市场多年的产品,并立下向“综合饮料企业”转型的决心。

在产品方面,华润怡宝已逐步表现出摆脱“一水独大”的水企形象,发力饮料新品,仅去年就先后推出高端水怡宝露、FEEL苏打气泡水等。其中在茶饮、果汁饮料上表现不俗,近水饮料“怡宝蜜水”、果汁品类饮料“怡宝假日”和“怡宝菊花茶”在上市首年快速实现既定目标后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菊花茶在去年茶饮市场更是出现卖断货的盛况,成为终端现象级饮品。

据艾媒咨询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饮料消费者经常喝的饮料品类较多,除了包装饮用水占比62.7%外、碳酸饮料(55.0%)、奶制品(54.0%)、气泡水(42.0%),从怡宝推出的产品来看每个类目都有所涉及,试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场景”需求。

面对快速扩容的饮用水赛道,华润怡宝以“多条腿走路”持续出新来优化自身的产品矩阵。截至2022年底,怡宝售卖产品达到11个品牌、41个SKU。

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上丝毫也不敢懈怠。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2022年,华润怡宝在研发上投入的费用分别为2000万元、5900万元、7400万元,去年同比增长25.4%。

2022年,华润怡宝成功建立感官及微生物耐热菌领域的研究体系。今年4月,华润怡宝研发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项目新增了茶叶研究室、咖啡研究室、感官研究室、感官样品制备室和讨论室。

另外,在上游供应链端,华润怡宝发力于生产基地的建设。2022年,华润怡宝的江苏无锡宜兴生产基地、福建武夷山生产基地相继动工,三家位于湖南、四川、广西的自有工厂亦同步启动扩建项目。今年3月,华润怡宝广东河源万绿湖生产基地也开始动工。

在下游渠道端,华润怡宝深耕200多万个传统终端渠道,与经销商形成合理分工、高效合作机制,通过把更多利润让给终端店的方式推动渠道建设。

除此之外,华润怡宝还围绕着细分品类营销创新,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渠道创新,针对个别SKU如12.8L大包装设定特殊渠道和开发专项经销商,通过对12.8L包装水、大包装水产品组合推广,并结合电商和KA营销。

行业人士认为,饮料市场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行业依然具有潜力,华润怡宝凭借着规模和渠道优势、品牌及品类细分能力的夯实加强而逆市跑出。未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华润怡宝还需要严格管控产品质量,紧跟行业方向推出战略新品以及爆款产品,才能使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