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外顶级体育IP WWE、MLB、NFL如何开拓中国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外顶级体育IP WWE、MLB、NFL如何开拓中国市场?

“对于WWE来说,我们要有本地的办公室,不能只有一两个员工,要有本地的人才,本地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我们为中国人做正确的工作,同时要有多平台的分发,包括新媒体和社会媒体。”

作者:张攀

2016年11月28-30日,首届LeSports Connects全球体育产业论坛在东莞观澜湖召开。

LeSports Connects是第一次由中国体育公司举办的全球体育产业论坛,分为国际赛事品牌介绍、国际体育赞助、媒体版权内容、聚焦足球、聚焦中国五个板块。以连接世界体育产业为宗旨,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外600多名来自体育产业的权威人士。体育大生意联合创始人张玉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为主持人采访了数位演讲嘉宾。在此,笔者摘录了几位重要嘉宾的发言,对此次论坛进行简要回顾。

国际品牌在中国

主持人

嘉宾

邮人集团CEO 

Andrew Collins

WWE首席品牌官 Stephanie McMahonMLB高级副总裁 Chris ParkNFL董事总经理 Richard YoungOne冠军赛 Victor CuiFIBA媒体与营销总干事 Frank Leenders

WWE首席品牌官 Stephanie McMahon

世界摔跤娱乐是专注于体育和娱乐的公司,就像中国的功夫或武术一样。世界摔跤娱乐在全球180多个国家有业务,我们在中国是刚刚起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制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且向合作伙伴传达这样的战略。对于WWE来说,我们要有本地的办公室,不能只有一两个员工,要有本地的人才,本地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我们为中国人做正确的工作,同时要有多平台的分发,包括新媒体和社会媒体。同时,WWE要有自己的品牌目标和价值。

MLB高级副总裁 Chris Park

早在150年前,棒球运动其实就已经在上海开打了。我们这个品牌在本地的启动是刚刚开始10年左右,像婴儿阶段一样,在中国刚刚10年。我们的架构,在中国所做的,主要是看我们的定位,我们的定位就是所有社区的人群都可以从事的运动,这是职业棒球联盟的意义。除了在美国之外,我们在全球也有很多的运作。在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有一个青少年棒球运动,现在每年有200多所学校都会参加,现在中国有100多家大学也会参加我们MLB的大学联赛。在北京举办了很多大学的赛事,今天我们希望超越这个品牌,不仅仅是职业联赛,我们会MLB棒球公园建到全国各地。

另外,我们还会在中国开发一些网络中心,我们在无锡、南京、常州选择了一些学校,目的就是为职业棒球培养高水平的球员和教练。

NFL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Richard Young

大众参与当然是很难的目标,尤其是对于橄榄球来说,我们今天讲商务,讲企业,讲顶级运动,美国打保龄球的比打橄榄球的还多,我们是美国最大的赛事,我们在商业上做的最成功。中国也一样,不一定是要成为一个国家的运动,其实它有娱乐的价值,要花空闲的时间看赛事,这是一种娱乐。

在中国我们不是最大的联盟,有很多足球的联盟比我们大多了,但他们没有海外办事处。接下来五年对我们来说也有很有趣,我们会观察效益的变化和进展。我很乐观,我在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喝咖啡,没有人喝红酒,没有婴儿车,以前都是这样的。毫无疑问,足球是世界上第一大运动。要想改变第一运动是什么,只能想一想,不可能实现的。大众的参与很重要,能增加橄榄球在中国的参与度是我们的目标。

国际体育赞助

主持人

嘉宾

Bird & Bird (国际律师行)合伙人

Justin Walkey

Asia Pacific (体育娱乐营销代理)CEO 

Josh Black

UBS 瑞银集团亚太区赞助主管 Caroline Darcy维萨亚太区赞助主管 Fernando de MatosAIA 友邦保险赞助主管 Catherine GibbsPuma 彪马亚太区营销总监 Adrian Toy 

Visa亚太区赞助主管 Fernando de Matos

我们赞助奥运会已经有30年了,Visa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这也是我们的基因。联接世界,这是我们合作的原因,我们的品牌,联通各个地方,奥委会这样的活动也是非常好的契机。比如说中国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讲,抓住奥运会这样顶级赛事,也是推广我们品牌很好的时机。不管是在哪里,Visa服务都能够被接受。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的品牌认知度很高,通过比赛进一步扩大了VISA的品牌认知度。

Puma亚太区销售总监 Adrian Toy

作为体育品牌,我们当然要选择体育赛事来推广我们的品牌。当然,体育赛事帮我们联系到了终端消费者。在北京、上海,还有其他一些小的城市,包括20、30万人口的小城市,它和西方的市场还不一样,他们对于品牌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品牌的印象还比较负面,我们必须要更加的留意。两年前我们重新定位品牌,除了做大规模的大众活动,我们还选择了一些专业性的活动,这样的话,小型一点的活动,在某些城市选择赞助一些专业性的活动,这是我们一直致力于做的工作。小一点的媒介选择,小而精,还有就是选择数字平台。我们也专注于投资回报。

USB瑞银集团 亚太区赞助主管Caroline Darcy

我们有F1,在北京我们有音乐节,另外就是香港的公开赛,也是服务于中国市场的,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希望在未来5年,把我们的员工人数翻倍,我们有很多的目标,我们一定会紧跟市场,找出合适的方案达到我们的目标。作为一个国际品牌,我们在这里已经有30年了,我之前也讲过,我们在全球有统一的品牌价值,我们的品牌要在本地落地,本地的赛事我们也是可以考虑的。

媒体版权和内容

主持人

嘉宾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区合伙人 侯珀

NBA中国区数字媒体副总裁

Jonathan Li

GoPro (运动相机) 大中华区总经理 

Tor Petersen

Sohu Sports 搜狐体育主编 张艺

NBA 中国区数字媒体副总裁 Jonathan Li

我们一直跟腾讯等其他公司合作,我们非常关注用户在数字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我们非常高兴的,或者也是非常惊喜的发现,用户现在目前在数字平台的消费已经大部分转移到移动端,比如说NBA的直播比赛,在数字平台将近有70%的流量是来自移动平台,而且平均观看的时常是在几十分钟以内,而不是几秒钟。

我相对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是坚信基于付费的体育内容会在未来几年蓬勃快速发展,基于这种发展,围绕体育IP化、多元化,未来体育IP在中国市场的价值随着整个商业化的顺利而大幅度提升,这是整个方向。从内容端,我觉得肯定是越来越移动化,越来越社交化,包括碎片化也是一种趋势。虽然我们的主要授权内容还是直播比赛,两三个小时的直播比赛,我们看到市场的用户,尤其是新一代的球迷,他们对内容的消费是区域碎片化,非常个性化,包括围绕内容,未来可能有很多附加的商业模式,或者是用户体验,都会进一步的发展。

搜狐体育主编 张艺

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现在自媒体这一块,尤其是PGC这一块,或者你说的接近PGC的这一块增长还是挺快的。搜狐视频前两天开了一个自媒体人大会,有非常多的PGC提供他们做的专业内容,然后在我们的平台上播放,跟我们平台有广告收入的分成,这肯定是以后的趋势。像Gopro生产的内容肯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包括PGC平台。

照最近发生的新闻来看,版权市场肯定还是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市场,而且是价格高起的市场,开了版权和没有开版权的日子可能都不会太好过,可能还要经过一两年的沉淀期,比如说没有版权,怎么去经营好媒体平台,比如说移动端的产品,你的APP,你的视频的内容怎么去做。包括无线端的产品怎么做好,吸引更多的用户。机会还是有,可能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中国:下一个足球帝国

主持人

嘉宾

SRi(体育产业高级人才寻访)亚洲区主管合伙人 

Helen Soulsby

新浪体育内容收购和战略伙伴关系主管 Sam Li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 郭能培曼联商业总监 Jamie Reigle 

拉加代尔体育大中华区总经理兼亚洲区足球商业高级副总裁 胡瑞兴

广州富力副总经理 郭能培

我们都想中国足球能够成功,虽然大家都痛恨国足,但大家还会关心足球,未来5-10年这个趋势仍然会是这样,但我不确定能持续多长时间。从俱乐部方面,我们也在对冲我们的风险,我们看的是10年,我们也在学曼联如何商业化俱乐部的IP,我们也在对冲自己,让自己更具可持续性,我们看的是未来10年、20年。

从俱乐部收购方面,90-95%是花费在中国内部的,大部分的收入是球员、教练的工资,即便我们出去收购二线、三线的俱乐部,我们其实也是提供一些机会,让中国的人才能够去外面,去欧洲,去五大联赛的队伍进行比赛训练,这样来推动中国的足球人才,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我们也在收购其他的俱乐部,收购以后还是要帮助中国联赛的发展。

在青训这块,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有两点,首先是草根这一块,提高足球的人口数量,我们切尔西学校有很多学生,56%的父母愿意送孩子去学打球,可是真正到做决定的时候,其实达不到这个数字,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在广州我们也会帮助系统吸收学员。包括也借鉴日本的经验,在这些系统里面,这些小孩能够参与学校普通的教育项目,比如说他们上文化课,之后他们有两三个小时来练球。到16-18岁的时候,是他们最终做决定的时候,这时可以决定是否要上大学,走普通的路子,还是说走专业的足球之路。现在在草根这一块,人口还不多。第二,从文化上来讲,我仍然觉得一些父母还是让他们的小孩选择比较正常的道路,比如说去上大学。另外,在18岁左右的时候,竞赛还比较少一点。这个时候他们的父母还是让小孩去专注于学习,而不是去踢球,我想这限制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曼联商务总监 Jamie Reigle

五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亚洲市场,我们要找到球迷,我说的不只是中国,我说的是整个亚太区。我们需要了解亚洲市场的人来建立业务关系,我们需要有媒体平台来联系粉丝,目前有新浪跟我们合作,我们希望扩大规模。不是说直接赚钱,而是要建立跟球迷的关系,最终当然会产生一些商业机会。五年前还没有很多机会,现在有了政府的推动,我们不是针对习主席的策略而产生的做法,其他人可能是这么做的,我们首先是想建立跟球迷的关系。

大众媒体讲了很多的东西,这些收购的项目,其实草根方面也有一些事情在发生,比如说中超有一支12岁以下的球队去英国曼联足球学校,我们会接待这些球员,教练会给他们讲述足球的发展历程。这些是我们所做的,虽然媒体没有报道,我们有足球的培训,比方说在北京,但是我们不会做广告,很多活动是没有进行报道的。这是两个例子,我们做的这两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没有商业上的利益,我们只是以一种友好的姿态来帮助中国的足球发展。

资本热潮三五年会过去,真正懂体育的人会分到大蛋糕

主持人

嘉宾

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俊

微影资本副总裁 陈鑫凯兴资本创始合伙人 潘石坚盛力世家创始人兼CEO 李胜

微影资本副总裁 陈鑫

大家谈到资本对于体育产业的关注,我觉得要看两点。第一是看资本投资者的结构,中国是相对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比较复杂,有专业的机构,早期的中期的,有产业集团,还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非理性的个人投资人。第二,投资者的目的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最近中国的资本市场很热,万达,包括其他一些大的产业集团到海外收购了很优质IP,还有投资国内体育类的APP,一些国内IP的资源整合等等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投资。可以看到,所有的资本在做投资的时候,从估值水平到交易结构到目的,差别很大。他们在做投资时候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出于产业并购,战略价值,有些是追求财务回报。

盛力世家创始人兼CEO 李胜

其实体育这个行业,从大的政策来说,从中国的人口红利来说,从新的商业模式来说,体育行业在未来几年,还是可以进行长期投资的,甚至在三五年以后会有爆炸性的增长。在中国这样的行业所剩不多,真正投资的人懂得热钱浪潮很快会过去。在体育里面取得成功的,无外乎是懂体育,懂IP,懂营收的投资者和运营者,最终会分到大的蛋糕。

新兴体育运动在中国

主持人

嘉宾

SportBusiness Group (体育媒体 )内容主管

Kevin McCullagh

Aser Media (投资公司)董事会成员 Beatrice LeeMLB副总裁 Jim Small 

ESL 电子竞技联盟亚太区总监 

Mickael Piantchenko

世界橄榄球联合会亚洲区理事会成员

Trevor Gregory

MLB副总裁 Jim Small

作为一个新的体育项目,我们的战略是专注于年轻人的培养,从一些学校的项目合作,还有草根的项目,一旦这些基础建立起来之后,我们会继续往上走,包括媒介这一块,接下来我们会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项目。另外就是发展中国下一代的体育联赛,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ESL亚太区总监 Mickael Piantchenko

中国是不太一样的,中国的互联网跟海外的联系很差,因为你是外国企业,我们是做在线平台的,我们必须找出正确的合作伙伴把我们的技术带到中国,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如何服务中国的选手,给他们一个平台。还有就是文化和语言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德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挑战。我们不可能把西方的做法直接搬到中国来,这是不行的。

新媒体对体育创业和发展的影响:傅园慧发一条商业微博100万元起

主持人

嘉宾

体育大生意(SportsMoney)联合创始人 张玉强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均 微博体育高级运营总监 张喆 界面体育频道总监 石一瑛 体育BANK创始人 安福秀 优岸文化CEO 卢山

体育大生意联合创始人 张玉强

体育大生意是国内做的最早的体育商业新媒体,在国内体育产业的探索领域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希望和在座的国内外的机构,尤其是品牌,或者是营销的机构,可以建立更多的联系,这是我们体育大生意研究的重点。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均

作为新媒体,我们跟界面有区别,跟创业者走的不是那么近,我们会做一些产业链大事件的深度报告。过去作为一个报道体育的记者,大家可能不太关注财经,但是现在发现,体育记者也要去关注财经,财经记者也要关注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之后壮大起来的自媒体,像体育大生意,界面等等。

微博体育高级运营总监 张喆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体育经济行业跟欧洲、美国的体育经济公司差距还很大,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一方面,作为运动员本身来说,他一旦成为运动网红之后,能不能把一个运动网红向IP孵化去发展,让他得到可持续长期的发展,让单纯的粉丝经济通过互联网,或者是新媒介的连接向真正有价值的商业价值去转变,无论是我们经济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在座的大家,都需要认真去考虑。过去,在我们的体育明星或者是运动员的运动生命里面,从媒体角度来说,我们曾经的奥运冠军要卖金牌,或者是在街头卖艺等等,这些消息大家都听说过。前面说的第一点,现在这些运动网红怎么做更好的开发。另外,想成为运动员,跟体育相关,从青少年的培养到成为职业运动员,到成熟的运动员阶段,如何开发包装,到运动末期怎么增加他的IP价值,这也是从体育经济角度本身来说,形成对体育产业的连接过程。

说到傅园慧,运动网红这样的概念,傅园慧今年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奥运会,在微博当中成功的运营,傅园慧的知名度和商业身价,跟当年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她发一条商业微博至少是100万起,而且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品牌和产品她都愿意发。大家可以看到,在奥运前傅园慧仅仅是一个运动员当中很普通的一员。但是通过奥运会,通过奥运会当中发生的事件,产生了爆发式的效应。在整个过程当中,微博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整个微博平台是比较适合做运动员线上经济,或者是运动员线上变现的平台。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把体育明星、客户、赞助商,以及她的粉丝,可以很好的串联起来。未来我们也会重点的在这个领域上耕耘,希望微博能够帮助这些运动员获得更多的收益。说实话,中国的运动员,除了国家给予一些奖励,还有一些代言之外,其实收入来源相对来讲还是有限的,相比较娱乐明星,他们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微博可以帮助这些运动员能够在线上很好的把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行变现。

界面体育频道总监 石一瑛

现在这么多的体育创业项目,我们每天都在听。回过头想,其实很多创业项目多多少少已经背离了体育最初的东西,体育一定是为了强身健体,你去关注体育赛事,关心那些鼓舞人心的东西,提供服务,最后得到经济利益,这是第二步。很多体育项目,包括奥运会之后运动员变成网红,体育根源的东西有没有握住,运动员有没有把在比赛场上的精神传达出来,创业当中有没有把体育能够带给人的力量,温暖的故事有没有挖掘出来,这些才是体育本质的东西。对于体育媒体也是一样的,你说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或者是一个创业项目说给你听的时候,你听到的是非常好的商业故事,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这是不一样的。对于体育媒体,无论是创业项目还是体育竞技本身,真正挖掘有内容的东西才是体育真正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外顶级体育IP WWE、MLB、NFL如何开拓中国市场?

“对于WWE来说,我们要有本地的办公室,不能只有一两个员工,要有本地的人才,本地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我们为中国人做正确的工作,同时要有多平台的分发,包括新媒体和社会媒体。”

作者:张攀

2016年11月28-30日,首届LeSports Connects全球体育产业论坛在东莞观澜湖召开。

LeSports Connects是第一次由中国体育公司举办的全球体育产业论坛,分为国际赛事品牌介绍、国际体育赞助、媒体版权内容、聚焦足球、聚焦中国五个板块。以连接世界体育产业为宗旨,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外600多名来自体育产业的权威人士。体育大生意联合创始人张玉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为主持人采访了数位演讲嘉宾。在此,笔者摘录了几位重要嘉宾的发言,对此次论坛进行简要回顾。

国际品牌在中国

主持人

嘉宾

邮人集团CEO 

Andrew Collins

WWE首席品牌官 Stephanie McMahonMLB高级副总裁 Chris ParkNFL董事总经理 Richard YoungOne冠军赛 Victor CuiFIBA媒体与营销总干事 Frank Leenders

WWE首席品牌官 Stephanie McMahon

世界摔跤娱乐是专注于体育和娱乐的公司,就像中国的功夫或武术一样。世界摔跤娱乐在全球180多个国家有业务,我们在中国是刚刚起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制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且向合作伙伴传达这样的战略。对于WWE来说,我们要有本地的办公室,不能只有一两个员工,要有本地的人才,本地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我们为中国人做正确的工作,同时要有多平台的分发,包括新媒体和社会媒体。同时,WWE要有自己的品牌目标和价值。

MLB高级副总裁 Chris Park

早在150年前,棒球运动其实就已经在上海开打了。我们这个品牌在本地的启动是刚刚开始10年左右,像婴儿阶段一样,在中国刚刚10年。我们的架构,在中国所做的,主要是看我们的定位,我们的定位就是所有社区的人群都可以从事的运动,这是职业棒球联盟的意义。除了在美国之外,我们在全球也有很多的运作。在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有一个青少年棒球运动,现在每年有200多所学校都会参加,现在中国有100多家大学也会参加我们MLB的大学联赛。在北京举办了很多大学的赛事,今天我们希望超越这个品牌,不仅仅是职业联赛,我们会MLB棒球公园建到全国各地。

另外,我们还会在中国开发一些网络中心,我们在无锡、南京、常州选择了一些学校,目的就是为职业棒球培养高水平的球员和教练。

NFL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Richard Young

大众参与当然是很难的目标,尤其是对于橄榄球来说,我们今天讲商务,讲企业,讲顶级运动,美国打保龄球的比打橄榄球的还多,我们是美国最大的赛事,我们在商业上做的最成功。中国也一样,不一定是要成为一个国家的运动,其实它有娱乐的价值,要花空闲的时间看赛事,这是一种娱乐。

在中国我们不是最大的联盟,有很多足球的联盟比我们大多了,但他们没有海外办事处。接下来五年对我们来说也有很有趣,我们会观察效益的变化和进展。我很乐观,我在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喝咖啡,没有人喝红酒,没有婴儿车,以前都是这样的。毫无疑问,足球是世界上第一大运动。要想改变第一运动是什么,只能想一想,不可能实现的。大众的参与很重要,能增加橄榄球在中国的参与度是我们的目标。

国际体育赞助

主持人

嘉宾

Bird & Bird (国际律师行)合伙人

Justin Walkey

Asia Pacific (体育娱乐营销代理)CEO 

Josh Black

UBS 瑞银集团亚太区赞助主管 Caroline Darcy维萨亚太区赞助主管 Fernando de MatosAIA 友邦保险赞助主管 Catherine GibbsPuma 彪马亚太区营销总监 Adrian Toy 

Visa亚太区赞助主管 Fernando de Matos

我们赞助奥运会已经有30年了,Visa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这也是我们的基因。联接世界,这是我们合作的原因,我们的品牌,联通各个地方,奥委会这样的活动也是非常好的契机。比如说中国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讲,抓住奥运会这样顶级赛事,也是推广我们品牌很好的时机。不管是在哪里,Visa服务都能够被接受。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的品牌认知度很高,通过比赛进一步扩大了VISA的品牌认知度。

Puma亚太区销售总监 Adrian Toy

作为体育品牌,我们当然要选择体育赛事来推广我们的品牌。当然,体育赛事帮我们联系到了终端消费者。在北京、上海,还有其他一些小的城市,包括20、30万人口的小城市,它和西方的市场还不一样,他们对于品牌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品牌的印象还比较负面,我们必须要更加的留意。两年前我们重新定位品牌,除了做大规模的大众活动,我们还选择了一些专业性的活动,这样的话,小型一点的活动,在某些城市选择赞助一些专业性的活动,这是我们一直致力于做的工作。小一点的媒介选择,小而精,还有就是选择数字平台。我们也专注于投资回报。

USB瑞银集团 亚太区赞助主管Caroline Darcy

我们有F1,在北京我们有音乐节,另外就是香港的公开赛,也是服务于中国市场的,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希望在未来5年,把我们的员工人数翻倍,我们有很多的目标,我们一定会紧跟市场,找出合适的方案达到我们的目标。作为一个国际品牌,我们在这里已经有30年了,我之前也讲过,我们在全球有统一的品牌价值,我们的品牌要在本地落地,本地的赛事我们也是可以考虑的。

媒体版权和内容

主持人

嘉宾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区合伙人 侯珀

NBA中国区数字媒体副总裁

Jonathan Li

GoPro (运动相机) 大中华区总经理 

Tor Petersen

Sohu Sports 搜狐体育主编 张艺

NBA 中国区数字媒体副总裁 Jonathan Li

我们一直跟腾讯等其他公司合作,我们非常关注用户在数字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我们非常高兴的,或者也是非常惊喜的发现,用户现在目前在数字平台的消费已经大部分转移到移动端,比如说NBA的直播比赛,在数字平台将近有70%的流量是来自移动平台,而且平均观看的时常是在几十分钟以内,而不是几秒钟。

我相对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是坚信基于付费的体育内容会在未来几年蓬勃快速发展,基于这种发展,围绕体育IP化、多元化,未来体育IP在中国市场的价值随着整个商业化的顺利而大幅度提升,这是整个方向。从内容端,我觉得肯定是越来越移动化,越来越社交化,包括碎片化也是一种趋势。虽然我们的主要授权内容还是直播比赛,两三个小时的直播比赛,我们看到市场的用户,尤其是新一代的球迷,他们对内容的消费是区域碎片化,非常个性化,包括围绕内容,未来可能有很多附加的商业模式,或者是用户体验,都会进一步的发展。

搜狐体育主编 张艺

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现在自媒体这一块,尤其是PGC这一块,或者你说的接近PGC的这一块增长还是挺快的。搜狐视频前两天开了一个自媒体人大会,有非常多的PGC提供他们做的专业内容,然后在我们的平台上播放,跟我们平台有广告收入的分成,这肯定是以后的趋势。像Gopro生产的内容肯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包括PGC平台。

照最近发生的新闻来看,版权市场肯定还是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市场,而且是价格高起的市场,开了版权和没有开版权的日子可能都不会太好过,可能还要经过一两年的沉淀期,比如说没有版权,怎么去经营好媒体平台,比如说移动端的产品,你的APP,你的视频的内容怎么去做。包括无线端的产品怎么做好,吸引更多的用户。机会还是有,可能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中国:下一个足球帝国

主持人

嘉宾

SRi(体育产业高级人才寻访)亚洲区主管合伙人 

Helen Soulsby

新浪体育内容收购和战略伙伴关系主管 Sam Li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 郭能培曼联商业总监 Jamie Reigle 

拉加代尔体育大中华区总经理兼亚洲区足球商业高级副总裁 胡瑞兴

广州富力副总经理 郭能培

我们都想中国足球能够成功,虽然大家都痛恨国足,但大家还会关心足球,未来5-10年这个趋势仍然会是这样,但我不确定能持续多长时间。从俱乐部方面,我们也在对冲我们的风险,我们看的是10年,我们也在学曼联如何商业化俱乐部的IP,我们也在对冲自己,让自己更具可持续性,我们看的是未来10年、20年。

从俱乐部收购方面,90-95%是花费在中国内部的,大部分的收入是球员、教练的工资,即便我们出去收购二线、三线的俱乐部,我们其实也是提供一些机会,让中国的人才能够去外面,去欧洲,去五大联赛的队伍进行比赛训练,这样来推动中国的足球人才,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我们也在收购其他的俱乐部,收购以后还是要帮助中国联赛的发展。

在青训这块,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有两点,首先是草根这一块,提高足球的人口数量,我们切尔西学校有很多学生,56%的父母愿意送孩子去学打球,可是真正到做决定的时候,其实达不到这个数字,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在广州我们也会帮助系统吸收学员。包括也借鉴日本的经验,在这些系统里面,这些小孩能够参与学校普通的教育项目,比如说他们上文化课,之后他们有两三个小时来练球。到16-18岁的时候,是他们最终做决定的时候,这时可以决定是否要上大学,走普通的路子,还是说走专业的足球之路。现在在草根这一块,人口还不多。第二,从文化上来讲,我仍然觉得一些父母还是让他们的小孩选择比较正常的道路,比如说去上大学。另外,在18岁左右的时候,竞赛还比较少一点。这个时候他们的父母还是让小孩去专注于学习,而不是去踢球,我想这限制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曼联商务总监 Jamie Reigle

五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亚洲市场,我们要找到球迷,我说的不只是中国,我说的是整个亚太区。我们需要了解亚洲市场的人来建立业务关系,我们需要有媒体平台来联系粉丝,目前有新浪跟我们合作,我们希望扩大规模。不是说直接赚钱,而是要建立跟球迷的关系,最终当然会产生一些商业机会。五年前还没有很多机会,现在有了政府的推动,我们不是针对习主席的策略而产生的做法,其他人可能是这么做的,我们首先是想建立跟球迷的关系。

大众媒体讲了很多的东西,这些收购的项目,其实草根方面也有一些事情在发生,比如说中超有一支12岁以下的球队去英国曼联足球学校,我们会接待这些球员,教练会给他们讲述足球的发展历程。这些是我们所做的,虽然媒体没有报道,我们有足球的培训,比方说在北京,但是我们不会做广告,很多活动是没有进行报道的。这是两个例子,我们做的这两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没有商业上的利益,我们只是以一种友好的姿态来帮助中国的足球发展。

资本热潮三五年会过去,真正懂体育的人会分到大蛋糕

主持人

嘉宾

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俊

微影资本副总裁 陈鑫凯兴资本创始合伙人 潘石坚盛力世家创始人兼CEO 李胜

微影资本副总裁 陈鑫

大家谈到资本对于体育产业的关注,我觉得要看两点。第一是看资本投资者的结构,中国是相对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比较复杂,有专业的机构,早期的中期的,有产业集团,还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非理性的个人投资人。第二,投资者的目的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最近中国的资本市场很热,万达,包括其他一些大的产业集团到海外收购了很优质IP,还有投资国内体育类的APP,一些国内IP的资源整合等等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投资。可以看到,所有的资本在做投资的时候,从估值水平到交易结构到目的,差别很大。他们在做投资时候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出于产业并购,战略价值,有些是追求财务回报。

盛力世家创始人兼CEO 李胜

其实体育这个行业,从大的政策来说,从中国的人口红利来说,从新的商业模式来说,体育行业在未来几年,还是可以进行长期投资的,甚至在三五年以后会有爆炸性的增长。在中国这样的行业所剩不多,真正投资的人懂得热钱浪潮很快会过去。在体育里面取得成功的,无外乎是懂体育,懂IP,懂营收的投资者和运营者,最终会分到大的蛋糕。

新兴体育运动在中国

主持人

嘉宾

SportBusiness Group (体育媒体 )内容主管

Kevin McCullagh

Aser Media (投资公司)董事会成员 Beatrice LeeMLB副总裁 Jim Small 

ESL 电子竞技联盟亚太区总监 

Mickael Piantchenko

世界橄榄球联合会亚洲区理事会成员

Trevor Gregory

MLB副总裁 Jim Small

作为一个新的体育项目,我们的战略是专注于年轻人的培养,从一些学校的项目合作,还有草根的项目,一旦这些基础建立起来之后,我们会继续往上走,包括媒介这一块,接下来我们会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项目。另外就是发展中国下一代的体育联赛,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ESL亚太区总监 Mickael Piantchenko

中国是不太一样的,中国的互联网跟海外的联系很差,因为你是外国企业,我们是做在线平台的,我们必须找出正确的合作伙伴把我们的技术带到中国,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如何服务中国的选手,给他们一个平台。还有就是文化和语言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德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挑战。我们不可能把西方的做法直接搬到中国来,这是不行的。

新媒体对体育创业和发展的影响:傅园慧发一条商业微博100万元起

主持人

嘉宾

体育大生意(SportsMoney)联合创始人 张玉强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均 微博体育高级运营总监 张喆 界面体育频道总监 石一瑛 体育BANK创始人 安福秀 优岸文化CEO 卢山

体育大生意联合创始人 张玉强

体育大生意是国内做的最早的体育商业新媒体,在国内体育产业的探索领域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希望和在座的国内外的机构,尤其是品牌,或者是营销的机构,可以建立更多的联系,这是我们体育大生意研究的重点。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均

作为新媒体,我们跟界面有区别,跟创业者走的不是那么近,我们会做一些产业链大事件的深度报告。过去作为一个报道体育的记者,大家可能不太关注财经,但是现在发现,体育记者也要去关注财经,财经记者也要关注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之后壮大起来的自媒体,像体育大生意,界面等等。

微博体育高级运营总监 张喆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体育经济行业跟欧洲、美国的体育经济公司差距还很大,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一方面,作为运动员本身来说,他一旦成为运动网红之后,能不能把一个运动网红向IP孵化去发展,让他得到可持续长期的发展,让单纯的粉丝经济通过互联网,或者是新媒介的连接向真正有价值的商业价值去转变,无论是我们经济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在座的大家,都需要认真去考虑。过去,在我们的体育明星或者是运动员的运动生命里面,从媒体角度来说,我们曾经的奥运冠军要卖金牌,或者是在街头卖艺等等,这些消息大家都听说过。前面说的第一点,现在这些运动网红怎么做更好的开发。另外,想成为运动员,跟体育相关,从青少年的培养到成为职业运动员,到成熟的运动员阶段,如何开发包装,到运动末期怎么增加他的IP价值,这也是从体育经济角度本身来说,形成对体育产业的连接过程。

说到傅园慧,运动网红这样的概念,傅园慧今年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奥运会,在微博当中成功的运营,傅园慧的知名度和商业身价,跟当年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她发一条商业微博至少是100万起,而且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品牌和产品她都愿意发。大家可以看到,在奥运前傅园慧仅仅是一个运动员当中很普通的一员。但是通过奥运会,通过奥运会当中发生的事件,产生了爆发式的效应。在整个过程当中,微博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整个微博平台是比较适合做运动员线上经济,或者是运动员线上变现的平台。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把体育明星、客户、赞助商,以及她的粉丝,可以很好的串联起来。未来我们也会重点的在这个领域上耕耘,希望微博能够帮助这些运动员获得更多的收益。说实话,中国的运动员,除了国家给予一些奖励,还有一些代言之外,其实收入来源相对来讲还是有限的,相比较娱乐明星,他们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微博可以帮助这些运动员能够在线上很好的把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行变现。

界面体育频道总监 石一瑛

现在这么多的体育创业项目,我们每天都在听。回过头想,其实很多创业项目多多少少已经背离了体育最初的东西,体育一定是为了强身健体,你去关注体育赛事,关心那些鼓舞人心的东西,提供服务,最后得到经济利益,这是第二步。很多体育项目,包括奥运会之后运动员变成网红,体育根源的东西有没有握住,运动员有没有把在比赛场上的精神传达出来,创业当中有没有把体育能够带给人的力量,温暖的故事有没有挖掘出来,这些才是体育本质的东西。对于体育媒体也是一样的,你说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或者是一个创业项目说给你听的时候,你听到的是非常好的商业故事,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这是不一样的。对于体育媒体,无论是创业项目还是体育竞技本身,真正挖掘有内容的东西才是体育真正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