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8月18日,《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下称《报告》)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
《报告》选取了45个中国主要城市,其中包括7个城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4个城区人口500-1000万的特大城市,14个城区人口在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和10个城市城区人口在100-300万的Ⅱ型大城市。《报告》通过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等维度,呈现2022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变化。
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平均为76%,与上年持平。其中,超大城市平均69%,特大城市平均77%。北京、上海、广州等近半数超大、特大城市45分钟通勤比重提高。北京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为5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不过,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去年,全国主要城市中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与上年持平。
其中,超大城市极端通勤有所改善。去年,北京、上海等7个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均没有增加,北京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28%,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沪穗深三地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连续两年没有增加。
而Ⅰ型、Ⅱ型大城市极端通勤有所增长。2022年,有7个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合肥、南宁、乌鲁木齐的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更是连续3年增加。
平均通勤耗时36分钟
通勤耗时上,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耗时36分钟,同比持平。超大城市平均通勤耗时为40分钟、特大城市36分钟。
通勤距离上,去年,中国主要城市中,50%左右的人口实现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该指数已连续3年下降。39个主要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增长,只有广州、大连、苏州、乌鲁木齐、西宁5个城市平均通勤距离没有增加。
2022年,北京平均通勤距离11.7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单程平均耗时47分钟,仍是通勤耗时和距离最长的城市。
通勤交通方面,城市轨道覆盖提升有限,公交接驳成为瓶颈。2022年,41个地铁运营城市轨道总里程近1万公里,轨道车站800米覆盖通勤比重19%,年度新增运营轨道线路约100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仅提升2个百分点。
同时,轨道接驳仍是瓶颈。以成都为例,成都大规模轨道建设提高了通勤覆盖比重,但门到站的环节消耗了近40%的全程时间,整体公交通勤保障水平尚未能得到有效跃升。
职场新人通勤距离普遍更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报告》增加了职场新人部分,选取2010-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口增加最多的16个城市,分析了25岁以下职场新人的通勤特征。
《报告》显示,在大学毕业生增量最多的16个城市中,25岁以下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普遍更长。过去一年,16个城市的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均超过8公里,其中上海、重庆超过10公里,北京超过12公里。
去年,约53%的职场新人能够实现5公里内幸福通勤;有10%的职场新人为了更低居住成本或更好工作机会,选择承受长距离通勤,单程通勤距离超25公里。
职场新人通勤高度依赖轨道交通。2022年,43%的职场新人居住在轨道车站800米半径内,27%职场新人居住、就业均在轨道车站800米内。虽然通勤距离远,但80%的职场新人通勤45分钟内可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