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Goldman Sachs)是华尔街唯一一家历经147年屹立不倒的巨擘。无论是巨型兼并,还是金融危机,都没能奈何得了它。作为华尔街的传奇代表之一,高盛集团一直笼罩在古老的神秘气氛之下。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就意味着成了华尔街的王子。高盛作为私人合伙公司的历史长达130年(1869-1999),高盛曾经是不透明的,外边的人根本无法得知公司的生财之道。
犹太人马库斯·高曼创立高盛
1848年,迫于欧洲的反犹太人风潮,受日耳曼人的排挤,马库斯·高曼(Marcus Goldman,1821–1904)从德国巴伐利亚来到美国新泽西州。高曼最开始只能靠拉马车维持生计。1869年,高曼带着妻子和孩子移居纽约,在距华尔街一步之遥的曼哈顿松树街成立了马库斯·高曼公司。
马库斯·高曼(Marcus Goldman)
公司位于一栋建筑狭窄的地下室,经营借据的经纪业务,算上高曼,只有两名员工。高曼每天都会在纽约商铺林立的地段选择信誉跟实力都不错的商人,把需要现金周转的珠宝商、皮革商手上持有的本票用现金买下,然后转手给其他有需要的商人,其中差额便是高曼的收入。
在拉业务的过程中,高曼认识了同样来自巴伐利亚的塞缪尔·盛克斯(Samuel Sachs,1851–1935),并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这位老乡。1882年,高曼提升女婿盛克斯为公司的合伙人。1885年,高曼又让自己的儿子亨利·高曼(Henry Goldman)与另一位女婿Ludwig Dreyfuss成为合伙人,公司也更名为高盛(Goldman Sachs &Co.),包含了高曼家族(Goldman)和盛克斯家族(Sachs)的印记。高盛公司成为了在那个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的先锋,并于1896年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
1906年,高盛进入IPO市场(首次公开募股)。由于亨利·高曼与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 and Company)所有者Julius Rosenwald的私人友谊,高盛帮助西尔斯公司进行了当时规模最大的IPO。西尔斯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
在亨利·高曼挂帅高盛的35年时间里,他与菲利普·雷曼(Philip Lehman)之间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合作模式——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经营商品交易,高盛从事商业本票交易,同时两家的合资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利润五五分成。在亨利的领导下,公司迅速由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总是艰难地完成其承销业务的圈外公司,成长为一家以敢创新、有效率、高盈利被认可的圈内公司。
1917年,亨利·高曼因为亲德国的立场,反对协助盟军作战而辞职,公司被盛克斯家族控制。
高盛最惨痛的失败
191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瓦迪尔·卡钦斯(Waddill Catchings,1879-1967)加入高盛。到1928年,他成为拥有高盛股份最多的合伙人。
卡钦斯成立了当时被称作伟大创举的高盛交易公司(Goldman Sachs Trading Company),采用杠杆原理,无限放大投资和收益。高盛交易公司盛极一时,备受推崇,总控制资产达10亿美元。按现在的说法,当时的高盛交易公司就是一种“庞氏骗局”(以来自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者)性质的封闭式共同基金。
1929年秋,以“黑色星期五”为标志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致使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由326美元的高位暴跌至1.75美元。高盛交易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不过,在西德尼·温伯格的运作指挥下,高盛交易公司稳步退市,最后被其他公司所收购。
这次事件让高盛花天价学费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其多年积累的资金一夜回到了30年前的水平,整整一代人努力得来的成果化为了泡影。1931年,高盛交易公司一家亏损的资金超过了其他所有信托投资公司损失的总额。对于盛克斯家族来说,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而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其家族企业名誉的伤害。1934年辞世的萨缪尔·盛克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只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就是“公司的名声怎么样?”
西德尼·温伯格:现代高盛之父
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1891–1969)从1930年到1969年担任高盛的主席,他带领高盛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使高盛享誉美国,并留给继承者一块固若金汤的招牌。
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
西德尼出生于犹太移民家庭,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艰难维持着酒类批发和私酒贩卖生意。西德尼15岁就辍学在轮渡站卖报。16岁那年他闯荡到华尔街,注意寻找外观耀眼的高层建筑,挨家挨户叩门,问他们要不要找男孩做事。终于,他在一家小经纪公司找到了勤杂工的工作,周薪3美元,那家公司就是高盛。
高盛创始人的孙子保罗·盛克斯 (Paul J. Sachs)对西德尼颇有好感,他很快得到提拔。保罗还鼓励西德尼继续学习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德尼离开了高盛,当了一名海军厨师。战后,他重新回到高盛,成为一名商业票据业务推销员。在西德尼进入财务部门工作后,其理财能力日益突显出来。他组织包销证券,决定新发行证券的价格,并对交易进行监督。1927年,西德尼成为了高盛公司的合伙人。1930年,瓦迪尔·卡钦斯离开高盛后,西德尼成为了高盛的掌门人,直至1969年去世。西德尼·温伯格让高盛改头换面,由一家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金融界中层合伙公司,一跃变身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
1940年,沃伦·巴菲特的父亲带着巴菲特来到纽约。当他们来到华尔街一家大的证券公司时,意外地见到了当时华尔街的一位神秘的大人物,就是西德尼·温伯格。西德尼将仅有10岁的巴菲特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二人竟交谈了半个钟头。谈完话,西德尼还问:沃伦,你喜欢什么股票?巴菲特曾多次回忆说:“当年,作为华尔街的大人物竟然可以悉心倾听一个10岁孩子关于股票的意见。这对一个对财富有极大兴趣的孩子是多么大的鼓励!”从此,巴菲特与高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西德尼结识了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后来得到了1956年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股票巨型IPO这样的好生意,是当时最大的一笔公司证券发行业务。1956年1月,在公开发行的那天上午,西德尼的笑容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的头版,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无冕之王。福特公司的股票发行把高盛公司推向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也将西德尼推向职业生涯的巅峰。
西德尼在担任高盛的领导人期间,始终坚信良好的客户关系、广泛的商界联系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他的私人朋友中,有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如通用电气、福特汽车、宝洁等公司的老总,还有其他几十家巨型公司的主管人。西德尼还同时担任超过30家公司的董事。他对其担任董事的公司的忠诚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比如,只有卡夫公司生产的奶酪他才消费,他所有的电灯泡都是通用电气的产品,他只在西尔斯公司购买厨房用品。当成为福特汽车公司董事后,他就卖掉了自己的凯迪拉克和奥兹莫比尔汽车,换成了福特公司的林肯和水星汽车。
上市与救赎
高盛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投资银行。1998年,合伙人会议决议将高盛公司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高盛的合伙人数量一直保持在员工总数的1.5%左右,每两年更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
1999年,高盛上市,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成为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鲍尔森的领导下,高盛集团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在独特理念的支撑下,高盛与美林及摩根士丹利多年来稳居全球投资银行业内三雄。
鲍尔森治军严明,手腕强硬。他说,在高盛15%到20%的人创造了公司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这句经典名言让绝大多数高盛的雇员们心惊胆战。2004年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排行榜”上,他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2006年起,亨利·鲍尔森出任美国乔治·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
在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五家大型的独立投资银行在短短六个月内全军覆没。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被卖给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美林(Merrill Lynch)卖给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几乎拖垮了整个金融体系;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都转制为由美联储监管的银行控股公司。
当时,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几周后,高盛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从美国财政部获得了100亿美元。作为美国国际集团(AIG)的主要交易伙伴,高盛从这家陷入困境的保险公司得到的联邦援助中获得了数十亿美元。
在金融危机高潮时,巴菲特也向高盛伸出援手,他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投资50亿美元的高盛优先股,如果当时没有这笔紧急资金援助,高盛也许根本无法渡过难关。根据协议,巴菲特还可以以每股115美元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2011年,高盛向伯克希尔公司支付56亿美元,回购了其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向伯克希尔出售的优先股。
闪耀着神秘光环的合伙人
商界顶尖人士称高盛是“伟大的人才库,不仅仅是在华尔街,而是在整个行业中都是如此”。
古斯塔夫·利维(Gustave Levy,也称古斯·利维,1910–1976)是大宗交易和风险套利的先行者。古斯以鼓励雇员“要有长远的贪婪眼光”而著称。他一直担任高盛的高级合伙人,从1960年代中期到1976年他因中风去世,古斯几乎无可争议地是华尔街独一无二的最重要人物。他靠个人拼搏,从华尔街的一名邮件投递员,发展到在高盛公司的债券部工作,最终成为西德尼·温伯格的继承人。1940年代,通过对铁路和公共事业债券进行定价和买卖交易,高盛公司最盈利的部门风险套利部门诞生了。上述交易业务主要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古斯。
高盛其他的掌门人还有约翰·怀特黑德(John Whitehead)、约翰·温伯格(John Weinberg,西德尼·温伯格的儿子)、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斯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乔恩·科赛(Jon Corzine)、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等。
鲁宾因主管套利业务而出名,在这种生意中,公司把赌注押在买进上。弗里德曼则帮助高盛建立了并购业务。科赛带领高盛完成上市。鲍尔森为整个公司制定了强制性的合规及名誉判断计划,他告诉员工:极小的违法行为也会让他们丢掉饭碗。
高盛的合伙人每两年评选一次,从大多数高盛合伙人的短暂任期中,不是升职就是出局。如果你没有前进,就意味著你在落后。在1980年代,合伙人平均任期达10年,而上市时的合伙人已有半数离开了高盛。他们的离开,或因为已经十分富有,或因为他们厌烦了,或因为他们被劝退。
高盛的“神秘力量”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造就高盛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能将所有个人的野心、贪婪和偏执凝结成真正的团队合作。在高盛,各项工作几乎都没有“主管”,他们都是联席主管。
高盛有14条业务原则:
1.客户利益永远至上;
2.最重要的三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
3.公司的目标是为股东带来优越的回报;
4.宁愿选择做最优秀的公司,而非最庞大的公司;
5.一切工作都强调创意和想象力;
6.为每个工作岗位物色和招聘最优秀的人才;
7.员工晋升的条件取决于能力和业绩;
8.强调团队精神,不容忍置个人利益于公司和客户利益之上的人;
9.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员工对公司的奉献以及对工作付出的努力和热忱超越了大多数其它机构;
10.视公司的规模为一种资产,并对其加以维护;
11.尽力不断预测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并致力于开发新的服务去满足这些需求;
12.违反保密原则或是不正当或轻率地使用机密信息都是不可原谅的;
13.积极进取地寻求扩展与客户的关系,但坚决秉承公平竞争的原则,绝不会诋毁竞争对手;
14.正直及诚信是业务的根本。
高盛不仅仅对其生财之道保密,还喜欢对其所有的秘密都守口如瓶。很多人对高盛的“神秘力量”赞赏不已,高盛的业绩也说明了一切。尽管处于一个难以“重复性增收”的行业,但高盛仍然能够以钱生钱。1996年到2004年,高盛股本基数以平均每年 22% 的速度增长,高盛的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而同行业的公司只有8%。高盛的股本回报率远远超过20%。高盛的声望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规模。
高盛的总部大楼外部无任何标志,大楼里面是陈旧的装饰,你也无法看到着装考究的投资银行家。高盛的高层领导,拥有影响力、金钱和名望,让外人感觉神圣不可触犯。然而,高盛的高管遇事很少自以为是。高盛并没有制造生活必需品,也没有生产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它没有工厂,也没有垄断。高盛每项业务都面临残酷的竞争,没有确定的优势。除了管理层、员工以及勤奋工作之外,高盛和其他投资银行没有任何区别。
高盛不是一个由上流社会成员组成的团体,很多高层人物成长的背景并不温馨,甚至年轻时经历不幸。但是,就在这种外表下潜伏着斗牛犬般的激越。这种激越源自野心、贪婪和偏执。甚至可以说,高盛存在着集体自卑的心理,这是公司前进的动力。如果不去不断地适应和寻找新的方法赚钱,公司将沦落为二流。
高盛是个毫不留情的地方,它以惊人的速度将精英吸纳进来,又以惊人的速度把他们扫地出门。在其他银行,你只要做好经理的工作就行了,但在高盛却不够,你得不断地为高盛赚钱。对高盛的高管来说,最糟糕的事不是丢掉一笔生意,而是在公司向别人承认失败。这些原因使高盛职员工作更加卖命。当华尔街的其他银行想到要拜访某客户时,高盛早就拜访过了。
哪里有钱赚,高盛就去哪里
纵观高盛的历史,任何人只要成功,不管他是银行家、交易员或是两者皆是,都能脱颖而出。只要哪里有钱赚,高盛就去哪里。对于“是怎样赚的”、“还会不会赚下去”这类问题,人们很想得到答案。然而,无论那些研究高盛的分析家如何恳求,高盛依旧不会透露多少。
高盛凭借直觉,不仅仅抓住了低利率的固定收益交易及波动性极大的商品业务方面的机遇,而且也把握住了所有业务的机遇。
高盛对市场的洞察力胜过其客户。这就像你走路时踩了蚁丘,你会看到蚂蚁四处乱跑。你能看到,而蚂蚁却不能。
高盛的员工无人否认公司会冒险,但这并不意味高盛对此毫无忧虑。由于资金短缺是任何交易公司最大的风险,所以高盛一直都在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中存有价值为35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的短期证券。
高盛集团目前有四大类业务:
投资银行:向由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政府组成的多元客户群体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其中包括:就合并和收购、资产出售、企业反收购活动、风险管理、重组和分拆、公开发售和私募配售的债券和股票承销(包括国内交易和跨境交易),以及与这些活动直接相关的衍生工具交易提供策略咨询服务。
机构客户服务:促进客户交易,并在固定收益、股票、货币和商品市场提供做市服务,主要是与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及政府等机构客户合作。向遍布全球的主要股票、期权及期货交易所提供做市服务,并向机构客户提供融资、证券借贷及其它机构经纪服务。
投资与借贷:通过投资与贷款向客户提供融资。这些投资及贷款一般属于长期性质。通过管理的基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债务证券及贷款、上市及私募股权证券、房地产、综合投资实体及发电厂。
投资管理:向众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横跨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管理服务和投资产品(主要通过独立管理账户及集合投资工具,例如共同基金和私募投资基金)。也向高净值个人和家庭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包括投资组合管理和财务顾问,经纪和其它交易服务。
“高盛政府”
高盛高管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始于西德尼·温伯格。西德尼是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的密友,并在约翰逊执政期间为他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执政建议。
高盛合伙人长期以来都在其金融事业结束后选择从政,高盛人士在美国以往多届政府中都扮演超大角色。罗伯特·鲁宾和亨利·鲍尔森分别担任过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和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政府的财政部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权力走廊上挤满了高盛人士,以至于人们开始提到“高盛政府”(Government Sachs)的说法。由于高盛系官员太多,不少批评人士指责高盛和政府关系过于密切,华尔街影响力过大。
高盛的被任命者似乎有某种高于其它机构的声望。他们是极有能力的人,对人脉进行过长期而努力的经营。高盛的人脉网络远远超越美国边境。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就是前高盛人士,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也同样如此。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巴罗佐(Jose Manuel Barroso)现在担任高盛国际(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的非执行主席。
很多人把高盛为代表的的华尔街看作2008年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众高管们曾经断言,无论谁赢得今年的大选,下一届的财政部长都不会来自高盛。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的财长人选是曾在高盛工作了17年的史蒂芬·姆钦(Steven Mnuchin)。美国政府的钱袋子又一次被捏在了“高盛人”手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