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产业迎来机遇期的五大因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产业迎来机遇期的五大因素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端的普及,看电影以从70后向60后、50后、40后渗透,已经形成了全民看电影的风潮。

作者:黄埔开疆

你是否会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努力,也取决于你的运气。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周期,这便是文化人的运气。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电影人的运气也将依托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而一日千里。

我们都知道,下一个十年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长子”,必然会获得优厚的待遇。在可预见的文化产业大爆发期,它将担当怎样的角色?它的机遇期又是因何而成?电影从业者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试着进行剖析,以兹作为所有关心文化产业朋友的参考。

大趋势

文化治国是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一环,文创产业将藉此迎来发展大趋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是对文化产业掷地有声的定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如是说。国家最高领导人已将文化上升到国运层面,这是文化产业的新高度。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读之,感同身受,热血沸腾,这是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信仰坚定拼搏斗志,格局决定事业成就。这是习主席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目标。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习主席对文化产业从业者提出的文化产业新方向。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是对对文化从业者的要求,也是对当下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的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是文化产业纲领性文件,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作为从业者,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

作为从业者,若想在未来10年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那就将“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主席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读上千遍万遍,方向将会自然明晰。在此,我就不过多解读了。

听习主席的讲话,在《平易近人》的《谈治国理政》中,体会掌印浙江时《之江新语》的实践,围绕《摆脱贫困》,仔细品读《习近平用典》,深刻理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趋势。

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你读懂了这一切,你就会明白,各级政府为何如此加大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政策的倾斜;也将明白,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作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只有深刻领会领袖的国家治理的思路,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大展拳脚。

文化产业的机会便蕴藏在这治国方略之中。

经济基础

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对文化产品的强大需求,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影视产业的新时代,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无限渴求而不断发展的。

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金,人民对文化生活要求开始觉醒;人均GDP达到7000美金,人民对影视文化生活的诉求更加旺盛。

中国人均GDP在2009年已经达到了4000美金,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期,票房从年62亿,到2010年的100亿,再到2015年的440亿。

中国人均GDP在2015年达到了8016美元,中国电影行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票房达到了440.69亿,屏幕数达到了32196块,截止2016年11月30日票房达到了414.16亿,预期到2016年年底票房达到450亿,屏幕数突破4万块。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相生的影视产业的发展大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我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加工企业鳞次栉比,我们的贸易遍布全球,我们的跨国企业遍布海内外,我们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

人民有钱了,也有闲了,追求的方向也从简单的物质走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对生理、安全、社交的基本需求,更高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必然成为时代的要求。而文化是满足这些更高需求的重要的载体。

文化多元

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这里面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诸多层面。每一种文化载体,都可以通过运作变成产业,以上的各个层面,在文化产业领域都形成了相对蓬勃发展的产业链条。它们息息相关,彼此独立又互相倚重,在特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化,互相促进。

文化的内核是共通的,但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丰富的呈现形式中,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化消费的习惯也在悄然的变化。互联网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对精神文明获取的方式,也丰富了人类对精神文明的更深层次的诉求。伴随着互联网一代,我们传统的阅读,娱乐,学习有了巨大的改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获取信息更加直观与逼真,世界向纵深发展的通路更加广阔。

但,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互联网如何快速迭代,它们只是作为文化呈现的工具或者手段,而文化的根本没有变,文化的核心依然是精神。这种精神只是通过新的模式进行了呈现。

精神文化的多元便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将多元的文化进行深刻的展示。围绕着中国文化的根基,通过现代科技文明进行全新的呈现与演艺,将是我们文化从业者的重要工作,这共同的文化根基,就是习主席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文化方略。

电影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低廉的消费价格,依然是人民的重要娱乐休闲方式,而且电影可以跟各行各业产生联动关系,能够拉动各行各业的消费,其价值不言自明,作为文化治国重要一环,必然会得到上层的更多重视。同时,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呈现工具和载体,电影人更应该仔细思考,如何用好电影或者影像的工具,来呈现大国文化之核,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大国方略做好全新的注脚。

市场崛起

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停留在小作坊、小工厂的加工模式向大企业、全流程产业化制作加投资型的电影集团过度的阶段。电影产业在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跨国电影公司,通过全球供给,全球采购的方式呈现电影生产的工业化体系。这是电影市场美好的未来蓝图。

2001年以来,中国影视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中国电影票房从2001年的不足8亿,到2010年突破100亿,再到2015年的440亿;电影屏幕数从2001年的不足1800块,到2010年的6256块,到2015年的32196块,再到截止2016年8月底达到37700块,年底预期达到4万块。     2002年电影《英雄》创造了2.5亿单片票房纪录,2009年电影《阿凡达》创造了13.79亿的单片票房纪录,2011年电影《泰囧》创造了保持4年多的12.76亿的单片票房纪录,2016年初电影《美人鱼》创造了34亿的单片票房纪录……     而整个行业预期,电影产业主管机构规划,未来中国电影屏幕数达到8-10万块,票房达到1200亿-1800亿。美国在3.8万块屏幕的情况下创造了电影《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单片9.36亿(65亿人民币)美金的票房,可以预见,在银幕数如此快速增长的中国,单片达到100亿票房的影片也将指日可待,这就是影视行业赋予从业者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是,眼下,电影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存在着太多问题,上游不注重电影制作质量,下游不注重电影销售本身,仅仅用一些商业手段欺骗顾客,这样涸泽而渔的方式正在伤害着电影市场。经过2016年的整顿,电影市场已经有了明显改观,挤掉泡沫,回归正途。

中国电影产业在如此高速增长的阶段,创新是行业进步的巨大动力,行业内一批有想法的从业者正在试图用全新的方式向前推动电影产业。华疆传媒正在制作的《金牌制作人》擂台赛项目,就是通过跨界整合真人秀综艺节目和电影制作两个领域,通过导师带学徒的模式,记录10位大咖制作人,每人带领5位学徒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孵化和制作完成一部影视作品的全流程故事。这是川普《学徒》的中国电影产业版。通过一档节目,展现电影制作全球供给和采购的工业化流程,推动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推动电影产业从导演中心制向制作人中心制的产业化转移;成为行业从业者的教科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化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用产业化手段紧密配合中国文化治国的重要探索。

观众成熟

在经济高速发展、电影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观众,从90年代末不足亿人的观影人次,到2015年底14亿人次的观影;从电影频道的开播到现在,全球数万部(国产1万部左右)电影的不断重复播出,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在互联网不成熟的崛起阶段,利用互联网看电影的便捷方式,让年轻一代电影观众饱览了全球各色影片,可以说,70后、80后、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看电影成长起来的,而00后10后更是伴随着更丰富的互联网文化成长起来的。看电影,是我们新时代人类的最重要的消费方式。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端的普及,看电影以从70后向60后、50后、40后渗透,已经形成了全民看电影的风潮。

之所以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是因为观众对文化的诉求有了更大的提高,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看个故事,更愿意去感受电影院的视听震撼。

互联网看电影的趋势,让观众饱览了全球电影的风采,让观众们有了更宏大的视野,关注的层次也更加多元,对于电影质量的追求也更加迫切。观众是电影人的衣食父母,只有满足不断提高的电影欣赏趣味,我们才能在电影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瓶装旧酒。”电影从业者,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站在全球视角,利用科技进步,呈现习主席提出的文化治国的要求,讲好中国的故事,引领时代的风潮。文化是是社会的先行者,作为电影从业者,不应该仅仅满足通过一部影片赚多少钱,而是应该用电影的手段,呈现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探讨未来五百年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黄埔开疆:《金牌制作人》擂台赛操盘手,华疆传媒董事长,疆文艺术学院校长,中国影人俱乐部创始人,创投人部落创始人,京城武林俱乐部创始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产业迎来机遇期的五大因素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端的普及,看电影以从70后向60后、50后、40后渗透,已经形成了全民看电影的风潮。

作者:黄埔开疆

你是否会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努力,也取决于你的运气。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周期,这便是文化人的运气。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电影人的运气也将依托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而一日千里。

我们都知道,下一个十年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长子”,必然会获得优厚的待遇。在可预见的文化产业大爆发期,它将担当怎样的角色?它的机遇期又是因何而成?电影从业者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试着进行剖析,以兹作为所有关心文化产业朋友的参考。

大趋势

文化治国是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一环,文创产业将藉此迎来发展大趋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是对文化产业掷地有声的定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如是说。国家最高领导人已将文化上升到国运层面,这是文化产业的新高度。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读之,感同身受,热血沸腾,这是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信仰坚定拼搏斗志,格局决定事业成就。这是习主席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目标。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习主席对文化产业从业者提出的文化产业新方向。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是对对文化从业者的要求,也是对当下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的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是文化产业纲领性文件,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作为从业者,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

作为从业者,若想在未来10年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那就将“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主席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读上千遍万遍,方向将会自然明晰。在此,我就不过多解读了。

听习主席的讲话,在《平易近人》的《谈治国理政》中,体会掌印浙江时《之江新语》的实践,围绕《摆脱贫困》,仔细品读《习近平用典》,深刻理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趋势。

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你读懂了这一切,你就会明白,各级政府为何如此加大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政策的倾斜;也将明白,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作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只有深刻领会领袖的国家治理的思路,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大展拳脚。

文化产业的机会便蕴藏在这治国方略之中。

经济基础

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对文化产品的强大需求,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影视产业的新时代,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无限渴求而不断发展的。

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金,人民对文化生活要求开始觉醒;人均GDP达到7000美金,人民对影视文化生活的诉求更加旺盛。

中国人均GDP在2009年已经达到了4000美金,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期,票房从年62亿,到2010年的100亿,再到2015年的440亿。

中国人均GDP在2015年达到了8016美元,中国电影行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票房达到了440.69亿,屏幕数达到了32196块,截止2016年11月30日票房达到了414.16亿,预期到2016年年底票房达到450亿,屏幕数突破4万块。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相生的影视产业的发展大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我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加工企业鳞次栉比,我们的贸易遍布全球,我们的跨国企业遍布海内外,我们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

人民有钱了,也有闲了,追求的方向也从简单的物质走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对生理、安全、社交的基本需求,更高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必然成为时代的要求。而文化是满足这些更高需求的重要的载体。

文化多元

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这里面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诸多层面。每一种文化载体,都可以通过运作变成产业,以上的各个层面,在文化产业领域都形成了相对蓬勃发展的产业链条。它们息息相关,彼此独立又互相倚重,在特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化,互相促进。

文化的内核是共通的,但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丰富的呈现形式中,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化消费的习惯也在悄然的变化。互联网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对精神文明获取的方式,也丰富了人类对精神文明的更深层次的诉求。伴随着互联网一代,我们传统的阅读,娱乐,学习有了巨大的改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获取信息更加直观与逼真,世界向纵深发展的通路更加广阔。

但,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互联网如何快速迭代,它们只是作为文化呈现的工具或者手段,而文化的根本没有变,文化的核心依然是精神。这种精神只是通过新的模式进行了呈现。

精神文化的多元便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将多元的文化进行深刻的展示。围绕着中国文化的根基,通过现代科技文明进行全新的呈现与演艺,将是我们文化从业者的重要工作,这共同的文化根基,就是习主席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文化方略。

电影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低廉的消费价格,依然是人民的重要娱乐休闲方式,而且电影可以跟各行各业产生联动关系,能够拉动各行各业的消费,其价值不言自明,作为文化治国重要一环,必然会得到上层的更多重视。同时,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呈现工具和载体,电影人更应该仔细思考,如何用好电影或者影像的工具,来呈现大国文化之核,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大国方略做好全新的注脚。

市场崛起

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停留在小作坊、小工厂的加工模式向大企业、全流程产业化制作加投资型的电影集团过度的阶段。电影产业在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跨国电影公司,通过全球供给,全球采购的方式呈现电影生产的工业化体系。这是电影市场美好的未来蓝图。

2001年以来,中国影视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中国电影票房从2001年的不足8亿,到2010年突破100亿,再到2015年的440亿;电影屏幕数从2001年的不足1800块,到2010年的6256块,到2015年的32196块,再到截止2016年8月底达到37700块,年底预期达到4万块。     2002年电影《英雄》创造了2.5亿单片票房纪录,2009年电影《阿凡达》创造了13.79亿的单片票房纪录,2011年电影《泰囧》创造了保持4年多的12.76亿的单片票房纪录,2016年初电影《美人鱼》创造了34亿的单片票房纪录……     而整个行业预期,电影产业主管机构规划,未来中国电影屏幕数达到8-10万块,票房达到1200亿-1800亿。美国在3.8万块屏幕的情况下创造了电影《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单片9.36亿(65亿人民币)美金的票房,可以预见,在银幕数如此快速增长的中国,单片达到100亿票房的影片也将指日可待,这就是影视行业赋予从业者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是,眼下,电影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存在着太多问题,上游不注重电影制作质量,下游不注重电影销售本身,仅仅用一些商业手段欺骗顾客,这样涸泽而渔的方式正在伤害着电影市场。经过2016年的整顿,电影市场已经有了明显改观,挤掉泡沫,回归正途。

中国电影产业在如此高速增长的阶段,创新是行业进步的巨大动力,行业内一批有想法的从业者正在试图用全新的方式向前推动电影产业。华疆传媒正在制作的《金牌制作人》擂台赛项目,就是通过跨界整合真人秀综艺节目和电影制作两个领域,通过导师带学徒的模式,记录10位大咖制作人,每人带领5位学徒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孵化和制作完成一部影视作品的全流程故事。这是川普《学徒》的中国电影产业版。通过一档节目,展现电影制作全球供给和采购的工业化流程,推动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推动电影产业从导演中心制向制作人中心制的产业化转移;成为行业从业者的教科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化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用产业化手段紧密配合中国文化治国的重要探索。

观众成熟

在经济高速发展、电影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观众,从90年代末不足亿人的观影人次,到2015年底14亿人次的观影;从电影频道的开播到现在,全球数万部(国产1万部左右)电影的不断重复播出,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在互联网不成熟的崛起阶段,利用互联网看电影的便捷方式,让年轻一代电影观众饱览了全球各色影片,可以说,70后、80后、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看电影成长起来的,而00后10后更是伴随着更丰富的互联网文化成长起来的。看电影,是我们新时代人类的最重要的消费方式。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端的普及,看电影以从70后向60后、50后、40后渗透,已经形成了全民看电影的风潮。

之所以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是因为观众对文化的诉求有了更大的提高,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看个故事,更愿意去感受电影院的视听震撼。

互联网看电影的趋势,让观众饱览了全球电影的风采,让观众们有了更宏大的视野,关注的层次也更加多元,对于电影质量的追求也更加迫切。观众是电影人的衣食父母,只有满足不断提高的电影欣赏趣味,我们才能在电影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瓶装旧酒。”电影从业者,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站在全球视角,利用科技进步,呈现习主席提出的文化治国的要求,讲好中国的故事,引领时代的风潮。文化是是社会的先行者,作为电影从业者,不应该仅仅满足通过一部影片赚多少钱,而是应该用电影的手段,呈现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探讨未来五百年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黄埔开疆:《金牌制作人》擂台赛操盘手,华疆传媒董事长,疆文艺术学院校长,中国影人俱乐部创始人,创投人部落创始人,京城武林俱乐部创始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