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能源行业为何成“假央企”重灾区:资金盘子大,利润率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能源行业为何成“假央企”重灾区:资金盘子大,利润率高

两家万亿央企打假!

文|时代周报 邓宇晨

编辑|邱月烨

近年来,“假央企”行为愈发猖獗,多家央企出手“打假”。

8月20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家能源集团”)发布公告称,有人通过伪造公章、签名等方式,在香港将中盛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称“中盛能源”)冒名注册为我集团全资子公司。

“经我集团初步核实,中盛能源及其股东、董事和下设各级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如有)与我集团无任何股权或隶属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授权等关系,前述主体的一切行为均与我集团无关。我集团保留依法向有关主体追究责任的权利。”国家能源集团称。

无独有偶,8月19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集团”)发布声明称,个别第三方公司和个人冒用“华润”“华润数科”“华润燃气”“华润医商”等名义自行建立网站、开发系统及平台。7月,华润集团还曾发布声明称,有不法分子以华润万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投资企业名义冒称华润集团企业从事不法活动。

经核实,“华润万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其下设的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华润集团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华润集团无关。

国家能源集团与华润集团均为万亿级央企。据《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202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国家能源集团以1215.84亿美元营收位列第76位,较2022年跃升9位,创历史新高。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资产总额为19422亿元。

华润集团则以1216.43亿美元营收名列第74位。2022年,华润集团总资产规模超2.3万亿元。

自2021年起,国资委先后汇总披露了三批共计800余家“假国企”,但泛滥之势仍未遏止。

2023年6月,甘肃酒泉“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EPC”招标因中标项目资金规模超350亿元受到市场关注,但中标方中广通却被央企“打假”。国电投集团称,中广通并非集团下属公司,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关系,其一切行为与集团无关。随后该项目被紧急叫停。

据媒体统计,从2021年10月至今,国资委和各家央国企公布“假央企”、“假国企”合计超1000家,其中,能源、环保领域成为“重灾区”,至少672家假冒央国企涉及上述行业。这些企业往往冠以“国能”“中油”“中广核”等名号,让外界误以为该企业与央企有所关联。

上市公司踩雷“假央企”

单从工商资料上来看,众多“假央企”难以发现端倪。

这些企业往往通过伪装材料等方式,将自己包装为某央企的多级子公司。部分被挂靠企业年代久远或规模较小,因此“假央企”的行为也较难发现。

而这些挂靠的“假央企”为伪装成实力,注册资本也十分雄厚。据媒体统计,上千家假冒央国企中,有48%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1亿元间,还有39%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10亿元间。

此外,还有众多中介机构参与到“假央企”过程中,构成了隐秘的黑色产业链。此前,已有中介机构打出“将民营企业包装成‘国企’”的招牌,并提供了部分可供挂靠的国企。

例如,某金融央企“三挂四”(指央企三级子公司下,挂靠一家四级子公司),“管理费”为180万元一年,“四挂五”则只要130万元一年。而被挂靠的国企管理十分宽松,不会干预公司经营事务,只需每年按时上交“管理费”即可。

甚至还有上市公司卷入“假央企”的争议之中。

据时代周报此前报道,泉为科技(300716.SZ)于2023年4月公告,旗下子公司山东泉为收到云生智慧能源(云南)有限公司(下称“云生智能”)发来的《入围通知书》,入围云生智能工程规模为工程总量3GW分布式光伏电站安装工程,金额约50亿元。

该公告称,云生智能为国家电力公司全资孙公司,履约能力较强。

然而,云生智能所“挂靠”的全资股东路路通智慧能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下称“路路通”)实际上是一家“假央企”。云生智能和路路通均在2016年注册成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2022年曾发布公告称,国家电力公司自2003年起便再无任何投资、经营等行为,公司印章未对外进行注册使用。

在4月14日对深交所的回复中,泉为科技表示,公司多途径对招标人信息进行核查后认为,招标人不存在履约能力不足的迹象。目前,山东泉为尚未签订正式合同,合同金额、实际履行期限、实际执行金额等均存在不确定性。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作为招标人的云生智能已更名并更换了股东。天眼查显示,云生智能如今已在2023年7月更名为云瀚智慧能源(云南)有限公司(下称“云瀚智能”)。同日,云瀚智能的股东从路路通变更为重庆中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股权穿透可知,云瀚智能的控股股东已从国家电力公司变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云瀚智能的法定代表人赵芸轩同时担任着云翰能源科技(宁夏)有限公司(下称“云翰能源”)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职务。穿透股权发现,云翰能源的控股股东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5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假冒国家电力公司名义登记企业有关情况的公告》,路路通赫然在列,公告显示“已撤销股权变更登记”。

图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而“打假”后“平移至其他国企名下”,也是“假央企”的常见操作。据媒体报道,有中介机构表示,若被打假,可无偿协助“平移”到其他同等级别国企下,或者按挂靠时长等比例退款。

能源行业成“假央企”重灾区?

随着光伏、风电等行业的崛起,大量“假央企”也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

能源行业投资周期长、招投标金额高,对中标单位的资质要求也更为严格。8月23日,资深能源行业投资顾问赵明(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能源赛道现在比较火爆,且能源类央企资金盘子大,利润率一直不错,“相应的上下游中小衍生企业和生意一直很多,自然更多人动了假冒的心思。”赵明说。

赵明表示,如果企业具有央企背景,在信誉上就背靠着千亿甚至万亿规模的企业,在招投标、融资等环节会更具优势。

据第三方智库基建通大数据统计,2023年6月,全国新能源项目中标额达377亿,项目数量达到1554个。中标额前10名的企业均为央企或具有央企背景。

其中,中标额最高的为陕西省泾河新城光伏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一期)EPC工程总承包,中标单位为中建八局牵头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额达123.55亿元。中标额第二、第三的单位分别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标金额分别为21.99亿元和15.66亿元。

“能源类央企往往都非常庞大,子公司众多,像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企业,正式的三级公司应该都在几百家的规模,比较好山寨,也不容易被查出来。”赵明说。

而伪造材料风险小、央企维权成本高也是“假央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工商登记属于形式审查,工商注册机关并不审查材料真实性,需当事人为自己提供的材料真伪承担法律责任,也导致注册“假央企”的成本不高。而作为维权方的央企而言,实际能够运用的维权手段有限。

据《上海国资》杂志2022年刊文,作为维权方的国企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若依靠行政手段存在着跨地域管理、推进时效不可控、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部门间的衔接联动等问题,若采用司法途径,又面临着掌握的现有证据不充分、跨地域办案、经济成本等问题。

2022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打击假冒国企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提出将建立打击假冒国企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假冒违法犯罪行为,铲除假冒违法犯罪利益链条。

(时代周报记者梁春富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国家能源集团

2.8k
  • 全球煤炭最大出口国要提前退出煤电,哪些企业受影响?
  • 国家能源集团等在湖北成立抽水蓄能公司,注册资本15.36亿

华润电力

1.1k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10月28日-11月3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
  • 华润电力:前10月附属电厂累计售电量1.71亿兆瓦时,同比增加8.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能源行业为何成“假央企”重灾区:资金盘子大,利润率高

两家万亿央企打假!

文|时代周报 邓宇晨

编辑|邱月烨

近年来,“假央企”行为愈发猖獗,多家央企出手“打假”。

8月20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家能源集团”)发布公告称,有人通过伪造公章、签名等方式,在香港将中盛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称“中盛能源”)冒名注册为我集团全资子公司。

“经我集团初步核实,中盛能源及其股东、董事和下设各级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如有)与我集团无任何股权或隶属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授权等关系,前述主体的一切行为均与我集团无关。我集团保留依法向有关主体追究责任的权利。”国家能源集团称。

无独有偶,8月19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集团”)发布声明称,个别第三方公司和个人冒用“华润”“华润数科”“华润燃气”“华润医商”等名义自行建立网站、开发系统及平台。7月,华润集团还曾发布声明称,有不法分子以华润万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投资企业名义冒称华润集团企业从事不法活动。

经核实,“华润万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其下设的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华润集团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华润集团无关。

国家能源集团与华润集团均为万亿级央企。据《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202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国家能源集团以1215.84亿美元营收位列第76位,较2022年跃升9位,创历史新高。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资产总额为19422亿元。

华润集团则以1216.43亿美元营收名列第74位。2022年,华润集团总资产规模超2.3万亿元。

自2021年起,国资委先后汇总披露了三批共计800余家“假国企”,但泛滥之势仍未遏止。

2023年6月,甘肃酒泉“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EPC”招标因中标项目资金规模超350亿元受到市场关注,但中标方中广通却被央企“打假”。国电投集团称,中广通并非集团下属公司,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关系,其一切行为与集团无关。随后该项目被紧急叫停。

据媒体统计,从2021年10月至今,国资委和各家央国企公布“假央企”、“假国企”合计超1000家,其中,能源、环保领域成为“重灾区”,至少672家假冒央国企涉及上述行业。这些企业往往冠以“国能”“中油”“中广核”等名号,让外界误以为该企业与央企有所关联。

上市公司踩雷“假央企”

单从工商资料上来看,众多“假央企”难以发现端倪。

这些企业往往通过伪装材料等方式,将自己包装为某央企的多级子公司。部分被挂靠企业年代久远或规模较小,因此“假央企”的行为也较难发现。

而这些挂靠的“假央企”为伪装成实力,注册资本也十分雄厚。据媒体统计,上千家假冒央国企中,有48%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1亿元间,还有39%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10亿元间。

此外,还有众多中介机构参与到“假央企”过程中,构成了隐秘的黑色产业链。此前,已有中介机构打出“将民营企业包装成‘国企’”的招牌,并提供了部分可供挂靠的国企。

例如,某金融央企“三挂四”(指央企三级子公司下,挂靠一家四级子公司),“管理费”为180万元一年,“四挂五”则只要130万元一年。而被挂靠的国企管理十分宽松,不会干预公司经营事务,只需每年按时上交“管理费”即可。

甚至还有上市公司卷入“假央企”的争议之中。

据时代周报此前报道,泉为科技(300716.SZ)于2023年4月公告,旗下子公司山东泉为收到云生智慧能源(云南)有限公司(下称“云生智能”)发来的《入围通知书》,入围云生智能工程规模为工程总量3GW分布式光伏电站安装工程,金额约50亿元。

该公告称,云生智能为国家电力公司全资孙公司,履约能力较强。

然而,云生智能所“挂靠”的全资股东路路通智慧能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下称“路路通”)实际上是一家“假央企”。云生智能和路路通均在2016年注册成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2022年曾发布公告称,国家电力公司自2003年起便再无任何投资、经营等行为,公司印章未对外进行注册使用。

在4月14日对深交所的回复中,泉为科技表示,公司多途径对招标人信息进行核查后认为,招标人不存在履约能力不足的迹象。目前,山东泉为尚未签订正式合同,合同金额、实际履行期限、实际执行金额等均存在不确定性。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作为招标人的云生智能已更名并更换了股东。天眼查显示,云生智能如今已在2023年7月更名为云瀚智慧能源(云南)有限公司(下称“云瀚智能”)。同日,云瀚智能的股东从路路通变更为重庆中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股权穿透可知,云瀚智能的控股股东已从国家电力公司变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云瀚智能的法定代表人赵芸轩同时担任着云翰能源科技(宁夏)有限公司(下称“云翰能源”)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职务。穿透股权发现,云翰能源的控股股东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5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假冒国家电力公司名义登记企业有关情况的公告》,路路通赫然在列,公告显示“已撤销股权变更登记”。

图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而“打假”后“平移至其他国企名下”,也是“假央企”的常见操作。据媒体报道,有中介机构表示,若被打假,可无偿协助“平移”到其他同等级别国企下,或者按挂靠时长等比例退款。

能源行业成“假央企”重灾区?

随着光伏、风电等行业的崛起,大量“假央企”也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

能源行业投资周期长、招投标金额高,对中标单位的资质要求也更为严格。8月23日,资深能源行业投资顾问赵明(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能源赛道现在比较火爆,且能源类央企资金盘子大,利润率一直不错,“相应的上下游中小衍生企业和生意一直很多,自然更多人动了假冒的心思。”赵明说。

赵明表示,如果企业具有央企背景,在信誉上就背靠着千亿甚至万亿规模的企业,在招投标、融资等环节会更具优势。

据第三方智库基建通大数据统计,2023年6月,全国新能源项目中标额达377亿,项目数量达到1554个。中标额前10名的企业均为央企或具有央企背景。

其中,中标额最高的为陕西省泾河新城光伏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一期)EPC工程总承包,中标单位为中建八局牵头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额达123.55亿元。中标额第二、第三的单位分别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标金额分别为21.99亿元和15.66亿元。

“能源类央企往往都非常庞大,子公司众多,像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企业,正式的三级公司应该都在几百家的规模,比较好山寨,也不容易被查出来。”赵明说。

而伪造材料风险小、央企维权成本高也是“假央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工商登记属于形式审查,工商注册机关并不审查材料真实性,需当事人为自己提供的材料真伪承担法律责任,也导致注册“假央企”的成本不高。而作为维权方的央企而言,实际能够运用的维权手段有限。

据《上海国资》杂志2022年刊文,作为维权方的国企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若依靠行政手段存在着跨地域管理、推进时效不可控、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部门间的衔接联动等问题,若采用司法途径,又面临着掌握的现有证据不充分、跨地域办案、经济成本等问题。

2022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打击假冒国企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提出将建立打击假冒国企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假冒违法犯罪行为,铲除假冒违法犯罪利益链条。

(时代周报记者梁春富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