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到2030年实现零关税(美国除外)、零准入限制、零补贴;二是到2030年,国内消费比当前增加30%。
分析人士还表示,从短期来看,特朗普政府超预期对全球加征关税,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经济的滞胀压力,加大其经济衰退的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外大规模兴起贸易战,“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仅难以实现制造业回归的梦想,还会使其国内社会更加分裂。
惠誉分析师预计,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的税率将是去年的10倍左右,达到22%左右,创100多年来最高,很多国家会因此陷入衰退。
制造业PMI加速扩张,一方面反映国内经济景气度进一步回升,另一方面也说明前期一揽子增量政策正在生效。
收入分配改革一定是最优解决方案,但短期要重视投资对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指出,随着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开放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刘世锦、高培勇、郑永年、刘遵义、李稻葵等五位知名学者分别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科创、资本市场改革以及“投资于人”五大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政策表述已经从“稳定物价,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认为,对于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活力,只有一个必由之路,那就是改革。
格里芬表示,特朗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防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关税、缩减政府规模等,使得美国消费者信心出现了动摇,也导致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应当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国有资本划转和完善养老消费制度等多措并举,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北大光华教授颜色认为,虽然供给端新力量“欣欣向荣”、旧动能“似乎也在企稳”,但内需依旧疲弱。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广义财政显著扩张、非税收入大幅下降、支出结构优化以及中央支出显著提升。
消费本质上与收入紧密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减轻其负担。
招商证券指出,从各地区情况来看,零基预算改革普遍能产生10%以上的预算支出规模削减。短期来看,假设在全国层面的支出核减率为5%-10%,则可盘活1.4万亿至2.9万亿元的财政资金。
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一个引入注目的变化是,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从上年的3%左右下调到2%左右,这是2004年以来物价控制目标首次低于3%。
提振消费、民营经济、人工智能+、反内卷,这些内容预计将在本次两会期间被热议。
从2025年地方“两会”来看,关于消费的相关表述排序也相对靠前,多个地方政府报告提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通过增收减负等方式提升消费潜力。
除预算内赤字外,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有望从上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