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专访】《莫须有》作者倪湛舸:宋朝引人遐想,因为它既是盛世又是历史创伤

除了她新近出版的小说《莫须有》,倪湛舸还与我们聊了聊热播剧《梦华录》背后的“宋朝热”、男频穿越文的局限性和我们对“女频文等于言情文”的刻板印象。

【专访】与美食作家扶霞聊饮食偏见、Omakase与疫情:外来者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饮食文化

“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一批人应当努力学习外语,爱上外国文化和烹饪并潜心研究,因为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共情与理解。”

从清朝到现在,法律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权利? | 专访

赵刘洋认为,在扬弃传统中国法律中对妇女道德压迫的内容之余,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法律“仁治”理念中保护弱者、重视家庭等道德关怀的重要性。

【专访】《学做工》作者保罗·威利斯:中国年轻人正被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的同步变化深刻影响和塑造

威利斯认为,如果我们真的在乎社会公平,我们就需要更深入地记录和分析普通人的能动性和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制造的意义,重新定义阶级,将失意者拉出民粹主义的陷阱。

【专访】社会学者李永萍:农民家庭面临的问题在学界和媒体的讨论中有些被夸大

一方面,我们往往将中国乡村视为均质的、一成不变的地区,忽视了乡村地区极大的地域差异,这会将部分地区的问题放大为某种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往往也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力量重塑农民家庭和乡村社会既有弊也有利。

来自巴黎的经验:不是只有推翻重建才能更新城市

正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的特展“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为我们摆脱巴黎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