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眼
【专访】高瑞东:建立强大的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强调,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将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建议明年财政赤字率提升至3%

报告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指出,当前经济的本质问题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

学者热议如何促使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房地产和消费是关键

杨伟民、刘世锦、高培勇、刘元春等经济学家表示,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力促2023年经济重回合理区间。

“金融16条”落地后,房地产市场将如何演绎?

“金融16条”有助于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但需求侧的下行同样值得关注。

王一鸣:当务之急是尽快让经济增长回归到正常轨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建议,明年适当提高赤字率。

2022年财政减收似成定局,但支出依然将维持一定强度

教育、文体传媒、环保等领域支出可能不及全年预算安排,由此腾挪出来的财政资金将进一步投入于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抗疫支出或托底就业领域。

经济学家支招促消费:除了发放消费券,还应该做什么?

学者表示,扩大消费需要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短期可以发放消费券,中长期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钟正生:货币政策五问

当前央行在货币政策总量操作方面较为谨慎,但宽松的窗口并未关闭。

央行关注通胀压力、淡化总量型政策工具,暗示货币宽松将边际收敛

分析师表示,短期内降息、降准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概率将进一步下降。

姚景源:拉动消费增长需要提高“两个比重”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这需要提高两个比重,一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