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对话
【专访】学者金雯:年轻人对爱的幻灭,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政治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研究兴起于18世纪的情感小说,也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情感恐惧。

【专访】进步主义者也会厌女,情绪劳动是厌女的关键工具之一

“当你坚持认为女性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从事情绪劳动——当女性走在街上应当面带微笑,当女性从事高度专业的脑力劳动时也应当关怀他人、为他人着想——我们实际上是在告诉女性,她们应当调整自己的地位,别认为自己很重要,要以他人(男人)的需求为先。”

中国老人正在调整预期,以便子女仍符合“孝子”的标准 | 专访

在《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一书中,人类学家葛玫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老年人对孝道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他们并不将子女的照料视为理所当然。

【专访】戳破泡泡圈,回望家族史:外国人在上海生活18年是什么感受?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只在自己的“泡泡圈”里自给自足,与中国社会保持礼貌距离,但沈恺伟不愿如此。他逐渐发现,食物是他与中国之间的桥梁。

【专访】经济学家盖伊·斯坦丁:让遭到经济冲击的人更努力更坚强,只会适得其反

“朝不保夕者是历史上第一个平均学历水平超过现有工作所需水平的大众阶级。危险在于,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政策制定者和评论员提出削减教育经费。一个更文明的方法是为教育本身而重振教育。”

【专访】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陆川:疫情与亚运筹备并行不易,希望传达中国当下的态度

“立足杭州,表达中国,我们想表达的是开放、包容、与世界在一起。”

【专访】王笛:走出“帝王史观”,我们才能对自我和平凡生活有更多认可

王笛认为,帝王史观造成了我们对自己缺乏认可,如果没有出人头地,我们就认为是失败的。平凡的人生得不到认可,认为普通人就是卑微的,这种观念会危害到我们和下一代。

晒图时代令人焦虑,消极感受力拯救我们 | 专访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期间,界面文化专访了学者唐小兵,从他的译诗谈到了快手诗歌,以及疫情时代诗歌对于普通人来说的情感意义。

过度医疗不只是医生带来的,也可能是病人自己带来的 | 专访

医生王兴认为,人们在医生面前可能一直是“弱势”的,但依然能够通过了解医学常识和医疗系统的运作逻辑,成为更有智慧的病人或病人家属,与医生进行更良性的互动。

【专访】英作家西蒙·温切斯特:我们正在以耗尽地球资源为代价追求精确

带着对精确的憧憬崇拜,温切斯特开始写作《追求精确》,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却对精确产生了犹疑:“难道精确没有让我们忽视自然之美、不完美之美吗?”“AI这类基于超精确的设备出现后,人们是否会陷入迷恋精确的漩涡,这不存在危险吗?”